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從出行方式看變化:回家的路,越來越近了

從出行方式看變化:回家的路,越來越近了

1月13日,2020年春運第4天。時針指向中午12點55分,組織完一批旅客踏上南下的高鐵之後,咸寧北站客運值班員劉春輝大步走下站臺,來到休息室吃午飯。

錯過了飯點,對著有些發涼的飯菜,劉春輝只得狼吞虎嚥起來。花幾分鐘時間填飽肚子,他喝了幾口熱水,又匆匆走上了工作崗位。

劉春暉是武漢人,今年41歲,在鐵路系統工作已有22年時間。22年來,他一直工作在鐵路客運一線,已經記不起來自己最近一次與家人過年是什麼時候了。“大家放假的時候,就是我們正忙的時候;大家工作的時候,也是我們工作的時間。”劉春輝說,作為一名鐵路人,每逢佳節加倍忙已是一種常態。

可是今年的忙,與往年春運的忙相比,又顯得不一樣。

以前一說到春運,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人山人海的候車隊伍,等候晚點列車時焦急的面孔,站臺上肩挑背扛的各種編織袋……作為火車站的一名客運員,劉春輝不僅要售票,還要負責組織旅客上下車等其他工作,有時候恨不得有分身術。

劉春輝剛上班時,咸寧城區還只有一個咸寧火車站,火車也是綠皮火車,墨綠色的車身和座椅,白色的標牌,車廂頂部掛著一排電扇,“哐當哐當”慢悠悠地轉動,小站也會停靠一會兒,有時還需為其它火車讓路,半路停車,晚點是常事……後來有了紅皮車,又區分出了K字頭、T字頭、z字頭的火車。那時候,為了買到一張火車票,好多人半夜搬著小凳子到火車站的售票大廳排隊。

2009年底,國內首條高鐵專線武廣客專開通,咸寧北站和赤壁北站投入使用。時速300多公里的和諧號動車,使咸寧與武漢進入了同城時代,大大縮短了到廣州、深圳的時空距離。歷經幾次鐵路調圖,這條專線已經成為全國的交通大動脈。市民從咸寧出發,可達北京、蘭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現在咸寧北站每天開行動車趟數有百餘趟,平均3至5分鐘就有一趟高鐵停靠,日發送人數也從最初的兩三百人到三四千人。高鐵,已經成為大家出行的主力軍。

13日中午,記者來到咸寧北站時,偌大的售票大廳只有寥寥幾個市民在買票。“現在信息化時代,購票方式多樣化,除了傳統的車站和代售點售票之外,電話、網絡都可以買票,而且預售期還提前2天。”劉春輝說,咸寧北站已有超過90%的旅客是通過網絡購票。這不僅給旅客提供了便利,還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春運給車站帶來的壓力。今年春運,咸寧北站推行電子客票,旅客購票成功後,不需要取票,只需要刷身份證就可以進站上車。

候車廳內,坐滿了等候的旅客。記者注意到,他們隨身攜帶的行李,不再繁多,一個拉桿箱足以。“現在編織袋和扁擔已經退出了春運的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時尚輕便的拉桿箱。”劉春輝說。

沒有了人工售票和檢票的壓力,今年的春運,劉春輝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組織旅客上下車上。

記者感言:

從純數字編號到“K字頭”“Z字頭”,再到“D字頭”“G字頭”,中國鐵路不斷提速,從綠皮火車的“人在囧途”到飛馳高鐵的“人在坦途”,人們的出行方式經歷了鉅變。

買票方便了,車速快了,如今坐在動車上再也聽不到以前火車“哐當哐當”的聲音。從慢悠悠的綠皮車到時速幾百公里的“子彈頭”;從徹夜排隊買票到點點手機即可購票;從淡粉色的硬紙板票到藍色的軟質車票,再到無紙化的電子客票。採訪中,記者能真切的感受到,今年的春運,處處充滿著高科技的氣息。

(記者 龐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