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延禧宮裡,為什麼有一座爛尾樓?

彩虹彎彎又彎彎


大家都知道,搞房地產的萬一資金鍊斷裂,老闆卷著數個億帶著小姨子一跑路,可能就會留下慘絕人寰的爛尾樓。

不過,這種爛尾樓一般都出現在民間,比如海南省就有不少的爛尾樓,成為當地小朋友躺貓貓的極佳去處。但沒想到,中國最豪華的建築群裡,也有一座爛尾樓。這個爛尾樓就位於故宮裡面。而且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水晶宮。

這個水晶宮什麼來頭呢?

大家去了故宮,要了解故宮的結構,它是前朝後寢。前面是辦公區,有三大殿,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後面是後宮,後宮對應著天上的紫微垣。紫微垣有十五顆星星。那麼,對應的地下的後宮就該有十五座。

那麼後宮有三大殿,一是乾清殿,這是皇帝住的,一是坤寧殿,這是皇后住的,兩者之間有個小小的交泰殿,這是皇帝新婚洞房用的,比如光緒跟溥儀就在這裡洞過房。

除了這三大殿,還有東西各六宮,組成了十五顆星殿。

這個水晶宮就位於東宮建築群。原本它也不叫水晶宮這麼洋氣的名字,而叫延禧宮。其歷史很悠久了,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故宮的第一批建築物,以前還叫過長壽宮,明朝嘉靖年間,改叫過延祺宮。到了清代,才改叫延禧宮。

按說這個宮的規格是不低的,因為位於東宮嘛。但是這個延禧宮例外,在這裡住的清朝妃子都不太得寵。這裡又離蒼震門很近。這個門出去就是東筒子長街。算是門面房,擺攤作生意是極好的。但在故宮,這就不好啦,因為這是宮女太監經常走的道。

走的人一多,容易出事情,比如發生火災什麼的。

所以,在這個宮住的妃子也一般地位比較低。

在《甄嬛傳》這部電視劇裡也有很有趣的體現。住這裡的都很倒黴,比如住過這的富察貴人,後面瘋了,夏常在被華妃娘娘賞了一丈紅,什麼叫一丈紅?就是把人按住,打腰以下的部位,打到血肉模糊鮮紅一片,稱為一丈紅。這當然很慘啦。

還有鸝妃,是自盡了。淳常在,掉水裡淹死了,嫻妃在這裡被打入冷宮,愉嬪在這裡生孩子時發生意外……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邪門地方。

那什麼時候叫水晶宮呢?我們前面不是說了嘛,這裡因為人員走動多,所以火災多,到了道光年間,這個宮就被燒燬了,只剩一個大門。

被燒了,當然要修好。到了咸豐年間,又被火給燒燬了,這就奇怪了,請了風水先生一看,說這裡風水不好,位於八卦中艮位,不宜建房,一建就被火燒。因為這就一直都沒有修。

一直到了溥儀當皇帝的時候,當時光緒的一個妃子瑾妃升為了太貴妃。

她覺得自己地位高了,應該住個好房子。當時故宮也受西方影響,什麼自行車啊,照相機都玩上了。這個瑾妃造房子,就想造個水晶式的。比如像英國的水晶宮。

什麼樣式呢?

上下三層,全部鋼結構,然後牆是玻璃的,而且分兩層,中間有空,從金水河引水進去,再在這裡面養魚。這樣一來,這個就真的是水晶宮啦。

皇家有錢任性,說幹就幹。可是,因為不是皇太后,也不是慈禧的房子,抓的工期就不太緊,再加上清朝那會也沒多少冤枉錢可以造啦,一直都沒完工。很快,清朝也被推翻了,這個樓就成了爛尾樓。只修到了一半。

到了張勳搞復辟的時候,西北軍打過來,一炮正中這個水晶宮,把本來就沒修好的樓轟去一些,現在去看,就像一個鋼鐵架子啦,這個奇怪的西洋建築樹立在金磚玉瓦的故宮裡,顯得特別的另類。

最後,再提一下英國那個水晶宮吧,那個才真叫牛,是比艾菲爾鐵塔更能代表鋼鐵時代的建築。可惜啊,在1936年毀於大火。英國首相丘吉爾悲傷的說:這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最近的消息,一位中國商人準備出錢在倫敦重建水晶宮。

就是不知道,有沒有熱心的中國人先把咱故宮的水晶宮給修起來啊。這不是圓明園不修,跑去修巴黎聖母院嘛。


腦洞歷史觀


看過大火的清宮劇《延禧攻略》的朋友,一定都對延禧宮耳熟能詳。

然而,在今天的延禧宮裡,卻立著一座爛尾樓,你知不知道這件事呢?


延禧宮爛尾樓的前世今生

延禧宮,是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始修於明朝永樂年間,初名“長壽宮”。

直到清朝入關後,才得名為“延禧宮”,這座宮殿是明清兩朝妃嬪的寢宮。歷史上的延禧宮曾多次遭受火災。最後一次火災後,長期未得到修繕。


宣統年間,在隆裕太后的主持下,對延禧宮進行了修繕。

並在延禧宮正殿原址的基礎上,準備修建一座三層西洋式的“水晶宮”建築。這座水晶宮準備以玻璃為牆,牆的夾層蓄水養魚,底部地板也是玻璃制,可以看地板下魚群嬉戲的場景。

然而,水晶宮還沒完成,清朝就滅亡了。

當時由於國庫空虛,水晶宮直到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發生時,都沒有完工,隨後因為清朝滅亡而被迫停建。

自此以後,這座水晶宮就成為了延禧宮的爛尾樓,直到今天都沒有修好。


後來,延禧宮被故宮博物院改建為文物庫房,並在2005年以後向公眾開放。

這就是延禧宮爛尾樓的前世今生。


HuiNanHistory


爛尾樓隨處可見,甚至現在還有一些爛尾的建築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打卡聖地。但是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故宮裡面也有一座爛尾樓!

而要說起這座爛尾樓的位置,相信很多人更是會驚訝,因為它就在延禧宮中,許多人都是從延禧攻略之中得知到延禧宮,不過鮮少有人知道,其實在明代,此處還稱之為長壽宮。

這個延禧宮呢,打從明代建造故宮的時候就有了,其功用是給皇帝后宮的妃嬪們居住,比如說乾隆帝的孝儀純皇后,道光的恬嬪妃都在此作為居所住過,到了清末宣統帝這,由於後宮空虛,導致故宮的這些個庭院很多都荒著,您還真別說,真有這勤快人就打算拾掇拾掇這個地方,這個人就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

水晶宮所在的延禧宮,是故宮裡“最悲催”的宮殿之一了。自從建好以後,就多次被大火焚燬,焚了再建,建了再被焚燬。延禧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整個延禧宮被一把火燒的就剩下一座宮門了。復建後,沒過幾年,延禧宮在咸豐五年又被失火。這次焚燬之後,內務府就沒有再建延禧宮了,據說是當年算命的說,延禧宮的延禧宮位東北,屬八卦中的艮位,易著火,不宜再建。

在端康太妃的倡議下,隆裕太后——光緒皇后——決定斥資百萬銀兩修建宮殿。按照設想,這座宮殿以銅鐵為骨架,以玻璃為牆壁和地板,牆壁和地板的夾層注入清水,種上水草,並撒入金魚,這樣,宮殿就成了一座人間的“水晶宮”。為了名副其實,隆裕太后還為此處題寫了匾額——靈沼軒。真是不得不佩服太后和太妃的腦洞啊。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宣統三年,還未及“靈沼軒”竣工,清朝就滅亡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連太后、太妃都成了有名無實的虛銜,靈沼軒工程當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一食之間


近來,延禧宮因為《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熱播走紅了,這個被冷落許久的偏僻宮室,如今吸引了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每每都得排著長隊才能進去。

在上圖中可以看到,延禧宮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屬於東六宮之一。按照我國“以東為上”的傳統理念,東六宮貌似比西六宮的地位高,但延禧宮的位置實在不好,由於它離蒼震門很近,出了蒼震門便是東筒子長街,後宮平常使用的食物、水、日用品、雜役工匠都要經過延禧宮門前的蒼震門進出內宮。

延禧宮附近每天都有宮女、太監頻繁出入,人員十分繁雜,嘈雜紛擾便難以避免,所以延禧宮一直都不受待見,這一點在《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劇情中均有體現。

在《如懿傳》中也有這樣一段描述:“延禧宮偏僻卻不冷清,旁邊就是宮人來往的甬道,嘈雜紛擾。且從康熙爺二十五年之後,足有三十多年未再修葺,乃是六宮之中最破敗的宮苑。”

歷史上的延禧宮也一直是個被遺忘的角落,它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最初的名字是長壽宮。建成116年後,嘉靖帝朱厚熜為它改名延祺宮,到了清朝後又改名為延禧宮,由於宮室陳舊,到了康熙二十五年第一次大修。

如今我們能看到延禧宮,已經不是劇中呈現的模樣。延禧宮初建時與東六宮其它宮室格局相同,都是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5間,後院正殿5間,均有東西配殿各3間,在乾隆前間還保持著這樣的格局。到了道光帝登基後,延禧宮發生了好幾次小火災,古怪又詭異,到了道光二十五年,一場嚴重的火災直接將延禧宮燒了個乾淨,就剩個宮門。

道光帝命人徹查延禧宮屢屢走水之事,也只是得出附近“出入人員複雜,關防難以嚴密”的結論。同治十一年,曾有人提議重修延禧宮,但未能實現。由於國庫空虛,這件事一拖再拖,後來好不容易延禧宮修好了,到了咸豐帝時又發生了火災,此後一直到宣統元年,即小溥儀登基的那一年,延禧宮才得以第二次大規模修葺。

這裡不是老著火麼,隆裕太后便想給延禧宮“改風水”,在原址興工修建一座西洋式建築,稱為水殿,題匾額曰“靈沼軒”。

這座西洋宮殿的設想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如果能建成的,世人看到將是一個水晶宮般的建築物:水殿牆壁設有兩層玻璃,玻璃夾層裡注水養魚,建築外面也可以注水養魚,環以假山相饒。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迴廊相通。

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延禧宮的命運仍然坎坷,水殿還未完工,宣統就被迫退位,水殿工程停止,尷尬的呆在原地無人問津,成為北京最古老的一個西洋爛尾樓。

1917年張勳復辟,水殿爛尾樓北部被直系部隊飛機投彈炸燬。1931年,故宮博物院在延禧宮遺址上修建了一座文物庫房,庫房上覆蓋了一層黃色琉璃瓦,與故宮風格相統一,現為古書畫陶瓷研究中心。


地圖帝


爛尾樓隨處可見,甚至現在還有一些爛尾的建築成為時下年輕人的打卡聖地。但是其實許多人都不知道,故宮裡面也有一座爛尾樓!

而要說起這座爛尾樓的位置,相信很多人更是會驚訝,因為它就在延禧宮中,許多人都是從延禧攻略之中得知到延禧宮,不過鮮少有人知道,其實在明代,此處還稱之為長壽宮。

不過雖然名為長壽,卻屢屢失火,直到宣統元年,繼承慈禧的隆裕太后決定在延禧宮中建一座西洋式建築水殿,意思是要以水鎮火,併為之取名靈沼軒。可惜直到宣統退位工程也未完成,最後成了一座名副其實的爛尾樓。

不過要說起,哪怕是個爛尾樓,其實也是非常厲害的,要知道,當時在故宮之中磚木結構已經發展到了絕無僅有的地步,其結構甚至可以抵禦10級地震,而且防火措施也十分完備(雖然失火,但是可以迅速救援),但是偏偏隆裕太后就要在這裡建上一個金屬結構的“洋樓”。

既然要建,自然也不能失了大國風範,這個建築設計上,就是要建水殿3層,以石材金屬作棟,玻璃為牆,可臨水觀魚。隆裕太后題曰“靈沼軒”,俗稱“水晶宮”。 而且採用的是當時國際上十分先進的鋼結構建築技術。柱子是鑄鐵預製構件,梁為熱軋工字鋼,還使用了許多熱軋角鋼可謂相當新潮。

據《清稗史》:“在寧壽宮西數丈,掘地為池,深丈餘,宮立水中央,凡三層,層九間,又四角各有一亭,計三十九間,以銅作棟,以玻璃為牆,四望空明。入其中者,如置玻璃世界,牆之夾層中,置水蓄魚,下層地板亦以玻璃為之,俯首而窺,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地板又可開關,時或揭起,駕小舟直達宮外。中層、上層地板亦用玻璃。上層頂上,更有玻璃缸數事,為蓄魚之需。樓梯皆置宮外,由東南亭內,曲折環繞,漸升而不自知也。

單看描述,似乎已經感受到了這種絕美的意境,只可惜這一座水晶宮,命運多舛,原本宣統元年(1909年)開始搭建的這座“城堡”。卻因為1911年開始的辛亥革命,僅僅搭建了不足三年就中途停工了。

如果說歷史的巨輪可以扭轉,那麼說不定或許它還有搭建玩完的機會,只可惜時間的洪流只會洶湧向前,

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延禧宮被直軍炸彈直接毀壞。水晶宮終於現世無望,只能成為一座“爛尾”絕唱。

但是正如故事總有反轉,就在2019年3月從故宮博物院延禧宮區域建築將啟動研究性保護和修繕。或許總有一天,我們可以看到當初靈沼軒設想的樣子,可以感受到現實之中的水晶宮,讓本來只存在於文字之中的美麗,真真實實的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井夫子


今年正逢故宮六百歲的生日,這座莊嚴肅穆的宮殿,是明成祖朱棣時期所建造的,紫禁城向來以雍容華貴而出名,但是卻也有個例,作為紫荊城內廷東六宮之一的延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和其他的宮殿不同,這座宮殿的裡面,有一處爛尾樓,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這棟爛尾樓,是在無意之間變成了現在的樣子。

明永樂十八年,延禧宮剛剛建成,初名為長壽宮,為妃嬪居住的地方,嘉慶十四年,改成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延禧宮重修,此時延禧宮依然是嬪妃居住的地方,據說乾隆皇帝的婉貴妃曾經在此居住,在乾隆朝,對延禧宮並沒有十分詳細的記載,在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乾隆帝的令妃在延禧宮中居住的景象,在歷史中沒有史料可以考證,所以影視劇中令妃居住在延禧宮只是編劇的杜撰而已。

道光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失火,正殿,後殿以及東西配殿等二十五間建築均被燒燬,只剩下了延禧宮的宮門,同治十一年,曾提議再次修建延禧宮,但沒能得以實現,1909年,既宣統元年,端康太妃主持在延禧宮的原址上修建了一棟三層西洋式建築——水殿,水殿還沒有修建好,清王朝就已經滅亡了。

從此,延禧宮就留下了一座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直到1911年的冬天,水晶宮都沒有建成,被迫停建。現在的延禧宮,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後院正殿五間,亦有東西配殿各三間,而爛尾樓——水殿,他的牆壁,隔著兩層玻璃,玻璃夾層裡注水養魚,在建築外面,也注水養魚,整座建築大都以漢白玉砌成,很少用磚,看到現在的水晶宮,不禁想象如果當時水殿得以建成,紫禁城必定又會多一個漂亮的宮殿吧。

如今,大清已亡,留下了這座著名的爛尾樓,但哪怕只是一個爛尾樓,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大清當年的繁華與奢侈,而這座富麗堂皇的小閣樓,僅僅只是紫禁城中不入流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不禁感嘆,紫禁城不愧是國之瑰寶,其中的一磚一瓦,都堪比國寶,紫禁城雖然是建於封建帝制,但卻給我們也留下了無盡的知識與遐想。這就是紫禁城中,延禧宮內,一個爛尾樓的故事,簡單,卻深邃。


風雨潤桃李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在故宮裡,有一個叫延禧宮的地方,是後宮的東六宮之一。

因為《延禧攻略》這部影視劇的熱播,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也是廣為人知。

現在故宮裡的延禧宮,和影視劇中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嗎?

還真有,現在的延禧宮裡,竟然有一個爛尾樓。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延禧宮在明代初建成的時候,叫長壽宮,嘉靖時候改為延祺宮,清代的時候,改名字為使用到現在的延禧宮。

那麼延禧宮裡的爛尾樓,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道光二十五年,沿襲宮裡著火了,一把火把正殿後殿以及左右配殿都燒燬了,只留下了一個宮門了。到了清末的宣統皇帝即位後,光緒皇帝的瑾妃就想在這個空餘的地方,修建一個三層的西洋式的水殿,結果還沒有修好,大清就丸了,所以留下了這一個爛尾工程。

如今到故宮中,還可以看到延禧宮裡的這個建造了一半的西洋式建築。

如果不是大清滅亡,如今的故宮裡,可能還能看到一座完整的西洋式水樓呢。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正如題主所說,確實在故宮紫禁城中的延禧宮裡,有一座為完工的爛尾樓,而且還是西洋樣式的,這座建築到底是怎麼來的,確有一段故事,各位看官請聽筆者慢慢講來。

這個延禧宮呢,打從明代建造故宮的時候就有了,其功用是給皇帝后宮的妃嬪們居住,比如說乾隆帝的孝儀純皇后,道光的恬嬪妃都在此作為居所住過,到了清末宣統帝這,由於後宮空虛,導致故宮的這些個庭院很多都荒著,您還真別說,真有這勤快人就打算拾掇拾掇這個地方,這個人就是光緒帝的妃子瑾妃(見下圖)。這個身材胖胖的妃子不愧是珍妃的姐姐,也是能折騰的主,她的想法是在這弄個最洋氣的“海底世界”養魚。

(此為瑾妃老照片)

於是乎咱這個瑾妃說幹就幹,馬上讓人給設計並且施工,很快這座三層的西洋式小樓的框架就支起來了,按照最初的設計,是在大理石的外牆窗戶上都安裝上進口的雙層防水玻璃,在小樓的最下層是大魚塘,裡面養各式各樣的珍稀魚及水生植物,然後妃子們可以下到底層透過防水玻璃欣賞這“海底世界”,您還真別說,這理念別說大清朝,就是擱到現在也是夠“潮”的。

(下圖為效果圖,著實漂亮呢)

但是想法是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這個工程在幹到一半的時候,大清王朝就掛了,一下子建造所需要的資金就沒了,施工隊也就停工了,於是這個漂亮的海底世界工程就不得不爛尾了,一直到今天還是荒廢的狀態,甚是可惜呀。

(謝謝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都別搶,我來答。

中國古典建築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裡竟然有幾座西洋建築風格的爛尾樓?第一次聽說這件事以後跑去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確實有這麼一回事,它的名字叫延禧宮(靈沼軒),又稱為“水殿”或者“水晶宮”,而且它確實是一座還沒有建造完成的爛尾樓,因為它還沒有修好,清朝就垮臺了。

  • 歷史背景

靈沼軒是在延禧宮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延禧宮在明代時被稱為長壽宮,嘉靖皇帝的時候被改名叫做延祺宮,到了清朝時才正式定名為延禧宮。居住在這裡的主人是明清兩朝的嬪妃們,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時候延禧宮毀於一場大火,所以這就是使用木質建築的壞處之一,不管修建的再精美,只要一場大火就給報銷了。反觀西方使用石料作為建築主體,所以才有那麼多精美的古典建築能夠保存下來。

自從道光年間延禧宮被燒燬以後,雖然一直說要復建,但是一直到同治朝時都沒有下文。直到溥儀繼位以後的宣統元年,光緒帝的妃子瑾妃,這時候要稱她為端康太妃,在她的提議下才開始復建延禧宮的工作。

  • 製作工藝和過程

但大家都知道溥儀繼位時很多新的建築技術已經傳到中國,那時候特別流行西式建築或者中西式結合的建築,譬如像俗稱十里洋場的上海在那時候就修建了很多西洋風格的建築以及中西式結合的建築。

因為石料建築更加堅固,而且不易毀壞,不像以前的木質建築一把火就給報銷的乾乾淨淨。雖然那時候我國的建築也並不全然是木質,但是石料、鋼材之類的都使用的極少,尤其是鋼材更不用想了,基本都是清朝晚期快要垮臺時才在西方的推動下進入中國。

在端康太妃的提議下決定在延禧宮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一座建築,因為考慮到木質建築容易失火,所以當時修建的是一座採用石料和鋼材結合的3層西洋式建築,如下圖所示。

大家可以從上圖看到這座西洋風格的建築還沒有完工,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確實就是爛尾樓。因為它當時修建的時間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而三年以後清朝就垮臺了,雖然三年的時間足夠修建這座建築,但是由於不趕工期,而且當時財政緊張,基本上屬於修一段時間,停一段時間的狀態。

清帝遜位以後就更不說了,雖然民國政府每年都會承擔清帝高達數百萬兩白銀的開支,但是基本上已經無法拿來修建這座宮殿了,而且也沒有必要去修建了。當時在修建這座建築的時候,還使用了很多當時的高科技,比如電燈、電風扇和電暖爐之內的。

雖然現在我們看來這些東西很平常,但在那個年代確實就是高科技。此外修建這座建築的時候還使用了大量的鋼材,這就讓這座靈沼軒在紅牆黃瓦的紫禁城裡顯得非常異類,但是好處就是非常堅固,譬如1917年的時候,這座宮殿還遭到直係軍閥派出飛機轟炸,因為當時張勳搞復辟,所以遭到直系的攻擊。

不過這次轟炸對這座建築的影響並不大,這座宮殿在製作風格個工藝上均出自德國人之手,之所以取名叫做“水殿”或者“水晶宮”。是因為當時在設計的時候,設想的是在宮殿的周圍修建一條環繞宮殿的水池,就像龍王的“水晶宮”一樣把宮殿包圍起來。

從圖片上我們只看到兩層,是因為還有一層是被埋在地下,其建築房間一共39間,5座瞭望亭,在亭子中還使用了玻璃等新式材料。其牆體採用漢白玉,可以說在建築技術上主要採取的是當時西方最先進的建築技術,但在裝飾上又採用了東方的龍,還有竹紋、牡丹紋之類的東方元素。

因此它其實是一座中西式結合的建築,由於時代的因素,所以稱為了紫禁城裡的一朵“奇葩”。

親,對這篇回答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這座宮殿就是一座沒有完工的西洋建築,並沒有什麼詭異的故事,也不是大家說的冷宮。

如果問逛過故宮的朋友們:宮裡哪些建築讓你人印象深刻?除了三大殿之外,延禧宮裡的這座爛尾樓也一定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逛過故宮的小夥伴可能不一定知道延禧宮,很多人逛故宮就是直奔三大殿和御花園去的,東西六宮也就象徵性看一眼。但是延禧宮裡的這座“爛尾樓”,可是宮裡最具特色的一座建築。

圖片上這座樓叫做靈沼軒,這是隆裕太后給起的名字,以期“火能克水”,改變一下延禧宮悲慘的命運。其實它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水晶宮”,這是民間的俗稱。雖然現在看上去,水晶宮破敗不堪,很多人就覺得這是不是被焚燬的,或者是被炮彈炸燬的。其實都不是,這是一座爛尾樓。水晶宮所在的延禧宮,是故宮裡“最悲催”的宮殿之一了。自從建好以後,就多次被大火焚燬,焚了再建,建了再被焚燬。延禧宮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整個延禧宮被一把火燒的就剩下一座宮門了。復建後,沒過幾年,延禧宮在咸豐五年又被失火。這次焚燬之後,內務府就沒有再建延禧宮了,據說是當年算命的說,延禧宮的延禧宮位東北,屬八卦中的艮位,易著火,不宜再建。

這樣一荒廢就荒廢了幾十年,一直到宣統元年,隆裕太后掌握後宮的時候,才著手復建延禧宮。據說當時的大太監張蘭德像隆裕太后提議,建一座帶水的建築,這樣可以克火,就出現文章開頭所說的那一幕了。

據《清稗史》和《清宮詞》裡的記載,它是以銅作棟,漢白玉作拱牆,上下三層。四周及地面以下,皆為水池。地板和窗戶皆用玻璃鑲嵌,池中養金魚,俯視如入水晶般世界。

隆裕太后命令工匠們在延禧宮的院內挖一個深餘數丈的大坑,修建三層的宮殿立於水中央,一層在水下,兩層在水上,宮殿的四角各建一個亭子,以鋼鐵石材為結構,以雙層玻璃為牆壁地面,在玻璃種蓄水養魚。水晶宮於1909年動工重建,建了2年多。1911年清朝覆滅,水晶宮停建,也就成了紫禁城裡的名符其實的“爛尾樓”。

雖然沒有建成,但是後宮裡的太后太妃們,希望可以在延禧宮中感受水晶宮的壯美,就在水晶宮一圈擺滿了大缸,並在缸裡蓄滿水,養起了魚,聊以自慰。在隨後的歲月裡,延禧宮的水晶宮遭受了風吹雨淋,出現了頹廢之狀。曾經一度水晶宮的負一層還被填實了,不過最近幾年,故宮對水晶宮就行了維修維護,也讓水晶宮恢復到了最佳的狀態。

大家逛故宮的時候,除了參觀三大殿,也可以看看這座故宮裡的“爛尾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