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道德經》有一個非同尋常的現象,文中常常提到母、始(下文有解釋)、子、嬰、孩以及牝、玄牝等,老子以這些概念為關鍵詞,展開論述,並以母體喻道,以餵養嬰兒喻德,一個慈祥母親哺育嬰兒的畫面,詮釋了《道德經》最主要的哲學概念“道”和“德”:母親生育孩子是道,哺育孩子是德,母體就是生養天地萬物的根本。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史記》記載了孔子問禮於老子後的一番感慨,說老子“其猶龍邪”,孔子以龍喻老,是以龍的昇天潛淵、靈異善變的神性,來比老子縱橫天地、高深莫測的天縱奇才。在《道德經》一書中,老子從胎兒說到母體,由一而二,再而三,恰似武陵人誤入桃花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帶著我們俯察品類之盛,仰觀宇宙之大,最後“復守其母”——原來《道德經》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一個周行不殆的宇宙運行法則!

萬物的發生過程:從“女”到“母”

《道德經》第一章開宗明義:體道。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我們都知道“始”就是開始,但卻不知道這個字為何要用女字旁。

許慎《說文》,始,女之初也。古人稱鴻蒙初闢、人類誕生之際為"元";稱最早的、能代表家族繁衍淵源的太母為"始"。老子借“元”“始”論道,“道”的最初呈現方式是“無”,是“始”,“始”者,童女、少女之謂。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甲骨文“女”字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甲骨文“母”字


“道”的第二階段呈現方式是“有”,是“母”。“始”是家族繁衍之淵源,指的是太母,因此是“女”字旁。女性有童女至長大成人,最明顯的性徵是乳房發育成熟,於是在“女”字上添加兩點,表示乳房,即成熟女性的模樣。

老子以此二字喻道,“道”是由“無”和“有”構成,其中“無”是少女;“有”是母親。從少女到母親就是“無中生有”的自然發育過程,人生的兩個階段。我們由此得知,“道”的功能之一便是生養萬物。這便是老子貴柔尚虛思想的來源。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道與萬物的關係:母與子

老子直接用“母”與“子”來比喻道與萬物的關係: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其殆。(第五十二章 )

這一章也是論述“道”與宇宙萬物之間的關係:“道”無始無終,為“母”,天地萬物為“子”。因此老子要求人們要“守其母”,旨在認識事物要探究事物的根源、把握事物的本質:大道永恆,乃萬物之宗。

​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六章) 。

在這一章裡,老子以“穀神”“玄牝”喻“道”,旨在說明至虛無形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根,這個根永恆不死。“谷”若有若無,但有卻不見其形,無,卻生萬物。只見萬物並作,卻不見有勞作的痕跡,謂之“無為”。“谷”乃虛,以其因應無窮而充滿生機,故曰“神”,生機勃勃的神奇之意;萬物有盈有缺,盈缺接續,生生不息,故曰“不死”。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玄牝”一詞在這一章首次出現,玄,幽深、廣遠、神秘、微妙難測之意;牝,雌性化生器官,以此喻“道”。河上公等道家先賢從養生的角度,認為大道永恆長存,口鼻之門,乃通天地之元氣之“玄牝”。學道養生者要視“玄牝”為命門,倍加珍惜呵護。

最高境界的德:嬰兒

《道德經》除了尊崇母性,還認為“赤子”“嬰兒”是最合“德”的, 因為嬰兒、赤子最具先天德性。還是借用甲骨文,更直觀地看古賦予“德”的原始含義。

王弼對“德”的註解是“德,得也”,順道而行即為德。因此,通常將德視為“得道”。萬物尊道而貴德,但人從胎兒到赤子再到少年、中年、老年,人的自然天性(德)為情志物慾所惑,呈現出遞減的狀態,因此,在老子看來,最具先天道性的就是嬰兒、赤子。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八章)。


這三句話綜合起來,其大意是:由於受後天物慾情志的影響,人的德性已經不再純粹,能聚結元氣以致柔,迴歸到嬰兒的狀態嗎?世俗之人追名逐利,那種熱鬧的場景就如同參加宴會,盡情地享受著豐盛的佳餚;那種貪得無厭的狂歡,又像春暖花開時節登高攬勝,盡享無邊春色。而我卻寂然恬淡啊,“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王弼語,王弼雖沒說嬰兒的具體含義,但“無形無兆”很明確是指胎兒)”。明知自己強大,卻始終守柔處弱,寧願像那天下最低處的溪溝居於下位。唯如此,“德”將永伴不離,從而復歸到嬰兒般之柔弱、純真、質樸的自然本性。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小結


在《道德經》中,最廣大深遠的“玄德”,最善於修養的“含德”等,無不與嬰兒有關,“孔德”雖然偏重於“道母”,但是道母之德也是通過“孔德”即“哺乳”來表現的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無為”,“無為”的主要特徵就是柔弱順自然,但是老子哲學中的“柔弱”並非軟弱、懦弱,而是外柔內剛的柔而韌,底蘊豐厚,張力無限,蘊含著豐厚的生命能量:“事善能”、“動善時”,隨方就圓,極具可塑性和適應性,“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這是老子剛柔辯證觀的最直接表達。

老子崇尚陰柔化生的神奇妙道,讚美綿綿不絕的生命能量。柔弱如水的雌性,具有化生天地萬物的“玄德”,這位天地萬物的“大母” ,默默生育著、滋養著、繁衍著:“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以其博大的母愛傳承著“為而不恃”的道德精神: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的“不爭之德”,她創造了世界,並賦予世界以無私的愛。因此,老子得出的結論是:“牝常以靜勝牡”,她的至高道德境界是“知其雄,守其雌”,明知自己強大而貴柔守弱。


讀懂了母親和嬰兒,你就真正讀懂了老子,讀懂了《道德經》


綜上所述,母親生養子女,與道母化生天地萬物,道相近,義相同;從嬰兒的守柔處弱到“含德之厚”的赤子,無不尊道貴德,惟道是從。正因為母性的生養之德與嬰兒的先天純粹,成了“道”的化身和“德”的最高境界,所以,老子以母性喻道,以嬰兒喻德。

需要交流的話題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經》裡的“嬰兒”,均是指胎兒,道經雲“在胎為嬰,初生曰孩”。但歷來注老者,從唐玄宗、王安石到當代馮友蘭、南懷瑾、任法融、陳應鼓、李零等等諸先生,無不將嬰兒與赤子理解為同一概念,解釋為“初生幼兒”。但以老子的深邃精煉,為何時而用嬰兒,時而用赤子?是老子用詞太隨便嗎?顯然不是!

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在胎為嬰,初生曰孩”。牧常晁在《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則說得更為清楚:嬰兒者,未出胞胎也。出乎胞胎,謂之孩也。嬰兒在母腹中,惟抱一團和氣,喜怒哀樂之情未發,見聞知覺之性未萌也。出母之胎,便有喜怒哀樂之情,見聞知覺之心,故不足以況於道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