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关东书场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一起了解一下“商山四皓”到底是什么来头?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唐朝诗人李白曾作《商山四皓》一首,诗曰:

白发四老人,昂藏南山侧。

偃卧松雪间,冥翳不可识。

云窗拂青霭,石壁横翠色。

龙虎方战争,于焉自休息。

秦人失金镜,汉祖升紫极。

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

一行佐明圣,倏起生羽翼。

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

窅冥合元化,茫昧信难测。

飞声塞天衢,万古仰遗则。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这是四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傲世隐居在南山之中。

高卧在松雪深处,深深隐藏的身世,世人不了解他们的真情。

他们的住所窗外弥漫着青霭,石壁上映着松间的翠色青青。

楚汉似龙虎相斗,正在战争不息,四个老人则躲在这里避世养生。

秦始皇失去了贤明的政治,汉高祖夺得天下,坐上了紫极宫。

吕后像阴虹一样遮住了太阳,太子也被影响得险被高祖除名。

四人此时一起出来辅佐明主,使太子忽然羽翼长成。

功成不居功,自有云水舒卷在胸中。

他们的深意高情与造化相合,这一深意确实渺茫难明。

四皓的名声飞扬,传遍朝廷,也使世人万古景仰他们的遗踪。

由此可见,“商山四皓”的名望极大。

知道了“商山四皓”的来头,我再讲一个小故事。故事说: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闻听“商山四皓”的大名,多次以皇帝之尊征召“商山四皓”入朝为官,给自己脸上贴个金。可人家死活不尿,不给刘邦面子,拒不奉陪。刘邦本来就是给自己装个门面,来不来无所谓。

后来,在宠妃戚夫人的枕头风下,刘邦越来越不满意自己的太子刘盈,想以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换掉刘盈,吕后非常担心和害怕,哭着请教张良,张良心一软,就给吕后说:“你这么这么做”。吕后于是就绞尽脑汁,终于请来了“商山四皓”。刘邦见了以后,吃惊不小,暗想:“老子是皇上,左请右请,就是不来。儿子一请,他们屁颠屁颠的就来了,而且表明就是来辅佐刘盈的。看来,我儿刘盈已成气候了罢了!不换太子了。”

故事讲完了,我的问题也回答完了。


吴建彬626


导语:

刘邦因为宠爱戚夫人,所以想废掉太子另立戚夫人生的刘如意为太子。此举遭到以张良、叔孙通为首的许多大臣的反对,张良为吕后献计,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以此打消刘邦废太子的念头。果然,商山四皓出山,刘邦再也不提废太子之事。我认为,刘邦之所以打废太子念头,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认识到太子羽翼渐丰,以文治天下成为可能。而且商山四皓的归附,会让天下之人都愿意臣服太子,难起不臣之心。



鸿门宴之后,刘邦受封汉中。刘邦在汉中时遇到定陶人戚姬,从此爱慕难舍。戚姬是周王室被封戚地的后人,也算是名门望族之后。戚姬族人多在周王室任高官,她的父亲名叫戚鳃,在秦朝出任将军。刘邦攻入咸阳之后,她的父亲便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刘邦初见戚夫人时,传说是在一个宴会上。刘邦大宴群臣,歌舞声中,他的目光被一名莺歌燕舞的妙龄女子所吸引,这名女子就是戚姬。或许是命运的注定,也或许是戚姬族人有意的安排,刘邦就和戚姬不期而遇。

刘邦蜗居汉中时的苦闷,被戚夫人的歌舞一扫而空,他一改进入汉中时的愁容,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妃子,自从遇见了戚夫人,刘邦对吕后的态度便急转直下,这也引起了吕雉的嫉妒。

如意出世,刘邦欲立

一年后,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出生,这是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刘邦对这个儿子很是宠爱,为他取名“如意”,意为“如我所意”。传说如意与母亲戚夫人长得很像,小时候非常漂亮。公园前202年,刘邦称帝,刘邦称帝后虽然政务繁忙,但是依然十分宠爱戚夫人。刘邦在位时期与戚夫人相处的时间比其他妃子都多,因为宠爱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也非常宠爱刘如意。有一次,吕后去找刘邦,刚进大殿就发现刘邦抱着戚夫人。吕后怒不可遏,但也只好暗自隐忍。多年的冷落更加重了吕后的妒忌之心,这嫉妒之心转化为满满的恨意。


刘邦对刘如意越来越喜欢,他甚至当众说如意最像自己。这样的话在平常人家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吕后和太子来说,不亚于打了他们一个重重的耳光。戚夫人原本是一个善良的女子,但是面对吕后,他也不得不长点心机。戚夫人看吕后十分恨自己,于是怕刘邦百年以后,吕后会对他们母子两不利,于是也想参与太子之争。戚夫人经常在刘邦面前哭泣,诉说吕后对自己的不好,劝刘邦立如意为太子。刘邦虽然十分喜爱如意,但国家大事面前岂能儿戏,刘邦也只能推脱。


不久,刘邦在解决黥布叛乱时,受了重伤。刘邦意识到自己可能命不久矣,于是对另立太子之事思前想后。刘邦对于太子刘盈的懦弱越看越生气,越看越觉得不像自己亲生的。后来在一次朝会上,刘邦抛出了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顿时间,很多大臣吓得面面相觑,不敢吱声。留侯张良出来力劝刘邦,但是刘邦不听,太子的老师叔孙通以死相比,劝说刘邦不要另立太子。这次朝会的气氛,让刘邦十分烦恼,刘邦看见了大臣们对于另立太子都持反对态度,但是仍然没有打消另立太子的念头。

张良献计,吕后求贤


听到刘邦在朝会上,打算另立太子的消息后,吕后十分惊恐。假如真的另立太子,刘邦百年之后,非但自己的生死难以保障,太子想活下去都很难,历史上有哪个废太子能够安度余生呢?吕后情急之下,立即前往求见留侯张良。张良对吕后说:“我极力劝阻都没有用,我还能怎么办呢?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只有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皇上才会打消废太子的念头。商山四皓是皇上一直想请,却请不到的高人,他们如果下山,事情一定有转机的。”

吕后听了张良的建议立即照办,太子准备了很多珠宝,又亲自恭恭敬敬地写了邀请信。并且派出很多有声望而且能言善辩的人,前往商山请商山四皓。终于,商山四皓被太子请下山来了。

四皓出山,太子位稳


一次宴会上,刘邦宴见群臣,突然发现太子身边出现四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举动儒雅颇具仙风道骨。刘邦转念一想,原来这四位是商山四皓,自己请不动的高人现在却在太子身边。刘邦上前询问商山四皓:“多年来朕一直寻找四位,您为何避而不见,如今却追随我的儿子,这是为何?”老人回答说:“听闻陛下不喜欢儒生,对于儒生经常打骂侮辱,我等这把年纪不堪忍受此等屈辱。听闻太子宅心仁厚,礼贤下士,普天之下莫不钦佩,我等皆愿追随太子。”刘邦听后脸色大变,此后再也不提另立太子之事。

那么,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废太子了呢?


商山四皓分别有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商山四皓是战国晚期有名的博士儒生,他们信封黄老之学,在百花齐放的战国晚期享有很高的名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天下思想,从六国招募得道的70名博士,商山四皓就在这70人之中。刘邦打下天下之后,为了能够寻找贤才治理国家,刘邦四处寻找商山四皓,但是商山四皓却隐居不愿为官。如今,商山四皓在刘邦刚刚想废立太子的时候出山辅佐太子,着实让刘邦大吃一惊。那么,刘邦因何放弃废太子的念头呢?真的只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1.治世以文

刘邦知道,打天下需要武力,而治理天下需要文人。他曾经利用武力取得了江山,却不能再用武力治理江山,治理江山还得靠文人。商山四皓是文人的代表,他们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名声。如果连商山四皓都能够辅佐太子,那么太子也会受到世人尊敬,太子的江山将会坐地更稳。

2.太子羽翼渐丰,如意朝中没有根基

商山四皓的出山,使刘邦发现太子已经站稳了脚跟,羽翼渐丰。如果此时另立刘如意为太子,那么刘如意的太子也会不稳当,只有自己一个人支持如意,自己百年以后,刘如意的江山肯定会动荡。


从古至今,另立太子江山大多发生动荡。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很好的例子。赵武灵王因为宠爱自己的妃子,所以对她的儿子十分喜欢。赵武灵王执意废了太子章,另立太子,而废太子毫无过错却被封到边疆,心里十分不快。废太子此时的羽翼已经丰满,于是废太子赵章发动叛乱,想要推翻新王。太子章兵败后逃到赵武灵王的行宫,但是带兵的大臣却包围了行宫,活活饿死了赵武灵王。这样的先例刘邦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刘邦很可能因此缘故,打消了另立太子的想法。

3.立嫡不立幼的传统

太子傅叔孙通给刘邦讲过秦始皇的例子,秦始皇建立了不朽功勋,但是却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出了问题。中国古代继承制度向来都是立嫡不立幼,扶苏是长公子而秦二世胡亥是幼子,胡亥继承皇位之后秦朝便以极快的速度奔溃,秦朝的例子刘邦是很清楚的。

叔孙通还给刘邦讲了晋献公的例子,晋献公因为十分宠爱郦妃,而废了太子申。这样的举动导致了晋国陷入几十年的内乱,晋国从此衰落。叔孙通说,如果陛下不听我的话,我愿意以血污地,以死相逼。

4.吕氏有功,吕氏有权


叔孙通给刘邦说过,皇后吕雉对于大汉王朝的建立是有功劳的,废了太子就等于废了皇后。太子和皇后有功而被废,这样会导致天下臣民对大王有怨言。而且吕氏一族,在汉朝建立以后是位高权重的,如果太子被废,极有可能引发动乱。就算刘邦在位时候吕氏不作乱,刘邦百年之后,吕氏也会反对刘如意。

结论:

以上是我对于“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废太子”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我认为,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对于太子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太子羽翼渐丰,而且治天下要靠文人,商山四皓归附太子,天下也会归附太子,太子的天下就会很稳定。但是我认为,导致刘邦打消废太子的念头,也不全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功劳。刘邦不废太子,还有可能因为立嫡不立幼的传统,还有吕氏一族的功劳和在汉朝权力。

我是一观澜,一个用心写作的90后,我会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读者,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支持我!

一观澜


他们所代表的是人心向背。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子的继承权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容质疑的。虽然说刘邦内心深处也想过要更换太子的想法,但当他发现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竟是如此之强大的时候,这种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了。

刘盈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长,而且也没有突出的作为,但这个人绝对是可以算一个仁君的

1、刘盈是个好兄长,在冷酷无情的帝王之家,刘盈称得上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人物。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的原因,他的原配夫人吕后心生嫉妒,在刘邦死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吕后还把毒手伸向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谋害刘如意的想法,但他既不想也没有能力与吕后斗,同时也不愿意弟弟被害。于是,在刘如意被吕后诏进宫后,就天天守着刘如意,防止刘如意遇害: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虽然刘如意最后还是遭遇了不幸,但这丝毫不妨碍刘盈是好兄长这个事实。想必,刘如意死后也不会怨恨刘盈的。

2、刘盈不仅对弟弟关心,他同样也热爱自己的百姓。在刘邦晚期,为了与匈奴作战,曾经一度提高过税收。到了刘盈登基之后,匈汉两方因为和亲的关系而战乱平息。于是刘盈把税收降低到了十五税一,这个做法为汉朝早期的休养生息做了很好的典范。不仅如此,刘盈还鼓励生育,在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乱之后,人口大幅度下滑。为了恢复人口,促进生产,刘盈规定,适龄女子如果不出嫁的话会增加税收,这一做法,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的增长。

3、刘盈时代的政策是对汉高祖刘邦时代的延续。刘盈登基后,曾对相国曹参的不作为有过恼怒,但是他在曹参解释之后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刘邦相比,刘盈的能力不及自己的父亲;而与萧何相比,曹参能力也有所不及。刘盈能够认清这一点,所以他延续了刘邦、萧何时候的政令,这才有了后来“萧规曹随”的美谈。


历史的迷途人


刘邦宠幸戚夫人,因为架不住枕边风所以就想将太子刘盈废掉。但是有一天刘邦举行宴会的时候,太子后面站了四个白发老人。刘邦立刻改变主意,不再提废除太子的事了。事后还做了一首《鸿鹄歌》聊以自慰。这四个老人就是商山四皓,那么为什么他们一出面刘邦就不再废太子了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商山四皓是秦末的四位博士,他们不愿意做汉朝的官。所以相约到商山隐居起来,由于他们的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商山四皓。刘邦在称帝之后曾多次派人去请他们出来做官,但是他们就是不答应。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力挺太子刘盈呢?我们还得从刘邦废太子这件事开始说起。

我们都知道,刘邦非常宠幸戚夫人。对她的话是言听计从,由于是枕边人所以刘邦就有些昏昏然。再加上自己与吕后的儿子刘盈比较懦弱,但是戚夫人的儿子如意却十分聪明伶俐,所以他才有了废太子的想法。这个话题一出,大家都惊呆了。首先是吕后和她的家人,其次是大臣们。尤其是以叔孙通为代表的文臣,他们坚持立长不立幼。但是刘邦却是铁了心要立如意为太子。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吕后派人求助张良。张良想到了商山四皓,他让太子十分恭敬的写一封信给他们,请求他们出山相助。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刘邦看到自己请不动的人都来帮助太子,心里很沮丧。他认为太子的仁义之名已经天下皆知了,有商山四皓这样的贤能之士出山辅助,说明太子比自己要强多了,自家的江山在刘盈手里一定会更稳固。因此他当时就把更换太子的念头抛之脑后,所以刘盈才能继续做太子,在刘邦死后做皇帝。

至于商山四皓后来的故事我们已经不能考证了,但是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可以想象商山四皓绝对会愤然离去,继续归隐山林。但是他们出面帮助刘盈保住太子的地位这件事广为人知,让后世人称道不已。


多尔衮爱新觉罗


刘邦从内心就不想换太子,嘴上叫唤的厉害说换太子,哪其实是做给戚夫人看的,如果刘邦真的想换太子,哪谁也挡不住。从这件事上看出刘邦是用的一种计谋。

第一,刘邦非常疼爱小三戚夫人,当她提出要换掉太子刘盈,让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当太子。刘邦就意识地试探一下刘盈的能力,真没想到刘盈在母亲吕后的帮助下,请出了刘邦请不出的商山四皓,刘盈又得到众臣的拥护。刘邦不是不敢,而是内心非常高兴,知道自己创建的基业有了延续和稳固。



第二,刘邦通过试探也看出儿子刘盈和吕后的实力,众臣都拥护他们,而自己宠爱的戚夫人确无人拥护。刘邦内心也担心,一但自己去世了,真如果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去世了,戚夫人母子也命不保,甚至出现夺权大乱,所以刘邦也就顺水推舟地也不叫唤地在换太子了。有众臣拥护和吕后,刘邦就非常放心了。


第三,刘邦知道吕后的能力,在自己病重期间,还交待了他死后国家大事。从这里看出刘邦还是很信任吕后和刘盈的,至于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盈,这对刘邦来说就是找到了借口,这样就能应服戚夫人了,说明了刘邦从心里就没有下定决心废太子。

总之,刘邦废太子只是个借口,心里根本没有废太子的意思,在说刘盈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有了人脉,也有了治国策略的经验,也是成年之人。刘如意没有治国经验,也没有人脉年龄也小,刘邦心里明白,不过嘴上说说哄哄戚夫人高兴而已。


趣谈汉史


引言

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从表面上看,无非是太子多了几个人辅佐,但他们所代表的是人心向背。刘盈是刘邦的嫡长子,嫡长子的继承权在中国古代社会是不容质疑的。虽然说刘邦内心深处也想过要更换太子的想法,但当他发现刘盈背后的支持力量竟是如此之强大的时候,这种想法也就只能是想法了。


分析

  • 浅谈刘盈其人

刘盈虽然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长,而且也没有突出的作为,但这个人绝对是可以算一个仁君的

1、刘盈是个好兄长,在冷酷无情的帝王之家,刘盈称得上是兄友弟恭的模范人物。因为刘邦宠爱戚夫人的原因,他的原配夫人吕后心生嫉妒,在刘邦死后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为了斩草除根,不留后患,吕后还把毒手伸向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有谋害刘如意的想法,但他既不想也没有能力与吕后斗,同时也不愿意弟弟被害。于是,在刘如意被吕后诏进宫后,就天天守着刘如意,防止刘如意遇害: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

虽然刘如意最后还是遭遇了不幸,但这丝毫不妨碍刘盈是好兄长这个事实。想必,刘如意死后也不会怨恨刘盈的。

2、刘盈不仅对弟弟关心,他同样也热爱自己的百姓。在刘邦晚期,为了与匈奴作战,曾经一度提高过税收。到了刘盈登基之后,匈汉两方因为和亲的关系而战乱平息。于是刘盈把税收降低到了十五税一,这个做法为汉朝早期的休养生息做了很好的典范。不仅如此,刘盈还鼓励生育,在经历了秦末汉初的战乱之后,人口大幅度下滑。为了恢复人口,促进生产,刘盈规定,适龄女子如果不出嫁的话会增加税收,这一做法,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的增长。

3、刘盈时代的政策是对汉高祖刘邦时代的延续。刘盈登基后,曾对相国曹参的不作为有过恼怒,但是他在曹参解释之后认可了曹参的做法:

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与刘邦相比,刘盈的能力不及自己的父亲;而与萧何相比,曹参能力也有所不及。刘盈能够认清这一点,所以他延续了刘邦、萧何时候的政令,这才有了后来“萧规曹随”的美谈。

  • 刘邦为什么想要换掉刘盈

天下爹娘爱好的,虽然都是自己的儿子,父母也有自己的偏爱,即便是刘邦也无法避免

1、爱屋及乌是人的共性,刘邦把对戚夫人的爱延续到了刘如意的身上。吕雉虽然说是刘邦成功路上的最大助力之一,但成功后的刘邦对这个性格强势,人老珠黄的原配夫人失去了兴趣。原本就好色的刘邦这下更有条件发挥自己好色的本质了。在刘邦众多的后宫佳丽中,他最宠爱的当然要属戚夫人,这样一来,他自然也会宠爱戚夫人生的孩子: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在刘如意像刘邦这件事上,我是怀疑的。毕竟刘如意那个时候那么小,怎么能表现的出来呢?所以爱屋及乌应该是根本。

2、刘盈确实是不像刘邦,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刘盈性格仁厚、宽爱,甚至说还有些懦弱。这与大汉的开国之君刘邦的性格是截然相反的。一生都不认输的刘邦,正是凭着自己敢打、敢拼、够狠、够阴才取得了大汉天下,对这个,个性上与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儿子刘邦不喜欢也是情理之中。

  • 刘盈为什么能够继续坐太子呢

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盈又加了分,但真正的原因这绝非这么简单

1、封建社会,嫡长子的继承权是相当稳定的。这一点,即便刘邦贵为天子也无法逆转。刘盈作为嫡长子,他的太子身份早已确定。而且他当太子也当了多年了,本身没有犯过任何的错误,刘邦很难凭借一己好恶就把太子给废掉。从礼法上讲这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


2、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意识到,刘盈的地位有多么的稳固。所谓的商山四皓其实无非就是四个隐士,没有尺寸之功,仅仅凭借他们的影响力如何能逆转刘邦的想法呢?可是他们的出现,不仅代表着他们本身的意思,这里面还蕴含着朝中重臣的想法,他们也无非是形式上的代表。民意民心不可违背,为了稳固统治,不让朝中出现混乱,刘邦再喜欢刘如意都不能让他取代刘盈:

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3、同刘如意相比,刘盈的背后还有着“后派”势力的支持。刘如意的身后只有一个戚夫人,戚夫人就是一个人,凭着美貌而得到宠幸,但她的身后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持。可是刘盈不同,他的身后是吕后,吕后的身后又有着吕家一族,还有着很多随刘邦打天下的元老。这么一股强大的势力,对刘邦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头脑发热的刘邦可能会因为偏爱而支持刘如意,但冷静下来的刘邦只要一思考就会发现,刘如意根本不具备当太子的条件。

4、假如真的让刘如意做了太子,刘邦死后刘如意能坐稳皇帝么?以吕家的势力,要是想推翻刘如意而立刘盈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到时候,等待戚夫人与刘如意的只有死亡。刘邦之所以不立刘如意为太子,而把他封为赵王,还让周昌辅佐他,其实也是想让刘如意远离朝中的纷争,是在保护他。只可惜,刘邦最终还是没有能保护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他们两个人最终还是被吕后谋害了。


结语

在古代,立太子一事,既是皇帝的家事,可同时也是国事。不可能只凭借皇帝一人好恶就决定太子的归属。虽然有些比较昏聩的皇帝会弃民意于不顾,但刘邦毕竟不是昏君。冲动下的刘邦的确有过废掉太子刘盈的想法,但理智后的刘邦自然会意识到,一旦废掉刘盈对国家的稳定统治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作为一国之主,刘邦只能选择放下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更适合继承皇位的人。


再言春秋


来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刘邦要废掉太子,当初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啊,他的发妻吕后再后方支持刘邦,好不容易等刘邦成了皇帝,儿子成了太子,但是又出来一个戚夫人,人家年轻貌美深得刘邦喜爱,戚夫人就想刘邦吹枕边风人她的儿子当太子

这风声传到吕后耳朵里,那是很慌张啊,就去求张良让他帮忙想个办法,张良啊就让你吕后去想办法请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这样刘邦就不会废掉太子了,而后酒宴中刘邦看见太子身边的商山四皓就灭了废掉太子的想法。


这是因为刘邦自己当初都请不到商山四皓,但是太子却请来了商山四皓,可见太子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刘邦不得不放弃废太子,再说了刘邦与吕后十多年的夫妻,自然是很了解对方的从废太子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来吕后的态度和立场。吕后是特别强硬的女子,是不怕刘邦的,若刘邦真的废了太子,吕后会彻底跟他翻脸。吕后的家族势力是很大的,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刘如意给除掉,然后让自己的儿子继位。


木偶戏8956


怎么听都像是武侠小说。

四大高手隐居深山,刘邦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用早了)去请,就没有出来做官。

他们已经看淡人生,在深山了此一生。

忽然有一天,有人请他们出来当群众演员。

他们就屁颠屁颠去了,然后给刘邦说:“哎呀太子是个贤人,我们来辅佐他”

你们四个家伙千年的修行,怎么就一下子破功了呢?

再说了刘邦的智商就那么不在线吗?

刘邦是什么人?

他是最大的实用主义者,什么人有用我就用什么人,光会夸夸其谈的儒生,他一把摘下帽子,就往里尿尿的。

但是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能为他攻城略地,他立刻转变脸色。

读书人给他讲什么礼法,他的回答是:“乃翁马上取天下”——你爷爷我这天下是马上得来的。

但是读书人说:“马上取之,能马上治之。”

他一听有道理,马上换脸子。

他讲的就是实用,讨厌的就是这些什么藏在山里玩深沉的沽名钓誉之辈。

四个隐居的老头,世外高手,却整得跟TFBOYS一样,组团出现。

你以为刘邦会信吗?

按照他以往的做法,早就去拽四个老头的白胡子了。

所以这个事,要么是假的,就是个传说。

要么是刘邦和太子演了个双簧,太子找来四个老头,刘邦被那边枕头风吹得正烦,回去跟戚夫人说:“你看太子都请来了四大高手,我也没法啊。”他压根就不想换太子。


锦翼


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并且刘邦开始起义时已经47岁,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汉高祖刘邦从沛县起兵,到推翻强秦,最后经过惨烈的楚汉之争。数次的失败之后,才重新统一天下,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而刘邦无论是智慧还是才能,都是不缺的,他想要换太子,显然也有自己的考虑。

一、刘邦为何换太子?

公元前197年,刘邦在朝堂上表示出,准备换掉太子刘盈,而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意思。刘邦的这个想法,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毕竟当时的刘邦已经59岁,在古代也算得上高寿,又经过连年的征战,就是突然去世也是有可能的。而刘邦突然提出换太子,难免让大臣心中不安,结果可以说是集体反对。

而对于刘邦来说,晚年还这么折腾,肯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赵王刘如意的母亲便是大名鼎鼎的戚夫人,她也是刘邦最宠爱的姬妾。戚夫人是刘邦还是汉王的时候娶的一位妾室,在刘邦其后征战生涯中,她一直陪伴在刘邦左右,与刘邦的感情很是深厚。

而相对的,刘邦的原配夫人吕后,与刘邦相差十五岁,随着年龄的增大,已经无法根据容貌获得宠信。更是在刘邦其后的征战中,一直留守后方。长时间与刘邦接触不到的情况下,感情也慢慢变淡了。

戚夫人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向刘邦提出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甚至每天都和刘邦哭闹。

定陶戚姬有宠于上,生赵王如意。上以太子仁弱,谓如意类己;虽封为赵王,常留之长安。上之关东,戚姬常从,日夜啼泣,欲立其子。吕后年长,常留守,益疏。-《资治通鉴》

起初刘邦是不同意的,太子的更换关系重大。而且还是他的嫡出长子。加之后面还有吕后这个原配夫人,完全没有任何理由更换太子。

只是整天面对戚夫人的哭闹,慢慢刘邦自身也有了动摇。而刘邦又感觉刘盈的软弱无法继承皇位,而赵王刘如意则被刘邦认为和自己很像。

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刘邦察觉到了吕后有了取刘而代的心思。

刘邦从沛县起兵时,吕后就开始跟随,而且刘邦朝中的开国大臣,很多都是沛县之人,他们本身就亲近吕后。吕后至从无法利用容貌争宠之后,便开始经营权势。

比如帮助吕后杀掉韩信的萧何,吕后的妹夫樊哙等人,这些人都和吕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导致了吕后权势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刘邦都看在眼中。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史记》

而两人年龄的差距,注定刘邦去世之后,吕后还有很长时间可过。刘盈性格软弱,根本无法制衡这些跟随他起兵的悍将,更别说威望不输刘邦的吕后。

赵王的聪慧、太子的软弱、吕后的野心,又加上戚夫人正受宠,这也就使得刘邦起了换太子的心思。

二、谁让请的商山四皓?

面对刘邦非要换太子,而且态度这么坚定,吕后这个时候着急了。虽然吕后当时的威信和势力都有,但是她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刘邦给予的基础上。

母凭子贵,自古有之,反而是她作为太子的儿子,才是她最大的依靠。这不仅涉及到了太子刘盈的地位,也涉及到了吕后以及整个吕家的命运。就像是刘邦去世后,吕后狠辣的对待戚夫人。如果刘盈失去了太子的位置,估计戚夫人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这个时候的吕后,直接找到了张良。并且威胁张良,必须想出来解决的办法。张良当时实际上已经看出了刘邦真正换太子的原因,并且给出了口舌难保太子的意思,随后让吕后想办法请出商山四皓。

可以说请出商山四皓以保太子,是张良帮吕后出的计策。而商山四皓指的是四位博学之士,他们开始时是秦朝的博士,位列七十学士。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而选择归隐,在西汉建立之初,这四人已经八十岁了,可以称得上德高望重。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资治通鉴》

三、为何请出商山四皓就能解决问题?

其实刘邦决定不更换太子,这其中不止有商山四皓的出山,只能说商山四皓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刘邦最先提出要废太子的时候,前面提到有众大臣的反对,当时的御史大夫周昌更是力保太子,其实真说起来周昌也是沛县起兵的一员。而在刘邦晚年,更是强烈的提出更换太子,这个时候吕后的势力已经控制不住,更有杀死韩信的威慑,不过再次被叔孙通劝阻。

之所以说商山四皓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因为他们代表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西汉建国之初,经过连年大战,最需要的是修养生息,发展民生。这些都需要请出因为战乱而归隐山林的博学之士,需要他们来帮助治理国家。

上从破黥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张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资治通鉴》

而商山四皓做为已经八十岁的老人,其实即使把他们都请出来,也没办法帮助刘邦治理国家。但是就是这四位老人,却代表着所有的归隐之人。

不仅因为他们年龄大,节义清高。如果刘邦请出了商山四皓,即是为人做了表率,也是证明刘邦取得天下得到了读书人的认可。后面再有杰出之人,以不想为官为借口拒绝汉朝的官职,就能用商山四皓来进行一个规劝。

而商山四皓跟随太子刘盈左右,这就是在告诉刘邦,太子刘盈是一个可以辅佐君王,你刘邦数次都未请出的人,我们更愿意跟随太子刘盈。

这一方面是在像刘邦表明太子刘盈,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弱。另一个方面也是证明太子刘盈已经得到天下人的认可。在刘邦去世之后,太子完全可以请出很多人帮助他治理国家。

商山四皓的出山,更像是一种表态:真正的有学之士,支持太子刘盈做大汉的皇帝,也更愿意帮助刘盈。

从开国功臣到朝堂大臣,从朝堂到民间,数次的失败才有了刘邦感叹太子羽翼已丰,也就再不提更换太子的话。


史山泛舟


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为了不走秦王朝的老路而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可是刘邦受到自己的宠妾戚夫人影响,加上长子刘盈有点赢弱而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少年聪慧,刘邦有想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后来在一次宴会之上,太子刘盈请来四位老者站于身后,刘邦问过之后才知道四位老者乃是当世大贤商山四皓,刘邦好奇为什么自己请不动的四位贤者,却能前来辅佐太子刘盈。商山四皓答道“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随后刘邦改变了废长立幼的想法,或许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有了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就不敢把太子废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商山四皓乃是当世大贤,是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在整个天下可以说甚有名望。他们分别是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秦始皇时期曾在朝中做过博士官,不满秦始皇暴政而隐居山林。

汉朝建立初期刘邦迫切需要文臣治国,当时刘邦听闻商山四皓的名望,曾相邀四位出山却被四位大贤断然拒绝,这里我们要知道一个信息,就是商山四皓不屑辅佐小看儒生的刘邦治理天下,其四人本身就甚有名望,也不会为了声望而出山辅佐帝王。

可是当刘盈和其母吕雉知道刘邦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之时,在听取张良一计之后轻易就能请的商山四皓出山,在宴会之上,刘盈只是让商山四皓站在身后,面对刘邦商山四皓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种种细节显得不符合常理。人认为其中的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盈请商山四皓出山只不过是一场戏,一场人人都清楚的戏。

当时刘邦及其宠爱戚夫人,戚夫人在刘邦心情愉快之时要求刘邦废刘盈太子之位立刘如意为太子,或许是刘邦一时为了讨戚夫人欢心答应了此事,或者是刘邦认为刘盈太过赢弱想立刘如意为太子,总之刘邦说出了此话,所谓君无戏言,刘邦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这件事情。虽然刘邦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但刘邦始终无法下决心去办此事,毕竟秦朝就是因为立了幼子胡亥才走向陌路,再则废长立幼不利于王朝稳定,最重要的是当时吕雉所代表的吕家在汉朝也有极大的势力,废刘盈肯定会让汉朝动荡。

吕雉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子又与戚夫人在明争暗斗自然可以敏锐的感觉到什么,刘邦又无法下定决心废长立幼,面对这样局面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事情的发展。刘邦有废长立幼的想法到刘盈请商山四皓出山这段时间,张良始终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刘邦废长立幼请教过张良,吕雉在得知刘邦有废长立幼的想法之时同样如此,刘盈请商山四皓出山也是张良之计,如此之下我们差不多可以还原当时的场景。

刘盈请的商山四皓并非真实的商山四皓,而是刘盈找的四位老者,刘邦也知道此事,他们在合演一出戏,主要是为了汉朝的基业,不在废长立幼的同时让戚夫人不在有任何怨言。当然戚夫人也能从这件事情知道真相,只不过刘邦的态度让戚夫人选择了相信刘邦是因为刘盈仁厚孝顺而无法废除刘盈的太子之位。

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刘盈虽然赢弱却是一个仁政爱民的后世之君,戚夫人与吕雉之间的明争暗斗其实都是两人的自保罢了,废长立幼在古代确实是取乱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