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死囚犯回家过年,结果如何呢?

丿ZouJunWei丶


古往今来,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封建时代的明君,永远都少不了秦王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人;我们说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影响最大的时代,往往都是雄汉盛唐。

而强盛的唐代,则以其自身特有的强盛和包容,威震天下,也为当时的四方所憧憬和敬畏。

当时西南边的波斯大食,天竺西域,和东北边的半岛倭国,无不聚集京城长安,或互通贸易,或交流学习,四海诸国学习大唐之盛世文化,瞻仰盛世风采,周边小邦,遥尊太宗为天可汗,一时天下无匹。

海清河晏,天下承平,这一切大唐盛世的开创,莫不归功于那个被史书上盛赞的男人,有心机,有手段,能容人如海,能杀人如麻的太宗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战争中走出,19岁就开始跟随父亲离婚,统兵出征,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便以李世民为又领军都督,统帅右三军。

可以说是一个从武将起家的人,但如果只是一个武夫,他远远不能够成为后来创建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此人心机极深,建立了自己的秦王府势力,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继承权,登机之后积极纳谏,以文治天下,辅以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

可谓手段心机非常人可度量……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说明太宗皇帝的这种权谋手段,尤其是立人设的能力……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由于杀了自己的两位亲兄弟,所以在民间的声望并不是很好,即便他将玄武门之变在官方的立场中,宣扬成一种正确的,而且是被逼无奈之下的平叛,但仍然堵不住悠悠众人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需要尽快建立起自己高大的人设,毕竟太宗皇帝有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心是很重要的东西……

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明君形象,尤其是那种儒家传说中的仁义之君,他打起了天牢死囚的主意,他决定在天牢这里面导演一场大戏,目的是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贤德之君……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天牢中查看死囚的时候,就突然间发现,天牢中有超过400多名将要被处以死刑的犯人,这些人大多都面目呆滞,对人生已经丧失了兴趣,一个个仿佛像木头人一样,只等一死。

太宗皇帝就灵机一动,如果这些犯人突然知道自己还有出去尽孝的可能,犯人会怎么想,再让帝国的官府州县大家宣传,又会形成怎样的民间轰动效果呢?

唐太宗希望借这个方式制造大唐舆论的爆点,再加以引导,形成对自己具有正面效应的影响……

于是他大笔一挥,下了一道圣旨,让人将这些这死囚放了出来,让他们回家尽孝,等来年中秋之后再进行秋后问斩。

很多人认为其实这一招也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太宗皇帝,虽然这一招可以起到招揽明星的效果,但如果死囚们不愿意在明年中秋之前回来,那么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不是很丢脸的事情吗?

而且对于那些讨厌唐太宗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对他大加嘲讽的机会啊,多打皇帝的脸啊……

其实不然。

无论犯人在被唐太宗放走之后是否回来,他都能够起到塑造仁义明君的效果。

试想如果发人们回来的话,那么大家所评论的一定是仁君义囚,大唐风气纯正,蒸蒸日上,势必充满正能量,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对于囚犯来说,都是一个收到好名声的结局。

而如果有些囚犯不愿意回来的话,一则太宗皇帝的仁名并不会因此受到打压,人们还会同情太宗皇帝被犯人所欺骗,达到另一种收获民心的共情……。

不得不说太宗皇帝这盘棋下的是只赚不亏,无论如何,稳赚名声而不赔……人设是在他放走死囚回家侍奉双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立起来了……

高,实在是高!

而且在唐朝制度还是挺严密的,尤其是针对死刑犯,他其实根本逃不下去,加上有连坐制,死刑犯也要为家人所考虑,所以太宗皇帝对犯人们逃跑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很上心,都不淘宝就算逃跑了,对太宗皇帝来说几个囚犯而已,也没有什么大碍。

最终的结局是这只亡命徒在中秋之前纷纷回到了天牢之中,自知难逃一死,那何不寻找一个最有利的方式成就双方美名……

对于太宗皇帝来说,他也果然赚足了声望。

很多唐代的文人就开始给唐太宗造势,引导圣君仁君的人设……

不仅是在唐太宗年间,在后来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都曾经做过诗,盛赞:死囚四百来归狱。

当然后代早有人就看穿这一切,比如说不阳修就曾经在纵囚论》表示: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但高明的太宗已经高明过了,后人再去戳穿他也无济于事。是因为他这种高明,所以能够挽回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名声,能够归拢能够开辟一番基业,能够成就不世之赫赫名声。

能在历史上留名,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而能够成为唐太宗这样千古一帝的更是寥寥无几,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何况一帝呢,其实这些人,都是万中无一的人精,都厉害炸了。


历史好奇怪


李世民释放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徒,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而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无一人爽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来受刑。而李世民见这些囚徒果然如约而至,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并不是史官们为了替李世民粉饰而故意捏造的子虚乌有事件。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怀疑的话,那么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诗中有过这么两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因此,太宗纵囚一事,应属千真万确。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史书上所载,囚徒们都是心甘情愿的主动回来,恐怕也未必,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而做出的行为(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欧阳修认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视死如归,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那些死刑犯。历朝历代,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况下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是小人里面的小人,想要这些人做到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难。(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只能说,纵囚一事,有猫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君主,对于臣子很少有大开杀戒的事情发生。但是别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又踏着自己兄弟的鲜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李世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说房就放,那是因为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些死刑犯会乖乖的回来。也许,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经和这些囚徒已经约定好:如果他们能按时回来,那么回来之后就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回来,那么等待他们必然是灭顶之灾。

说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有家人,他们能跑,但是他们的家人又能跑到哪里去?恐怕从那些死刑犯离开牢笼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包括其家人就已经处于帝国最严密的监视下了。

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挣扎,还不如赌一波,赌他们回去之后沽名钓誉的李世民会真的赦免他们,这样以后还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下。事实的结果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李世民为了博取名声,真的赦免了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囚犯与李世民之间相互配合演的一场好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死囚重获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声。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恐怕还是脱离不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没有放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李世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污点。而偏偏,李世民是一个容不得自己有污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为什么要去干涉史官。

而这次纵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形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小镇月明


千年之前,唐太宗李世民,曾大秀一场,跟当时的大唐子民开了一个玩笑,把天下百姓当“愚人”给耍了一把。

事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贞观六年十二月,春节将至,此时的大唐物丰民安,一片盛世景象。李世民心情也非常好,处理朝政也分外勤快。到了辛丑日,李世民亲自勾录囚犯,断了其中四百名囚徒为死罪。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李世民勾决死囚时,亲自接见了这些犯了死罪的囚犯。太宗怜悯他们,跟这些死囚约定,来年秋天自己前来就死。然后,把这些囚犯放走了。

到了第二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厉害呀,春节前放回家的囚徒们竟然都回来了,没有一人逃跑。太宗也被这些守信的囚徒感动了,统统赦免,发放路费,你们回去吧。

这件事,在《新唐书》、《旧唐书》太宗本纪中也均有记载,只是人数上有所出入。《旧唐书》记载的是“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新唐书》编写更严谨,没有写人数,只是说“虑囚,纵死罪者归其家”。

《资治通鉴考异》对比了实录、旧本纪、统纪、年代记等等史料,发现人数各异,惊奇道:“事已可疑!”看来太宗在整体把控和文书工作上没做好呀,下面的人帮他吹牛,结果越吹越大,一不小心给吹露了,开始被人怀疑作秀。

唐代大文豪白居易,也写了首新乐府夸太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不过这老白的马屁没拍好呀,给越拍越破了。

李世民放三千宫女倒是有可能,毕竟放出去之后就不用管了么。而放了四百名死囚出去,还要让死囚自动归来,只靠仁德信义,必然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不由得对李世民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鄙夷之感,忿而写出了《纵囚论》一文。欧阳修上来就说:“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君子才讲信义,小人就应该施以刑法。

然后解释道:“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死囚是小人中的小人,怎么会跟你讲信义。如果说死囚中有个别人本质不坏,有可能遵守信诺。但对于四百人,全部自觉遵守了承诺,欧阳修觉得这是李世民对他智商的侮辱。

因此,欧阳修老夫子又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重信义之人,为了信义,视死如归,在君子中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潜台词就是说,君子都很难做到的事,小人竟然百分百能做到,你在跟我开玩笑么?估计欧阳修老爷子在心中已经开始问候李世民的父亲、爷爷、曾爷爷……一遍又一遍……

那为什么一场大戏演成了呢?主要是李世民这个导演厉害呀。李世民应该在放人前就已经有所表示,只要你们回来,就赦免你们,还给你们发奖金。而死囚们也知道,回来之后根本就不会被处死,所以,能回来的就回来了,顺便拿点奖金。

古代交通不便呀,400人呀,路途有近的,也有远的,就没个半途生病的?或者路上钱花完了,回不来了(哦,要不再抢点?嘿嘿)。又或者出意外掉河里淹死了,出车祸被马车撞了,抑或被人拐骗,又上山做强盗去了……

为什么李世民对此一点都不担心?当然不用担心了,反正放了多少人,到时候找多少群演就行了,至于还是不是之前那批人,估计连管监狱的都不一定认得,更不要说看热闹的百姓了。然后每个群演发点劳务费,大家帮忙回去多宣传宣传呀。甚至连群演都不用找,就说都回来了,百姓从哪里知道实情呀。

什么连坐家属呀,什么派人监视呀,太宗根本就不会费那个气力。走吧,走吧,赶快回家吧。到期了,愿意回来就回来,不愿意回来就匿了吧。

李世民这番作为,把欧阳老先生气的不轻,骂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痛骂包括李世民在内的这帮人,都是不知信义廉耻为何物的贼子,上下串通一气作秀。而且还提出了反驳理由,说李世民施政六年,都没能感化这帮囚徒,他们还是犯了死罪。结果呢,突然间,就用了一天就感化了他们所有人,让这帮死囚知道了礼义廉耻和信义为何物。从人性出发,这根本就不可能呀。真有这么强的洗脑术,那太宗绝对是世间绝无仅有,独一份的企业文化建设大师了。

太宗这不是在侮辱天下人的智商么,欧阳老夫子不生气才怪呢。

况且,欧阳老夫子说得的确很有道理。如果杀人者不死,甚至不被处罚,都变为了无罪,逐渐演变成了常规,可能迎来真正的盛世和安定么?结果必然是盗贼成风,杀人越货之徒横行于世,世道大乱,到时候仁义道德将彻底沦丧。

这就像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一样,如果没有了规矩和约束,还哪来的自由。

李世民,本来是想借释放囚徒归家这件事,展示一下他的仁德无边。结果,弄巧成拙,演砸了,还被后世数位大儒一顿痛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借用欧阳修老夫子的话,凡圣人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即圣人治世,必以合乎人情为标准,不以标新立异为高明,不以违背情理来博取自己的名誉。否则,只能留下一个笑话。


奕天读历史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释回家过年属实,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动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兴,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而李世民却被后来的欧阳修和王夫之臭骂了一顿!

我们先来看看事情的经过原委。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贞观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大体是说,公元632年12月22日(农历),唐太宗为体现亲民作风,亲自过录囚犯,看到一批按律处死的犯人,想到马上就要过年,别人家庭团圆,他们却身陷囹圄,静待等死,顿时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大发慈悲,决定放他们回家与亲人团圆,约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这件事已足够让人惊诧,但李世民接下来干的事更是惊世骇俗,他下令全国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这个待遇,等明年秋后问斩前,再让他们返回京城受死!

类似的“君子协定”在古代并不罕见,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层社会(君子士大夫阶层)里,堂堂一国之君居然和一帮死刑犯搞“君子协定“,这绝对是空前绝后,毫不靠谱啊!万一这些人借此机会逃之夭夭,甚至继续作案犯罪,那岂不是大唐律法的耻辱和灾难?

虽然很多官员们对此颇有微词,但皇恩浩荡,谁也不敢给李世民找不痛快,于是有关部门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释回家,然后静静等待奇迹发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

《资治通鉴》:“(贞观七年)九月……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这意思是说,去年那些被假释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无人监督和催逼的情况下,全都如期赶回京城,听候发落,无一人借机逃亡!

此时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万万没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动了,感动了,他感念于死刑犯们大义未泯,知恩图报的精神,干脆御笔一挥,宣布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彻底释放!你们知恩图报,没让朕丢面子,朕也还你们一条性命!这将是一个名垂千古的佳话!

此事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案例,认为法治约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曾为此赋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直至近现代,有些监狱出于人性化考虑让犯人回家过年,也是作为正面典型宣传的。

但欧阳修和王夫之两位大V认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纯属沽名钓誉,欧阳修还专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纵囚论》,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顿。

欧阳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于,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协定,否则就算这些小人遵守了约定,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钓誉!

欧阳修并不孤单,他的观点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认同,王夫之还补充说“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既然大家都夸奖你李世民,那就说明你这件事其中有诈!

其实历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几乎都是被赞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确有给自己邀买名声的嫌疑,但自古以来哪个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过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见的特殊手段而已,这种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广之,就连李世民也没有让它常态化。

道德和法制从来都不会泾渭分明,从来都是彼此影响,互相补充,欧阳修和王夫之对这件事的理解和批判,大多数还是出自书生意气——你们都说李世民的好,我偏偏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从这个角度看,他俩的观点与标新立异、沽名钓誉的李世民又有什么两样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这之前先说个唐朝之前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隋朝末年,有个叫王伽的人,当时担任齐州参军,有一次要押送70多个犯人前去京城,当时这些犯人全部上枷锁带脚扣,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说:“你们犯了国法,现在被抓要送京法办,这是你们的事,可是现如今你们还要连累小卒押送你们,陪着你们一起受罪,这样你们不觉得心里难受吗?”

(王伽放犯人)

犯人们都说自己也是逼不得已,还连忙道歉。

王伽接着说:“我知道你们在路上也辛苦,不如这样,我打开你们身上的枷锁,你们自由离开,但是前提是到了指定日期必须在京城汇合,能不能做到?”

犯人都说肯定能按时到达,王伽说:“如果你们不能按时到达,我当为你们受死。”

没想到到了集合的那一天,所有犯人一个不少的全都来了,皇帝听到之后,就召见这些犯人,说你们守信用还在乎别人的安危,证明你们还是有良知的,于是赦免了这些犯人。

故事大致就是这样,然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做法和这个王伽的做法如出一辙。

也是因为当时狱中有390多名囚犯要在秋后问斩,可是这些人都说在问斩之前要见一见父母妻儿,李世民听到之后决定让这些囚犯回家,让他们在家中安顿好所有事宜,一个月之后全部回来行刑,因为当时正好也快过年了,李世民心想让他们回去过年,到元宵节后再回京,结果到了这一天,390多名囚犯一个不少,全部回来接受问斩,李世民见这些囚犯讲信用,就赦免死罪,但是活罪难逃,决定将死刑改成流放。

李世民的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和《新唐书》这些正史里面都可以查到,但是很多学者依然认为这种事情并不可能,李世民在这一举措之后,“唐太宗纵囚”这个事情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如今依然是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事情。

可实际上这样的事情只要仔细一想,总觉得像是编写的故事,说不定唐太宗看过王伽放犯人的故事呢?和现在看到的伊索寓言一样,提倡正能量,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猜想就认定时候假的。

(李世民剧照)

下面我们看看负责编撰《新唐书》的欧阳修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

按照欧阳修的意思是“唐太宗纵囚”的事情其实水分大的不行。他说:“对于君子,我们可以实施信义,但是对于小人,跟他们将信义就是对牛弹琴,原本那390名囚犯都是穷凶极恶之人,手上沾满了鲜血,他们能做到视死如归实在是不太可能,当时抓这些人就已经费了好大力气。”(当然这是羽评翻译出的大概意思)

(欧阳修《纵囚论》)

欧阳修还另外假设,说唐太宗李世民就算能感化这些囚犯,但是感化的也太快了,完全不符合逻辑,有没有可能是唐太宗故意为之,事先和这些囚犯说好,双方达成默契,也就是说你们回去吧,只要按时回来就免你们不死,那囚犯可高兴了,可以回去过年,回来还可以不用死。

当然有人会问,回来还要受刑罚,干脆不如逃跑算了,要知道他们家中妻儿老小都登记在册,逃跑也都有被抓回来的可能性,与其这样倒不如成全了唐太宗的好名声,还可以成全自己,一举两得。

唐太宗这样为了博得名声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资治通鉴》也还记录了唐太宗用类似的手段换取民心。

当然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确确实实文治武功、胸襟之大、千古少有,开创的“天可汗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唐朝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担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猫眼观史


唐太宗放400名死囚犯回家过年,让他们第二年秋天之前回来受死。相信很多人都不相信吧,但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件事,而且最后这些死囚犯全部都回来了。李世民也是当即赦免了全部犯人的死刑。这件事在《资治通鉴》里面是有记载的,所以事情的还是可以考证的。

这样的做法也是体现了李世民的爱护百姓之举吧,更是体现了大唐文化的包纳万象,容纳四海之意。

李世民在历史上也是被任称之为千古一帝的君主,虽然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的所作所为来说,确实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使大唐文化影响到了全世界。现在国外有华人的地方,都叫唐人街。这个不得不说就是唐朝的功劳。

所以在当时来说李世民对待老百姓肯定还是非常爱护的,勤政为民,轻徭薄税。这四百死囚犯能够按时归来,也是对于李世民的感激信任之情。

而且我们都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四百犯人本来就是死囚犯,都是有案卷的,所以说即使逃走也是很难的,海捕文书一下去,全国通缉。即使逃走了也是连累家人,自己一辈子也要过着担惊受怕,四处漂泊的日子。而且都知道李世民爱民如子,所以一旦回来了,说不定还有机会。当然这些人死囚犯也算是赌对了,他们回来了之后李世民确实把他们都放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李世民放400名死囚回家,确实有这件事,这件事还被司马光给记录在了《资治通鉴》当中了。大家都知道,司马光这个人,是个老顽固派,守旧派,他在治学方面,还是十分的严谨的,所以经过他确定的东西,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要说李世民,也是一代明主,他脑子有没有秀逗,为何他会放400死囚回家呢?要知道被判死囚的人,一般都是杀人越货的亡命之徒。

李世民难道就不怕他们回去造反呢?

其实放400名囚徒回家探亲,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高明之处。

要知道唐太宗的皇位来的不正,他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当上的皇帝。

他很在乎他在民间,在群臣之间的看法。他怕别人议论他杀兄逼父,篡位夺权,不是个正经的皇帝......。

所以,他在得了皇位之后,尽量的选择把国家治理的更加的好,他努力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全年无休息。还有他任用贤臣,唯才是举,即使遇到顶撞他的魏征魏大炮,他也是笑脸相迎......。

这都是他想证明自己是一代明君的具体做法。

还好,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确实实现了国泰民安,实现了贞观之治。可以说历史最终选择李世民是对的。

但是,要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伟大呢?

要怎样才能证明,自己治理的天下,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要繁荣昌盛门,都要有过之无不及呢?

在大家的印象了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就是最典型的太平盛世。

但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眼里,他却不这样看。

他觉得他治理的这个过家,要比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更加的好才对,那才是他想要的清明世界?

所以,想到了这里,唐太宗就想到了死囚,就想到利用死囚,做一个大爆款,吸引全天下人的眼球。

你想呀若是这个天下连亡命之徒,都是讲信用的。品德都十分高尚,行文举止都带有君子之风,儒雅之士。

这是不是就说明,唐太宗李世民比任何人都要伟大了呢?

所以,在一年快要过年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突然有感而发,让400名囚徒回家和家人团聚。

但是,所有的人,必须要在明年秋天赶回来。

因为秋天是万物凋零的时节,也是一个杀人的好时代。

结果到了期限快满的时候,被放回家的囚徒,慢慢的回来了。

唐太宗数了数,所有放走的囚犯都赶了回来,不多也不少。

你看唐太宗治理的,这样一个清明的社会,是不是就可以证明唐太宗是最伟大的君主,最合适当皇帝的人了呢?

说实话唐太宗放囚徒回家的用意,就是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


史学达人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在其统治期间内,曾经主导过一次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将一批“死刑犯”放了探亲假,整个人数高达390名。

这是对人性的考验,如果囚犯不回来呢?李世民的权威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囚犯回来了,说明李世民的仁义,也说明了信任的力量。

结果是,囚犯一人未少,全都回来报道了。这到底是怎么一会事呢?

为何给死囚放了探亲假

(剧照)

这事记录于《资治通鉴》,内容是这样的: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说在贞观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李世民百无聊赖,突然心血来潮,去了监狱。去这里干什么?自然是看囚犯了。

去了监狱,李世民看到里面的犯人环境非常糟糕,阴暗潮湿不说,里面还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个气味比较刺鼻,既有动物尸体腐烂的味道(老鼠等小动物死去),也有马桶发出的难闻气味。

而犯人们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非常可怕,特别是那些死刑犯,双眼无神,那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状态。而且因为大限将至,犯人大多时候充满了无所谓,皇帝的到来让他们惊讶,内心有大的波动,即使如此,表面上看来,他们仍然冷漠,仍然无动于衷,麻木非常。

李世民觉得这些罪犯非常可怜,因此有了恻隐之心。于是,决定做一个特别的决定,那就是将当时狱中的390名死刑犯放了,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一年后见。

对于李世民的举动,身边有大臣马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理由只有一个,这些罪大恶极之人,如果放了,那么可能就回不来了。

李世民作为有名的帝王,自然是魄力十足,愿意“赌一把”,看看自己的信任能不换回信任。

结果很让人称奇,390名死刑犯竟然全部归来,真是一个奇迹。

为何那些“罪大恶极”的人会按约定返回呢?

死囚返回的原因

死囚也是人,他们需要人们的尊重和认可,但是自他们出事的一刹那起,他们就背上了标签“杀人犯”,不受人们待见。有的人,可能很快被砍了头,有的人可能要等到秋后再问斩,还有的人因为表现还不错,被减刑。

无论如何,死刑犯是受不到尊重的,而且他们对于自己的生命会有“自我放弃”,只是等待某一天“刀起头落”的一刻。

当,李世民来到监狱里看望他们时,这些死囚感觉到了尊重,这可是一国之君啊!李世民看了不说,而且下旨放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探亲。这绝对是法外开恩,死刑犯的内心一定是剧烈地震动,有了重获生命的欣喜。

但,李世民希望他们能够按时返回,继续领那刑罚。这一举动让死刑犯们的内心处于极度矛盾之中,面对一国之君的信任,到底该何去何从?

有一句话说得好,视为知己者死。李世民给了他们二次生命,让他们获得了一年的新生,这份情无比贵重。既然如此,“不辜负李世民的信任”成了他们的信念,已经死过一次了,还怕死吗?万千大众之中,那个身份尊贵无比的皇帝,信任了他们,那就不辜负,按时赴约,纵然身死,也是认了。

《资治通鉴》记录的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多少,实难判定。有些时候何须判定?这是通过故事让我们感受“信任”的力量。

故事的最后,是李世民对于所有返回人员进行了特赦,这批死刑犯真地重获了生命,这是对他们“诚信”的最好回报。


蓝风破晓


唐太宗李世民让四百囚犯回家过年,结果死囚犯全部都如期回来服刑,李世民觉得他们是可以教育和感化的人。为了奖励他们的诚实守信,李世民把他们全部赦免了死刑。这个“君子之约”在史书上都有记载。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面就有很详细的记录。

白居易在他的《新乐府》中也歌颂了这件事情。

但是后世之人对李世民的这一行为褒贬不一,而北宋欧阳修更是写出《纵囚论》一文,观点鲜明的指出,李世民的行为就是为了博取贤名!实在是虚伪,不要效仿。

李世民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就为了博取贤名呢?

有书君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意在鼓励天下人,做个诚实守信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薄情贤名。

英国大哲学家赫伯特曾说:“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已经死了”。

而李世民的“纵囚行为”正昭告着天下子民:诚实守信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判了死刑,也还有活的机会。

历史上,为取信于民,就有著名的商鞅立木取信。据《史记》记载,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秦孝公也是很担心,犹豫不决,商鞅费力说服了秦孝公实行变法,发布了新的政令。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去移动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移动者给予50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移动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他50金,以表明诚信不欺。

这一立木取信的事实,终于使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使新法得以推行。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可见李世民的“纵囚行为”,也是他倡导诚实守信,取信于民,治理国家的一个大智慧。

唐太宗的用这种方式奖励诚实守信人的行为,被攻击为虚伪,可这样的仁德之举,对唐太宗来说确不是个例。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卫大臣们说:宫女被幽闭在深宫里,实在可怜。

他不想效仿隋代末年,不停的去挑选宫女,让她们离乡背井,集聚在宫里,又不是君王要去的地方,于是从后宫和掖庭宫先后放出宫女3000多人。

把她们放出宫去,让她们自由的、心满意足的去寻找自己的生活和伴侣。唐太宗并不是说说而已,他确实说到做到。

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用诗,歌颂了唐太宗这两个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还有贞观五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为由,对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复五奏”,严格把关,把最终决定处决权集中到中央,尽量避免人命案有冤假错案的发生。

唐太宗这样的贤德之举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虽然说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举有些争议,但是他管理国家的理念非常成功。

正是这样的诚实守信,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举措,引领和感化者着当时唐朝的子民,令李世民在位时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也为后来大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过年,和死囚来了一个“死亡约定”,结果正应“君子之约”,可谓皆大欢喜,但后世的评价却是毁誉共生,是非难有定论。

《资治通鉴》记载: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据该史料所讲,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末,唐太宗批阅朝臣呈报的奏章时,发现一道奏折呈报内容是30名死囚将于次年秋开刀问斩。见此,他忽生善念,御笔一挥进行批示:特赦尔等死囚回乡过年,待来年秋至问斩。接着,他略作沉思,再次御笔一挥,将另外的390名死囚一并特赦放归。

这道批示一出,将朝中言官御史惊得不轻,皆言“如同儿戏尔!”大家都认为,这些囚犯不可能回来,到时会严重影响陛下的威望,但是唐太宗却坚持己见。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年前特赦回家过年的420名囚犯无一失信,全部自觉回到大理寺监狱,等待朝廷问斩。而且人人口中称颂,心怀感恩。这下,朝中百官无不惊叹太宗皇帝的胆略与仁德。

见此,太宗皇帝龙颜大悦,再次御笔一挥:为弘扬诚信国风,特赦回归的420名囚犯无罪释放。这下,又惊得言官御史一大跳,都认为不合法度。最终,420名囚犯幸运地得到了赦免。

司马光赞道:“高风入史,流芳千古。”

公元628年,唐太宗还将三千余名年龄稍大的宫女放出宫去,令她们“任求伉俪”,自行组建幸福的新家庭。

白居易《新乐府》诗称颂:“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但是,对于唐太宗的“死囚四百来归狱”的做法,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却大不以为然,并写下了一篇名传后世的《纵囚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李世民所做纯粹是有悖人情,违反法度的沽名钓誉行为,并为此上演了一场“上下交相贼”的闹剧。

对于此事,后世也有人猜测,这些囚犯身后可能有“便衣公差”进行跟踪,囚犯也逃不掉。同时,各地府衙也会加强监督,根本不用担心囚犯逃跑。所以,也认为李世民所做就是为了笼络人心的“做秀”手段。

同时,还有人指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违法当纠、犯法当惩。要不然,法律要来何用。

当然了,还有人指责李世民这是带头违法,严重影响国家法律建设。

那么,李世民所为究竟是对还是错呢?

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 “屁股决定脑袋”的现代管理学问题。白居易站在平民大众的观点上,大加称赞李世民的仁德行为,而欧阳修则站在国家高层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该问题,后世一些人更是就法律而谈法律。但是,李世民却是站在国家的全局来思考问题,尽全力诠释他心中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治国理念。如果,以数百人的“违法”风险,与诚信国风的推广相较,后者的利应当大于前者的弊,所以是值得称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