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从出行方式看变化: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

从出行方式看变化:回家的路,越来越近了

1月13日,2020年春运第4天。时针指向中午12点55分,组织完一批旅客踏上南下的高铁之后,咸宁北站客运值班员刘春辉大步走下站台,来到休息室吃午饭。

错过了饭点,对着有些发凉的饭菜,刘春辉只得狼吞虎咽起来。花几分钟时间填饱肚子,他喝了几口热水,又匆匆走上了工作岗位。

刘春晖是武汉人,今年41岁,在铁路系统工作已有22年时间。22年来,他一直工作在铁路客运一线,已经记不起来自己最近一次与家人过年是什么时候了。“大家放假的时候,就是我们正忙的时候;大家工作的时候,也是我们工作的时间。”刘春辉说,作为一名铁路人,每逢佳节加倍忙已是一种常态。

可是今年的忙,与往年春运的忙相比,又显得不一样。

以前一说到春运,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人山人海的候车队伍,等候晚点列车时焦急的面孔,站台上肩挑背扛的各种编织袋……作为火车站的一名客运员,刘春辉不仅要售票,还要负责组织旅客上下车等其他工作,有时候恨不得有分身术。

刘春辉刚上班时,咸宁城区还只有一个咸宁火车站,火车也是绿皮火车,墨绿色的车身和座椅,白色的标牌,车厢顶部挂着一排电扇,“哐当哐当”慢悠悠地转动,小站也会停靠一会儿,有时还需为其它火车让路,半路停车,晚点是常事……后来有了红皮车,又区分出了K字头、T字头、z字头的火车。那时候,为了买到一张火车票,好多人半夜搬着小凳子到火车站的售票大厅排队。

2009年底,国内首条高铁专线武广客专开通,咸宁北站和赤壁北站投入使用。时速300多公里的和谐号动车,使咸宁与武汉进入了同城时代,大大缩短了到广州、深圳的时空距离。历经几次铁路调图,这条专线已经成为全国的交通大动脉。市民从咸宁出发,可达北京、兰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现在咸宁北站每天开行动车趟数有百余趟,平均3至5分钟就有一趟高铁停靠,日发送人数也从最初的两三百人到三四千人。高铁,已经成为大家出行的主力军。

13日中午,记者来到咸宁北站时,偌大的售票大厅只有寥寥几个市民在买票。“现在信息化时代,购票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车站和代售点售票之外,电话、网络都可以买票,而且预售期还提前2天。”刘春辉说,咸宁北站已有超过90%的旅客是通过网络购票。这不仅给旅客提供了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春运给车站带来的压力。今年春运,咸宁北站推行电子客票,旅客购票成功后,不需要取票,只需要刷身份证就可以进站上车。

候车厅内,坐满了等候的旅客。记者注意到,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不再繁多,一个拉杆箱足以。“现在编织袋和扁担已经退出了春运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轻便的拉杆箱。”刘春辉说。

没有了人工售票和检票的压力,今年的春运,刘春辉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组织旅客上下车上。

记者感言:

从纯数字编号到“K字头”“Z字头”,再到“D字头”“G字头”,中国铁路不断提速,从绿皮火车的“人在囧途”到飞驰高铁的“人在坦途”,人们的出行方式经历了巨变。

买票方便了,车速快了,如今坐在动车上再也听不到以前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从慢悠悠的绿皮车到时速几百公里的“子弹头”;从彻夜排队买票到点点手机即可购票;从淡粉色的硬纸板票到蓝色的软质车票,再到无纸化的电子客票。采访中,记者能真切的感受到,今年的春运,处处充满着高科技的气息。

(记者 庞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