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安祿山最得寵時權勢滔天,玄宗時期一共九個藩鎮節度使的職位,他一人佔了三個。這讓他手中掌握了龐大的軍事資源,才能在叛亂起兵後從范陽一路打到長安,逼得唐玄宗倉皇出逃四川。

其實唐玄宗手底下曾有個更厲害的人,他帶兵守護大唐國境線一萬多里,任隴右、河西、朔方、河東四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比安祿山還多一個。

如果不是唐玄宗自毀長城,早早將他迫害致死,便是借安祿山一百個膽子也未必敢造反,李唐的歷史更有可能要改寫。

這人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多次提到的大唐名將王忠嗣。

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名將之後,唐玄宗義子

史書上關於王忠嗣的出身記載不多,只知道他是隴右名將王海濱之子,原名王訓。

王海濱以驍勇出名,在與吐蕃的武階驛之戰中英勇戰死,唐玄宗為表彰他的忠烈,特將其八歲的兒子王訓接到宮中撫養,認為義子,並給他改名王忠嗣。

王忠嗣平時不善言語,只跟當時的皇子李亨一起玩。但只要一提到行軍打仗,他便如同換了個人一般,滔滔不絕,停都停不下來。

因此唐玄宗對他亦是讚許有加,誇他日後一定會成為一員良將。

爾後必為良將

事實證明,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很有眼光。在他的著意培養下,王忠嗣成長迅速,不但成了一員猛將、良將,日後更成為鎮守萬里邊疆的一代名將。

王忠嗣的第一個外派職務是出任代州別駕,不過他這個年輕別駕跟其他人不同,他不辦公,每天只喜歡帶著騎兵進入胡人聚集區尋找戰機。

那時候李亨已經當了太子,他擔心王忠嗣年紀輕輕就命喪沙場,請求唐玄宗趕緊把王忠嗣調回來。而唐玄宗也有此擔心,於是王忠嗣第一次出任卻沒撈著機會打仗,便灰溜溜地回來了。

王忠嗣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外派都遭遇了同樣問題,明明是武職,卻撈不著仗打。他跑去問上司蕭嵩,蕭嵩才告訴他實話。原來唐玄宗每次派他出來只是歷練,唐玄宗會特別交代王忠嗣的每一個上司,只管教他行軍打仗的方法,卻不允許他親自出戰。

原來是李隆基對他的愛護。

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少年勇猛

公元729年,受到姚崇與連襟陸象先的推薦,蕭嵩準備回京擔任宰相。

王忠嗣急了,他找到蕭嵩苦求:“我跟著大人三年了,卻沒有立下半點戰功,如今我要隨大人回京赴任,卻哪裡有臉去見天子啊!求大人給我些精兵,我要對吐蕃發動突襲!”

這一次,蕭嵩竟然同意了。

王忠嗣僅帶了幾百名騎兵,深入敵佔區尋找機會,恰好碰見吐蕃贊普領著幾千人在搞大練兵。屬下們見敵軍人數太多,紛紛要求先行撤退,不能硬碰。

但王忠嗣堅決不同意,他好容易逮了個機會可以大展身手,怎麼可能放過?在王忠嗣的堅持下,唐軍騎兵突襲了正在操練的吐蕃部隊,王忠嗣身先士卒,在敵軍陣營中左衝右突,一舉打敗數倍於己的吐蕃士兵,斬殺敵軍數千人,俘獲羊馬牲畜過萬。

這是王忠嗣生平第一場戰鬥,大捷的消息通過蕭嵩報給朝廷,李隆基大喜。

在這之後,王忠嗣又經歷幾次大的戰役,每次他都是勇猛無匹,戰功卓著,是當時的軍中第一猛將。

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曾經的猛將,成長為名將

公元740年,王忠嗣憑著累累戰功當上朔方節度使,成了鎮守一方的將軍。

當了節度使的王忠嗣一改猛衝猛打的作風,變得穩重了許多。他常要求屬下不可貪功冒進,更不能在邊境主動邀戰。軍隊的職責是戍衛國家,而不是挑起戰事而耗費國家財力來成就個人功名。

這就是猛將與名將的區別,猛將只管衝鋒陷陣,斬殺敵人。而名將卻要以國家和百姓的利益為重,眼光長遠,不問得失,看淡功名。

王忠嗣儘量避戰,卻從未放鬆對敵方的警惕。他撒出無數眼線,把敵方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比敵方的將軍還要了解他們的戰力和行動特點。

王忠嗣善用奇兵,得益於他發達的眼線系統,朔方戰區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能夠出奇制勝。

屢戰屢勝,屢勝屢戰。

王忠嗣主動提高了唐軍戰馬的收購價格,讓那些胡人馬販子覺得有利可圖。時間久了,胡人賣給唐軍的戰馬數量和質量都大幅提高,而敵軍卻漸漸陷入無馬可用的困境,兵不血刃就保衛了邊境安全。

通過這些日積月累的小事,王忠嗣戍守的朔方戰區常年無戰事,以往喜歡滋擾唐邊境的遊牧部落聽說是王忠嗣的地盤,都遠遠避開,真正做到了不戰而威。

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名將落幕

天寶年間,是唐玄宗執政風格的分水嶺。從天寶起,李隆基開始安於奢靡,貪圖享樂;從天寶年起,李林甫羽翼豐滿,開始大權獨攬,蔽塞言路;從天寶年起,安祿山以小丑形象正式進入權力中樞,博得了唐玄宗的喜愛。

大唐,正式開啟了後李隆基時代。

公元746年,王忠嗣達到人生巔峰,他同時擔任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四鎮節度使。其中河東掌兵五萬五千人,朔方掌兵六萬四千人,河西兵力七萬三千人,隴右兵力七萬五千人。

他一人手裡就手握重兵近三十萬,幾乎佔了整個唐朝常駐兵力的一半,雖然無限風光,但同時也引起了三個人的忌憚。

於是,一張針對王忠嗣的陰謀大網開始逐漸展開。

第一個出招的是安祿山,他出的是陰招。

安祿山打著李隆基的旗號設下陷阱,想吞併王忠嗣手下的軍隊,卻被王忠嗣識破了,反手參了他一本。

“安祿山居心叵測,日後必反!”

李隆基選擇裝聽不見,卻在不久後準了王忠嗣辭去河東和朔方兩鎮節度使的請求。

這時的王忠嗣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樹大招風,正打算慢慢退居幕後,為了大唐國運,他開始著手培養兩個自己的接班人。

這兩人一個叫哥舒翰,一個叫李光弼。

事實證明,王忠嗣提早給唐留下戍邊棟樑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沒多久,針對他的第二招和第三招便接踵而至。

第二個出招的是李隆基,他出了個昏招。

李隆基異想天開,要讓王忠嗣攻打吐蕃的前沿重鎮石堡城。

石堡城地勢天險,易守難攻,公元729年曾經被信安王李禕用奇襲戰術拿下過。但後來吐蕃重新奪回土堡城後加強了防禦,加派了重兵。

於是王忠嗣勸李隆基:“上次攻破石堡城是吐蕃沒有防備,但如今吐蕃人舉全國之兵防守那裡,如果硬攻的話,我們軍隊一定損失慘重,得不償失啊!”

王忠嗣是心疼好不容易才有機會休養生息的唐朝士兵們,覺得一個可有可無的土堡城不值得用幾萬人的性命去換,不想讓屬下做無謂的犧牲。但李隆基不管這些,他又任命了個新的主將,名叫董延光,同時命令王忠嗣分出一部分兵力,配合董延光進攻土堡城。

結果正如王忠嗣預料,董延光沒能攻下石堡城,而且損失慘重。他把兵敗責任全都推給王忠嗣,說王忠嗣在軍事上不夠配合,才導致進攻失敗。

還沒等朝廷的處理結果下來,針對王忠嗣的第三招已經來了。

這次出手的是李林甫,他祭出了致命一招。

誣陷謀反,歷來是封建權力鬥爭最有效,也是最致命的手段,一招祭出,九死無生。

李林甫買通了一個叫魏林的別駕小官,許諾他只要扳倒王忠嗣,就讓他得到高升。

重賞之下,必有小人。於是魏林參了王忠嗣一本,說他勾結太子李亨,意圖謀反。

就這麼一個莫須有的罪名,還真把王忠嗣扳倒了,案子的結案速度也快得離譜,大理寺和御史臺同時給出了處理結果——王忠嗣謀反案成立,處以死刑!

王忠嗣悲歌,那個統四鎮節度使的大唐名將,卻死於體恤部下


名將的結局

王忠嗣倒了,等待執行死刑。李隆基提拔他的副將哥舒翰做了隴右節度使,接過了王忠嗣的兵權。

哥舒翰動身前往長安就職,同僚們都勸他多帶些金銀,幫王忠嗣走走門路,活動一下,但被他拒絕了。

哥舒翰對同僚說:“如果世上還有公理,那王將軍就絕不會死!如果世間公理已蕩然無存,那送錢還有什麼用?”

哥舒翰就這麼兩手空空地來到長安城,見到李隆基,他雙膝跪地,痛哭流涕,竭力為王忠嗣申明冤屈,並願意用自己的官爵換取王忠嗣活命。

李隆基不為所動,掉頭就走,哥舒翰用膝蓋一路跪行跟在後面,不斷祈求,不斷哭訴,終於打動了皇上。

死罪可免,貶為漢東太守。

一年後,也就是天寶八年,公元749年,正當河西和隴右兩鎮的部下們翹首期盼著老領導能夠翻身,回到邊疆重新掌兵時,王忠嗣突然暴卒,時年四十四歲,死在了漢東。

暴卒……

令人倍感蹊蹺的是,王忠嗣勾結太子意圖謀反案成立,王忠嗣落馬,但太子李亨卻安然無恙,直到公元756年靈武城李亨登基,真的奪了老爹的權。


我是愛讀唐史的 ,歡迎來評論區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