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觉得公式相声夫妇节目怎么样?(先不论人品,就看节目内容和效果)?

扬凯正能量


作为一个资深的吃瓜群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知道,公式相声交大博士夫妻李宏烨,郑玉这一次又给交大争光了,他们因为在《相声有新人》这个节目中大力宣传自己的“公式相声”并且被郭德纲怼了几句而一炮而红。李宏烨把相声全部到工学自动化专业的“有限元理论”上,对,是的,你没有听错,是全部!设计出了独一无二的一套理论,并且出版了多本书籍。利用自己的多年时间,凭借着公式写出了1600度段相声,可以说笔者确实对相声没有这么的热爱。

当然,笔者认为,也许节目录制时并没有那么针尖对麦芒,而是导演的剧情需要以及后期剪辑,炒作而已,这在后来李宏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也做出了解释。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次他是红了!李宏烨曾经自爆,在微博受到了上万条的网络暴力,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可怜。

最近,李宏烨也是有几段相声,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我的大学生活》《大保镖》一时间,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不管大家能不能接受,但是目前看来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和传统相声相比,我觉得他们的相声独树一帜,但是有很多的地方会让观众觉得不太舒服,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如何,只是个人觉得不太舒服,比如一上台的“李宏烨,郑玉上台鞠躬”,捧哏有着丰富的语言等等。

个人认为,公式相声的出发点是好的,让大家都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把搞笑的故事讲出来,但是在舞台上觉得还是有些不合适,或者说这个公式不够完美!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评论,感谢转发。


网游魅力达人


公式相声夫妇表演的节目就不是相声,他们都搞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相声,就在那借相声炒作,纯属笑话。关键他们的相声一点都不搞笑,反而挺尴尬。只能说这对公式相声夫妻脸皮太厚了。

李宏烨不具备相声演员的基本功

公式博士相声夫妻当中最出名的是男方李宏烨,因为他是公式相声的创始人。

李宏烨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是2015级的材料博士。在他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偶然去天津的茶馆听了几段相声,便开始对相声有兴趣了。

到了研一的时候,李宏烨与郑钰结婚,并且育有一双儿女。没多久,李宏烨注册公司,成立新语相声俱乐部,开始正式推广公式相声。

但是,表演的范围仅局限于上海交大的校园内,属于班级节目水平,始终没有什么效果,李宏烨更是默默无闻。

直到2018年,李宏烨参加《相声有新人》,在舞台上当众怼了郭德纲一把,然后刷爆网络开始走红,让观众知道了有一个公式相声这样的奇葩。

看过李宏烨公式相声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这根本就不是相声,一点都不好笑。而且,相声的4门功课说学逗唱,李宏烨都不具备,他压根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相声演员。这样的人怎么能够说好相声呢?



很好奇,堂堂的上海交大博士为什么不干本行,辛苦读书那么多年不去研究科学,为社会做贡献,反而非要来相声圈里面搅和。

公式相声不是真正的相声

在公式相声夫妇的眼中,他们所说的相声才是真正的相声,而郭德纲等人所说的相声并不是相声。

他们认为公式相声是在传统相声基础上的创新,把公式理论应用到相声当中,类似于1+1=2,到某个点上观众必须要发笑的那种。



但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搞懂什么是真正的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以说学逗唱的形式表演,目的是让观众发笑。而素材必须要来源于民众的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但公式相声夫妇所表演的相声完全脱离了民众,而是把网上的一些段子胡乱拼凑起来,没有节奏感,强行制造笑点,结果却很尴尬。

最关键的是,他们两个人连基本的吐字都不清楚,听不清楚他们说什么,仪态也不端庄,看上去精神很不好。



比起郭德纲差太远了,德云社的那些当红相声演员,哪个不是字正腔圆,包袱不断,节奏把握的很好。

而李宏烨的相声完全没有节奏感,好像是在讲笑话一样。不要以为两个人站着对话就是说相声,他们的相声离传统的相声太远了。

之所以有观众会关注他们,是出于好奇心,不觉得他们的公式相声搞笑,而是觉得他们两口子特别搞笑。


公式相声没有市场

公式相声是没有市场的,因为他们不能给观众带来快乐。李宏烨在《相声有新人》走红以后不久便开了专场,但上座者寥寥无几,很是尴尬。

现在的观众都在追捧德云社,只有他们的相声才是百姓真正喜欢的相声。而公式相声不但不受欢迎,反而越来越让人讨厌。


R娱记


单说内容和效果,这还有的谈。

公式相声,就跟李宏烨夫妇两人的博士头衔一样,看着高雅,很难落地。

先说内容:

相声原本就是出自市井、街边取悦老百姓的一种娱乐,甚至就连说相声的人都大字不识一个,就这样一代代口传心授,形成了老经验、老传统。你硬要把它弄的高雅、高端,那只能是自娱自乐,说自己能够听懂的相声,然后跟你说:你不懂相声!


说学逗唱,那是长年累月,师傅教导下的真功夫,并不是翻翻书本、做做习题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技能。差距就是差距,这部分弥补补上那就是缺失,套用?何来的公式推导?

再看节目效果:

相声讲究“包袱”,我们也得承认,公式相声夫妇的段子里包袱是有的,《大保镖》包袱也是一个接一个,但是一盘菜,色、香、味唯独那个“味道”吃不出来,任你多好的食材,多好的调料,做出来也不是那个“味儿”。


看郭德纲的相声,他还没讲喜感自出,市井“味儿”让你亲近的有所期待,抑扬顿挫带入感极强,说冰箱是冰箱,说彩电就有彩电,我们可以自己想象。

公式相声差的就是各种带入感的效果,怎么看怎么听,就感觉是为了说相声在“摆造型”,包袱是甩了出去,但是观众接不住啊,任你包袱层出不穷,观众难为所动。


公式相声,应该更虚心一些。


秦胜一筹


他相声表演的怎么样,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有一点我知道,要不是郭德纲把相声做的有了商业价值。相声能出名能发财了,我相信也就没有这么多人来蹭相声热度的了。所以社会就是这样,存在就有合理性。用什么方法都能吃饭,模仿一个人能出名吃饭、攻击一个人也能出名发财、装憨卖傻能出名发财、整天到处骂街也能出名发财.....,这本身也是一种出名发财的本事。公式相声成功了独树一帜,失败了万人唾骂!当然我是不相信他能成功的,但是也同时佩服他这种不要脸的勇气与执着。这也是社会正常现象,平常心对待吧!


顺276372858


首先,没有郭德纲,就没有今天相声市场的繁荣。相信,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因此,李氏夫妇用公式相声诋毁郭德纲的传统相声,不但是大不敬,更是厚颜无耻的自我吹捧。试问,他的公式相声,不就是根据传统相声的规律,用公程符号做了一下装裱?说到底,郭德纲是相声的皮,李氏只是毛而已。至于公式相声到底咋样,客观讲,相声就是相声,哪有什么这个式那个式的?相声的说口,本来就有规矩多久得有包袱出来,还用李氏来设计?这只不过是李氏欺世盗名的拙劣手段而已。当然,相声的内容,我们还是要提倡不断创新,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迎合当今不同观众的必然。否则,相声就难以发扬光大。在这一点上,所谓"公式相声",用他的知识点,创编的具有文化意境的段子,是可取的,值得提倡。百花齐放嘛,丰富相声的底蕴,可以扩大受众的层面,是好事。但是,要提醒的是,李氏可以写,但不可以表演。更不可以说,他的段子能让所有喜欢相声的人都来表演。为什么?因为,相声真的不是什么猫三狗四随便就能说的。大家了解了解,哪一位相声演员,不是经过多年的拜师学艺而成的?术业有专攻,这是颠覆不破的天理。李氏之所以为很多人诟病,根源其实就在于,他自己都没搞清,他并不是说相声的人。


痞儿3


抛开人品,这两人的节目不吹不黑,不是相声,顶天了就是脱口秀!很简单他们俩如果说自己是相声爱好者,那还说得过去,他们的节目是无限接近,但是又不是!相声不是说一两句笑话或者讲两个搞笑故事就行了,而是每一段都有固定的模式,比如定场诗开头,或者通过磨曼儿来进入故事,或者扑盲子等形式表演人物,中途说学逗唱等各种入法,怎么调节现场气氛,怎么控制包袱等等!所以这两位还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相声!他们俩也说得不是相声!


跳蚤骑士


公式新语相声创作能力,文化功底,对相声的酷爱,凭心而言,没说的。(人品除外)

相声本身来自市井。前身以晕俗民间笑料笑话,夫妻私房玩笑为说。酸曲,窑调为唱。旧社会视为下九流,不能登堂入室,地摊货。从业艺人大多是最低层的没文化之人。自小由师父口传身授,产生了门派。为了生存,各门各派都有看家绝活,或说或唱。做为吃饭讨赏的招牌。后来贵族,大户人家找乐子请去祝兴,艺人怕犯忌讨打,改吉祥言辞。就是当今所为的雅!吸引了一些有钱纨绔子弟成了票友。在有钱人的力捧下,个别艺人成名成角,发财嫌钱后有了自己的园子,为了更好的发展,请文人编写了自家独门段子,一代代的传,一代代的修改直至今日,所为的传统相声。要成为一个好的传统相声艺人,技巧,基本功就是命门。

郭德纲没出现之前,在哪个文化匮乏的年代,姜昆的相声也红遍九州大地,姜昆老师也是一代笑星。红极一时!

郭德纲的传统相声使人耳目一新,让所有的人知道了相声的本来面貌,彻底摧毁了姜昆老师电视相声留在人们心中仅存的美好!货比三家,电视高雅相声没了市场。姜昆老师虽说是半路出家,也祘半个行家,清楚的知道自已的命门硬伤,半路学艺没有基本功。为了存在感,只有借官身批三俗。加上姜老师为人小肚鸡肠,占着位对曲艺相声发展无所做为,让人对这位70岁的老人失去了好感。

同样,公式新语的硬伤也是没有基本功。姜昆老师说了一辈子相声,都没突破硬伤的困毙。有待公式新语年轻人突破发展!


张有红东风商场主管


总之一句话哪儿凉快到哪儿歇着去吧,相声有新人。就你俩说的那段儿。好浪漫真不叫玩意儿。别再浪费你们的学业了。交大博士。干点儿交大生该干的事儿吧。为社会主义奉献出你们所学的知识才华吧。别一条路走到黑了,行不通。相声真的不属于你们。


黑米86


相声这几年在德云社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有点回暖,很多这个行业的人有饭吃了,别在糟蹋传统了,给体质外靠相声生活的人留条活路吧。这个公式相声就是杆枪,本身就是乱于充数的笑话,有人头几年就是用创新相声的借口把相声变成小品,最后把相声几乎挤出春晚的。


夏日海边晚风


仅说这二位的“相声”,他们是下功夫研究过的,但不得要领。

他们对“包袱”理解不够,以为有几句话听起来好笑,台上说出来就一定好笑。

一个包袱的成功,怎么铺,怎么垫,怎么抖,分寸劲头把握非常精微。传统相声里,这都是基本功,要多年磨练。二位博士的相声里,这些基本功丝毫没有,怎么能有相声的舞台效果呢?

一言以蔽之,这二位不是这里的事。不下功夫学习,还想藐视传统相声,让人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