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人生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在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大家行色匆匆来来往往,都在寻找一条通往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

然而,有很多人在追寻中迷失了方向,不知所往;还有很多人因选择错误,从人生的巅峰堕入深渊,让人扼腕叹息。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错误,从而抱憾终身。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陕北农村发生的故事。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人生

主人公高加林是村里唯一有文化的青年,高中毕业后因没考上大学、留在村里当了一个民办教师,可后来被村支书的儿子替代,高加林一下子从一个知识分子变成了农民,这一身份的转换让高加林措手不及,但此时善良美丽的刘巧珍的出现,浓浓的爱情唤起了他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正当高加林决定好好做一个农民的时候,叔叔的复员燃起了他的梦想,他的下属马占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利用关系让高加林当上了县机关记者,后来上学时就曾暗恋高加林的黄亚萍开始重新追求高加林,在黄亚萍和刘巧珍之间,为了前途,高加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选择了黄亚萍,跟巧珍分手了,黄亚萍也跟深爱他的张克南提出了分手。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正当他们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幻想中时,张克南的妈妈揭发了高加林的“走后门”行为,让高加林又重新回到了他曾经奋力摆脱的土地,而这时深爱的巧珍已经嫁做人妇。

路遥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人生路上,人永远无法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下一刻,梦想可能变成现实,然而,稍有不慎,梦想又会化为泡影。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1、高加林的人生,是一曲事业与爱情交织的二重奏。

高加林是一个有文化、有能力、有理想,努力上进的好青年,他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事业,他不想再像他的祖祖辈辈一样,为了维系温饱而困守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

然而,在命运面前,高加林却无能为力,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捉弄。

高中毕业后,高加林在村里担任民办教师,他的教学水平深受大家好评,他本来打算过几年通过考试,成为国家正式教师,但才做3年民办教师,就被村支书的儿子给顶替了,无奈他只能做会农民,这是他人生路上的遭受的第一次打击。

教师的工作没了,高加林非常难过,因为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也是未来的人生希望。

好在这时,高加林遇到了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巧珍的温柔、善解人意让高加林暂时走出失业的阴霾,也让他不再执着于必须走出山村的想法,幻想跟巧珍在农村里大展拳脚。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不久后,高加林的叔叔转业回乡做了领导,高加林也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次转机。为了巴结领导,叔叔的下属马占胜给高加林安排了一个县城里通讯员的工作。高加林本身就非常有才华,通过这个机会,很快在县城里大展拳脚,成了小城里的明星人物。

在高加林事业越来越好、越来越得到认可的时候,老同学黄亚萍的表白,让高加林陷入了纠结,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选择了跟自己志趣相投、能让自己事业有更大发展的黄亚萍,放弃了刘巧珍。

然而,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是建立在拆散黄亚萍与其旧情人张克南的基础上的,正当高加林摩拳擦掌,准备再上事业的新台阶时,张克南的母亲告发他走后门进城工作,使得他不得不重回那片生养他的土地。

等他回来时,巧珍却早已嫁为人妇,一切都晚了。

高加林的人生,好像黄粱一梦,兜兜转转了一大圈,从原点出发,最后又回到了原点。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2、以前读《人生》厌恶高加林,现在重读《人生》理解了高加林的选择

高加林之所以那么向往城市生活,是因为他有远大的理想,他有文化、有能力,够努力,他不想一辈子做一个农民,他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大胆净化水井;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刘巧珍自由恋爱。用实际行动,一路向前追着理想奔跑,所以,当他可以利用叔父的关系,进入城市做通讯干事时;当他为了知识青年黄亚萍,抛弃农村女子刘巧珍时,他只是为了抓住人生的机遇,实现阶层身份的跨域。

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忘记了最初那个正直的自己,在膨胀的欲望中,丧失了自己。然而,“不正当”的工作机会、“不纯粹”的恋爱关系,就像小孩子吹的泡泡,一击就碎。

出于一种身份上的焦虑,高加林担心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所以他丧失了自我,变得势利、浮躁。但讽刺的是,他却并未得偿所愿,反倒加速了人生的悲剧,同时失去了爱情和事业。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真正读懂小说《人生》的人,都不会过分责备高加林。相反,还会同情高加林,因为任何个人的努力,在命运面前都显得无足轻重。

读《人生》中高加林的故事,其实也是在捕捉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每个人的人生,其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如高加林,要么身不由己,要么在多个选择中的某一个下渐行渐远。

作家艾伦·狄波顿在《我爱身份地位》中提到: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是势利产生的唯一根源。

当现实条件不满足个人需求时,高加林害怕自己的理想遥遥无期,也没有勇气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更无法保持自己高尚的人格,所以他才走上了“丧失自我”的道路。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3、高加林的失败,源于内心的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

高加林有才华、有理想,被人顶替了工作,他本该继续努力,并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是他却没能守住自己、也没能守住爱情。因为骨子里自卑,所以高加林虽然理想远大,也还是在现实中丧失了自我。

对于高加林而言,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眼前的不尽如人意。他既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又不知道贫穷的自己,在现实面前,是否有坚持下去的意义。因为自卑,所以他不相信,甚至怀疑自己;所以才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在现实面前,有人像高加林一样,因为自卑而丧失了自我,最后落得悲剧离场;而有些人却可以把现实的苦难,作为动力,成为支撑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可以勇往直前。

作者路遥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愿意直面苦难、超越自卑,甚至在饥饿中踽踽独行的人。路遥将内心底层的自卑,化为笔下的高加林,通过高加林在自卑的折磨下,丧失自我后的悲剧,表达了自己对年轻人勇于超越自卑、积极勇往直前的希冀。

正如宗元所评: “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产生的心理失衡便激发为一种顽强不屈的抗争力量 ,渴望通过对环境的改造 ,彻底改变目前的屈辱状态 ,自此 ,自卑感便转化为面向人生的倔强的进攻姿态。”

虽然小说中的高加林被自卑打败了,甚至丧失了自我,但是现实中的路遥,却成为了困难面前的强者,他不仅用自己的才华,在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位;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华丽的蜕变。

路遥《人生》:年少时不懂高加林的选择,长大后的我懂了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会是笔直的,总会遇到岔路口。我们总要面临一些矛盾与选择,那一刻,往往是艰难却又关键的。我们磕磕绊绊地走着,而后懂得人生如逆旅;亦或生如夏花地活着,躲不掉暴雨惊雷。

人生就是在诸多选择中不断地前行着,选对了就享受成功喜悦,选错了就承受失败的惩罚。

人生就如一场电影,这场电影中,我们扮演着许多角色,没有编剧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