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這邊,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這邊?

一更歷史


唐王李淵趁隋朝末年天下大亂之時,入主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在建立大唐王朝的過程中以及後來的唐武德年間。唐高祖李淵身後能力最出眾的便是他成年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皇長子李建成、皇次子李世民和皇四子李元吉。而皇三子李玄霸在隋大業十年年時便不幸去世,皇五子李智雲在太原起兵不久之後未及成年也被殺去世。



同時皇長子李建成、皇次子李世民和皇四子李元吉均是李淵與竇皇后所生。在十分重視嫡庶有別的中國古代時期,這三個兒子也成為了唐高祖李淵選擇接班人的後備人選。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唐高祖李淵一生總共擁有22個兒子。但是皇六子李元景也是唐高祖李淵登基之後所生,生於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皇六子李元景比皇四子李元吉小了整整15歲。因此從年齡結構上講,唐高祖李淵的其他兒子也沒有機會參與皇位繼承人的爭奪。畢竟玄武門事變發生之時李元景僅8歲,其他兒子更小!


因此唐朝武德年間朝中主要爭奪皇位繼承人的勢力就集中在了皇太子李建成、皇次子秦王李世民和皇四子齊王李元吉,但是齊王李元吉長期依附於皇太子李建成一派。早期並沒有直接參與皇位繼承人的爭奪。但是齊王李元吉也在暗中謀劃如何能夠在太子黨和秦王一派兩敗俱傷後藉機上位!

實際上齊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小的時候便關係一般。齊王李元吉從小便喜歡跟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一起玩耍讀書。那麼為什麼齊王李元吉不依賴於在外十分卓越的李世民呢?


這背後的原因實際很簡單,畢竟皇太子李建成生於公元589年,而秦王李世民生於公元598年或者599年,齊王李元吉生於公元603年。也就是說齊王李元吉出生之時太子李建成已經14歲,而秦王李世民年僅4~5歲。因此一個小孩子願意跟比自己年長十幾歲的大哥哥站在一邊也就很好理解了!而且長子李建成在小的時候也對李元吉十分照顧。

儘管帝王之家少了些親情多了些權謀。但是一旦建立了某些親密的關係也是十分難以改變。因此正是由於齊王李元吉幼年之時便跟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接觸較多。二人才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後結成了政治聯盟試圖先除掉秦王李世民這一競爭對手。最終卻被秦王李世民率先動手射殺在玄武門之中。



珞珈山的貓


他為什麼不站在二哥李世民這邊:因為龍生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向!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生有九子,由於品質和愛好各不相同,故而並不是都成了龍,成為龍的皆在一起,同為老百姓的祥瑞。

李氏同胞兄弟即是同樣道理。

李元吉,雖然其人驍勇好戰,但他品行不端,猜忌多疑,目光短淺,生活驕奢糜爛;李世民聰明好學,正心修身,雖仁心寬厚但行事果斷,具有極強人格魅力。這兩兄弟應該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怎麼可能相互親近?

李建成,他是有能力之人,只不過李世民更勝一籌,這才讓他產生嫉恨之心,他本是兇殘之人,自會做出日後丟了性命的事。李建成深感,只要李世民一天不死,他的地位牢固難保,那麼收買李元吉是必須要做的事。所以,李建成向李元吉許諾日後的各種好處,並且縱容李元吉做惡劣之事,李元吉的智慧都用在旁門左道上,哪裡能看出自己只是棋盤上一顆棋子。

反過來想,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關係不好,也有李世民的原因,他心裡對李元吉應該很不喜愛,儘管他們是親兄弟。

這和他們各自持有的倫理道德相關。例如李元吉不僅自身放縱,還任由身邊人掠奪老百姓的財產。他說:“我寧可三天不吃東西,不能一天不打獵”,喜愛遊樂獵殺,踐踏農田莊稼;沒事愛玩打仗遊戲,和人相互毆打砍殺,造成有人因此死亡;欺下瞞上,貪生怕死,曾經不負責任造成州失陷。

而李世民接受儒家教育,濟世安民,經常以隋朝的滅亡原因為戒,自我剋制慾望,為人薄儉。他對李元吉是相當厭惡,總之李世民和李元吉相互就三個字概括為“看不慣”。

李元吉在兄弟中最沒有地位,父親李淵對他冷淡,母親竇夫人不喜他,朝臣中無人幫扶於他,自然他要找個靠山。他放眼望去,父親李淵明顯是“百姓愛么兒皇帝愛長子”,加上李建成對他有意拉攏,又都看不慣李世民,於是李元吉站隊到李建成一邊了。

李世民的仁心寬厚,始終也沒用在李元吉身上,李元吉的做法是必然的,步步升級為日後血雨腥風了。

原本在普通老百姓家庭裡也時有發生的兄弟之爭,換到皇宮就變成了兵刃相對的權力之爭了,唐高祖李淵真該多教兒子們:家和萬事興!


果笑


李建成(嫡長子)、李世民(嫡次子)、李玄霸(嫡三子,早夭)、李元吉(嫡四子)都是竇皇后所生,所以努努力,說不定都有機會登上皇位。而李元吉站在李建成這邊,其實也沒安什麼好心,他想要把李建成、李世民一網打盡,自己當太子。當然,除了這個主要原因外,還有其他以下原因。

李元吉和李建成的感情基礎好

當初李淵被任命為太原留守,只帶了李世民和他一同赴任,李建成、李元吉和其他家人,都留在了河東。等到李淵在太原起兵後,秘密召李建成、李元吉來太原。

大業末,高祖捕賊汾、晉,建成攜家屬寄於河東。義旗初建,遣使密召之,建成與巢王元吉間行赴太原。

小時候的事情我們不知道,但長大後,李建成和李元吉呆在一起的時間更長。所以相比於一直在外的李世民而言,李元吉和李建成之間的感情更深厚一些。等到李淵造反,李建成、李元吉都是屬於需要被逮捕的人員。兩人走小路偷偷前往太原,想必一路也是吃盡了苦頭,更加深了原本的情誼,這也是兩人後期能合作的感情基礎。

幫助李建成名正言順,能讓李元吉利益最大化

李淵建立唐朝之後,立嫡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所以李建成雖然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即便沒有李世民的功勞多,但李建成早早佔據了名分。李元吉幫助名分在手的李建成,顯得名正言順。也正是有了這個名分,文臣集團大多是站在李建成這一邊的。當初李建成手下的王珪、魏徵就對此進行過勸諫。

殿下但以地居嫡長,爰踐元良,功績既無可稱,仁聲又未遐布。而秦王勳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這一方面反映了文官集團擁護李建成,另一方面反映了此時的李世民權力、聲望太大,已經嚴重威脅到李建成的地位。所以,李元吉選擇幫助李建成,可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李元吉為人驍勇,喜好帶兵,他如果投奔李世民的話,李元吉的帶兵水平不如李世民,就凸顯不出李元吉的重要地位。而李建成不同,身為太子的他,註定不會經常遠離中樞,那麼李元吉帶兵的機會就會大得多。

突厥鬱射設入圍烏城,建成薦元吉北討,乃多引秦王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與行,又籍秦王府精兵益麾下。

當初,李建成曾許諾等他登基之後,封李元吉為皇太弟。兩人一文一武的搭配,早已商量好了如何瓜分勢力。而這,是李世民無法提供的。因為李世民把兵權交出去,那他就是光桿司令,啥也沒有了。

李元吉認為李建成更好對付

李元吉心狠手辣,曾經多次想要派殺手殺掉李世民,都在李建成的阻止下沒有付之行動。當初李元吉被生下後,竇太后嫌棄他的長相兇惡,讓人把他拋棄。家中的女僕陳善意不忍,偷偷地撫養他,等到李淵回家後報告給了李淵。但是陳善意卻沒有得到好的結局,後來她勸說李元吉不要為非作歹,被李元吉生氣地命人殺死。由此可見,給李元吉凶狂狠辣的評價是合適的。

時秦王有功,而太子不為中外所屬,元吉喜亂,欲並圖之。

可見李元吉是想著讓李建成和李世民兩敗俱傷,他自己坐收漁翁之利。因此,當有人借他的名字,預示李元吉最終會當上皇帝時,李元吉大喜。

往者護軍薛寶以元吉合字合之,其文成“唐”,元吉喜曰:“但除秦王,取東宮易如反掌耳!”

還沒有成功,李元吉已經想著對李建成下手了。為什麼李元吉有這麼大的信心呢?原來李元吉打仗不行,但卻很會討好李淵。在他的讒言下,李世民逐漸被李淵疏遠。如果殺掉李世民,李建成也逃不掉被李元吉進讒言的結果。當初李建成許諾封李元吉為“皇太弟”,也是有害怕李元吉在李淵面前進自己讒言的原因。所以李元吉才說,殺掉李世民後,取代太子之位易如反掌。

所以,李元吉之所以幫助李建成,固然有兄弟的感情在裡面,但對於“兇狂狠辣”的李元吉來說,幫助李建成能使他的利益最大化。在打到李世民後,可以使得李元吉最大程度地接近皇帝的寶座,這才是李元吉幾次三番要殺掉李世民的根本原因。後來,李建成及他的五個兒子,李元吉及他的五個兒子都被李世民殺掉。除此之外,李元吉的妃子楊妃還被李世民納進宮中,後來楊妃生了兒子後,被唐太宗專門過繼給李元吉,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李元吉的憎恨與厭惡。


歷史摩天輪


三個原因。



第一,燒冷灶不如趕熱灶。李建成是太子,有關隴集團支持,炙手可熱,朝中絕大多數人都圍在他身邊轉,這是人之常情,誰都會這麼選。李世民只是秦王,以後李建成當了皇帝,他就是被清洗的對象,瞎了眼才會跟他。之所以秦王府有那麼幾個人死心塌地,是因為即使背叛了李世民也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只能跟著李世民豪賭一把。因此李元吉跟著李建成混是很正常的選擇。



第二,李建成看上去比李世民好對付。李元吉的目標是當皇帝,李建成也承諾,等他死了讓李元吉接班,就如趙匡胤讓趙光義接班一樣。即使李建成到時候不想把江山交給自己,李元吉也可以跟李建成拼一把。但是他在李世民手下毫無勝算,李世民也不可能把江山交給他。



第三,李元吉跟李建成感情深,跟李世民不行。李元吉從小跟著李建成長大,李淵帶著李世民在太原當官,李建成帶著一大家子在長安留守,說穿了就是當人質。李淵起兵,李建成帶著李元吉度過重重危險來到太原,可謂患難兄弟。李建成比李元吉大十三歲,可以說長兄如父,所以他要跟著李建成幹。


唐風宋月


雖然封建時期君王立儲君通常都會默認立長子,但如果長子品性低劣或者無治國之才,先皇是不大可能按照潛規則選擇接班人的。從《唐史》、《資治通鑑》、《舊唐書》來看,李建成肯定不是個智障,但這幾部書中記載的他品性卻不斷到了極致,自然,李元吉也成為了那個嫉妒二哥戰功想要一心謀害之的臭弟弟了。李元吉親李建成而相對疏遠李二,邏輯文史姨覺得或許並不是因為二人臭味相投,相反的,或許真實的李建成其實壓根就沒史書記載的那麼壞。

從李淵對幾個孩子培養的路線來看,年長的李建成和李二基本上在創業期間擔當的責任大同小異,但李二比李建成更為精明,並且他還是個軍事奇才,因此在李淵登基後戰功方面,李建成不如李二。並且李世民在每次破城之後也頗注重人才的籠絡,其實這點在小說《隋唐演義》中也能體現到。

李二無論在勢力還是人氣方面都越來突出,李建成集團的謀士們自然也要為主子考慮“後事”,於是李建成的謀士魏徵就說李二現在“功蓋天下,中外歸心”,您雖然是太子,但對於這個兄弟不得不提防啊。李二畢竟是李建成的親兄弟,就算再如何將其壓制,也不能兵戎相見吧,所以要想提升自己太子的人氣,就應該在戰功方面超過李二。巧的是,正在李建成糾結到哪刷戰功時,竇建德的舊部劉黑闥起兵來為舊主報仇,李建成就向李淵請命前去叛亂,結果自然是大獲全勝。而在劉黑闥援軍到來時,李二、李元吉也紛紛參戰,值得注意的是,十九歲的李元吉在洛陽圍攻戰中大放異彩,這個和大哥很親的小弟,確實是個值得培養的人物。

李元吉也與正常的年輕人一樣,年少有為,存在自大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而李元吉選擇加入大哥的陣營,也說明他對李建成是認可的。李元吉排老四,又年輕,壓根沒什麼上位的機會,所以身為皇子,他選擇了本應該上位的李建成,於情於理也沒什麼問題。

所以,在李淵的幾個兒子都沒什麼重大人品問題時,李元吉選擇誰,都不合適。史書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純粹就是小人設定,這就大家仁者見仁吧。



邏輯文史游


李元吉支持李建成的行為,按《資治通鑑》上的說法是:“但除秦王,取東宮如反掌耳”。這句話是說明李建成是個野心極大的人,因為當時有能力跟李建成奪東宮之位的只有李世民。

所以《資治通鑑》裡解釋為,李元吉幫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後,他在除掉太子,然後自己繼位。但事實上,我們想想就能明白,能夠跟李建成互爭的只有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被除掉了,那麼太子之位只能更為穩固,李元吉拿什麼去爭奪太子之位?

因此,《資治通鑑》裡面的說法有待商權,因為他記載的更多的是成王敗寇的記錄。事實上,李世民後來對李建成的諡號,一直在變化,也一直越來越好,而對李元吉的諡號是越來越差,由此可見李世民對李元吉是真的討厭。

李元吉和李世民雖然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在成長過程中兩人就一直針鋒相對,斗的你死我活,這也就可以看出,兄弟三人間的微妙關係。

李元吉和李建成的感情時從小培養起來的。

李淵在造反之前是隋朝的官員,因為要到處為官,身邊總是帶著李世民,而李元吉和李建成則是在河東老家,這兩兄弟長久在一起後,其關係更好是必然的。

但李淵造反後,兩兄弟為了逃命跑到太遠,當時的李元吉不過十四歲,在逃亡的路上何止用兇險來表示,因此說兩兄弟有著過命的交情也很自然。

而李世民的性格跟李元吉是完全不對付的。當時的陳叔達就曾說:

“秦王有大功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剛烈,若加挫抑,恐不勝憂憤。”

這就是說李世民是個暴脾氣、吃軟不吃硬且很有原則的人,這樣的人眼睛裡容不得沙子,說什麼就是什麼。

而李元吉的性格恰恰跟李世民相反。史書上說他喜歡打獵、隨意踩踏農民田地,還放縱下人欺凌百姓,雖然這裡面有醜化的部分,但可以確定李元吉是個紈絝子弟。

李淵起兵後,李元吉年紀不大,這個年紀的孩子脾氣大還喜歡抬槓,因為晉陽丟了,後來我沒辦法跟著李世民混過一段時間。而李世民作戰喜歡身先士卒、治軍嚴厲,對於李元吉這樣的紈絝子弟肯定受不了李世民這個脾氣,因此兩人鬧得越來越恨對方。

史書記載了一件事:

武德年間。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對抗突厥,但因突厥人此次陣容強大,李元吉有點膽怯。李世民帶著輕蔑的口氣道:“北虜恃強凌弱,不可戰亦不可示之以怯,當以智退敵,你敢跟我一起上嗎?”李元吉此刻是真不敢上,然後李世民便自己帶了一百騎兵上前,與突厥吉利可汗交談而還。

李世民的這次交談其實有點故意出李元吉洋相的意思,也是打壓他的銳氣,而李元吉本來對這個二哥沒有好感,這次讓他出洋相後,他對李世民是更為的憎恨了。

因為李元吉和李建成從小的關係,又跟李世民的性格脾氣都不對付,所以他就自然的會幫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即便他們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兩人沒有任何的共同語言,再加上李世民想奪東宮之位,本就亂了傳統,李元吉更是不會幫李世民了。


大國布衣


無論因私因公,李元吉倒向李建成都更加合情理。

李元吉也曾跟著李世民混

我們都知道,當李淵擔任太原留守時,陪著他的兒子是李世民。李建成則帶著其他家眷待在河東當朝廷的人質。公元617年,李淵決定起兵後,李建成帶著李元吉逃往太原,異母弟弟李智雲則落在官府手中被殺。

由此可見,元吉曾經跟著大哥生活,二人感情理應更深。但元吉也曾經常年隨著二哥,並且是在很容易患難見真情的戰場上。

自公元619年李元吉丟下太原、逃往長安後,他就多年跟隨李世民到處打仗,比如兩人一起征討王世充、劉黑闥。史書稱他“以善馬矟自負”,也就是馬槍用的比較好,應該是一名比較優秀的戰將;而李世民則善於射箭,兄弟倆一近一遠,都是臨陣的武將,應該有共同的話題,但為何二人一直不怎麼親近?首先跟兩位哥哥的性格差別有關。

面對隨和的大哥與嚴肅的二哥,年幼的小弟會偏向誰?

公元626年李元吉被殺時,僅僅24歲,也就是說他跟隨李建成在河東、跟隨李世民打仗時,都不到20歲。小年輕選擇很哪位哥哥走得近,很大程度上要看對方性格。

李建成的真實性格,史書中難得一見,但根據其善於討父親以及父親後宮歡心來看,他的情商是比較高的。再加上他作為儲君長期在長安處理各類政務和人際關係,根據閱歷積累,理應比較成熟、圓滑。

而李世民的性格就比較有意思。當初在太原時,馬仔劉文靜曾向裴寂這樣誇他:

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

性格大度像漢高祖劉邦一樣,英明神武又跟曹操有幾分相似,看起來並不是很嚴肅。但此時他只是不到20歲的少年,隨著其後常年帶著一群猛將浴血沙場,他的性格日漸霸氣: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舉止失措。

“英毅”大概是英氣逼人、不怒自威,讓那些官場的老油條們見到都嚇得手足無措。為此,李世民甚至不得不刻意擠出一副柔和的表情,希望以此讓臣子們敢提意見。

此外,從李世民任人以才、甚少徇私的帶隊伍風格來看,估計年幼的李元吉沒少挨他批。筆者猜測,正是由於兩位哥哥性格相差太大,讓李元吉打心底裡更親近柔和的哥哥。更別說這位大哥還是太子,未來的皇帝。

太子本身就比王爺更值得投資

自李淵拿下長安後,李建成就是雷打不動的世子、太子。所謂名正言順,經過多年的經營,他在朝廷的勢力應該是遠超過李世民;後者的影響力,幾乎是全靠軍功積累起來的,而且更多的集中在軍隊中。

面對這種大勢,再加上李淵的態度,大部分人都會偏向投靠李建成這座現成的大山;李世民的鐵桿,則主要是秦王府的那些常年跟隨自己的文武。這一點,從玄武門之變時,軍隊中的李靖、李世勣都採取了中立態度就可見一斑。

所以無論是依據私交還是大勢,李元吉都會選擇幫助李建成。至於史書中稱,李建成答應事成後讓元吉當皇太弟一事,個人覺得不必當真。皇權面前無親情,李建成當時已經三十好幾歲,自己的兒子已經接近成年,沒有傳位給弟弟的客觀需要;如果他真的視權位如糞土,那為什麼不讓給功勞震天下的二弟?幹嘛冒著風險,廢那麼大勁去排擠李世民,難道就是為了替李元吉搶天下?李元吉又不是傻子,他怎麼會被這樣的空頭支票忽悠。


正史漫談


其實李元吉的做法還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作為長子,自然是最有可能得到皇位的。而在當時,李建成也得到了包括李淵在內的所有唐朝政治勢力支持,可謂是如日中天。因此無論是從客觀層面還是主觀層面,李元吉都應該支持大哥。

當時的政治形勢

大家有可能認為玄武門之變只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在歷史上,這個事情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玄武門之變完全是被逼出來的。

作為李淵的長子,李淵肯定是非常的支持他的長子。而在後宮方面,李建成也非常喜歡和後宮進行來往,因此後宮對他的支持率也是最高的。在朝中大臣方面,他們肯定是服從皇帝的意願的。所以說當時的李建成呼聲最高,也即將成為唐帝國的下一任主人。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當時的李建成已經掌握了所有登基的條件。而李世民對他則毫無威脅,甚至李淵已經在此前開始了對李世民黨羽的削弱,這也就意味著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毫無辦法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才發動了玄武門政變,力圖於最後一搏。

李元吉的考量

李元吉也肯定不是一個愚蠢的人,他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的。既然當時大事已定,他是不可能與李建成爭奪皇位的。因此在將來即將成為一個王爺的情況之下,他只能投奔於皇權的繼任者李建成,這也算是一種在無奈之下的依附。

而在當時,李世民已經完全處於一種劣勢的狀態,基本上不可能和皇位沾上邊。那麼李元吉又不是傻子,又怎麼可能會依附於李世民呢?他不是穿越者,他只能憑藉當時的情況選擇自己的最佳位置。

李元吉的野心

當然,我們如果因此而覺得李元吉只是個小囉囉,牆頭草的話,那我們也可能是想錯了。根據舊唐書記載,在當時李世民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後,他不僅沒有逃跑,而是直接找到機會想要用弓弦想要勒死李世民。

而這個舉動也意味著,他在看到大哥已經死絕的時候,如果自己殺死這個殺死大哥的兇手,自己就可以名正言順而且毫無槽點的被推舉為皇帝。所以他也是有自己的野心的,而這種人怎麼可能會投奔李世民呢?


說古明今


這就是個很簡單的選擇題。

李建成是太子,是嫡長子,是真正的皇位繼承人。

李建成的個人能力其實很強,雖然未必比李世民強,但是肯定不像李世民描述的那麼差。

李世民當皇帝后,數次修改史書,重要的一項修改就是,抹去李建成的各種功績。

李建成在唐朝史官筆下變得很不堪。

真實歷史上應該不是那樣。

如果李建成很菜,和李世民相比差出天地來,李淵就不會在繼承人問題上糾結了。

比如,後來的唐睿宗李旦,在繼承人是長子李成器還是李隆基問題上,根本沒啥猶豫的選擇了李隆基。

李成器也很懂事的表示自己不行,讓位給弟弟。

和李世民的逆天功績比,李隆基還差的多。

但是李淵很猶豫,如果李建成真的差,或者平庸,大約李淵也就不至於糾結了。

正因為李建成的能力不差,又是嫡長子,李世民功勞雖然大,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可能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出力也不少),李世民爭位的意思很明白,到底江山誰屬,李淵很苦惱。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大唐有一種實奇怪的制度,天子,太子,秦王同時管大唐行政,政出三門,到底聽誰的?

時間長了,長安官員倒也摸出了一些規律。

聽誰的?

誰的律令到的早聽誰的。

這恰恰說明,當時長安這三股勢力勢均力敵。

但是常此下去肯定不行。

後來,李淵大約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皇位還是傳給長子李建成。

決心一下,第一件事,就要削弱秦王的勢力,這樣才能保證太子能夠順利登基。

李淵終於對李世民動手了。

他把李世民的嫡系謀臣房玄齡杜如晦調離秦王府,嚴令他們不得接近秦王,李淵應該下了死命令,不許房玄齡杜如晦和李世民來往。

李世民謀劃玄武門之變時,派尉遲恭去請他們,他們找各種藉口不回秦王府,李世民讓尉遲恭拿著寶劍找到二人,以死相逼,房杜才來。

李淵又把秦王的親近武將尉遲恭,程咬金等人調離京城,趕走文臣,調離武將等於砍了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下一步大約就要動李世民了。

李世民面前的只有兩條路,等死或者冒險一搏。

李世民選擇了後者。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冒了極大風險,成了皆大歡喜,萬一敗了,那就是人頭滾滾啊。

造反歷來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李世民就差點被李元吉勒死。李世民後來睡了李元吉的媳婦,大約也是對他差點弄死自己的報復。

李建成優勢一直很明顯,大趨勢應該是李建成登上皇帝位.,李世民是能力很強的失敗者。

能力強沒用啊,生的晚,這是天然的缺陷。

古代這種事不少,比如咸豐皇比如咸豐皇帝,能力明顯不如恭親王奕忻,因為生的早生的好,順利當上了皇帝。

李元吉本人能力很強,即使李世民再逆天,李元吉認為自己和太子聯手,咋都能和二哥打個平手,鬧不好自己這邊實力還略強呢。

李建成登基後,自己就是從龍功臣。

所以站在當年李元吉的立場,選擇幫助李建成,都是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最優選擇。



薛白袍


李元吉也有自己的小算盤

李淵家族每個人都自己的小算盤,李淵當初被隋煬帝懷疑,誰能保證李淵自己就能夠沒有想法。李淵與老婆竇氏生了四子一女,除了三子李玄霸於隋朝大業十年就年僅十六去世以外,其餘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還有一女平陽公主李秀寧,這些子女中哪一個是簡單人物。

就平陽公主而言,在李淵起兵之後,李秀寧就很快從長安回到鄠縣李氏莊園,女扮男裝,變賣產業,很快就拉起一支隊伍。隨後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很快就發展到七萬多人,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軍隊稱為“娘子軍”。隋將屈突通就曾經在她手下連吃幾場大敗仗,大唐建立後,平陽公主去世,成為歷史上唯一以軍禮下葬的公主。

一個女人尚且如此,李世民、李建成也不遑多讓。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晉陽起兵,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唐朝建立後,李世民繼續率兵四方征戰,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完成全國統一;被封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李建成更是助其父李淵太原起兵,率軍攻略西河,攻取霍邑,拒守潼關,攻克長安;在唐朝建立後,率軍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東;被封為太子。

李元吉雖為李淵四子,然而諸兄弟中除過李建成、李世民,下來也就是他年齡最大了。李建成、李世民都跟隨李淵太原起兵,為大唐的建立立下功勳;李元吉同樣在太原起兵之時,跟隨李建成從長安潛回太原,但在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在太原南下長安過程中李元吉有什麼軍事表現,只是說佔領長安後,被封為姑臧郡公,隨後進封齊公,總領十五郡諸軍事,加鎮北將軍、太原道行軍元帥;唐朝建立後,進爵齊王、封幷州總管。李元吉同樣手握軍權,面對兩位哥哥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作為齊王的李元吉還想更進一步,畢竟此時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舞臺已經搭建好了,就看主角怎麼唱了。

△帶著兒子們建立大唐的李淵

投資永遠是選擇收益最大化

現在天下已定,作為後面之人李元吉,如果想繼續進步、出人頭地,那就必須選擇站隊了。那麼堵在自己前面的只有自己的兩個哥哥了,李元吉如果作為第三方勢力出現,必然會引起前面兩方勢力的打壓,那麼選擇站隊就成了唯一明智的選擇。

站隊也是有技巧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到底選擇站隊哪一方。

其實在唐朝建立之前,李建成的功勳與李世民相比也不遑多讓,最起碼在論功行賞的時候,李淵讓李建成為隴西郡公、左領軍大都督,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只是唐朝建立後,李建成作為長子成為太子,李世民成為秦王,從此李建成上前線機會相比李世民就很少了,而李世民在征戰中收攏了一大批人才,勢力逐漸超過了李建成。

李元吉要選擇站隊,最科學的選擇當然是站隊太子李建成一方了。理由有二:一是李建成是太子,是未來的儲君,站隊李建成就是站隊在皇帝李淵的一方,依靠皇帝總比依靠大臣強的多;二是李世民實力強大,投資李建成更能凸顯自己的重要性,將來能得到更大的回報,上升空間更大。△躲在幕後的李元吉

算盤打的再響的也有落空的一刻

其實李元吉要出人頭地,就要面對李建成、李世民兩座大山。不過再大的山也要一座一座的搬,那麼李元吉要越過的第一座大山當然就是李世民了,只有超越李世民才能距離太子之位更近一步,最起碼將來坐不上那個位子,贏不過李建成,最起碼也能成為那個位子之下第一人嘛。

估計李元吉當初就是這麼打算的。然而事情往往超乎你的想象,本以為聯合太子李建成就能穩穩壓住秦王李世民,熟料最終還是沒有防住,被李世民不按常理出牌,在玄武門翻盤了。

玄武門一場政變,秦王李世民直接抽出刀子,砍死了後面扯衣服準備跑到前面的李元吉,更是直接捅死了前面攔路的李建成。然後提著血淋淋的鋼刀,大踏步朝皇帝那個寶座走去。坐在位子上的李淵傻眼了,面對氣勢洶洶的兒子李世民,趕緊起身,讓開了那個位子。坐上寶座後的李世民,立馬擦乾刀上的血,收回鞘中,正了正衣冠,兇狠狠的表情切換到和藹可親,摟著兄弟的老婆,開始了自己的貞觀盛世。△坐上皇位的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