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次、戲臺、茶品……老北京茶園看戲有哪些講究?

北京的茶園,曾是這座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間。這裡既是愛茶人匯聚之所,更是國粹京劇的搖籃。

想要了解北京茶園文化,要先從中國戲劇史談起。我國唐宋時期,戲劇藝術已經嶄露頭角。那時既沒有戲園也沒有茶園,常常只是露天演出。開始條件比較簡陋,就是隨便尋一塊高地,就可以開展演出活動。這樣的高地,也就是戲劇史上所說的“露臺”。

慢慢的,開始有了勾欄瓦舍。宋元時代這種演出場所是非常興盛的。瓦舍是指商業性的遊藝場所,勾欄就是指在瓦舍中演劇的地方,互說勾欄就是指演劇舞臺的欄杆。南宋時代的臨安,經濟非常發達,裡面有許多瓦舍和其中大小不等的勾欄,但到了明代中期,瓦舍勾欄慢慢的就消失了,後來演出的地方大多在寺廟和祠堂中的舞臺上,表演目的多是酬神和祭祖。

例如現在北京前門外西河沿的正乙祠,原先就是供奉武財神趙公明的廟宇。趙公明又叫正一元帥,老百姓後來慢慢將“正一”念成“正乙”,從而得名正乙祠。因為供奉的是財神爺,後來清朝康熙年間就被票號買下來了,變成了票號業的行業會館。正乙祠裡面有戲樓,票號業聚首開會時,便在裡面唱戲。北京正乙祠算是“祠堂戲”的遺存。

座次、戏台、茶品……老北京茶园看戏有哪些讲究?

如今的正乙祠戲樓

演出的場所,從廟堂、祠堂,隨後又發展到了廳堂。尤其是明代,戲曲很多時候都是廳堂演出。眾所周知,明代後期的商品經濟非常發達。經濟形勢繁榮,娛樂文化也就得以發展。明朝富戶的庭院園林,給予了廳堂戲曲發展的良好條件。總體來說,中國戲曲藝術從露臺到勾欄,再從寺廟祠堂到富家廳堂,這其實是一個由下自上的發展過程。隨著演出場所的不斷變化,中國戲曲不斷的精緻與提高著藝術格調。

講到這裡,不妨講一段北京廳堂戲曲的經典公案。話說明代的崇禎皇帝,也算是一位很敬業的君王。但因為之前的嘉靖、萬曆兩個皇帝荒廢朝政,導致明朝國力孱弱。雖然崇禎登基後常常熬夜理政,但是還是無力扭轉大明王朝的衰敗局面。還好後宮裡有一位田貴妃,非常善解人意,可以為崇禎皇帝排解煩悶。但是又很不幸,田貴妃很年輕就死了。田貴妃的父親田弘遇,本只是揚州的一個小官。就因為她女兒得寵,崇禎皇帝對田弘遇也格外優待。不僅讓他做了國丈,而且在北京還修建了府邸。田弘遇的府邸原址,就在如今張自忠路與府學衚衕這一帶。望著那很大的一批宅邸,足可想見當年的無限風光。

座次、戏台、茶品……老北京茶园看戏有哪些讲究?

可是女兒田貴妃一死,田弘遇感受到了危機。他在江南花錢買了很多能歌善舞的漂亮女孩,送到北京進行層層選拔。最終,有一位才貌雙全的少女脫穎而出。這個女孩,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陳圓圓。田弘遇準備把陳圓圓再獻給崇禎,以圖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但是沒想到,崇禎皇帝婉拒了美女陳圓圓。一計不成,再生二計。田弘遇又策劃把陳圓圓送給當時一個很有本事的青年人,那便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他請吳三桂到田府的廳堂來赴宴,席間領舞演出的就是陳圓圓。當時吳三桂和陳圓圓一見傾心。田弘遇順水推舟,就把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這件事,就發生在北京城田府的廳堂演出之時。

清代康熙中葉之後,北京戲曲又慢慢繁盛起來,皇家園囿的戲樓加起來不下十餘處,不過老百姓想看戲,最初則要去飯館。清朝前期北京城的大飯館裡都有戲臺。食客們就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戲。這樣的戲曲表演帶有伴宴的性質。演出時臺下不免划拳行令,嘈雜的環境不利於欣賞藝術。久而久之,北京戲曲的演出場所便從飯館挪到了茶園。茶園畢竟文化氣氛更好,也適合於靜心觀看錶演。戲曲表演從飯館轉移到茶園,其實也是一次進步,大有登堂入室之意。從這個角度來講,北京的茶園對於戲曲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早年間有一部評書叫做《康熙私訪月明樓》。評書裡的月明樓在哪呢?如果按照評書裡面的描述,康熙皇帝從宮裡面騎著一頭小毛驢出來往南走奔前門,進了肉市西口就有一個月明樓。這個月明樓的位置,就是當時北京的廣和樓。歷史上的廣和樓,就是位於前門外以東的肉市,和評書描述的位置相符。這座廣和樓最早是明末大鹽商“查氏”所修建,所以也叫“查樓”。清代康熙年間,正式改成茶園對外營業。

清朝嘉道年間,單是前門外大柵欄就有六、七個茶園:慶樂茶園、同樂茶園、慶和茶園、廣德樓、三慶茶園、大亨軒茶園、中和茶園。後來,同樂茶園改成了電影院,慶和茶園改成了東鴻記茶莊,大亨軒茶園改名為大觀樓電影院。這七家茶園,讓北京戲曲藝術興旺的大柵欄,也成為了北京茶文化的匯聚之地。

座次、戏台、茶品……老北京茶园看戏有哪些讲究?

前門大柵欄老照片

除去大柵欄地區,北京的茶園還有很多。例如東城隆福寺的景泰茶園,原址就是現在隆福寺工人俱樂部的位置。再如地安門一帶,有德泉茶園和天和茶園。東安市場內,還有丹桂茶園和吉祥茶園。北京西城的茶園也不少。例如宣武門內的春仙茶園,阜成門大街的同益茶園,西四口袋衚衕的慶升茶園,西安市場裡的人和茶園等。前門外鮮魚口有歷史悠久的天樂茶園,建國以後又改為大眾劇場。崇文門外茶食衚衕,還有一家廣興茶園。總而言之,北京的茶園大小四十餘家,可謂是不勝枚舉。

當時北京的茶園,可謂是一專多能。一方面,與南方的茶座一樣也是喝茶的場所。但與此同,又可以邊喝茶邊看戲。也正因為功能的多樣性,當時北京茶園的佈局也是與眾不同。

首先茶園的舞臺,由四個柱子支起來。前三面都是可以觀演,後面則是大牆。大牆挖倆洞作為上場門和下場門,一邊寫“出將”一邊寫“入相”。臺底下觀眾席中間部分的條桌,和舞臺是垂直放置。來這裡的茶客,是一邊喝茶談事一邊看戲。一杯清茶,可以很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當時的北京茶園,具有相當強的社交屬性。

清朝茶園的茶客主要是會朋友,順帶著聽聽戲。以喝茶為主的這部分座位,多稱為“池座”。兩邊桌子的位置,則叫做“兩廊”,不是垂直襬放,更加便於看戲。但有趣的是,旁邊方便看戲的這個票反而便宜。一樓最後面就沒有桌子了,只有一排高凳。原來當時的茶園設計不夠科學,整個園子就是一個平地。所以最後一排,就設計了高凳,以求視線不被前排觀眾遮擋。這個位置叫“背大牆的”,價格是最便宜。您先給點小費,就可以坐了。別看高凳便宜,可還專門有人搶。為什麼呢?這個方便給臺上叫好。民國以後,高凳完全取消,轉而變成彈壓席。茶園的樓上還有官座,也叫包廂,坐上四到六個人沒問題,是相對高級的享受。

京劇史上大名鼎鼎的同光十三絕,當時便都是在北京茶園裡演出。那時北京茶園裡的戲曲,可謂是名角薈萃精彩紛呈。但是當時在北京茶園聽戲卻不買票,進去只給茶錢,同時給夥計小費。價格非常便宜,茶錢是十大枚,小費是兩大枚。可以說,北京的茶園是上至達官顯貴,下到販夫走卒都能享受的休閒場所。這也正體現了中國茶文化當中,客無貴賤愛茶者珍的思想。

座次、戏台、茶品……老北京茶园看戏有哪些讲究?

清 沈容圃繪《同光十三絕》

當時北京茶園在門口把門兒的人叫“坎子”。別小瞧這份工作,幹好了很不容易。一方面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而且還得跟這一帶地面兒上的人熟識。進了茶園大門,給客人提茶壺的人叫“茶房”。雖然不賣票,但是好的座位茶房都給熟悉的客人占上了。所以要是第一次進去聽戲,您也得跟茶房搞好關係或是多給小費才行。北京的茶園裡,一直沒有實行對號入座。一直到了前門外西柳樹井第一舞臺開業以後,北京城才慢慢有了對號入座的概念。

在老北京的茶園看戲時,喝茶的品種並不太豐富。當時北京主要流行喝香片,花色品種大致就是茉莉雙窨、茉莉小葉、茉莉大方、珠蘭香片等幾大類。除去喝園子裡賣的茶葉,客人也可以自己帶茶,交給茶房去沖泡。到時候茶房把茶壺端來,把茶葉的包裝紙往壺口一插,就表示證明是您帶來的茶葉了。當然,雖然是自己帶茶,茶資還是照付。其實自己帶茶的人,不是為了省錢,而是追求一種享受和閒情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