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高频知识点之中药学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中药学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全国卷历年出题数:43道)


1.化痰止咳平喘药

(1)含义:凡能祛痰或消痰,治疗“痰证”为主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因化痰药每兼止咳、平喘作用;而止咳平喘药又每兼化痰作用,且病证上痰、咳、喘三者相互兼杂,故将化痰药与止咳平喘药合并一章介绍。


(2)性能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3)适用范围:痰者,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的病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痫;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止咳平喘药用于外感、内伤所致的各种咳嗽和喘息。


(4)分类:根据药性、功能及临床应用的不同,化痰止咳平喘药可分为温化寒痰药、清化热痰药及止咳平喘药三类。


(5)使用注意:某些温燥之性强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等有出血倾向者,宜慎用;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为主,以免恋邪而致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收敛性强及温燥之药尤为所忌。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

(1)芥子配陈皮

芥子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合用温肺化痰力强。


(2)桔梗配杏仁

桔梗苦、辛,平,归肺经,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其性善升,能载药上行,被称为诸药之舟楫;杏仁苦、微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其性善降;两药相合一升一降,能宣降肺气而止咳平喘。


3.化痰止咳平喘药

(1)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

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2)半夏、天南星

二者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治脏腑湿痰,且能止呕。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3)川贝母、浙贝母

《本草纲目》以前历代本草,皆统称贝母。明《本草汇言》载贝母以“川者为妙”之说,清《轩岐救正论》才正式有浙贝母之名。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为川贝母、浙贝母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4)瓜蒌本品入药又有全瓜萎、瓜萎皮、瓜蒌仁之分

瓜萎皮重在清热化痰,宽胸理气;瓜萎仁重在润燥化痰,润肠通便;全瓜蒌则兼有瓜萎皮、瓜萎仁之功效。


(5)白前与前胡

二者均能降气化痰,治疗肺气上道,咳喘痰多,常相须为用。但白前性温,祛痰作用较强,多用于内伤寒痰咳喘;前胡性偏寒,兼能疏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痰热咳喘。


(6)款冬花与紫菀

二者性皆温,但温而不燥,既可化痰,又能润肺, 咳嗽无论寒热虚实,病程长短均可用之。前者重在止咳,后者尤善祛痰。古今治咳喘诸方中,二者每多同用,则止咳化痰之效益彰。


(7)桑白皮与葶苈子

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常相须为用。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咳喘,痰黄及皮肤水肿;葶苈子力峻,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力量也强,可兼治鼓胀、胸腹积水之证。


4.具体药物


「中药学」高频知识点之中药学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中药学」高频知识点之中药学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中药学」高频知识点之中药学各论——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