12.29 在城?在野?

CEOCIO.COM.CN

IT经理世界

在城?在野?

人类一定要先把自己禁锢了,才得知追求自由的可贵,以及得到自由时的舒心。

在城?在野?

不久前,西班牙的ENORME工作室将9张普通的野餐桌堆叠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件被放大的城市家具,犹如一座凉亭,同时也像是孩子们玩耍的迷宫。这里可以同时进行4场野餐,堆叠的桌子为人们搭建出一个野餐的理想国。

在萨拉戈萨举办的Asalto国际城市艺术节期间,ENORME工作室又用17张野餐桌在IES María Moliner学院的庭院里搭建了一座“半金字塔”,学院的学生和教授以及当地的设计师和建筑师都参与到项目当中。在搭建完成的前一天,设计师还为这座“金字塔”添上了一幅别致的彩绘,使它看上去犹如一颗降落在校园公共空间的超新星。

野餐是都市人的奢侈品。人类几千年也没让城市化走出几步,工业革命后瞬间就达成了——大约是走得过快,城市人又吵闹着要回归乡野。他们大约是忘了,自己的祖上挣扎了多少代才走出乡村,来到城里立足扎根。反复无常和欲望贪婪是人类本性,在向往和追求野餐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

所谓“正统的野餐”富有仪式感,出身挺高,是有钱人的社交游戏。普通小民要么待在城里蝇营狗苟,要么就活在乡下,不必再去野餐。

14世纪末,法国菲比斯伯爵所著的《狩猎之书》详尽记载了当时欧洲贵族野餐的细节:先由陪侍的仆从搭起桌子铺上台布,摆设餐具,再由专门烹煮野味的厨子大展身手。部分餐点是清晨出发前就备好的,比如火腿和馅饼,席间饮用的酒水都先在山泉里沁着,确保入口清凉。这种奢华做派一直延续到了17世纪。

之后贵妇们加入,将野餐从远郊搬回了近郊,甚至是自家庭院里。法国大革命后,巴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贵族的庭院和皇家花园一起,对民众开放,引起了第一次野餐高峰,现代意义上的野餐也由此开始。

在城?在野?

18世纪时野餐活动的主体,已经由贵族下移到中产阶级群体,它是新兴阶级交流思想的场合,也是青年男女们眉来眼去的集散地。19世纪后,法国乃至欧洲的艺术圈兴起了一场现实主义运动,反抗学院派的严格束缚,反对浪漫主义异国情调的思潮。时髦的印象派逐渐兴起后,很多画家都创作了以野餐为背景的作品——大约是因为它兼具了都市和乡野,极容易把画家的思想和情怀包融进去。

最有名的是19世纪中叶西班牙画家爱德华·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以往的西方绘画里,只有神可以作为裸体出现,而裸女在马奈那里则是一个世俗的女性。图中果篮里有撒出来的面包、酒、苹果、樱桃等,都是在基督教中极具暗示性的物品。苹果被视为罪恶之果,酒是基督的血液,面包是基督的身体,以此来警示世人不要忘记基督为人们做出的奉献。但在这幅作品中,它们都变成了单纯世俗的食物。受到1863年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影响,年仅25岁的克劳德·莫奈也计划创作同名画作,于阳光照射下色彩的变化描绘更为精彩。

Walter Levy曾在《野餐历史》(The Picnic:A history)里写到:“野餐是伴随着近代史而来的,从田园生活到城市生活的转变,村庄没落,城市兴起。”

野餐最初多是贵族的消遣行为,后期则更多和艺术家的创作相关。对艺术家来说,野餐是为了摆脱平庸,从田园生活中汲取更多创作灵感。

在城?在野?

英文“野餐”(Picnic)从法文 Pique-nique而来,原指每位参与者自备食物与酒水茶饮。后该词传到19世纪的英国,大概是“table manners”太过累人,一群热爱法国文化的时髦伦敦人组成了“野餐社团”,定期聚会,参加的人各自带着食物,并准备好助兴节目,一起吃吃喝喝,读诗演戏。人们将这种小型的没有固定邀请对象的户外聚会称为 Picnic,名副其实的“野餐”就此诞生。

《唐顿庄园》的故事发生在 1910 年前后,贵族的生活方式已承袭了多个世纪。剧中常有唯美的野餐场景。虽然英国美食一直乏善可陈,但从不缺长得美的食物,以及品相更美的餐具,水晶酒杯、手织厚毯、不锈钢刀叉和开瓶器等。贵族的野餐就是一个盛大的好看的仪式,重点根本不在吃。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里成功在东京晋级中产阶层的小城市女生,描述她婚后生活的第一个镜头,也是她晋升城市中产的开始,就是一个野餐的场景。野餐除了吃喝聊天,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心灵的自由——在按部就班的城市里尤其欠缺。

作者丨理由

本文选自《IT经理世界》杂志 12月20日 数字艺术 栏目,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订阅纸质版杂志!现在订阅即可享受八折包邮优惠!邮发代号:1-28,购买地址:

http://ceocio.taobao.com(店铺:IT经理世界杂志商城)或http://buy.ceocio.com.cn(杂志网上商城。

在城?在野?

IT经理世界

技术推动商业变革

-长按关注我们哟-

在城?在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