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太极拳势图解》:大清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思潮流向,杨家变革序幕

《太极拳势图解》是许禹生1921年出版一本太极拳教材,因为具有创作性或开创性也可以称作是他的著作。

只是一部著作在今天也许不足为奇,因为今天良莠不齐的著作泛滥;编写教材高校教师人人皆是行家里手,可是除了他的学生使用他的教材,似乎对整个社会缺少应有的影响力。

如果以这样的眼光和时代的智识来看待距今一个世纪的《太极拳势图解》,那就是眼界局限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局限了我们的历史格局和胸襟。

《太极拳势图解》[1]出版于1921年,却是清朝末年二十世纪初叶在知识阶层出现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下武术改革的一种反正;也是“土洋体育”之争中民族精英拯救中国武术的结果之一。许禹生以杨家拳术为样本改编教材,此举成了杨家拳术后期变革的序幕,决定了杨家拳术后来的道路走向。

《太极拳势图解》:大清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思潮流向,杨家变革序幕

以杨澄甫动作为基础的太极拳技术规范

缘起:那个狂热学“洋”时代的教育

今人多知道共和国1978年的改革开放,鲜有人知道1894年大清国的改革开放。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共和国一段扭曲的封闭岁月后经济走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被迫冒险探路。1894年的改革开放是在洋务运动中大清国向西方学习引进军工企业及部分民用工业后,貌似蓬勃发展,一度出现历史上所谓的“同治中兴”,但是接踵而至的甲午战争把国人30年洋务运动中发展起来的盲目自信涤荡殆尽。精英阶层对他们称之为“撮尔小国”的日本做了最为沉痛的对比和反思,对自身存在的沉疴痼疾无情鞭笞,而做出的一系列自下而上反应。求变的情绪在精英阶层酝酿发酵,一直持续到民国。

清政府的一系列改革在各种声音中应运而生,这里只谈及教育方面的改革。

1896年光绪皇帝下诏书废除八股文,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中建立,这是传统教育的结束,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端。从这一年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逐年增多,到1906年达到两万余众。一切从最初学习欧美国家转而全面学习日本。《太极拳势图解》作者许禹生就是在京师大学堂接受了时代最前沿的教育,还是一个留日学生;或者说,他是一个看过外面世界,接受近代教育的人。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由于主持“壬寅学制”的张百熙素以偏护新学遭受非议,而壬寅学制制定仓促,存在诸多不足,一经公布即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其中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所以壬寅学制没有真正地实行。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体系。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末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由学部(民国后改为教育部)奉上谕公布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宗旨。

其中清政府政策中提到的“尚武”是那个时代知识阶层共同的追求和呼声,梁启超的学说及严复的演讲颇具代表性。

梁启超说,华夏民族开化最早,但是两千多年以来,每每与外族交战,没有不挫折败北,这是中国人在历史上最大的污点,是民族的奇耻大辱。他举例道,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视察柏林小学时说,我德国人民都应当重视体育。如果不讲体育,那么男子不能担负兵役,女子不能孕育魁梧雄伟的婴儿,没有强壮的人民,国家如何能强盛?所以欧洲诸国,没有不积极从事于体育的。所以德国除开展体操外,还有击剑、驰马、踘蹴、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等等项目,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都具有军国民之资格。生存竞争,优胜劣败,所以我国应当极力倡导华夏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不能日日颓废地生活![2]

梁启超说的华夏历史事实不一定是全是真的,但是民族战争中败多胜少却是事实。他试图呼唤起民众像欧洲强国那样从事体育,不至于华夏民族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严复说,百余年来的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心虽神明,但都要依赖于人的身体和神气,所以一定要从事体育运动来强壮身体。因此,洛克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有一个强壮的躯体装得下伟岸的心。斯宾塞也说,懦弱的躯体不能够担当大业。[3]

上有统治集团对战败的反思,下有知识精英的鼓吹,军国民主义思潮迅速发展开来。

至民国后,蔡元培认为,它(军国民教育)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民国领袖蒋介石指出:我们今天的一切教育,要有一个中心目标,就是要实施军国民教育,养成军国民的风尚。[4]军国民主义思想的传扬在青年学生群体中激起了一股尚武精神,军国民教育在清末民初盛行一时。许多城市学校纷纷致力于普及军事知识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培养年轻人的军人体魄和军人精神。

这是一段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过激行为层出不穷的激荡岁月。

尝试:用西式体操法改造中国武术

但是这时候知识阶层提倡的“尚武”是指推行西洋体育的“军事体操”并非指代中国武术。整个中国此时新式军队习练西方兵操和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学堂聘有外国教官,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有击剑、拳击、哑铃、跳高、跳远、足球、游泳、单双杠、爬山等项目。新学堂的大量开办及“体操课”的开设,造成了体育教师奇缺,而国内原来又没有体育教育专业。为了缓和体育师资缺乏的矛盾,1906年3月,清政府学部通令各省于省城师范“附设五个月毕业专修科”以培养小学体操教习。

西方“洋体育”全面强势地进入军队和学校教育系统,被视为“土体育”的民间武术几乎陷入被遗弃的境地,于是有志士心生忧虑。

民国成立后许禹生在上报教育部的专件中说,体操是模仿别国的形式,我们学习了十几二十年年没有看到国民强健上有什么进步。这就如同不良的器械需要陶冶,不利的船舰需要改良,国民身体不强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养之有素,练之有方,然后才能强固体干活泼精神。我国武术从大处讲有杀敌效果,从小处看能除暴安良,如果能够竭力提倡,真心奉行,可以除去文弱之气,振奋精神,也许用数十年时间,我们就能成为雄健之国。只是武术因为一直口传心授,没有专门的书籍使这种有用之学不能得到普及。[5]身为教育部主事,许禹生心中想到的是怎样利用武术强健国民之身体,振奋国家之精神,并非出于一己之私心,是那个时代有识之士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但是,最初想到的解决办法不是直接推广武术,保持民族特色。

军国民教育“尚武”成为时尚,为何不让中国武术搭上时尚的顺风车?

此时有一个中国军人试图把中国武术改造得像西方体操一样训练士兵,他就是马良[6]。

马良训练士兵时曾将所习拳技和摔跤术参照兵操练法,编成新式武术法,在其任职的武备学堂和军旅中传授。1911年马良任陆军第九协协统驻扎山东潍县时,邀集一些武术名家,编辑武术教材,把他所拟定改编后的武术定名为“中华新武术”。马良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四方游说,“中华新武术”便借着军国民教育的东风广泛传播。

1916年9月许禹生受教育部委派同孔廉白等人一起赴济南考察马良的“中华新武术”,一行人参观后同样赏识这种改良后的中国武术。于是这种命名为“新武术”的武术很快被列为军警和学校的正式体育项目,风靡一时。此次考察对许禹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不仅推崇马良的“中华新武术”,接下来的举动证明他也要用这种方法来改良他的武术教学。

许禹生也同样召集体育研究社的武术家们编排了《少林罗汉功》《少林十二式》《太极拳单式练习法》等体操化的武术教材。在激进的时代潮流中不能说它一定是错误的,变革总比等待武术在浪潮中被湮没要有意义得多,而所有的创新都有一个试错过程。

《太极拳势图解》:大清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思潮流向,杨家变革序幕

许禹生与杨澄甫

回归:保留中国武术特色

不过,问题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罗汉功、少林一些拳法这类刚猛的外家拳术,配上口令很容易与体操相融合,可是像太极拳这样刚柔相济的拳术与体操结合就相当困难,把太极拳配上口令去练习成了似是而非让人莫名其妙的东西。创编出来的太极操脱离了武术传统文化和太极拳的理念,吸收了西方体操思想没有使太极拳升华,反倒是失去了自我。

所以许禹生在《太极拳单式练习法》一书中不得不加入诸如“注意”“应用”或“功用”等用词以在体操式的练习中保持太极拳本身的文化因素。正是因为太极拳与体操完成融合的困难,许禹生在叙述中多次加以说明“适合高级小学、初级中学之教材”“各门国术初级之用”。他试图向人们表明,这种体操式的拳术只是初级入门之学,并非拳术的全部。

在这一轮的武术体操化运动中,武术变成了机械的体操,是不成功之作,太极拳犹然。显然,武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应该以保持自身的文化为根本,把漫长历史中积淀的文化个性和价值体系灵活地融进西方的体育中,使其不漏痕迹自然融为一体似乎才是成功之作。可是谁又能把它做得完美无缺呢?武术体操化在二十世纪初是个开端,不过此时的体操化只限在大众武术中,二十世纪末竞技武术体操化同样充满了困惑与矛盾,面临着各方的批评与职责。

大众对太极拳的接受度要好于西方体操,民国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教授张士一1931年写的一段话:“余行早操二十余年,所取尽系西法,近三四年间,始以太极拳代之非偶然也。余习斯术语程君志道,即觉特别有奇趣,非西式体操所能望其项背。”可能表达了大众的心声。许禹生也一定认识到了太极拳体操化的拙劣之处,在教材《太极拳单式练习法》后就着手整理一部完整的太极拳著作——《太极拳势图解》。

《太极拳势图解》:大清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思潮流向,杨家变革序幕

民国教育部专门教育司主事许禹生。他的主要身份是教育部官员。

转变:《太极拳势图解》出炉

《太极拳势图解》以杨家太极拳为蓝本是必然。许禹生在清末学部工作时就追随杨健侯学习太极拳,1921年人们所理解的太极拳就是杨家太极拳,在北京城吴鉴泉等人的太极拳都是杨家衍生而出。

《太极拳势图解》要作为学生太极拳的入门套路,在保留太极拳技术特色的同时,需要对太极拳动作进行规范和降低难度。太极拳动作以杨澄甫的动作为基础进行模型规定,所以杨澄甫的太极拳动作是太极拳标准化的开始。在难度动作上做降维处理,只保留了“二起脚式”。即便如此在对大众推广过程中,此动作仍然难度较大,从1925年陈微明《太极拳术》之后,这个动作在杨氏太极拳中彻底消失了。今天见到的杨氏太极拳动作是经过多次教材改编之后传承下来的样式。

《太极拳势图解》作为武术教材,它改变了传统的习武方式。习武者有了基本的技术规范和依据,再也不是以师父口传身授徒弟体悟,这样极易引起技术传承偏差的低效率方式传播了;习武者可以从全貌中理解太极拳,而不只是从师父口中了解只言片语或者零散的拳术知识。但是,师徒制这种传承方式在培养运动精英人才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今天还在各级专业运动队广泛地存在存在着,不过这是一种变换了训练方式的师徒制。

古时人们关于技术传承总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人们总相信,这一代人不如上一代人勤奋和努力。但是从来没有人认真思考过,其实是传统技术教育方法和训练方法体系存在着缺陷。自许禹生一代开始,有识之士才开始反思武术传统教学训练方法的问题,并着力纠正它。

杨家拳术走在大时代变革前沿,与它身处二十世纪初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北京城息息相关,也与他们受到杨家门徒许禹生这样的时代先锋思想人物熏陶有关。

许禹生系统地总结了太极拳的理论和技术,使其第一次以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在众人面前,对于科学化地推广太极拳有积极的意义。

这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唐才良总结了它在中国武术史上创造的第一:1.第一部关于太极拳的完整教材;2.第一本介绍杨家太极拳的书,通过他的著作,杨家太极拳开始在大众领域为公众所认知;3.第一次正式刊登《太极拳论》的书,它兴太极拳理论研究之风; 4.第一本讲述太极拳历史的书,成为民国武术书争相效仿的样板,虽然书中关于张三丰的介绍引发了争论,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武术史的研究。[7]

《太极拳势图解》无论作为著作或是教材都代表了时代先锋思想,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注释

[1]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京华印书局.中华民国十四年五月.

[2]原文:恫夫中国民族之不武也!神明华胄,开化最先,然二千年来,出而与他族相遇,无不挫折败北,受其窘屈,此实中国历史之一大污点,而我国民百世弥天之大辱也。”德皇威廉第二之视学于柏林小学校,其敕训曰:“凡我德国臣民,皆当留意体育。苟体育不讲,则男子不能担负兵役,女子不能孕产魁梧雄伟之婴儿。人种不强,国将何赖?”故欧洲诸国,靡不汲汲从事于体育。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踘蹴、角抵、习射击枪、游泳竞渡诸戏,无不加意奖励,务使举国之人,皆具军国民之资格。生存竞争,优胜劣败,吾望我同胞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也! (梁启超《论尚武》)

[3]见蒋介石《国父遗教概要(附录一)》

[4]原文:百年来生理学大明,乃知心虽神明,其权操诸形气,则大讲体育之事。故洛克谓:‘教育目的,在能以康强之体,贮精湛之心。’斯宾塞亦云:‘不讲体育而徒事姱心,无异一气机然,其笋缄关键极精,而气箱薄弱不任事也。(雷欣:《北大演讲百年精华》,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5]原文:吾国素称文弱,毋庸讳言。忧国之士迫于时势所趋,潮流之所激,因提倡尚武之精神,体育与德育智育并重,学科之内,加以体操,然皆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以故与学几廿年,而民国之强健未现有若何之进步也。

今拟提倡中国旧有武术以振起国民勇往直前之气。夫器械不良尚可以陶冶,船舰不利可以改良,惟此国民之不强,决非一朝夕间所能作其气,必也养之有素,练之有方,始克有强固之体干、活泼之精神。我国武术数千年来,代有传人,娴其术者,大有杀敌效果,小之亦除暴安良。且各其一种慷慨激昂之气,徒以教者口传,学者心受,素乏专书,致使有用之学不能普及,殊为可惜……果能竭力提倡,实心奉行,则文弱蠲,精神斯振,安见十数年后,不一跃为雄国耶?(许禹生等《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提案)

[6]马良(1875年-1947年),字子贞,河北清苑人,回族,民国时期军阀、武术家,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曾任第四十七混成旅旅长、济南镇守使、西北边防军第二师师长。抗战爆发后,马良被日本人任命为山东省省长兼保安总司令,后加入汪伪国民政府。1946年在济南被逮捕,以汉奸罪名下狱。1947年病死济南狱中。马良热心推动传统武术,曾招揽杨鸿修等武术家为其门下,著有《中华新武术》。

[7]许禹生著,唐才良校注.太极拳势图解.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