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艺术如何反映真实的生活?

碎在扬花里的文字


“艺术真实”并不是要“照搬现实”,而是要求“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

各类艺术形式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绘画——西方油画和中国画

西方油画中的现实主义和超写实主义对“艺术写实”诠释最为直接。人们在看到一些西方著名油画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惊叹:“太像真的了!”。这样的油画很多,如:维纳斯系列,布拉格的《浴女》《听海螺的女人》等。西方“照片写实”油画也被中国画家所借鉴,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冷军、杨飞云和陈逸飞等人。冷军的《小敏》;杨云飞新婚之夜画妻子之作《静物前的姑娘》;陈逸飞的《玉堂春暖》等,更是将照片写实主义发挥到了极致——与照片相比,已到达以假乱真的地步。

中国画以写意为主,讲究意境和留白。也就是说,欣赏中国画时,要靠丰富的想象力。因为,中国画七分相像,三分靠想象。去桂林漓江上玩过的朋友一定听导游说过这样的话:“看山看水,三分相似,七分靠想象。”中国画中的山水画,也许与这句话是想通的。但无论怎样,画家在绘画时或绘画前,一般都会去游历山川,做到心中有丘壑后,才能下笔如有神。这便是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辩证统一的地方。

二、文学创作——诗词、小说的创作。

一部好的小说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蒲松龄如果没有落第的经历,他就写不出《聊斋志异》;曹雪芹如果没有生在富贵之家,没有家道中落,他也写不出《红楼梦》。

一首首流芳千古的诗词,也离不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如果李白仕途坦荡、平步青云,那他就写不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如果杜甫一生锦衣玉食,吃喝不愁,他就写不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句子。

总之,无论哪种艺术形式,要想成为不朽的佳作,唯有尊重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再加以提炼方能得。


老梅寻梦


关于论证艺术如何反应真实的生活

先举个栗子,像曹雪芹的《红楼梦》,为什么它在中国文学史上能有这么崇高的地位?为什么距今几百年,有这么多红学家和红楼迷们,不厌其烦地研究和解读?

首先因为它的思想高度,以及极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各种诗词歌赋都是经典之作,这个暂且不细说。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此书如实地描述了当时的封建权贵阶级的生活,其中包括各种衣食起居的细节,各种生活礼节,包括中医知识等等。很多学者就是从这些细节里了解到当时权贵阶级,他们的现实生活。

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节,由此看到了底层人民的贫苦生活,皇贵妃元春回贾府省亲一节,了解到皇宫生活的繁琐压抑,以及做贵妃的苦闷和宫廷内部斗争,为后来她暴毙做了铺垫。

所以我们通过一部红楼梦,了解到整个封建朝代的真实盛况,穷奢极欲背后的糜烂,以及那个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作为一个女性无法改变命运的悲惨绝望。

这就是通过一部艺术作品反映了当时真实生活的经典实例。





Susan大婶


人们在讨论“艺术”到底为何物时,经常会用“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来解释说明,事实本是如此,人的生活有其发生、发展的根源,艺术也是如此,完全脱离生活的、纯粹的艺术是不存在的,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艺术应该怎样表现生活,才能体现出艺术的意义价值?



感恩经典语录


艺术的真实以生活的真实为根据,源泉,这句话,浅显易懂的说明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依赖关系。

西方大师歌德的话:“画家要成功地描绘出一种女性美,只能能以他至少在一个活人身上曾经愛过的那种美作为典型”。

生活的真实是指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生活现象,艺术真实是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本质规律。

艺术在创作过程中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进行构想,不可脱离现实实际情况。

生活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现象;艺术真实是描写在作品中体现着一定的本质规律,渗透着作家的审美认识的生活现象。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形象,它融入了艺术家的个人思想感情,是生活真实和个人思想辩证的结合体。

艺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艺术家自己对生活的真实理解,这是生活的真实。


木木学画画


如果你非常冷静的去思考这句“艺术真实如何反映生活真实?”你会质问自己,艺术真的真实吗?就这么一个小问题,你会假设“艺术有可能不真实”至少不是所有的艺术都是真实的,这其中有很多想象夸张的成分,若是这样子,有些艺术就无法完全的反映生活的真实了,


艺术真实,必然反映生活的真实

开篇已经提到了,艺术是有想象夸张的成分的,那么这些想象夸张出来的成分就不叫反映真实的生活了,有可能是幻想,就是至始至终都不存在的,有可能是将来会发生的事情,有这两种可能;我们现在只讨论真实的艺术如何反映生活的真实,


毫无疑问,艺术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其表现形式必须要以生活的场景为题材,比如,一段真实的人物故事,而不是科幻情景,这样才叫做“艺术来源于生活”,就连那种“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也要真实,就好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题材的油画一样,借“神”喻人,而“神”的样子又是人的样子,这个“神”才真实,也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还有,要这样去理解,艺术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任何艺术都是一样,比如,一百年的事情,用一个小时的电影艺术来呈现,或者说用一幅画作来表现一个时代的背景,这就叫化繁为简,浓缩的都是精华,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艺术必须要有严谨的章法,在创作过程中正确取舍,真实与虚幻,


总而言之,艺术的真实体现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而表现手法也不能夸张,比如,你画了一头猪加了翅膀,告诉别人,几百年后,猪会像鸟一样飞起来,类似于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无法反映生活的真实,这叫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纯粹的想象而已,其寓意是“画饼充饥”,无法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诗夜城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浓缩和升华。

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芭蕾舞、话剧、歌剧等同我国的京剧、评剧、昆曲等地方戏曲,以及现在兴盛不衰的小品都属于以上概括的范畴。

对于绘画、雕塑、雕刻等艺术形式来说,能够真实反应、再现、还原生活现实中的人物和实物的艺术创作,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流行的超级现实主义绘画、雕塑艺术,同我国宋代以后的写实画家马远、范宽等及宫廷画家一样外,其他画派及艺术流派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而象小说、影视剧本及影视剧的创作就不尽相同了,具体反应生活现实的艺术作品在打造和创作过程中,应该艺术性的集中反应作品的主题思想,將生活中搜寻捕捉的情节、亮点、具体事件和真实人物,按照艺术真实的高度要求进行改编、提炼、加工、塑造、糅合,让作品人物鲜活并充满个性、故事情节生动而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然后再还原于生活,按照生活真实的深度將作品接受生活与现实的检验后再行修改,结合作者高超而深厚的艺术造诣、文学修养及文字功力,一定能创作出一部甚至多部精典力作。

创作一部不朽之作,就像莫邪宝剑的打造过程中要经过煅烧、捶打、淬火,再煅烧、捶打、再淬火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写出艺术精品。呈现给读者或观众的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让他们相信就是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人和事,让他们惊艳之余带来无穷的回味和思考。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一定会做到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高度的统一和完美的融合,这样的作品才会有艺术生命力!还要切忌两点,一是粗制滥造,二是急功近利。











雲一朵


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结合几则例子,希冀有所启迪:

1.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室外一片欣欣向荣。人们纷纷推开禁闭的窗户,拿出相机,准备拍摄美好的自然风光。家住20楼的邻居拍到的是绿草如茵,桃红柳绿;家住2楼的邻居拍到的是草地疏密不均、被人随意丢弃的几个矿泉水瓶,还有脏兮兮的一个废塑料袋。同样的一片绿地,只因楼层不同,给人感觉也大相径庭。艺术会引导人们站在高的层次去欣赏,有所取舍,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2. 清朝诗人查慎行所做的七言律诗 《次实君溪边步月韵》中有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 作家老舍以此句为题,给齐白石老先生写信求画,出了篇命题作文。青蛙好画,山泉也好画,但是“蛙声十里”的意境怎样表现呢? 91岁高龄的白石老人想了两天两夜,用重墨绘出山涧,泉水奔腾流淌,水中游动着六只小蝌蚪,远处必定蛙声一片,构思精妙,让人拍案称绝。

好的作品可以使人领略艺术之美,生活中充满艺术,艺术无处不在

3.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 《蒙娜丽莎》闻名世界, 蒙娜丽莎脸上呈现的那种永恒的、无所谓的似笑非笑神情,散发着宁静与神秘。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升华。


昔日再来


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即使你从不去美术馆,对这些事情压根就不怎么感兴趣,你仍然很难忽视无处不在的艺术:绿化带里放置着雕塑,饭馆墙上挂着油画,街头广告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作品,连路边大楼的造型也都浓缩着视觉艺术的精华。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不但能帮助你在聊天时显得更有范儿,更重要的是,它能擦亮你的眼睛和心,让你发现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多少你未曾注意到的美与想象力,发现自己内心一些沉睡已久的情感与思绪。

可是,艺术离我们这么近,却又显得那样远。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想要随口谈论艺术,依旧显得相当困难。漫长曲折的艺术史、复杂拗口的专用名词、东边一榔头西边一斧子的艺术革命,乃至那些奇形怪状又高深莫测的艺术作品本身……这些似乎都像一层厚厚的隔膜,阻挡我们接触艺术、了解艺术。

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一个观点,艺术就是美的载体,我们欣赏艺术,是为了体验这种美感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这样的想法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我们大家都有自己关于审美的一套标准,可是谁也无法真正给它一个定义,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一般来说,我们都同意,欣赏美丽的事物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平静或者愉悦,而艺术,就应当要把这样的美表达出来。这种观点看起来再正常不过了,而在很大意义上,它也确实是对的。为了追求美,为了追求快乐,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抛弃实用性,转而追求装饰性。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在这么做了。用木头做一个碗,拿这个碗来盛水,这是为了实用;但是为什么要在碗上雕刻花纹呢?这种行为并不能让碗盛更多的水,只会使木头变得脆弱,增加损坏的可能性。这也是艺术的真实性的表达。

而现代社会,我们所做的事情也并没有多大差别。无论是买车、买手机,还是买一杯马上要喝下肚去的咖啡拿铁,“颜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我们都不是傻瓜,大家都知道,一样东西“好看”,并不标志着它就能更好用,甚至有时候可能还会妨碍它本身的实际功能,比如堆满色素和奶油的小蛋糕多半都不怎么好吃;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好看”本身就能构成一种功能,能提供极大的附加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我们说的美,就是设计感,或者说,是艺术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人类千万年以来始终都是不折不扣的“颜控”;追求美,追求赏心悦目,这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天性,没法违背它。

“漂亮”和“精致”并不是艺术的必要条件,“美”与“快乐”也不是。美丽的东西、给人带来愉快的东西,它们固然可以被称为艺术,但并不是所有艺术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的审美体验。悲伤、恐惧、痛心……这些所谓的负面感情与快乐一样重要。艺术的价值,就是帮助我们激发或表达各种情感。如果你是作者,那么你可以通过创作艺术,让你内心那些纤细、难以捉摸、却又同样难以平息的情绪发散出来,表现成为一种具体的东西,以固定的形体存在于世。这样的艺术作品,就相当于是你情感的结晶。如果你站在欣赏艺术的这一方,那么你在看到这幅作品,感受到其中内涵的同时,也会产生共鸣,或者是看到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打开。







设计概念钟


“艺术源于生活”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简单点理解就是艺术作品的创作,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也就是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从现实生活中产生,但又不像照相般真实地再现现实。艺术家往往会在作品中渗透更多的对生活的看法,赋予作品新的主观精神内涵。同时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仅需要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素材,而且要对现实生活作出判断和评价,赋予作品某种观念。\r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在他的《论艺术》中指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主宰着艺术活动的整个过程的情感、观念,贯穿在艺术创作的整个心理过程之中,并通过艺术家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r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相互关联又有着形式上的距离。这就要求艺术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将生活中摄取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大胆取舍,按照所从事的艺术学科的造型规律进行创作。\r

国画艺术也是遵循着上述艺术创作规律的艺术形式,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这是中国艺术的一条公认的美学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国画艺术,国画创作不能拘泥于物象外在形象的视觉真实,而应该抓住物象的外形和精神特征,发挥艺术想象,融入作者的情思,以笔墨体现绘画对象的独有特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家往往敢于超越对象外在形态的束缚,为了作者感情的充分表达而进行艺术夸张,以自己独特的笔墨艺术语言灵活地表现对象。\r

  齐白石无疑是真正践行着“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艺术规则的典范,他善于从极其平凡的生活与自然中发现独特的美学理念与情趣。普通常见的白菜、一群普通的虾子,通过齐白石的笔墨处理,被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创作出一个个生动可人的艺术形象。\r

齐白石只是一个范例,纵观浩瀚的艺术史,我们不难发现艺术对生活素材的加工提炼结合符合审美标准的艺术语言、艺术形式,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陶安萍于2019年12月17日冬)\r

(图片为齐白石作品)





陶安萍绘画空间


首先我觉得要看个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来决定不同的艺术表达风格、形式和目的。

例如对摄影爱好者来说,他们表现现实生活的方式就是通过现实画面、片段来述说故事、表达情感。不过,虽说这些画面和片段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这些画面和片段表达的却不一定是最真实的故事。

现在很多人喜欢拍摄精美的短片,像是各种vlog视频,但是这些短片里靓丽的风景、流畅的视觉体验、夸张的效果都有极大可能在平时生活中难以体验,所以这就是它的“不真实”。

可很多人就是喜欢享受制作或观看这些视频的过程,那么享受这一过程以及其带来的收获,也成为了这一种艺术表达方式的一个重要目的。

往远了说,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除了直接的观感体验外,还应追溯更深入的层面,从这一方面来说,我觉得中国的艺术是非常值得探究的。

我国在长达五千多年的记载历史里,因为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处于奴隶管治、封建管治或纷争之下,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杰出的艺术作品都会具有批判性和抗争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其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汉卿的《窦娥冤》、吴承恩的《西游记》等都是表现当时社会矛盾和作者目的的文学佳作。

而中国画则是另一种惊艳的表达方式,仅用黑白两种主色调就能提升出画面的意境,看似作画,实则传意,例如齐白石先生的《墨虾》里,生动有趣的虾就变成了齐老先生童趣的寄托。而中国绘画史上最经典的莫过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此画画尽汴京盛世,可是此画当真只为了让人们看到盛世吗?不尽然,它还隐晦地表达出大宋的危机(具体可自行查阅相关文章 《国家人文历史》有一篇专题文章),这才是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伟大之处。

说这么多,可能我还是没能很好滴解答这个问题吧 但是我想说明的是,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表达成程度取决于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以及据此而采取的表达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