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高頻知識點之中藥學各論——化痰止咳平喘藥(一)

中藥學各論——化痰止咳平喘藥(一)

(全國卷歷年出題數:43道)


1.化痰止咳平喘藥

(1)含義: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療“痰證”為主的藥物,稱化痰藥;以制止或減輕咳嗽和喘息為主要作用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藥,因化痰藥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藥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證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雜,故將化痰藥與止咳平喘藥合併一章介紹。


(2)性能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適用範圍:痰者,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所以痰的病證甚多:如痰阻於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竅之昏厥、癲癇;痰蒙清陽之眩暈;痰擾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風夾痰之中風、驚厥;痰阻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結之瘰癧、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節之陰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藥治之。止咳平喘藥用於外感、內傷所致的各種咳嗽和喘息。


(4)分類:根據藥性、功能及臨床應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藥可分為溫化寒痰藥、清化熱痰藥及止咳平喘藥三類。


(5)使用注意:某些溫燥之性強烈的刺激性化痰藥,凡痰中帶血等有出血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單投止咳藥,當以疏解清宣為主,以免戀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響麻疹之透發,對收斂性強及溫燥之藥尤為所忌。


2.化痰止咳平喘藥的配伍

(1)芥子配陳皮

芥子辛、溫,歸肺、胃經,功效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陳皮辛、苦,溫,歸脾、肺經,功效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兩藥合用溫肺化痰力強。


(2)桔梗配杏仁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膿,其性善升,能載藥上行,被稱為諸藥之舟楫;杏仁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其性善降;兩藥相合一升一降,能宣降肺氣而止咳平喘。


3.化痰止咳平喘藥

(1)炮製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

其中姜半夏長於降逆止嘔,法半夏長於燥溼且溫性較弱,半夏曲則有化痰消食之功,竹瀝半夏能清化熱痰,主治熱痰、風痰之證。外用適量。


(2)半夏、天南星

二者藥性辛溫有毒,均為燥溼化痰要藥,善治溼痰、寒痰,炮製後又能治熱痰、風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臟腑溼痰,且能止嘔。天南星則走經絡,偏於祛風痰而能解痙止厥,善治風痰證。


(3)川貝母、浙貝母

《本草綱目》以前歷代本草,皆統稱貝母。明《本草匯言》載貝母以“川者為妙”之說,清《軒岐救正論》才正式有浙貝母之名。川、浙二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為主,性偏於潤,肺熱燥咳,虛勞咳嗽用之為宜;後者以苦味為主,性偏於洩,風熱犯肺或痰熱鬱肺之咳嗽用之為宜。至於清熱散結之功,為川貝母、浙貝母共有,但以浙貝母為勝。


(4)瓜蔞本品入藥又有全瓜萎、瓜萎皮、瓜蔞仁之分

瓜萎皮重在清熱化痰,寬胸理氣;瓜萎仁重在潤燥化痰,潤腸通便;全瓜蔞則兼有瓜萎皮、瓜萎仁之功效。


(5)白前與前胡

二者均能降氣化痰,治療肺氣上道,咳喘痰多,常相須為用。但白前性溫,祛痰作用較強,多用於內傷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寒,兼能疏散風熱,尤多用於外感風熱或痰熱咳喘。


(6)款冬花與紫菀

二者性皆溫,但溫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潤肺, 咳嗽無論寒熱虛實,病程長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後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則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7)桑白皮與葶藶子

均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治療肺熱及肺中水氣,痰飲咳喘以及水腫,常相須為用。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長於清肺熱,降肺火,多用於肺熱咳喘,痰黃及皮膚水腫;葶藶子力峻,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邪盛喘滿不得臥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強,可兼治鼓脹、胸腹積水之證。


4.具體藥物


「中藥學」高頻知識點之中藥學各論——化痰止咳平喘藥(一)


「中藥學」高頻知識點之中藥學各論——化痰止咳平喘藥(一)


「中藥學」高頻知識點之中藥學各論——化痰止咳平喘藥(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