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肉治聾吟春燕——詠社日節古詩詞賞析(下)


分肉治聾吟春燕——詠社日節古詩詞賞析(下)

分肉治聾吟春燕

——詠社日節古詩詞賞析(下)

王傳學

唐代詩人劉言史的《《嘉興社日》》,引出了陳平分肉的典故:

消渴天涯寄病身,

臨邛知我是何人。

今年社日分餘肉,

不值陳平又不均。

劉言史(約公元742—約814年),唐代詩人,藏書家。少尚氣節,不舉進士。與李賀同時,工詩,美麗恢贍,自賀外世莫能比。亦與孟郊友善。初客鎮襄,嘗造節度使王武俊。武俊好詞藝,特加敬異,表請封官,詔授棗強令,他辭疾不授。人因稱為劉棗強。著有歌詩六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此詩寫詩人在嘉興過社日節,雖然疾病纏身,但仍被邀請作為社日餘肉的分肉人,相信他能像西漢陳平那樣分得公平。

陳平分肉的典故,出自《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裡中社,平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陳孺子之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意思是:陳平所居的庫上裡祭祀土地神,陳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勻。父老鄉親們說:“好,陳家孩子真會做分割祭肉的人!”陳平說:“唉,假使讓我陳平主宰天下,也會像這次分肉一樣呢!”

後因以“陳平分肉”為辦事公平之典故。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社日兩首》之二寫道:“陳平亦分肉,太史竟論功。”金國詩人李俊民的《即事》:“誰能宰似陳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都讚揚了陳平社日分肉的公平。

唐宋人相信,社日這天喝酒可以治耳聾。五代詩人李濤的《春社從李昉乞酒》寫道:

社公今日沒心情,

為乞治聾酒一瓶。

惱亂玉堂將欲遍,

依稀巡到第三廳。

李濤(公元898—961年)字信臣,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文學家。官曆五代,至後周時為太子賓客,歷刑部、戶部尚書,封莒國公。北宋建立後,出任兵部尚書。李濤能言善辯,言辭詼諧逗趣。為人慷慨有大志,以社稷為己任。又工於詩文,“筆札遒媚”,與其弟李瀚均以文學聞名。

治聾之酒,意思是指社日飲的酒。傳說社日飲酒可以治聾,故名。宋人葉夢得《石林詩話》捲上:“世言社日飲酒治聾,不知其何據。五代李濤有《春社從李昉求酒詩》雲:‘社公今日沒心情,為乞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徧,依稀巡到第三廳。……則其傳亦已久矣。’”

此詩原題下注雲:“《石林詩話》雲:俗稱社日飲酒治聾。昉時為翰林學士,有月給內庫酒,故濤從乞之。社公,濤小字,與朝士言多以自名。”

據傳說,社日飲酒可以治聾,故李濤社日為詩向李昉乞酒。後因用為春社節風俗之典。

這一傳說在許多詩中均有反映。如北宋詩人李公麟的《春社出郊》:“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開眼已憐花壓帽,放懷聊喜酒治聾。”南宋詩人王炎的《社日》詩:“一杯社日治聾酒,報答春光爛漫時。”南宋詩人許月卿《天道》詩:“簫鼓村田聊擊壤,雞豚社酒好治聾。”明末程登吉所著的《幼學瓊林》卷一“歲時”雲:“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說明到明代還保留有社酒治聾這個傳說。

詠社日詩詞的另一內容是詠燕(主要是詠雙燕)。“詠燕”大約與春思有關,離愁別緒的思念自然會盼望雙燕同飛。

唐代詩人權德輿的《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懷簡所思者》中雲:

清晝開簾坐,風光處處生。

看花詩思發,對酒客愁輕。

社日雙飛燕,春分百囀鶯。

所思終不見,還是一含情。

權德輿(公元759—818年)字載之。唐代詩人。少有文名,官至禮部侍郎同平章事,因與李林甫不合,貶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於貞元、元和間執掌文柄,名重一時。劉禹錫、柳宗元等皆投文門下,求其品題。他性格直諒寬恕,蘊藉風流,好學不倦。其文弘博雅正,溫潤周詳,公卿侯王、碩儒名士之碑銘、集紀,多出其手,時人奉為宗匠。詩多而無甚特色,只有少數樂府詩為人稱道。

這一天是社日,恰逢春分節氣,詩人清早起來,開簾獨坐,展望室外,滿眼春光。看見春花,詩思興發,對酒遣興,聊慰客愁。再見到雙燕翻飛,黃鶯百囀,不由得想到思念的人終究未見,只得藉此詩以寄託情懷。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燕子來舟中作》,借詠社燕抒發身世之感:

湖南為客動經春,

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嘗識主,

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

何異飄飄託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

穿花貼水益沾巾。

杜甫於大曆三年(公元768年)出峽,先是漂泊湖北,後轉徙湖南,大曆四年正月由嶽州到潭州。寫此詩時,已是第二年的春天了,詩人仍留滯潭州,以舟為家。所以詩一開始就點明“湖南為客動經春”,接著又以燕子銜泥築巢來形象地描繪春天的景象,引出所詠的對象──燕子。

接著詩人向燕子發問:舊時你入我故園之中曾經認識了我這主人,如今又逢春社之日回來,小燕兒,你竟遠遠地看著我,莫非你也在疑惑主人為什麼變成這麼孤獨,這麼衰老?為什麼在孤舟中漂流?

詩人把燕子當作知心朋友,向他傾訴心聲:我老病一身,有誰來憐惜我,只有你小燕子倒來關心我了。而我也在哀憐你,天地如此廣闊,小小的燕子卻只能到處為家,沒有定居之所,這又何異於四處飄蕩託身於茫茫江湖之中的我呢?

為了安慰我的寂寞,小燕子啊,你竟翩然來我舟中,暫歇船檣上,可剛和我說了幾句話馬上又起身飛去,因為你也忙於生計,要不斷地去銜泥捉蟲呀。而你又不忍徑去,穿花貼水,徘徊顧戀,真令我禁不住老淚縱橫了。

此詩寫燕來舟中,似乎是來陪伴寂寞的詩人;而詩人的感情像泉水般汩汩地流入讀者的心田。我們的眼前彷彿出現那衰顏白髮的詩人,病滯孤舟中,而在船檣上卻站著一隻輕盈的小燕子,這活潑的小生命給詩人帶來春天的信息。我們的詩人呢,只見他抬頭對著燕子充滿愛憐地說話,一邊又悲嘆著喃喃自語……還有比這樣的情景更令人感動的麼?

全詩極寫漂泊動盪之憂思,“為客經春”是一篇的主骨。中間四句看似句句詠燕,實是句句關聯著自己的茫茫身世。最後一聯,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貼燕,後三字“益沾巾”突然轉為寫己。體物緣情,渾然一體,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憐燕,還是燕憐人,悽楚悲愴,感人肺腑。

南宋詞人史達祖的《雙雙燕·詠燕》,為詠燕的代表作: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併。還相雕樑藻 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自 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

史達祖(公元1163—約1220年)字邦卿,號梅溪,南宋詞人。早年任過幕僚。韓侂冑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牽連受黥刑,死於貧困中。他的詞以詠物為長,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今傳有《梅溪詞》。存詞112首。

這首詞對燕子的描寫是極為精彩的。通篇不出“燕”字,而句句寫燕,極妍盡態,神形畢肖。而又不覺繁複。“過春社了”,“春社”在春分前後,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相傳燕子這時候由南方北歸,詞人只點明節候,讓讀者自然聯想到燕子歸來了。“度簾幕中間”,進一步暗示燕子的迴歸。“去年塵冷”暗示出是舊燕重歸而環境有所變化。在大自然一派美好春光裡,北歸的燕子飛入舊家簾幕,紅樓華屋、雕樑藻井依舊,所不同的,空屋無人,滿目塵封,不免使燕子感到有些冷落悽情。

“差池欲住”四句,寫雙燕欲住而又猶豫的情景。由於燕子離開舊巢有些日子了,“去年塵冷”,好像有些變化,所以要先在簾幕之間“穿”來“度”去,仔細看一看似曾相識的環境。燕子畢竟戀舊巢,於是“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併”。因“欲住”而“試入”,猶豫未決,所以還把“雕樑藻井”仔細相視一番,又“軟語商量不定”。小小情事,寫得細膩而曲折,像一對小兩口居家度日,頗有情趣。

“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春光多美,而它們的生活又多麼快樂、自由、美滿。傍晚歸來,雙棲雙息,其樂無窮。可是,這一高興啊,“便忘了、天涯芳信”。在雙燕迴歸前,一位天涯遊子曾託它倆給家人捎一封書信回來,它們全給忘記了!這天外飛來的一筆,出人意料。隨著這一轉折,便出現了紅樓思婦倚欄眺望的畫面:“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由於雙燕的翫忽害得受書人愁損盼望。

這結尾兩句,似乎離開了通篇所詠的燕子,轉而去寫紅樓思婦了。看似離題,其實不然,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試想詞人為什麼花了那麼多的筆墨,描寫燕子徘徊舊巢,欲住還休?對燕子來說,是有感於“去年塵冷”的新變化,實際上這是暗示人去境清,深閨寂寥的人事變化,只是一直沒有道破。到了最後,將意思推開一層,融入閨情更有餘韻。

原來詞人描寫這雙雙燕,是意在言先地放在紅樓清冷、思婦傷春的環境中來寫的,他是用雙雙燕子形影不離的美滿生活,暗暗與思婦“畫欄獨憑”的寂寞生活相對照;接著他又極寫雙雙燕子盡情遊賞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暗暗與思婦“愁損翠黛雙蛾”的命運相對照。顯然,詞人對燕子那種自由、愉快、美滿的生活的描寫,是隱含著某種人生的感慨與寄託的。這種寫法,打破宋詞題材結構以寫人為主體的常規,而以寫燕為主,寫人為賓;寫紅樓思婦的愁苦,只是為了反襯雙燕的美滿生活,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讀者自會從燕的幸福想到人的悲劇,不過詞人有意留給讀者自己去體會罷了。這種寫法,因多一層曲折而饒有韻味,因而能更含蓄更深沉地反映人生,煞是別出心裁。但寫燕子與人的對照互喻又粘連相接,不即不離,確是詠燕詞的絕境。

再來看秋社。

秋社始於漢代,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祀神報謝。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秋社》:“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齎送。貴戚、宮院以豬羊肉、腰子、你房、肚肺、鴨、餅瓜姜之屬,切作棋子、片樣,滋味調和,鋪於板上,謂之“社飯”,請客供養。人家婦女皆歸外家,晚歸,即外公妻舅皆以新葫蘆兒、棗兒為遺,俗雲宜良外甥。市學先生預斂諸生錢作社會......歸時各攜花籃、果實,食物、社糕而散。春社、重午、重九,亦是如此。”南宋吳自枚《夢粱錄·八月》:“秋社日,朝廷及州縣差官祭社稷於壇,蓋春祈而秋報也。”

唐代詩人韓偓的《不見》詩,借秋社燕歸表明心志:

動靜防閒又怕疑,

佯佯脈脈是深機。

此身願作君家燕,

秋社歸時也不歸。

韓偓(公元842—923年)字致堯。晚唐詩人。拜左拾遺,遷左諫議大夫。後因忤觸權臣朱溫,貶濮州司馬,於是棄官南下。其詩中最有價值的是感時詩篇,它們幾乎是以編年史的方式再現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圖景。紀事與述懷相結合,用典工切,有沉鬱頓挫的風味。寫景抒情詩構思新巧,筆觸細膩。而最大的特色,還在於從景物畫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渾涵無跡。李商隱有詩讚曰:“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春社燕來,秋社燕歸。詩中的女主人公願做心上人的燕子,常伴身旁,到了秋社時該回去了也不歸去表現了自己心意的誠摯。

南宋詩人陸游的《秋社》,寫出了秋社的風俗:

雨餘殘日照庭槐,

社鼓咚咚賽廟回。

又見神盤分肉至,

不堪沙雁帶寒來。

書固忌作閒終日,

酒為治聾醉一杯。

記取鏡湖無限景,

蘋花零落蓼花開。

此詩是詩人閒居鏡湖時所寫,描繪了當地過秋社的情形。秋社和春社一樣,社鼓咚咚,舉行熱鬧的賽神廟會;神盤分肉,村民共享盛宴;飲酒治聾,大家一醉方休。

陸游還寫有《秋社二首》,選其一:

明朝逢社日,鄰曲樂年豐。

稻蟹雨中盡,海氛秋後空。

不須諛土偶,正可倚天公。

酒滿銀盃綠,相呼一笑中。

秋社來臨,詩人的鄰居已在慶賀豐年。稻穀、螃蟹已在雨前收穫完畢,雨後空氣分外清新。大家感謝天公作美,舉杯相互慶賀,一片歡聲笑語。

南宋詞人吳文英的《生查子·秋社》:-

當樓月半奩,曾買菱花處。愁影背闌干,素髮殘風露。

神前雞酒盟,歌斷秋香戶。泥落畫梁空,夢想青春語。

吳文英(約1200~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

上片“當樓”四句,老婦登樓遠眺憶舊。一位老婦人登樓遠眺,月兒半缺照亮遠處的秋社,憶起那裡曾是她過去購買過菱花鏡的地方。如今因為年老色衰,不再去也不想去秋社趕集市、湊熱鬧了,所以她只有佇立樓上倚欄眺望,並回想過去,隨後背轉身任由月光照著這愁苦的身影,任憑白髮在秋風中飄飛。

下片“神前”四句,夢中憶少女情景。言婦人睡後入夢彷彿又回到青年時代。有一天曾與愛人在秋社的土地神前供祀祭品——雞酒,並對神盟誓,希望雙雙能白首偕老。然而夢境短促,一剎那已失去秋社中的桂花香、歡歌聲,這好比是畫樑上燕去泥落窠成空一般,青春歡會無期,兩人別離難聚。所謂的白首偕老只不過是“夢想”中語罷了。

此詞借主人公的回憶,寫前後秋社時節的不同情感歷程,表現了青春不再的惆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