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當蒼穹塌陷的時候,當眾星飄落的時候,當海洋混合的時候,當墳墓被撅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前前後後所做的一切事情。

———《古蘭經》

《古蘭經》中的這段話所講述的是“末日審判”的場景,但是,如果只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句話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既人不可能知道自己所做的決定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任何治理特定情況下問題的“良藥”,在問題改變時,都可能變成致命的“毒藥”。

清代“滿城”制度

1861年,太平軍圍攻杭州,城中八旗兵奮力抵抗,兵力不足時,杭州“滿城”的平民甚至婦孺也參與戰鬥,戰鬥持續70余天,戰況慘烈,但終因實力相差懸殊,太平軍最終入城,“滿城”中八旗子弟或戰死或自焚,陣亡9000餘人,僅有46人倖存。

這一仗,不論戰術水平和作戰能力,至少在士氣和戰鬥意識上,杭州“滿城”中的八旗兵與之前只會欺壓百姓,不會上陣打仗的八旗子弟有著天壤之別。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杭州“滿城”中的八旗子弟們為什麼突然之間“悍不畏死”了呢?這可不是因為他們體內努爾哈赤的血液復活了,而是由於當時的太平軍攻克一城,必對“滿城”進行屠殺(滿城是滿族人特定居住區,並不是全城的意思),所以當時杭州滿城中的八旗子弟所面臨的局面是不抵抗必死無疑,抵抗尚有一線生機。

“滿城”的建立起於清初,當時,南明政權尚在,各地反清勢力眾多,為了鎮壓各地的反清起義,維護地方穩定,清朝統治者除了以綠營兵分駐各省外,還在全國設置了許多八旗軍駐防地,“無事則拱衛控制,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有事則敵愾同仇,收干城腹心之用”。而在當時“滿漢分畛”原則的指導下,駐防地往往徵用舊城局部或新建城池安置駐防的八旗官兵及其親眷集中居住,於是在各駐防地就形成了新的特殊的城市,這就是“滿城”。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滿城"主要設立在大城市,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更好的控制大城市,保證其政權的穩定性,為了保證滿城的純粹性,滿清統治者設立了一些奇葩的規定,比如:滿城中人無事不得離開滿城20裡,比如城中婦女不得從事漢人婦女多從事的手工業,而是由朝廷提供一份收入。

這些制度看似奇葩,但如果把這些制度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你就會發現其合理性。滿清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而如何克服民族問題,完成以少數族群對多數族群的統治,是每個少數民族政權所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好在滿清統治者能在歷史中找到些許線索。

少數民族的統治難題

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對於人數較多的漢族進行統治時歷來面臨一個統治難題,如何在自己本民族與漢族間進行平衡。

這個問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湧現出了多個解決方案。

後趙的民族隔離政策

後趙由羯族人建立,開國皇帝石勒是奴隸出身,就出身而言,比朱元璋還低,這樣的出身也註定了其做事的簡單粗暴,後趙實行胡漢分治政策,大體上就是羯族人當兵,漢人種地,所有少數民族政權因為人數較少,而戰鬥力較強,幾乎都讓自己本民族當兵,漢族從事生產,石勒統治時期,他還會給一些漢人做官的機會,羯族與漢族間雖然實際上市存在民族不平等甚至民族壓迫的,但由於石勒的統治水平尚可,這種民族隔離政策尚能維持下去,但是,石勒死後,繼承其皇位的侄子石虎就開死花樣作死,大興土木,令漢族人從事繁重的徭役,最終結局大家都很熟悉,漢人中出了一個冉閔,冉閔奪得兵權後開始報復,羯族人被殺光。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在冷兵器時代人數明顯少的一方單純以武力壓迫的方式所進行的統治是註定無法長久的。

北魏的過於激進的漢化

北魏是由拓跋鮮卑所建立的王朝,在前秦苻堅死後,幾乎統一北方,統一北方後,北魏就開始緩慢的漢化改革,這些改革在孝文帝拓跋宏時期達到一個高潮,他規定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這些改革除了在開始遭到一些保守勢力的阻撓外,進行比較順利,因為已經在農耕環境下生活多年的鮮卑人對於更加舒適的漢人生活方式是有一種天然的接受傾向的。短短十幾年,很多鮮卑貴族的生活方式就已經與漢族人無異了,但是,這些漢化鮮卑人過上的舒適生活很快就引起了在邊關依舊保持鮮卑人生活方式的鮮卑軍人的不滿,這些不滿直接導致鮮卑軍人發起的“六鎮兵變”,而後執掌兵權的爾朱榮更是直接殺光2000餘名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的漢人,

這種過分激進的漢化也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案。

宇文泰的嘗試——以利益綁定雙方

北魏最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來的北齊和北周),北魏剛剛分裂時,西魏的宇文泰實力較弱,他不得不充分利用漢人去對抗比他強大的東魏,為了擴充兵源,宇文泰實行了府兵制,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制度為後來的大唐盛世打下基礎。府兵制既一些農民平時為農,一旦開戰,則自備武器裝備從軍打仗,而這些半軍半農者平時或不用交稅,或交稅很少。

而對於漢人的世家大族,宇文泰則採用才朝廷上給予官職和家族聯姻的方式去爭取和拉攏,“關隴集團”應運而生。

以官職給漢人貴族利益,又以聯姻綁定和鞏固這種利益關係,而後以府兵制將平民對於土地的訴求與國家利益綁定在一起,憑藉這種利益綁定,宇文泰基本解決了民族問題,北周的實力日盛,最終戰勝原本比自己強大的北齊。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宇文泰這種利益綁定政策固然十分聰明,也是當時最好的方式解決民族問題的方式,但其問題也是存在的,當人數較少的少數民族與人數眾多的漢族在漢文化發祥地的中原大地上一同生活時,少數民族原本文化很容易被漢文化所同化,北周政權的最終結局也是讓位於漢人楊堅所建立的隋朝,而在之後的隋唐時代,雖然鮮卑貴族通過關隴集團依舊能夠獲得不錯的地位,但是,鮮卑文化保留下了多少呢?

蒙古人的選擇,納入自己的貿易版圖

1279年,在大汗忽必烈所率領的蒙古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南宋政權滅亡,而這也是首次少數民族奪取全國政權。對南宋的征服完成也幾乎標誌著由成吉思汗時代開始的征服世界的進程基本結束。

同樣的問題又擺在了忽必烈的面前,但忽必烈所面臨的選擇又有所不同,因為其統治範圍遠不止漢人地區,正因為蒙古人手上的資源更多,他們沒有像宇文泰那樣積極的漢人與蒙古人綁定,而是將漢人納入其貿易版圖的一部分。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原南宋地區的漢人有著很高的生產了,而被征服的阿拉伯人為主的色目人又善於經營,於是,一個幾乎跨越整個歐亞大陸的貿易版圖形成了,蒙古人只需要收稅(農業稅和商業稅)和接受供奉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平衡註定脆弱不堪,因為蒙古人是利用了漢人的生產能力和阿拉伯人的經營能力,但是其本身即不擅長生產也不擅長貿易,而好日子過久後,他們也註定會失去戰鬥的能力,因為統治者蒙古人與被統治者漢人沒有多少利益綁定,這猴子那個統治的合法性就一直存在問題,蒙古人只能以強大的武力威懾在而戰鬥力一旦減弱,這種以武力建立的統治頃刻間就會土崩瓦解。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只持續了98年就宣告覆滅也標誌著蒙古人的這種拒絕融合而是單單將漢人作為一種生產工具的統治方式並不算成功。

而現在,滿清統治者們入主中原,他們必須總結前人們的經驗,吸取前人的教訓,去創造出一種新的制度。

“滿城”制度的優勢與劣勢

總結了前人經驗的滿清統治者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一定要與漢人建立交流與利益綁定,否則統治難以長久,但是,絕不能與漢人進行過度的綁定,否則,自己的文化將被嚴重同化。

有了前人經驗,第一點不難做到,滿清貴族們也與漢族貴族通婚,綁定彼此利益,繼續堅持科舉制度,給中下層漢族讀書人以出路。

但是,即要完成統治,又要保持自己文化的獨立性,恐怕並不簡單,“滿城”制度的設定就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滿漢分居,讓滿族人的生活方式保持相對獨立,而在當時天下未定的時代背景下,滿城還肩負著維持地方穩定的重要作用,一旦某些地區出現叛亂,各地滿城中駐紮的八旗勁旅就能迅速調度前往平叛,但是,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八旗保持著應有的戰鬥力。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由於滿清統治者與漢人的利益綁定比們蒙古人要深,而由於滿城制度的作用,八旗兵的戰鬥力崩潰的速度也比蒙古人要慢,這就造成了滿清的統治以蒙古人要長的多,但是,一座滿城是不可能徹底阻止滿人和漢人的交流的,而人的惰性更不是滿城制度所能避免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的文化傳統還是會受到城外漢人的影響,而滿城制度又剝奪了滿人們的生活技能,滿城逐漸成為了滿人們的牢籠。

這其實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作為滿清統治的最堅定擁護者,滿城居民,自然而然的就成為反對勢力務必幹掉的對象,而滿城又天然的讓滿人集中,滿城淪為了反對勢力的活靶子。

到了19世紀中頁,滿清八旗兵的戰鬥力已經嚴重崩潰,而他們偏偏遇上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為了迅速瓦解清廷的統治基礎,太平軍每下一城幾乎都會屠戮滿城,這使得清廷統治的中流砥柱滿人在席捲半個中國的天平天國運動中接連遭遇浩劫,太平天國之後,南中國的滿城幾乎被毀滅殆盡,雖然後來又有新的滿人補充也改變不了南中國變成了實際上的漢人統治的事實。

清廷後半個世紀的統治實際上是中央的滿清貴族與地方(主要是東南各省)的漢人實力派共治的結果,這種共治能夠持續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各方利益一致,這就是慈禧太后以中央的名義向全世界宣戰後,東南各省搞出一個“東南互保”的原因,對於東南各省的漢人權貴來說,承認你清廷統治的合法性,是因為這樣做有利可圖,要一起送死?還是您自己去吧。


從“滿城”制度入手,看東南互保和辛亥革命順利進行的原因


清朝後期,由於財政出現諸多問題,普通滿人的利益難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清廷最後的統治根基被徹底動搖,辛亥革命時,革命黨原本認為進攻滿城勢必會遭遇猛烈抵抗,但事實上,這種抵抗比想象中的小的多,廣州滿城甚至直接表示擁護革命,支持革命軍推翻滿清政府。

滿城制度,這一清朝統治者根據環境需要制定的特殊政策在設立之初,確實能夠起到穩定政權,維護統治,並保持滿族文化的作用,但隨著環境的改變,“滿城”逐漸成為了控制滿人的枷鎖,囚禁滿人的牢籠。

清朝是一個由滿族人建立的王朝,但是,從滿城制度上,我們不難看出:即使是滿族人,在統治者眼中,也更多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鮮活的“人”。

隨著清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滿城制度也被埋入了歷史的塵埃,中國逐步走向現代文明社會。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標準來憑藉一個社會是否進入了現代文明,這個標誌最應該是:這個社會將人當做“人”,而不是當做工具和手段來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