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一名社區工作人員,他的護目鏡被哈氣籠罩,攝影 / 環球網 崔萌
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已持續了半月有餘,適逢春節假期,“隔離”在家的我們便被各類媒體信息狂轟濫炸,湮沒在一組組冷冰冰的數字和一例例個體化敘事的新聞中。信息洪流中不乏充斥著不實消息,甚至惡意的謠言,它們左右著我們的情緒,影響著我們對外部世界的判斷。
正如英國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所言,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後真相時代”。所謂“後真相”,就是真相和邏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被忽視,而情感煽動主導輿論的情形,無論是在傳媒還是商業領域,這樣的案例俯拾即是。以下內容摘自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一書,他用一個藜麥的故事向讀者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傳達者肢解、扭曲和掩蓋的——生在“後真相時代”的我們,唯有洞悉真相的運作模式,才能更有智慧地處理信息。
一場由藜麥引發的“安第斯困境”
對素食者和腸胃疾病患者來說,藜麥的發現是一個奇蹟。藜麥不含麩質,富含鎂和鐵,比其他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包括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所有必需的氨基酸。美國宇航局宣佈,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員的理想之選。
產於安第斯山的藜麥有一個令西方消費者神往的故事:印加人非常重視藜麥,認為它是神聖的,並且稱之為“萬谷之母”;他們的皇帝會用金制工具播下每個季度的第一批種子。這種所謂的“超級食物”甚至得到了聯合國的認可,後者將2013年定為“國際藜麥年”。
不過,藜麥的愛好者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從2006年到2013年,玻利維亞和秘魯的藜麥價格上漲了兩倍。起初,他們認為這種價格上漲可以提高安第斯山貧困農民的生活水平。接著,有謠言說,由於北美和歐洲永遠無法滿足的需求,當地人已經吃不起這種傳統食物了。
2011年,《獨立報》警告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紐約時報》援引研究報告稱,藜麥種植區域的兒童營養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衛報》用煽動性標題提升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關於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獨立報》2013年一篇報道的標題是“藜麥:對你有利——對玻利維亞人有害”。
這個故事傳遍了全球,在健康飲食者之中引發了一場良心危機。加拿大《環球郵報》一則新聞的標題為“你對藜麥的愛越深,你對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的傷害就越深”。在社交媒體、素食博客和健康飲食論壇上,人們開始詢問食用這種來自安第斯山區的神奇種子是否合適。一位女士宣佈:“我準備停止食用藜麥。”
出於最高尚的理由,也會謬之千里?
這種認為被全球需求推高的藜麥價格影響了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的說法看似可信,被許多人認可。不過,經濟學家馬克·貝勒馬爾(Marc Bellemare)、塞思·吉特(Seth Gitter)和約翰納·法賈多-岡薩雷斯(Johanna Fajardo-Gonzalez)對此則持保留意見。
三位經濟學家跟蹤了秘魯家庭支出調查數據,將種植且食用藜麥的家庭、食用但不種植藜麥的家庭和從不接觸藜麥的家庭劃分為三個小組。他們發現,從2004年到2013年,三個小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儘管藜麥種植戶家庭支出的增長速度是最快的。農民們正在變富,他們將這種新收入轉化為支出又給周邊民眾帶來了好處。“這一事實令人非常高興,”塞思·吉特說,“最貧窮的人獲得了利益。”
那麼,藜麥消費量下降34%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很長時間裡,兩個國家的藜麥消費量一直在緩慢而穩定地下降,這意味著消費量的下降和價格的激增不存在明顯的聯繫。更加接近事實的解釋是,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只是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一位玻利維亞農學家指出:“一年前,他們只能吃到安第斯山出產的食物。他們別無選擇。現在,他們有了選擇。他們想要大米、麵條、糖果、可樂。他們什麼都想要!”
在風景如畫的科爾卡山谷,當太陽落山時,我問傑西卡,歐洲和北美的消費者是否應該為吃掉秘魯人和玻利維亞人的食物而感到內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聽到當地人的親口否認。傑西卡放聲大笑,伸出一隻胳膊,似乎想抱住整個富饒的山谷。“相信我,”她笑道,“我們有許多藜麥。”
乍一看,這個關於食物熱潮、全球貿易和消費者憂慮的奇怪故事講述了謊言被揭穿的過程。不過,故事前半部分的大部分陳述與後半部分的陳述同樣真實。藜麥的價格的確提高了兩倍。作為秘魯和玻利維亞的主食之一,它對當地人來說的確更貴了。這些國家的藜麥消費量的確下降了。
唯一不正確的就是結論,即西方的健康飲食者通過剝奪秘魯和玻利維亞窮人的傳統食物傷害了他們。
在這個缺少合適背景的故事中,一組片面事實和受到誤解的數字被編織在一起,改變了人們對某種食物的喜好和食用它的道德意義。新聞工作者和博主出於最高尚的理由引導消費者遠離藜麥:他們由衷地為一個貧困群體感到擔憂,害怕狂暴的全球貿易風潮的突然到來會危及這一群體的利益。
我們會看到,各行各業有經驗的溝通者會通過片面的事實、數字、故事、背景、吸引力和道德呈現某種世界觀,從而影響現實。
競爭性真相:一個事實還是多個事實?
比較下列陳述:
互聯網拓寬了全球知識的傳播範圍。
互聯網加速了錯誤信息和仇恨的傳播。
兩句話都是正確的。不過,對於從未聽說過互聯網的人來說,這兩句話給他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每個故事都有多面性。如果對一句諺語稍做調整,我們可以說,任何一組事實通常可以得出不止一個真相。我們很早就知道這一點:每個新手辯論者和犯錯誤的小學生都知道如何挑選最有利於自己的真相。不過,我們可能不知道這些真相為溝通者提供了多大的靈活性。許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項政策,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
我將它們稱為“競爭性真相”(competing truth)。
△真相只有一個?圖片來源:動漫《名偵探柯南》
時間倒退幾年,想象你從未聽說過藜麥。你在當地商店的貨架上發現了它,並且詢問附近的銷售員。銷售員講述了關於這包種子的一個事實。它可以是:
藜麥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纖維和礦物質,脂肪含量較低。
或者:
購買藜麥可以提高南美貧困農民的收入。
或者:
購買藜麥將會推高這種傳統食物在玻利維亞和秘魯的價格。
或者:
藜麥的種植對安第斯山的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
同後兩個事實相比,前兩個事實更容易促使你購買藜麥。通過選擇某個競爭性真相,銷售員影響了你的行為。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你的當前現實。
實際上,他所做的還不止這些,他還影響了你對藜麥的看法。他將一組關於藜麥的思想和信念埋藏在了你的內心深處。這種思維模式可能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持續影響你的購買行為、語言和飲食。
思維模式是指我們關於自己和周圍世界的一組信念、思想和意見。我們的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對於事物的看法以及我們選擇的行為。
思維模式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我們最初聽到的關於藜麥的消息會先入為主地影響我們關於藜麥的思維模式。當我們對於某個主題一無所知時,我們很容易受到影響。不過,當我們已確定關於藜麥的某種觀點,並且我們的思維模式已固定下來時,它就很難改變了。假設有人告訴我們,種植藜麥會破壞安第斯山的環境。
三個月後,當某人提到藜麥的營養價值時,我們很可能會忽略、懷疑或遺忘這種信息。這是證實性偏差的一種形式。我們往往更容易接受與我們現有思維模式相符的真相,抗拒那些與我們內心觀點相沖突的真相。
在你接觸藜麥幾個月後,當你和同事共進午餐時,你看到她選擇了一份藜麥沙拉。如果你最初聽到的說法是藜麥對環境有害,你可能傾向於對她的午餐選擇做出苛刻的評價,你甚至可能勸說她換一種食物。最初的真相使你形成的思維模式在很久以後仍然會影響你的思想和行為。
我們都在通過不同視角看待世界,這些視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聽到和讀到的不同真相塑造而成的。其他人經常會有意或無意地引導我們看到真相的某些方面或某些解釋。20世紀偉大的政治新聞記者、競爭性真相的使用專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寫道:“我們的看法涉及的空間、時間和事物超出了我們的直接觀察範圍。因此,我們不得不根據其他人的說法和我們的想象將它們拼接在一起。”其他人的說法成了我們感知到的現實的一部分。由於我們根據感知行動,因此其他人的說法也會影響客觀現實。
△[英] 麥克唐納 《後真相時代》 劉清山譯 後浪·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9年7月
(編 / 俎燚楠,審 / 任慧)
閱讀更多 搜狐文化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