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黑格尔

是的,人是一个矛盾体,与本体相互矛盾,与外在的人、事、物,甚至是虚拟的、妄想的一切相互矛盾着,这一矛盾会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此起披伏。故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无端的快乐,充满满足感,然而有时却无意间情绪低沉,思想进入低谷,看到的全部都是自身或是人间消极的一面,为何会如此呢?

用黑格尔的言语去解释再好不过了,这就是人固有的特点。然黑格尔对人矛盾的总结太过概括化,如若没有经历过人生的苦难,或是重大取舍的时刻,是不能很好的去理解这句话。

为了帮助读者们理解,同时借此来和大家分析一下个人对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一些感悟,故我们把本篇文章的标题取名为:“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中篇小说《人生》作者路遥,原名王卫国


“走了一圈,回到起点”

人生就是这般,“走了一圈,回到起点”,如说得到什么,可双手依然空空如也;如说没有得到什么,却上了岁数,经历了沧桑,脑海中倒留些什么,只是不愿与人说道罢了。可能这就是人的一生,人活着的目的。高加林高中毕业,几次想逃离农村,却最终能陪伴自己的只有农村。高加林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情感;其二:事业。纵使百般逃离,却早已注入归途。

  • 1、情感方面:身处低谷,遇见“巧珍”

20世纪60年代初期,农村的孩子能有点文化或是小学、初中毕业,不仅名声好,将来的前景也是不可限量的。然我们的高加林农村出生,高中毕业,可谓在农村劳动人民的眼睛内小伙子是全村的希望与骄傲,村里面的女孩子更是对高加林带有倾心意。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人生》故事片封面

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了村子内当起了人民教师,所谓“铁饭碗”。此时的高加林年轻有为,内心的那种荣耀和未来的创想在脑海内不断的浮现着。在闪耀的外表下,村子里的小姑娘刘巧珍对高加林表示出诸多的爱慕,在言语上,在行动中,而高加林却没有对此种行为作为任何友好的回应。

由于高加林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民办教师的职位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给取代了。此事的高加林没有太大的反响,认为仅凭自己的优秀依然有更好的在等待着自己。可是,连着几天无事可做,父亲几次让他陪着自己种地,高加林却以各种理由阻塞,内心第一次充满了矛盾,难道自己高中毕业,成为了知识分子,依然要面朝黄土地下地干活吗?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影视剧中的高加林与刘巧珍形象

幸亏在此时刘巧珍走近了高加林的心里,给他安慰,给他希望。高加林抛开了昔日的光环,开始与刘巧珍接触。虽然刘巧珍没有丝毫的文化,但是在和高加林的谈话中,高加林能明显的感觉到村子里的其他人在言语和行动人在贬低自己,甚至是责备自己不帮助父亲下地干活。而刘巧珍的言语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绳索在拉着高加林走在知识、希望、未来、大城市的道路上,高加林感到很是欣慰。

  • 2、情感方面:拒绝“巧珍”,选择“亚萍”
  • 在刘巧珍的不断鼓励下,高加林来到了大城市,幸运的是在大城市遇到了自己的同学黄亚萍。黄亚萍与刘巧珍均是女性,但是论气质刘巧珍属于“农村大妈型”,虽然能带给自己温饱和陪伴,可是在精神上,满足不了高加林的需要,而黄亚萍有学识,有见识,在穿戴和谈吐中尽显不可比拟的气质,这种女性的美和人格的魅力,吸引了高加林,而且在几次的谈话中,

    高加林明显的感觉到只有黄亚萍才符合自己的要求。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表白失败后的刘巧珍

    在黄亚萍的帮助下,高加林得到了一个体面的文职工作,两个人坠入了爱河。而此间来自农村的刘巧珍忍不住对高加林的思念来找高加林,并且对高加林表白了。高加林很感谢刘巧珍在自己艰难的时刻陪伴着自己,不断的鼓励着自己,委婉的拒绝了刘巧珍的表白,选择了拥有城市户口的黄亚萍。

    然而高加林在与黄亚萍相互期间,却发现黄亚萍虽然在各种条件上有比刘巧珍好,而且符合自己的要求,然而黄亚萍却带有任性,对高加林多加管束,一旦有点做的不满意,就和高加林发起大小姐的脾气来,高加林在这种恋爱中很累,很迷茫,感觉之前向往的生活确实这般让自己身疲力竭。

    同时黄亚萍给高加林安排的职位被黄亚萍前男友张克南的母亲以“走后门”理由向地县纪委举报,高加林直接被遣返回了农村,两人的感情也从此断开了。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人生》中的黄亚萍影视剧形象

  • 3、情感方面:离开“亚萍”,“巧珍”已嫁
  • 高加林再一次回到了农村,却听到刘巧珍嫁给了庄稼人马栓。此时的高加林心里的滋味根本说不出,同时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在与刘巧珍相处的时日内,高加林身心得到了放松,刘巧珍没有文化却很端庄,对自己没有丝毫的约束,同时自己也不需要刻意去维护或是迎合对方,只是两个人的学历和见解有一些偏差罢了。

    与黄亚萍相处的时间内,高加林明显的感觉到与黄亚萍有一种很大的隔阂,这种隔阂却不是学历和见识的隔阂,而是来源于生活中。黄亚萍毕竟是城里面的人,家里有些钱,身边接触的人或是讨论的话题自己也接不上,想入融合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高加林与黄亚萍

    同时高加林却发现黄亚萍的性格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说只适合去谈恋爱,却不适合结婚的;反观刘巧珍呢?适合结婚,却缺少了恋爱那种浪漫型。高加林的内心出现了矛盾,作为农村的孩子,作为有知识的一类人,他也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中意的伴侣并和他结婚,可是农村的刘巧珍和城市的黄亚萍都符合自己要求,或是都不符合自己的要求,这种矛盾来自现实。

    然而现在呢?高加林依然变成了一个人,黄亚萍城市的人,不可能和自己回到农村来生活;刘巧珍之前向高加林表白失败,现在也嫁给了庄稼人马栓。回到农村的高加林独自一人,不知道还能干一些什么事情?这个结果怪自己吗?谁不想按着自己的性子选择高一些的呢?或是符合自己要求的呢?高加林没有错误,到底是谁的错误呢?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重新回到农村的高加林

  • 4、事业方面:从“农村”→“城市”→“农村”
  • 高加林的情感方面和事业方面是一起的,它们之间的起伏步调一致,在整个《人生》中我们发现高加林从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当起了民办教师,看似通过读书摆脱了自己农民的身份,结果被有钱有权的高明楼的儿子却霸占去了,瞬间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鼓起勇气进城后,高加林在同学黄亚萍的介绍下当一个文职,虽然在名称上没有教师的职业好听且受人尊重,然毕竟是一个体面的工作,靠知识的工作,满足了高加林矛盾的心理。结果还是被他人举报,直接把自己打回到了农村,远离自己的梦想,更距离城市户口没有丝毫的希望。

    可以说情感上的矛盾与事业的矛盾,两个相关联都重重的压在高加林的心里。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农村;从刘巧珍到黄亚萍,再到独自一人,一切都如同梦幻般出现在高加林的身边,最后消失在高加林对未来的渴望中。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学生时代的高加林形象


    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读完路遥先生的《人生》,看完高加林与现实的不断挣扎,很多的人有不同的体会,有的认为高加林一直在利用黄亚萍,对刘巧珍没有丝毫的爱情,一切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可是,难道高加林真的就这么不堪吗?我认为不是的!

    在那个年代,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真的少之又少,他们有学识对未来有美好的向往。可是,一切的未来与希望,败给了现实,败给了彼此的家庭。高加林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现实生活的活着,面对刘巧珍的爱与黄亚萍的情,他只能说可望不可即,敢与不敢,甘与不甘。

    不管在60年代的高加林时代,还是现在,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90后的人们何尝不是“高加林”呢?下面我从两个层面为大家论述。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现在的相亲场景

    • 1、要不“谈恋爱”,要不“相亲”

    高加林时代的矛盾是有知识与没有知识的心理矛盾,农村干活与城市打工间的心理矛盾,而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呢?要不自己谈恋爱,要不走在相亲的路上。结婚的我们不外乎就这两种模式,谈恋爱纵然很好,可是却如同高加林和黄亚萍的爱情般,其中弥漫了任性、刁难等等。

    相亲呢?对于我们来说,不甘心,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等等,还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高额的彩礼钱。对于才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来说,结婚时要求的房子、车子、彩礼等等无疑是要了父母的“生命”。

    假如自己不结婚呢?父母却在不断的催促,同时在年龄上也接近30岁了,这种矛盾的心理与高加林遇到爱情的心理何尝不是一样的呢?此番想想,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呢?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恋爱中的情侣

    • 2、要不待在“农村”,要不拼在“城市”

    同时大学生毕业的我们真的不甘心待在自己的县城内,我们想走出去来到大城市,这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的行动,我们想在这个大城市去立足,实现我们的梦。可是,我们真的可以吗?

    我们花费一千左右去租房子,每天挤地铁或是公交,上下班吃外卖,就是为了能省下来一些钱。可是,每一个月底却发现我们根本没有钱剩余,在大城市赚钱,在大城市消费,看着老去的父母,没有出息的自己,和高不可攀的房价,我们真的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哪里?

    大城市真的有我们的希望吗?我们来到大城市到底是为了什么?几乎没有一个人好好的想想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错误?只能说我们在农村待不住,在大城市待不了,这就是活生生的现实。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呢?

    试问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如何才能解决自身的矛盾呢?十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似乎我们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工作几年中,我们什么都提高了再面对这个问题时依旧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总结

    高加林在情感和事业两个方面的选择,其实是高加林本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的要求,他希望凭借学识摆脱农村生活,摆脱农村的户口,来到大城市,因为只有大城市才是自己的天堂,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与学识,然而自己最终还是回到了农村,

    难道高加林真的如德顺爷爷说的黄土地也是有价值的吗?也能实现高加林的梦想吗?或是两代人的隔阂呢?

    同时在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上,我们也会发现只要有一个城市的女孩子,高加林一定会拒绝刘巧珍,这是他极力摆脱贫苦、农村生活的写照。在整个《人生》中,我们也发现高加林的不断拼搏,和一次次想走向美好生活的行动力。

    路遥《人生》:“走了一圈,回到起点”,我们何尝不是“高加林”

    《人生》

    可是,两种互相存在着矛盾,在“刘巧真式的农村生活”中,高加林希望摆脱其农村,想得到刘巧珍对自己真挚和不受约束的爱;同时高加林向往着“黄亚萍式的城市生活”,可是却厌恶其黄亚萍的任性。这种矛盾和我们在结婚伴侣和选择农村与大城市的矛盾心理是一样的。

    有人说竟然如此,我们只要好好的选择一个,好好的生活不就好了?甚至有人说高加林生活在农村,选择刘巧珍,结婚生子以后会特别的美满。可是,人啊,就是这般,拼命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对更加符合自己的东西视之不见,这就是生活,这就是选择,一旦选择必须对其负责和接受其后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