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若不和索尼联姻,会不会被鳌拜废掉?

穿越历史君


先说结论,无论康熙与不与索尼联姻,鳌拜都没法废掉康熙,或者说鳌拜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废掉康熙,而且他也没这个能力。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历史事件包括康熙亲政后就迅速除掉了鳌拜,给人的感觉是鳌拜已经形成了对康熙极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使得康熙必须立刻除掉鳌拜。但是,如果真的如此的话,为什么在乾隆及之后的清朝历代皇帝,又要恢复鳌拜的名誉呢?

因此有关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

首先,鳌拜从来没想过要篡位。有一些影视作品中说鳌拜准备了龙袍,但是这些只是戏说。事实上,鳌拜作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他的权力已然很大,却受到了若干方面的制约,比如清朝的八旗制度,比如皇室在整个满族中的地位,比如鳌拜的影响主要时在军界,但是显然这种影响还不足够他凌驾于一切之上。如果鳌拜想要篡位,必然会导致身败名裂。

其次,鳌拜的仇家已经很多,他已经受到压制。我们知道,现实鳌拜利用圈地打击了正白旗,不久后索尼病死,再然后苏克萨哈也被鳌拜用计杀害。四大辅政大臣只剩下遏必隆和鳌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鳌拜也得罪了很多的人,不少人都在盯着鳌拜,就盼着他出问题。

最后,鳌拜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更大的权力。其看到康熙年幼,觉得还能够自行其是很长时间。但是鳌拜没有想到的是康熙是一个意图大权独揽的人,这就使得鳌拜和康熙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冲突的实质是鳌拜想要更多的权力,而康熙则要大幅度减少鳌拜的权力。

其实鳌拜本可以不被圈禁。但是他的政敌太多,而康熙又急着让其下课,所以才出现了康熙设计除鳌拜的事情。其实话也说过来了,如果鳌拜真的是罪恶滔天的话,需要康熙以这样下作的手法除掉鳌拜呢!


张杰谈史


康熙大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一生致力于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他文韬武略,在位期间进行了平三藩、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很多军事活动,奠定了清王朝的版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功绩很大的皇帝。

康熙8岁便做了皇帝,当时朝中有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都是清朝前期的重臣,顺治皇帝的心腹。

言归正传,如题康熙若不和索尼联姻,会不会被鳌拜废掉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因为康熙皇帝在亲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铲除鳌拜,这一年康熙才16岁,鳌拜当时权倾朝野,结党营私,铲除他的难度系数相当大,但是咱们回到题目,先来解答这个问题,康熙即便不和索尼联姻,也不会被鳌拜废掉,只是在铲除鳌拜一党和之后推行政令上会稍有阻力,或者延缓时间而已,康熙不可能被鳌拜废掉,联不联姻鳌拜都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被康熙铲除,只是时间问题。

“四大辅臣”究竟都是什么样的存在?为什么排位最后的鳌拜成了权势最大的人物?

顺治临终时候留有遗诏:“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这遗诏名字的顺序可是很有讲究的,不是随意写上去的,是根据每个人的资历、名号以及职位来排序的,很明显,鳌拜的排名在辅政大臣之中是最后一位。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位辅政大臣吧。

索尼家族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智囊和军师,其家族人大都精通满蒙汉三文,经纶满腹,是类似于汉高祖手下张良之类的人物。

(索尼画像)

苏克萨哈出自叶赫,其父亲是努尔哈赤的驸马,他们一直跟随阿济格(多尔衮胞兄),属于武将序列,并且苏克萨哈还是多尔衮的内侍,亲近程度可见一斑。

遏必隆是努尔哈赤五虎将之一的额亦都之子,战功赫赫。

鳌拜是努尔哈赤五虎将之一的费英东的亲侄子,且自身武功卓越,更是在清入关之后扫平农民军的战斗中大放异彩,他是四大辅臣中战功最高的,几乎是所有满洲武将里武力值的最强存在。

(鳌拜画像)

以上可以得出,这四大辅臣中武将占据了四分之三,但是索尼家族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索尼家族在清初是维系满蒙关系和满汉关系的关键,在清前期的外交上索尼家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索尼也曾经作为武将也参与过很多战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所以索尼当之无愧为辅臣之首。

这四人能够位列辅政大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曾和多尔衮进行过斗争,在顺治前期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坚决支持顺治皇帝,甚至鳌拜、索尼等还多次因此下狱,所以当顺治亲政之后非常信任这四人,但是相比其他,苏克萨哈的经历有些被人不耻,他是靠举报多尔衮而上位的,并且是在多尔衮死后,所以苏克萨哈从一开始就不受其他三人尊重。

索尼在辅政之时已经年老,并且他非常厌恶苏克萨哈曾经是多尔衮手下,而鳌拜又经常挑唆,索尼往往在议政时候多支持鳌拜,这不得不说也助长了鳌拜的风头,遏必隆和鳌拜是一个旗的,而且双方上辈人都是出生入死的战友,加上遏必隆本身没什么主见,便凡事都以鳌拜为主,慢慢地索尼淡出政坛,鳌拜便一家独大了,后来更是逼死了苏克萨哈。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为了王朝的发展,康熙必须要铲除鳌拜。

鳌拜当权之后,在朝内广罗党羽,形成朋党,他大肆排除异己,走上了“顺者昌,逆者亡”的霸权之路,他任人唯亲,从朝堂内到地方、军队中安插自己的眼线和亲信,更过分的是很多大臣给皇帝上的奏折,他都要先看一下,甚至直接拿回自己家和心腹们商议,并替天子批阅,而且还经常在朝堂上顶撞康熙皇帝,他打击不服从他的大臣,制造了很多的冤假错案。

一时间朝野上下死在鳌拜手里的人多的不计可数了,满朝文武很多大臣都对其敢怒不敢言,当然鳌拜的这些所作所为可以总结为是他个人欲望和权力的膨胀所造成的结果,这是康熙要整治他的直接原因。

但是康熙真正下决心要彻底铲除鳌拜一党的根本原因是鳌拜的倒行逆施,鳌拜坚持复古,渴望恢复旧制的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大清王朝的发展,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以圈地为例,清朝统治者是马上民族,作为胜利者他们入主中原之后,为了给功臣们奖励,允许他们进行“跑马圈地”,于是大量的土地集中到了这些权贵的手中,可是清朝统治者的民族特性决定了他们并不懂得去经营农田,他们是游牧民族,不事农桑,很多田地不是荒芜就是废弃,然后他们在继续圈地,去和老百姓争利,这样搞的全天下的百姓都苦不堪言,将国内的矛盾加剧了,这非常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很多有志之士就向皇帝提出要解除“圈地”,而且康熙也不愿意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但是取消“圈地”没有成功,其中最主要原因就是鳌拜不同意,鳌拜是朝廷内旧势力的代言人和领导者,所以鳌拜存在一天对于康熙而言,清王朝的危险就多一分,得民心者得天下,鳌拜的倒行逆施必定要受到历史的清算。

铲除鳌拜是必然的,而鳌拜根本不具备废立康熙的资本。

鳌拜不具备废立康熙皇帝的资本,虽然他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巴图鲁,又是辅政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清朝的八旗制度深深地制约了他,清朝前期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八旗,八旗全部都掌握在宗室手中,鳌拜不可能兴风作浪,这在本质上就已经决定了的事情。

而且鳌拜其人对皇室还是绝对忠诚的,只是他个人由于位高权重,欲望和权力让他飞扬跋扈,他对爱新觉罗家族还是绝对忠心耿耿的,这也是康熙最终没有杀他的原因。

总结:

康熙和索尼联姻是为了制衡,是为了在朝野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并非是怕鳌拜废立,康熙除了索尼的孙女之外,还娶了遏必隆家族的女人,都是一个目的就是想达到在政治上的平衡,因为鳌拜党羽太多,尽管鳌拜不会兴风作浪,但是不怕意外就怕万一,如果有突发情况,还是要有人支持的,这是其联姻的目的,是巩固自身权力的行为。

铲除鳌拜,同样也是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表现,清朝前期,各种矛盾层出不跌,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很多事情都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使得清朝其完全步入封建化王朝的历史发展趋势。



鸿涵先生


索尼,满洲正黄旗人,出身名门望族赫舍里家族,其父硕色是大学士赫舍里·希福的兄长。皇太极时,被授为御前一等侍卫。在宁锦之战中,索尼跟从清太宗皇太极攻打锦州,并在宁远周边侦察明军动向。天聪三年(1629年),索尼跟从皇太极率大军突入内地,逼近明朝京师,史称“己巳之变”。天聪六年(1632年),索尼跟随清军征讨察哈尔,攻掠山西大同等地,夺取了阜台寨。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死前没有留下册立皇储的遗诏,故而皇位空悬,睿亲王多尔衮与肃亲王豪格两派矛盾骤发。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索尼充当了多尔衮与豪格两大集团的缓冲剂。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睿亲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进入了北京。一直到顺治八年,顺治皇帝亲政之前,索尼一直受多尔衮打压。特别是顺治五年,直接被遣到昭陵,负责看守。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来,恢复之前的世职。累进世袭一等伯,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成为顺治朝位首席满洲大臣。

论战功、论地位,索尼绝对在鳌拜之上,要不然也不会位居四大辅政大臣之首,而鳌拜位居末位了。孝庄太后绝对深谋远虑,索尼是个老狐狸,他的影响力巨大,鳌拜此时明显不是索尼的对手,他也不敢去招惹索尼。而索尼呢,此时年已老迈,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样下来,是对朝廷不利,对鳌拜来说确是争权夺利的大好时机。

因此,孝庄太后决定和索府联姻,来维护皇权,将索尼之孙女赫舍里嫁给康熙为皇后,这可是赫舍里家族的荣耀。因此,索尼就是拼了老命,也会和鳌拜斗下去。

综上所述,若不是索尼站出来制衡鳌拜,任由鳌拜势力扩大。历史还真有可能被改写!





穿越历史君


关于康熙若不和索尼联姻,会不会被鳌拜废掉的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

——辅臣的由来以及作用

一开始小皇帝刚刚继位的时候,为了稳定朝堂上的秩序,清廷汲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给统治阶级带来混乱的教训,不复以亲贵辅政。

所以,孝庄太后不得不拜托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四位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请他们看在先帝的面子上竭力辅佐康熙,史称“四辅政时期”。四位辅政大臣确实使得当时的朝堂没有陷入混乱的局面。

——鳌拜权力的鼎盛时期

康熙五年,鳌拜利用圈换土地,沉重打击了一正白旗为首的反对势力,他自己的势力急剧增长,康熙六年五月,索尼病死七月苏克沙哈,由于鳌拜的威胁而请求退出政界,去给先皇守灵去了,让苏克萨哈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他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他还是被鳌拜定为不满康熙帝亲政的大罪杀害。

就这样,康熙初期的四位辅臣中,就只剩下一个唯唯诺诺的遏必隆。当时的鳌拜执掌着全国大部分军政大权,再加上鳌拜本身武艺高强,权势已到达顶峰。

——鳌拜无法废掉的康熙几大因素

鳌拜权势虽然到达了顶峰,但还没达到完全一手遮天无所顾忌的地步,帝位可不是随便能废立的,鳌拜主要权势在朝廷,且一部分朝廷人员都是表面依附,在加上地方还有很多百姓和朝廷大员反对。

再者旗人分满蒙汉。辅政大臣都是满上三旗中的人这意味着有太多可以制衡他们的力量。更何况鳌拜还把其他两旗得罪干净了。

还有就是鳌拜在满清八旗军中很有威望,但是在朝政中,鳌拜,闭塞言路、倚仗凶恶、残害百姓、弃毁国典,与其相好者荐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种种劣迹斑斑……


左史右经


怎么可能?鳌拜只是一个普通的八旗将领,加上辅政大臣而已,区区鳌拜就能废皇帝?你把孝庄太后和那些八旗王爷当什么了?

皇帝是什么?皇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他在皇位上,大家的利益可以保证,如果皇帝换人了,那这些人怎么办?

比如,玄烨是皇帝,那么,他的叔叔伯伯哥哥们、八旗旗主们、跟他叔叔伯伯联姻的萌古王爷们、外戚大臣们,都能维持权力,是以玄烨为中心分配权力。

如果鳌拜篡位了,那么,将以鳌拜为中心分配权力,就是鳌拜的兄弟子侄亲戚分配权力了,那玄烨的叔叔伯伯哥哥们及联姻的贵族大臣们,他们的利益怎么办?

所以,玄烨的亲戚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必然维护选择的权力,并不是他们忠于皇帝。

这也是为什么像曹操、司马懿这些权臣篡位得两三代人,十几年时间来篡位了,因为必须把以皇帝为中心分配权力的人都杀了,才能完成篡位。

鳌拜只是跋扈将军而已,远远到不了权臣的位置,只是御用文人为了拍马屁,把鳌拜写成了权臣而已


南朝居士


我的答案是:鳌拜废除康熙与否,和康熙联姻索尼关系不是很大,且不是直接关系

首先,鳌拜废除康熙,必须得先是自己有想法!其次才是,是否自己有实力,而康熙与索尼联姻,只是增强了康熙的实力,相当于间接降低鳌拜的实力,但在当时的情况,索尼已经年龄很大,对于朝廷的政治格局有一定的话语权,但是在逐渐变弱,鳌拜在当时是四大辅臣之一,根据顺治皇帝托孤时的状态,四大辅臣应该势均力敌,不会有哪一个特别突出,而此时索尼年事已高,实力在下降,但并不是没有!鳌拜之所以厉害,在于自己的年龄上的优势,还有自己的亲家苏克撒哈,相当于当时北京的实力占了1/2,最多再多一点儿就打比方算占一半吧!这里我想说的是,朝廷不仅仅只有四大辅臣,而且还有三番,还有好多王公大臣,这种情况大家不敢明着对抗,但是真撕破脸也未必会追随你,在此时的情况,康熙年幼,吴三桂三藩势力,未必会臣服于鳌拜,这些都是未知数!鳌拜的能力局限于北京城的势力可能占一半,但放眼全国鳌拜未必能取胜!还有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鳌拜自己从始至终从未想过要称帝!这时,我们可能会忽略还有一位政治大佬,孝庄太后!在康熙王朝后期,孝庄太后的能力,大家有目共睹!孝庄的家奴图海,在当时是如何叱咤风云,如何背水一战?历史都有佐证而在此时,鳌拜,虽然在朝堂横行霸道但在孝庄面前也是乖乖臣子!

结合以上,可以得出结论,鳌拜

一是自己没有那个想法,二能力完全不足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小鸡观影


感谢提问者,个人认为康熙皇帝被废的可能性并不大,首先,清王朝至康熙帝时,已是数代基业,虽然还有边疆领土问题,但基本实现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从沈阳迁都北京以后,中央对于各个地方的集权约束更是大大增强,无论统治能力还是民心所向都有极大改善。

其次,鳌拜和历史上曹操,司马懿等人易政所面对的环境和背景不一样,三国时期,群雄逐鹿,长期处于战争阴影下,而割据现象尤甚,孱弱的政权朝不保夕,才使政权的过度变得尤为顺畅。但鳌拜虽为三朝老臣,战功赫赫,但皇太极时期也好,顺治朝也好,其所面对的敌人或者矛盾,主要是维护政权稳定,边疆巩固,且两位皇帝的管理约束严格,鳌拜并不具备考虑该问题的时机和能力。且康熙登基尚未亲政之前,鳌拜虽贵为内阁首辅,太子太保,但是却是顺治帝托孤时四位中的一位,由于政见不同,利益不同,索尼,苏克萨哈他们都给了鳌拜很大的压力和阻力。至于说联姻索尼,这不过是孝庄皇后政治平衡战术的一步棋,利用联姻使索尼牵制鳌拜,降低其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最后使康熙政权有得以喘息和发展的时机,在这方面孝庄是最擅长的,就如当年的多尔衮,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单凭鳌拜个人一己之力,做不到改变历史。



春天的小小菠菜


从历史上来说,康熙登基是很小的时候,那时候鳌拜权势滔天丝毫不把他这个小皇帝看在眼里,处处欺辱。而,康熙帝本人身为皇家本心傲气无比,被鳌拜如此欺辱让他发奋图强最终灭掉了鳌拜。再说撤藩,由于藩王权利滔天,威胁到了天下安定和康熙的地位,再加上康熙本人就是一个拥有雄图伟业的霸心,所以藩王不得不撤。撤藩虽然给清朝带来了战祸,但也为康熙的盛世皇朝鉴定下基础。


乙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


首先被废的可能性不大,但会对康熙形成不利影响,对康熙亲政处处掣肘,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和索尼联姻是孝庄太后的提议,孝庄太后是何等的精明,所以康熙和索尼联姻是一步上上棋,可以说一举三得!


南凉影视


将领鳌拜废不了皇帝,影视片上,鳌拜最后被活擒,康熙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