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整座建築格局保存較完整,規模宏敞,雕刻題材豐富,體現了婺派精美的技藝,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記者 徐瑩

◆葉氏先祖最初姓沈,可以追溯至楚

◆葉氏後裔葉衡曾為南宋淳熙年間右丞相

◆宗祠成為家族後裔的守望家園

春的末梢。

追隨早晨明媚的陽光,沿著市區李漁路一路向西,從喧囂擁擠的金龍路行至離婺城區白龍橋鎮的廊橋不到1公里處右轉進入平安街,可以看見一座寫著“石林毓秀”4個紅色大字的大石碑。沿著平安街往前走到文化路(葉店人習慣稱之為“祠堂前”),就可以看到一座佈局嚴謹、高大宏敞、用材粗大、做工考究、磚雕精美的祠堂。這,就是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站在祠堂前,一街之隔的市井喧囂倏忽間被拋在時光之外。世界突然變得靜謐安詳,連陽光也變得柔軟溫和了。

葉店地處白沙溪東岸,千百年來受益於母親河的恩惠。恆久的水源灌溉了兩岸農田,也養育了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白沙溪曾有漢末名將盧文臺率民構築的 36 堰,千餘年來,眾口皆碑。

葉氏始祖姓沈。據《葉氏世系源流》記載,葉姓始於楚,最初姓沈,後來因沈諸梁在葉地為官,所以改姓葉。東漢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諸梁的後代葉望避亂世渡江,幾經周折,葉氏第 72 世的葉夢衛到金華教書,移居婺州,成為金華葉氏之祖。葉夢衛的弟弟葉夢得字少蘊,號石林居士,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和學者。金華“石林葉氏”從此開始,歷史上的“石林公祠”“石林小學堂”“石林小學”以及葉店村口石碑上的“石林毓秀”都源於此。

“葉店大地方,七廳兩祠堂,兩條街路一樣長。”這是自古流傳的古村諺,形象地概括了葉店古村落的特證。葉氏先人在建築之初就注重村莊的整體規劃。村前(南)置前街,村後(北)置后街,前後街各長 300 米,從前街到后街距離約 100 米,兩街處於一條平行線上。在前街與后街的中心點,有一條 4 尺寬的的街巷當中穿過,將村莊分成兩半。村內,各式廳堂房屋有序排列,錯落有致。既考慮到村民的居住舒適,又方便村民出行。

葉氏宗祠採用磨磚八字大門,兩側置青石,左右設立抱鼓石,氣派雄偉。整個建築用材粗大,兩側都有磚雕、磨磚門牆,工藝精湛,極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門和左側的小門都緊閉著,右邊的小門靜靜地敞開。據悉,祠堂每天早上6點開門,下午4點鎖門,現在主要作為葉店村文化禮堂和白龍橋鎮老年活動中心。

宗祠考究的做工是婺派建築的典型

跨進祠堂右側小門,眼前是一道長長的石柱、木柵、朱漆長廊,右手邊的門楣上掛著一塊黑底金字匾額,上有“葉店文化長廊”幾個大字。對面的長廊裡陳列著一長溜農耕文化時代葉店人使用過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

祠堂第一進和第二進之間有一個大大的天井,東西兩頭各種了一株枇杷樹。祠堂第一進門廳北面正中大門上方掛著一塊“城西望族”黑底金字大匾。一進門廳內藻井上繪滿了彩繪,圖案是栩栩如生的花草飛禽,當地人稱“百鳥圖”。葉店村宣傳委員葉方善說,那些色彩暗淡一些的彩繪是祠堂裡原來就有的,色彩明豔的是修復時重新繪製的。

祠堂第二進北面的五開間大廳正中牆頂橫樑上掛著“尊親堂”金字大匾,下面有葉氏宗祠的匾額和馬海始祖慶十六公及其夫人鄭氏的遺像。第二進和第三進之間也有一個天井,第三進現為鎮老年活動中心,有幾個本村老人坐在裡面看電視新聞,閒聊。

據《葉氏宗譜》記載,葉氏宗祠又名尊親堂、石林公祠,始建於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於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頂高五丈餘,氣宇軒昂,成為當時金華西鄉的一座名祠。葉氏宗祠屢經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建築。祠堂坐北朝南,通面寬35.8米,通進深44.39米,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前後共有三進,左右設廂房,第三進兩側各闢設角廳。後三進建築毀於抗戰時期(僅存兩側角廳),2009年修復。

宗祠門廳為五開間,整個建築用材粗大,木樑、裝飾構件都雕刻有禽獸、雲紋、水紋等。建築中的鬥、拱、昂、梁或雀替、牛腿,還有隔扇的設計和製造工藝,體現了清代東陽木雕的濃郁特色。在不起眼的隔扇、檻窗、絛環板上,多種透雕浮雕,有人物、山水或花鳥魚蟲,雕工精細,華麗精緻,極富藝術感染力。

宗祠的明、次、稍間樑架都是四柱七檁,五架抬梁前後單步;前簷廊做了捲棚頂,前簷明間開設八字大門,兩側均置磚雕、磨磚門牆,工藝精湛;門廳內藻井上繪滿了彩繪。“中廳”也是五開間,明、次間四柱七檁,五架抬梁前後單步,稍間用中柱。東廂房10間帶兩弄,西廂房也是10間。三進建築兩側設有角廳,都是三開間。

葉氏宗祠是婺城區目前遺存的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其做工的考究是婺派建築的典型,對研究金華的宗祠建築形式和做法,以及金華一帶的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2004年公佈為金華市文物保護點,2010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葉氏後裔出過不少名人,葉衡官至右丞相

葉氏後裔中名氣最大的是葉夢得的孫子葉衡,他是葉氏第 74 世孫,負才足智,不到10年就從小官升至右丞相,贈資政殿大學士,晉升之快,史上少見。


葉衡生於北宋徽宗四年( 1114 年),字夢錫。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 1148 年)進士,被任命為福建寧德縣主薄,後又調任臨安府於潛縣。葉衡赴任後,全力整頓戶籍管理、賦稅徵收及查徵富戶隱漏,既減輕了貧困農戶的負擔,又增加了國庫收入。雖然縣境內蝗蟲災害嚴重,但百姓依然安居樂業。在知縣考核時,葉衡為全臨安府考績第一。宋孝宗重用葉衡,提升他為常州知府。當時常州正逢水災,又兼發瘟疫。葉衡開倉賑饑,並親自帶領醫生深入民間為百姓治療。葉衡在常州任期政聲斐然,很受宋孝宗器重,被提拔為太府少卿。

那時,合肥瀕湖有方圓四十里荒田無人耕作。葉衡奏請孝宗,採取募民耕種的方法,每年可收入稻穀數十萬蠲,官私各半分成。葉衡此舉既深得民心,又得到宋孝宗賞識。孝宗乾道六年(公元 1170 年),葉衡平步青雲,升任戶部侍郎、樞密都承旨。葉衡走馬上任後,對鹽政、馬政、兵籍等一系列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政績赫然。孝宗淳熙元年(公元 1174 年),葉衡提升為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權知樞密院事。同年,又提升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葉衡到任後,極力將庫存金、銀及銅錢換成“會子”(紙幣),在社會上流通,以穩定金融秩序,抑制物價上揚。宋孝宗對葉衡非凡才幹十分佩服,稱他為“真宰相之才”。葉衡經常與孝宗談論治國治民之道,凡事“悉經思慮,對答如流”。在用人方面,葉衡也有獨到見解,他說“選入政官,非奏對稱旨,則用考舉磨勘”,主張考核政績用人,反對拍馬溜鬚者為官。

對外,葉衡力主抗金,維護宋王朝尊嚴。當時宋孝宗要推選入金大使人選,葉衡就推薦了湯邦彥,認為湯邦彥有口才和辯才,可以擔此重任。湯邦彥誤認為這是葉衡在有意排擠他,對他耿耿於懷,極盡誹謗,並奏本孝宗,說“葉衡對皇上有訕。”宋孝宗偏信,罷了葉衡右丞相的職,安置到湖南郴州。等湯邦彥出使金國而辱命獲罪後,孝宗才醒悟,然後下詔召回葉衡,官復原職。但葉衡無心再做官,要求回到金華故里。孝宗淳熙二年(公元 1175 年),葉衡病故在金華,享年 62歲。後來,宋孝宗封贈葉衡為資政殿大學士。

明清兩朝,葉店葉氏是金華西鄉望族,耕讀傳家,文風昌盛。據《馬海葉氏宗譜》記載:明嘉靖年間,村民葉學顏成為浙中名士,他寫的《學顏錄》和《百家詩》二捲風行,江浙名流紛紛索書收藏,以得到這兩卷書為榮。

當代著名音樂人陳越也是從葉店走出去的。“江南有座金華城,城邊有座白龍橋,橋下外婆在講著故事;坐在橋上看到,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陳越寫下的這首家鄉讚歌,讓白龍橋隨著歌曲的傳唱風靡大江南北。


葉氏宗祠,時光中靜默肅立


4

宗祠成為葉氏後裔的守望家園

“我上小學就在這座宗祠裡。當時有5個年級、7個班,現在天井裡種枇杷樹的兩塊位置,當年曾搭建成老師辦公室……”葉店村宣傳委員葉方善說。

“1971年,我剛嫁到到葉店村,在石林小學當過一年老師。當時一年級開過兩個班,其他年級各一個班……”葉店村民方賽花娓娓道起當年事。

“小時候,每年清明和冬至,祠堂大門都會打開,村裡年滿16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和大人一起上桌,參加家族大聚餐。可惜,等我到16歲時,這種大聚會沒有了……”71週歲的村會計葉志聚說。

在時光中佇立了數百年的葉氏宗祠看盡繁華,也歷經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