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當黑,奇趣乃出”《藝舟雙楫·鄧石如傳》

說的就是書法的章法。

什麼是章法?

如果一副作品叫作一個篇章,那麼章法就是把書寫內容由字組成行,有行組成篇的方法與過程,由於作品的形式是多樣的,所以章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也是簡單的說:是指整幅作品的謀篇佈局。

可以這麼說,首先進入讀者眼睛,讓讀者產生感染的就是章法,古人說:

“積點以成字。積字以成篇。”

如何把字寫得“生機聯屬、息息相關”,關鍵就在“章法”二字!

廣義的章法包括:分行布白,題款、鈐印。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傅山《行書五言詩》

章法的核心

傳統文化中,最講究的“和諧”二字,章法也不例外!

章法的和諧就是“陰陽和諧”,這是對作者審美能力一種考驗,按繪畫藝術來講,也叫“構成”!就是空間的構成,所謂的“筆跡者,界也”!

就像寫文章要講究動筆前的“謀篇”,繪畫要事先“構圖”。書法創作前也必須事先進行“構思謀篇”。

唐代韓方明在《授筆要說》所講:

“夫欲書,先當想,看所書一紙之中是何詞句,言語多少,及紙色目,相稱以何等書,令與書體相合,或真或行或草,與紙相當。然意在筆前,意居心後,皆須存用筆法,想有難書之字,預於心中佈置,然後下筆,自然容與徘徊,意態雄逸,不得臨時無法,任筆所成,則非謂能解也。”

“意在筆先”的理論走到極端,要求把點畫、結體和章法一切都設計好了。

今天先談談分行與布白,即根據紙張的大小和書寫內容的多少,來安排一件作品寫幾行,每行多少字,並留出落款,鈐印位置和方法。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趙孟頫《心經》節選


分行

書法創作與現在讀書是不同的,在一副書法作品中,由於縱向行列書寫,所以縱向的一排字稱為一行。

行書講究行氣,講究上下貫通,尤其是行書、行草作品,強調書寫過程的連貫性,因此行氣十分重要,如王羲之《蘭亭序》、《聖教序》,都是行氣貫通的,但橫向並不對齊,並不成列,這點是與楷書不一樣的。所以行書要求有行,不要求有列,也是打破楷書比列關係的表現。

行書的形成

行氣的意思是一行的連續性與貫通感,其審美依據,首先來源於對書寫者的技法熟練之要求,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首先是對各種技術的熟練程度的認可和欣賞,最有影響、最有文化審美的例子就是的莊子的《庖丁解牛》,乃由技之熟練而進乎道也。關於書法,王僧虔有論曰:

作字要熟,熟則神采充實而有餘!

古人論行氣有“氣通於隔行”之說,一方面說明行氣不是單調的,直上直下,另一方面說明行與行之間有相互作用的關係。

更具體一點說,行書每一行的每一個字都不是平擺疊放的,而是以本行中軸線為座標,在一定幅度內,左右欹側,形成了動態的、鮮活的、發散的行氣。

比如:王獻之《鴨頭丸貼》、《地黃湯貼》等,王羲之的《蘭亭序》亦是如此。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獻之《鴨頭丸貼》

從中可以看出,行書的欹側擺動,儘管有時一個字兩個字傾斜比較大,但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整行中,是平穩的,也就是說明一行能包容一個和若干字的不平穩,這恰恰是行書本體變化和神采的應有之意。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獻之《地黃湯貼》

行書行氣的變化

在一幅作品中,一般來說,行距要大於字距,字距越遠,行距應該越大,字距越近,行距就越小,行距大的作品顯得行氣足,通篇比較疏朗、安靜。如楊凝式《韭花貼》,字距本身較大,行距又大於字距,既保持了通篇的疏朗,又保證了充足的行氣。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楊凝式《韭花貼》

在一篇作品中,行氣可以不同的變化,同樣是楊凝式的作品《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前面行距小,後面的行距大,這種變化完全是作者情緒使然,自然形成,為我們提供了更加的審美變化與感受。包括王獻之《十二月貼》,全篇五行,中間行距小,兩邊行距大,既有放鬆,又有緊迫,一件作品提供了三款審美空間,這就是給我們很大啟示;一篇作品,可以容納甚至追不同的行距變化,以增加通篇的神采與藝術效果。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楊凝式的作品《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獻之《十二月貼》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獻之《十二月貼》

在一篇作品中還可以調節成字距、行距比較接近的狀態,使人感受,如滿天星斗,如米芾《中秋詩貼》,寫了兩遍,由於行距不同,而視覺效果完全不同,此作雖然是小草,但對於我們寫行書可以參考的,在看看王獻之《東山松貼》,亦有散散落落的效果。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米芾《中秋詩貼》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獻之《東山松貼》

布白

布白的要求是計白當黑,黑是線條,是書法作品的核心,書法作品的完成,一切都將圍繞線條來完成。

計白當黑既把線條的地方與線條同等對待,因為黑依託白而存在,而生神,白依靠黑的分佈而表現的價值與美、黑與白完全是陰陽關係、辯證關係。所以,章法美不美全部依賴計白當黑的審美把握,一個書家,當結字和線條到位的情況下,留白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

留白的思路

留白的基本思路,一時字距大小的安排,二是行距大小的安排,三是正文最後一行的安排,四是落款的位置安排。

在此我們以明清書法作品為例,因為中國書法到了明代由於建設的變化才有了高堂大軸,有了正式的落款和鈐印,字距大小,行距大小前面已講過,在此重點講正文最後一行與落款的位置安排。

正文最後一行的安排,在整幅作品中,正文最後一行最好不要滿,可以留下兩三個字的位置,也可以留下半行的位置,甚至可以只保留一兩個字,如王鐸作品: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鐸作品

錯落式留白

落款對於通篇的留白具有重要能動性和迴旋餘地,通過落款與正文最後一行的配合,在作品左下部留出錯落式空白,是最佳的空間分割,一位書法高手,在作品左下部這一塊空間,不管款字多還是少,總能遊刃有餘地留下錯落式的白。

最後一行空間小時,可以落窮款,既只落名字,傅山的六言詩,只落一個山字,更加保證了珍貴的留白。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傅山《陸機六言詩軸》

最後一行空間大時,可以題記,以達到最佳的留白效果,如王鐸《廣平道中》,此作正文已經寫滿,另起落款是,空間還是很大,故作記,增加了對比與留白的選擇。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王鐸《廣平道中》

最後正文寫不下時,可以寫在落款位置,以保證留白的審美空間,劉石庵《論書一則》,此法古人運用不多,今人因布白能力不夠,故相對多一些。

手札式留白

手札式留白是文人書信的一種格式,其中含有道德修養的價值,既凡遇前輩或令作者尊重的的人物姓名,以及相關性事項,必須重新起行,寫在最上面。因此形成了上齊下不齊的格局,

如宋、元手札等,這種形式也可服務於今天的書法創作,如橫幅創作,儘管不是書信,但可借鑑之。


章法:平淡中見神奇,最能看出一個書法人的水平高與低

趙孟頫手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