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想逆襲,只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

關於高考能否逆襲,更多人認為我們只需要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就可以了。很多人都忽略另外一個因素。不是努力,而是你相信什麼。

一、能逆襲,是有學生髮現高考題題目的規律

一位北京大學的女生,在高考經驗介紹時,指出高一、高二自己數學都考不及格,可是,高考成績卻接近140分。

於是很多人就認為,高一高二數學是考智商的,高考考得則是規律。

高考想逆襲,只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


這是有道理的。下面就拿數學為例,

因為在學習高一、高二的數學時,學生的數學知識體系還沒有形成。再加上一部分學生還沒有成熟的學習方法。智商,說真的,也要比自己在高三時低。在高一高二,只要老師出的題目稍微綜合一些,很多學生就考得很差(你能否考好,決定權在老師手上)。

而高考則不同,出題者會注意平衡和取捨。比如試卷難度,歷年高考題目的連貫和平穩性。所以,高考的考題就會有一定的規律性。還有,高三學生有很強的自主性,考出高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如果我們相信這點,我們只要按照逆襲者做法就可以了。

這種做法背後邏輯是,刷題是“量”的積累,而把錯題本上的內容弄懂,就會達到“質”的突破。

高考想逆襲,只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

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另外一個層面,你需要理解。

二、之所以能逆襲,是“學生本身”的原因

心理學有種說法叫“習得性無助”。把小狗籠子裡,用電擊,小狗會通過柵欄,跳到另外一邊。不斷增高柵欄,讓小狗跳不過去。再去電擊小狗,而小狗嘗試多次後,小狗發現跳不過去,只能在那等著電擊,不再掙扎。即使後來,實驗者把柵欄高度降低了,它們也不跳了。

14年後,心理學家又做這個實驗——研究對象是人,也得到相同的結論。當然不是用電擊打他們。

仔細觀察這些逆襲的人,你會發現,很多的學生只有一科是弱科,而其它科目都很優秀的。

於是,這部分學生可能會有兩種想法,

1、如果我把自己的弱科補上去,我就能考上夢想中的大學。

2、既然我其它科目都很好,那麼我一定有方法改善這門弱科。

這兩種想法都能讓這類學生提高弱科的成績。第一類學生是被目標牽引向前進的。而第二類學生認為只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成績就會提升。從上可以看出,

高考想逆襲,只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


原來他們逆襲的原因是,他們有一定能考好的信心。

但是,對其他學生而言,由於高一高二,甚至高三成績一直都不好,被打擊多了,也就沒有那份信念和篤定——高考一定會考好。

而學生一旦習慣了自己的不優秀,即使高考題目再簡單。但是他們也會“努力”地做著符合自己身份的事——不再“掙扎”,迎接那次“電擊”。

所以,高考能否“逆襲”不在於題目,而在於心態。而我們常常忽略了這個因素。

如果我們能把這兩部分結合起來,似乎更能夠在高考中,得到一個好的結果。

高考題目不一定適合我們,所以,我們需要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整理錯題和刷題。到更重要的是,心態也要像優生那樣——有必勝的信心。

失敗和成功不是在兩個極端,而是混在一起的。你只有跨過了幾次失敗,才有可能遇到成功。而不是遇到幾次失敗,就認為自己下次也一定會是失敗。


寫在最後,我們不能一方面想逆襲成功,另外一方面又不相信自己能逆襲。結果可想而知,你最好能把二者聯繫起來——想並相信自己會逆襲。


高考想逆襲,只模仿“逆襲學生”的學習方法是不夠的


亞里士多德說,做好事,成為好人。他的意思是,不是你成為好人了,才去做好事的。而是做了好事,才成為了好人。所以,不是你已經逆襲了,才去做逆襲的事的。想像一下你已經逆襲了,如何做到這一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