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引言

《在困难的日子里》是陕北著名作家路遥在四十年前写作的一篇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马建强在县高中艰难求学,从被动适应到最终被认可接纳继续上进的故事。以路遥特有的朴实笔法动情描绘出那个年代那些学子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志向,同学、师生间质朴单纯的情感,至今来读,依旧让人动容。

作为陕北作家三强之一的路遥先生,出生于陕西榆林,后由于家庭困难被过继给了在延川县的伯父,曾在延川县高中上学。《在困难的日子里》这篇小说就是路遥结合自己在县中学的求学经历对当时农村青年进城上学所面临的一些现实而作出的切身描摹,文中情节着墨有限,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烘托和人物白描来凸显一种困难中始终坚毅进取的品格。借助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场人物、几个不同情境下主人公在遭遇面前的选择,部分表现出了作者自身的挣扎和对昔日生活的缅怀。现从场景设置、背景衬托、环境素描三个方面对这篇小说作一分析,探讨路遥通过不同手法凭借这篇文字所欲表露出的高尚和不屈。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路遥

不同环境下人物的转变,体现出了主人公在挣扎中对信念的执着和坚守

场景设置是形成人物性格、并限制其活动的特定场所,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作者路遥利用场景设置营造了真实艰难的意境和凄惨悲凉的气氛,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也烘托出了人物的心情变化,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人物性格和和场景变化互相映衬。

马建强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从村里考入城上学的娃娃一样,背着一点少的可怜的百家饭和几百双眼睛里无比殷切的期望艰难的徒步走向了县城,他不知道这将是他几乎半年的口粮,也不知道此去前路会遇到些什么事什么人,此去没有回头路,只能一身向前。

第一个场景是在河边的小石窝旁,饥饿让马建强变成了一个野人,也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韧。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的困难最直白的表现就是三个字,不是吃不饱,不是肚子饿,而是简单又严重的三个字,没饭吃。带来的口粮很快消灭,每天只能靠两碗清汤充饥,更恰当的说是解渴,因为汤里根本没有一颗粮食。在这样的近乎绝境中,马建强被迫焕发出了野性,正如文中写到的一样:

饥饿迫使我凭着本能向山野里走去。……我在城郊的土地上疯狂地寻觅着:酸枣、野菜、草根,一切嚼起来不苦的东西统统往肚子里吞咽。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挖草根

这便是作者开始设置的第一个场景,在马建强从野地里搜寻野菜草根、残余瓜果勉强充饥后,总要跑去河边一处背风的小石窝躺一会,那是他难得的快乐,是他从饥饿的巨大阴影中出来短暂透气的一瞬。不得不说作者场景设置的真实巧妙,严重的饥饿激发出觅食的本能,人像猎狗一般灵敏搜寻着一切可以进食的东西,饱餐后躺在石窝里看着夕阳余晖缓缓降下,强大的饥饿几乎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野人。此处的场景设置不仅体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艰难,也反映了主人公的性格坚硬不拔,在如此恶略的环境下也能努力的生存下来。

第二个场景是在后山的破砖窑里,马建强找到了支撑自己的信念,形成了高尚的品格。

饥饿带来的困苦远不止这些,在马建强每天饿的头晕眼黑的情况下,现实又给了他重重一击。这个入学全县第二的尖子生期中考试竟然排到了班级倒数第二!马建强欲哭无泪,饥饿夺走的不仅是体面和尊严,甚至还有逻辑和智慧,头昏脑胀的他连最基础的试题也无法答对。但天无绝人之路,在马建强靠着强大的毅力持续坚持学习的同时,作者给他安排了另一个场景。

马建强在一天的学习中几乎耗尽所有的体力,幸而他在学校后山生产队废弃的破砖窑里捡了一点田里残余的玉米和土豆。随着寒冬的来临,被称为“别墅”的小石窝已经四面漏风无法再去,这间破砖窑成了他新的佳处。马建强在这里小心翼翼烤着艰难收集来的粮食,靠着这点微薄残粮的充饥他迎来了期终考试,最终竟然取得了全班第一的成绩。

晚上复习完功课,我就摸黑中鲐这个荒凉的地方,拾点干柴枯草,打一堆火,烧几颗土豆;或者在火里爆一把玉米花。我不能想象再有比这更好的晚餐了。吃完扣,稍有一点精神,就在黑暗中背诵当天新学的数理化公式;或才在心中打着作文题的底稿,嘴里念念有词……啊,烧砖窑!这又成了我的“冬季别墅”了。

这间废弃的砖窑又成为了马建强的一丝新的慰藉。路遥设置的这个场景却还有故事演绎着,在这个破砖窑里,马建强目睹了逃荒母女的悲惨,还在砖窑边上连着两次捡到了粮票和钱。这些在破砖窑便发生的事件五一不影响冲击着马建强的大脑,也正是在这样一场又一场的冲击中,路遥完成了对马建强高尚品格和执着信念的升华,他不忍逃荒母子受饿,将自己储存在窑里良久的粮食拿出来给了这对母女;他不忍将捡来的东西据为己有,最终不顾自己穷困潦倒将钱财上交。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破砖窑

可以说,路遥的这个场景设置,已经完成了主人公马建强品格的建设和拔高,另一场故事也呼之欲出。

第三个场景是在武装部的窑洞里,马建强感受到了人间的善良,健全了自己的品格。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事,马建强也不例外,后来才知道他连着两次在破砖窑前捡到的粮票是同班同学吴亚玲为了不露声色的帮他而故意为之。最终吴亚玲与班主任一道为马建强争取了助学金补助,同时吴亚玲故意拉着马建强去了武装部“勤工俭学”。这便是路遥设置的第三个场景。

如果说前两个场景中的马建强几乎是一个野人,艰难的坚守着自己的品格,那么第三个场景就是马建强逐步褪去野人的毛发,逐步回归到人的过程。马建强按时到了武装部,和吴亚玲一道处理废旧窑洞的墙皮,能吃苦的马建强没干多长时间,就得到了吴亚玲故意多给的工钱,他终于可以像个人一般在县国营食堂吃一顿了。

书中写到:我向国营食堂飞跑而去;我感到浑身的血液像是在燃烧着一般沸沸扬扬,长期凹下去的胳膊骤然间就隆起来了。我在食堂里买了四碗烩菜,八个蒸馍,端在靠角落的一张桌子上,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想,除过吃,一切别的好像都不存在了,满头大汗地吃!浑身大汗地吃!拼命地吃!吃!

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饥饿难耐几乎病态的人所能做出的最出格的举动了,但是这一切看似粗暴的背后却仅仅是因为两个字:饥饿。这个场景里有马建强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单独和女同学一起干活、唱歌,第一次凭自己的劳动赚到工钱,第一次在县国营食堂饱餐一顿。在这个场景里几乎有着马建强当时所能想到的一切美好,在这里激起了马建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他品格的塑造,除了高尚、坚毅以外又增加了纯良——他只是想单纯的做个人,仅此而已。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国营食堂

三个场景,两次转变,完成了马建强从人到野人,再从野人到人的塑造。这期间,他的品德始终在升华中不断完善,单纯、高尚、坚韧几乎成为他刻在骨子里的坚守。这些刻意的塑造也成了他后来最终为了成人之美而作出退学选择的铺垫。

背景印照下两次选择凸显出进城青年心底的纯良

在描述主人公马建强初次进城上学的准备过程中,路遥用了这样一个细节:村里的老人把儿孙们孝敬的玉米馍馍也给了马建强作路上的干粮,据记载马建强是1961年考上的县立中学,那个年代正是全民勒紧腰带过日子的年代,能省出一碗高粱面已属不易,而玉米馍馍则是奢侈之上的奢侈。在这样的背景衬托下,主人公马建强已不再是他一个人,他代表的已然是整个马家村的希望,这也意味着一旦他放弃了,他放弃的就是马家村唯一的希望。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背井离乡

1.告别乡村,热血追寻漫漫远方志向

马建强就这样踏上了求学之路,在背景的衬托下,从开始就注定这是一条沉重的路。不仅仅是时常饿得浮肿的身躯,也不仅仅是昏沉的大脑装不下简单的逻辑,在县中学的尖子班,还有学习的比较,穿着的比较,甚至情商的比较。马建强的同桌是县国营食堂主任的儿子,生活委员是县武装部长的女儿,班长是副县长的儿子,这样的遭遇用悬殊两个字来说可谓恰当。马建强自卑又自负的性格再也无法掩饰,他的高冷正是他不得已躲避的手段,他的痛苦也只有他伏地哭泣的时候可以得到缓释。但他的底色从未改变,他努力上进,学业上的日臻化境成了他唯一的安慰。在班长郑大卫向他请教物理题目的那一刻,他似乎终于抓住了什么,那种久违的踏实和平静,正是他当初选择走出马家村,一腔热血所追寻的志向。

一方面承受着,一方面又争取着,那些早已附着在马建强身上的东西一时半会还难以取下,而那些明亮的色彩又是他不断追逐争取的希望。也曾消沉绝望过,但一颗土豆可能就唤起了生机,也曾失落叹息过,但一把爆玉米花可能就燃起了心底的火。那些处在挣扎中的人,过得是一种冰火两重天的生活,他们真的太敏感了,而他们还能坚持着,只因为始终不能忘却离家前暗暗下定的决心。

2.成人之美,悄然别过不惜从头再来

几个简单的情节继续推动着故事的进展。几重矛盾的集聚终于引来了冲突,吴亚玲因和马建强走的过近引起了众人的猜疑,特别是她青梅竹马的郑大卫,对此极为苦恼,而不知轻重看热闹的文体委员周文明依然大肆渲染,和马建强扭打在一块,最终换来了郑大卫的一记拳头。马建强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波也措手不及,他在冷静中开始了理性的思考:

我原来就知道这一切是很不美气的--只不过尽量朝好的方面想罢了。我实际上一直对自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明知道我的诜我钱都是吴亚玲变相送给我的,另一方面又为了自尊心尽量安慰自己这是“劳动得来的”。现在,事情终于弄到了这样难堪的地步!自己真像小偷被人抓住一样。人的错误往往产生于自己一时的软弱中!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学校

马建强又蜷缩回了自己的壳里,他又准备步入自己孤独的城堡中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误会,他选择了退学,退学是为了打破所有的谣言,是为了不再伤害自己所看重敬重的人,是为了自己那颗年轻良心的安稳。原本一无所有的人很容易放弃暂时得到的一切,因为他本就不曾在心底认为自己拥有过。

这是马建强上学半年后的一次重大选择,它的重要性甚至大过了半年前入学的时刻,那时他代表马家村的希望迎着朝阳向前,这一次他在经历过无数挣扎后还是选择了退缩,他已经尽力了,却依旧只能想到这个办法。班主任给他写了转学的介绍信,他准备悄悄的离开,一如他来时那般安静。

路遥对这两场选择的安排,传神地表现出了初入城市的青年从开始的不屈到艰难的挣扎,再到不得不放弃的情境,这又何尝不是一场洗礼,热血只有经过淬炼才会更加有力,志向只有不断追求才有实现的可能。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昼夜交替

昼夜变化与季节交替透露出的暗示——绝望世界里盛开的希望之花

在路遥的笔下,没有任何多余的文字,任何一处描述的经得起仔细推敲。期间隐藏的线索和欲说还休的戛然而止常常为读者拓展出一番洞天。尤为突出的是在昼夜时间交替的描述和季节转换下背景的表现,笔触所达无不饱含感情,风雷激荡就这样被轻描淡写的带过,变得云淡风轻。

1.白天到黑夜的转变,也是马建强从失落挣扎到重拾信心的改变

一个人最能胡思乱想的时刻正是他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而最活跃的时刻正是夜幕降临的时候,万家灯火还未退去,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这也正是路遥在对马建强开始内心白描时惯用的手法。一到夜晚,饥肠辘辘的马建强就走向了学校后山的土坡,开始了又一次内心的独白,也是剖析和对自身挣扎的思考。

太阳在最后落下去之前,把那橘红色的光芒淡淡地、轻柔地抹在了对面的山尖上;而所有两山之间的沟坡都已经沉浸在阴影中。不久,所有山尖上的那点红晕便由低到高渐渐地隐去了。大地上立刻出现了一会短暂的明亮,过不多时,一切就都变得模糊起来。

对马建强来说,白天无疑是一场痛苦的挣扎,这落日的余晖就好像是一场挣扎的尽头,终于能歇息一会了,不论是不争气的咕咕叫的肚子,还是争气的能考全班第一的成绩,在这一刻好像都不存在了,同学间的嬉笑攀比,甚至孤僻和躲避也都不存在了。黑夜是一场安慰,不管是对路遥还是对马建强,在路上的人总归是需要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这段昼夜变化的记述正是主人公重拾信心的开始。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寒冬来临

2.从秋季到寒冬的开始,象征着主人公的人生即将从高处落到谷底。

另一场变化是季节的转变。在秋尽冬至天渐寒的时期,马建强去了吴亚玲安排的武装部勤工俭学,路遥对那段天气的描述是这样的:

要是天阴还罢了,天气越晴朗,气温反而越低。凛冽的风把大地上的尘埃和枯枝败叶早不知卷到什么地方了。风是清的,几乎看不见迹象,只能听见它在大川道里和街巷屋角所发出的严厉的尖叫和呜咽声。太阳变得非常苍白,闪耀着像月亮那般清冷的光辉,已经不能给人一丝的暖意了。

如此酷寒的情境下,马建强却得到了弥足珍贵的帮助,天气虽已不能给人以暖意,但马建强却感受到了自入学以来最大的暖意,这种暖意不是他考到第一名时候的欣喜,而是他逐渐成为了一个正常的人的转变的力量。但形势又很快急转直下,接下来路遥对寒冬的描述又成了这样:

这可是一个绝好的早晨。太阳从遥远的地平红那边升起来。给积雪的大地涂抹层淡淡的红颜色。整个黄土高原这样一装扮,顿时显得异常的雄壮起来。冬季里满眼的荒凉都被厚绒绒的雪埋盖了;大地上所有的高低错落和参差不齐,都变成了一些单纯的互相衔接的曲线。一切都给人一种丰润和壮美的感觉。

这样的描述里,冬天似乎已经不再是冬天,而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只是这样的春天里,却有一个悲伤的故事:苦苦挣扎的马建强终于决定要退学了。这壮美的雪景在这一刻竟显得如此悲壮,仿佛一个巨人的告别,沉重的叹息声在久久回响。幸而结局是美好的,正如雪景的描述那般:所有的高低错落和参差不齐都变成了互相衔接的曲线,那些所有磕磕绊绊的人和事最终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环境转变描述暗合了故事的走向。


路遥《在困难的日子里》:浅谈作者的环境描写特点和人物塑造方法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

结语

《在困难的日子里》从一个农村青年进城上学开始,描述了在穷困饥饿中主人公始终不忘初心努力进取的故事,笔触之锐利,感情之丰沛,读罢久久不能忘怀。对那个年代的质朴和纯真更加向往,沉闷黑暗的大地始终遮盖不住即将破土的嫩芽,就如路遥描述的主人公马建强一般,始终怀着饥肠辘辘,却始终有着高昂奋进的精神,这股精气神穿越年代,跨过时空,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此之谓也。

除了情景设置、背景衬托和环境素描三个方面以外,主人公的内心白描,次要人物情节推动,一起丰满衬托着马建强,表现了马建强屡屡困境中的坚守,对梦想追求的锲而不舍,对远方的美好向往,这都是是当时农村青年进城的真实写照,对于现今时期依然有着亲切而又实际的参考意义,期间所反映出来的高尚、不屈的品格,历经弥新,所体现的价值评判更是深刻影响了几代人。这也是那个时期特有的境状,百废待兴大建设过后,人才依然稀缺、物资依然短缺,但怀抱着理想的青年始终引领着时代昂扬的风貌。

不论最终的结果和故事的走向,浑然一体的情节中显露出来的淋漓元气总是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无时无刻不熏染着路遥的读者,年轻人在特有年龄段的困惑和选择更显亮眼夺目。总有那么一瞬,所有人好像都忘记了时代,忘记了贫穷和苦难,在满眼希望的照耀下,大地似乎早已勃勃待发,甚至侧耳还能听到春雷阵阵,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作者路遥的青年写照。

璀璨的星光终究会穿过云海抵达众人的眼睛,1982年《在困难的日子里》获得当代小说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