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的“七宗罪”

​2016年是新零售的元年,杭州馬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電商從前與線下渠道是互為獨立、相互競爭的關係,現如今線上線下界限逐漸模糊。此後,以“盒馬鮮生”、“超級物種”為代表的一批新的零售業態出現,新零售逐漸走向成熟。而如今,三年過去了,原本那些喧囂的叫喊聲似乎漸漸聽不到了,新零售成為了少數人的黃粱一夢,多數人的鏡花水月,到頭來只落得一地雞毛。

互聯網大鱷的野心

互聯網大佬們的心靈雞湯,味道似乎二十年未變,無外乎自由、開放、共享、平等、協作。如今這些互聯網大佬坐擁十億網民時,開始放棄了不作惡的主張。他們知道線上的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而線下還是一片處女地。當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約為40萬億元,線上約佔20%左右。顯然,別看電子商務這麼多年來搞的那麼熱鬧,到頭來還只佔到全社會零售總額的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五分之四都是在線下產生。那麼還想什麼呢,搶他就是了。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去百度搜索了一下“新零售”這一詞條,有31,900,000個相關結果。彷彿回到了先秦諸子百家齊鳴,中華文化一時間燦若銀河,光彩奪目。這也說明新零售是千人千面的,每個人都對新零售有著不同的理解,

阿里巴巴叫“新零售”,京東叫“無界零售”,蘇寧叫“智慧零售”,再有社群零售、網紅直播、無人店鋪等等。這幾年開始,做微商的也不再說自己是微商了,太low。也改叫“新零售”,筆者在零售行業也“混”了一些年,也曾經負責過新零售解決方案項目,意圖幫數以萬計的智能潮品終端零售店鋪以最低成本實現產品的分銷,同時通過我們自主研發的新零售門店系統,幫助這些終端店鋪完成從軟件到硬件的一體化搭建,實現新零售。雖然很遺憾由於種種原因,這個項目擱淺了,但是每每聽到身邊那些微商鼓吹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新零售”的時候,總覺得特別的“刺耳”。

鏡中花、水中月

中國實體零售業幾十年下來已經習慣了“躺著賺錢”,長時間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導致實體店顧客越來越少,銷售額越來越差,生意越來越難做。也難怪,這麼多互聯網企業開始趁火來打實體門店的劫。實體門店怎麼辦呢,不能等死啊,於是乎紛紛開始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裝修。無數的店老闆花了一大筆錢請了知名設計師操刀門店設計,又花了一大筆錢裝修改造,以為這就是“新零售了”,你還別說,門店還真漂亮,可是呢,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又紛紛關店。理由是,高昂的運營成本以及換湯不換藥的經營方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實體門店改革成功的寥寥無幾,反倒是裝修公司們掙了不少錢,這年頭裝修公司沒有新零售門店解決方案的,都不好意思開口談項目。

黃粱一夢

曾經一段時間內“超級物種”,經常拿來跟“盒馬鮮生”作比較,一時瑜亮,難分伯仲。根據永輝2018年年報,永輝雲創(超級物種的母公司)全年營收21.46億元,淨利潤虧損9.45億元。到了2018年底,永輝超市一不做二不休,永輝雲創直接被踢出了上市公司財報。如今,跟他相提並論的“盒馬鮮生”從“捨命狂奔”到“保命狂奔”,也僅僅只用了2年的時間。受到資本的追捧彷彿還做昨天,但一夕之間就變了,馬雲公開場合甚少再提盒馬,阿里的財報也對盒馬一帶而過。盒馬的關店,到底是有意讓自己慢下來,還是由於虧損太大的不得已之舉,有待一起來細細品味。

吃相太難看

人們常說,當你在風口的時候,豬都會飛。一時間新零售創業者群雄並起,炒作概念,急功近利,以賣公司的初心做公司,以資本的邏輯搞零售。企業管控、商品、供應鏈、運營、責任等這些實體零售門店最關鍵的部分卻無人問津。不少新零售項目,假借以大數據、LOT、商業賦能、S2B2C、供應鏈平臺等服務於實體經濟之名,借金融資本之利器對實體經濟進行降維打擊。那些資本大咖們、互聯網大咖們一邊講著心靈雞湯一邊危言聳聽,實體店老闆們一邊正襟危坐,一邊手心冒汗,生怕自己錯過了這場狂歡。眼看多少打拼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體店老闆,幾個月功夫,自己打拼下來的幾十上百家門店拱手給了別人,幾十年的積蓄化為泡影。

全民狂歡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曾經講過。因為數碼行業感覺離機器人、VR、人臉識別、物識別等這些高科技的商品比較近,似乎更有可能通過前沿科技的手段去完成門店新零售的改造,於是乎數碼潮品店就成為了新零售的前沿陣地。新零售潮品店據不完全統計到了2018年底全國大概有4000~6000家。前文提到,我曾經做過一個新零售解決方案的項目,所以就有很多人來諮詢我們門店怎麼來改造,其中不乏很多知名的傳統3C賣場、運營商、家電賣場等。

聊下來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就是所有人都不知道他要做一個什麼樣的門店,也不知道預算是多少。只是因為看到別人在做了,那好像我們也應該要做,又或者是領導覺得這個東西挺好的,我們也要做新零售門店。那個時候他們覺得,只要有人臉識別,只要有數據留存,只要有雲貨架,那就是新零售了。那個時候我就突然覺得,這個事情,好像挺難的。

一地雞毛

所謂新零售,百度上的解釋是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並運用心理學知識,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可這種說法。三年過去了,“盒馬鮮生”、“超級物種”、“7Fresh”等這些已經成為了我們能夠看的到的新零售;“雲集”、“斑馬嚴選”、“喜團”等這些成為了我們聽得懂的新零售。還有許許多多被新零售催生出來的新項目、新企業,每一個新零售創業者都會告訴你他自己對新零售的定義。

孰好孰壞,不是我們爭論的目的,一切零售相關的創新皆要回歸到零售的本質:效率跟體驗。零售沒有新舊之分,只有不斷進化的零售,只有適應消費者、適應市場變化的零售。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清·孔尚任《桃花扇》


門店乾貨,“零”感隨想。關注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