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喜欢坐四轮车而不是骑马?

大嘴不一样


我可以肯定地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不可能坐着让人推着的四轮车去指挥战斗。

亲们想一想,打仗不是在柏油马路上,都是在山地或者树木茂密的地方,只有这种地方才能荫蔽千军万马,试问四轮车在这些地方怎么行走?

有道是“兵贵神速”,在没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下,四轮车的速度能跟上骑马的部队吗?指挥官跟不上部队,不能掌握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要想取胜简直是天方夜谭。

有句话叫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是四川盆地山多路难走。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正史记载有五次兵出岐山,《三国演义》书中是六出岐山。



亲们看上面的地图,蜀魏两国之间横亘着无数山峰,手推四轮车如何在山地中行走?

值得一说的是,诸葛亮的四轮车不是“木牛流马”,“木牛流马”走起来四平八稳,适合走山路,传说是孔明的老婆黄阿丑专门为蜀军运粮食量身制造的,“木牛流马”解决了诸葛亮北伐缺粮的难题。

既然阿丑能发明制造出半自动化运粮工具,她为什么不为丈夫制作一辆半自动行走的“四轮车”呢?

阿丑很爱丈夫,不可能疏忽这一点,从这点可以反推,诸葛亮行军打仗根本不是坐的四轮车。

退一万步来讲,诸葛亮腿脚不好不能骑马打仗,即便他坐车也是坐木牛流马。



亲们想一想,“木牛流马”相比四轮车有许多好处,首先四肢落地平稳,要知道,三国时的四轮车车胎不是橡胶的,而是“枣木轴,柳木代”。那时候橡胶轮胎还没有发明出来。

这种轮胎和地上的石头没有缓冲。而是硬碰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坐在上面能颠簸成什么样子?

从成都出发到岐山,速度慢尚且不说,到了目的地估计能把他颠簸散架。

知道诸葛亮为什么晚年动不动就吐血吗?诸葛亮吃饭后,颠簸的胃难受,久而久之成了胃穿孔,到了晚年症状明显,所以时不时的吐血。



我总觉得诸葛亮比上图片的老百姓聪明,如果真的需要坐车,不会放弃“木牛流马”而选择颠簸要命的四轮车。

然而电视剧或者书中都说诸葛亮坐着四轮车行军打仗,并且用史料加以佐证。

南宋曾慥编篡的《类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诸葛亮)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也有关于这样的描述,武侯引三千军,轻弓短箭,善马熟人,军师素车一辆。

其实这些都不是正史资料,都是小说体裁类的作品,而且南宋曾慥的《类说》更是神怪类笔记小说,不足为信。

最重要一点就是他们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真实情况他们也没见过,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和明朝的罗贯中没啥区别。

重要的是,陈寿所著的正史《三国志》没有提及诸葛亮坐四轮车指挥打仗。



即便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书中,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刘备也没看到诸葛亮坐四轮车。

在诸葛亮出山后,他的头“三把火”以及到赤壁之战时,他都没坐四轮车。甚至诸葛亮跑起来比刘备还快,这时刘备无落脚之地,跑慢就被曹操砍了。从这点说明此时诸葛亮腿脚没毛病。

等诸葛亮成功为刘备谋得一席之地后,此时诸葛亮开始坐四轮车了。

我分析这是罗贯中故意这样写的,无非突出诸葛亮与人不同之处,“手摇鹅毛扇,稳坐四轮车”,这种描写确实显得诸葛亮沉稳老练和不动声色。其实老罗忽略了行走问题。

诸葛亮坐四轮车有显摆之意,亲们想想看,曹操是魏王,刘备是汉中王,二人都比诸葛亮的身份高,但二人都骑马打仗,独诸葛亮坐车不骑马,这不显得他牛叉吗?

有人说了,诸葛亮年纪大了,腿脚不好,试问诸葛亮骂死的王朗比他年纪轻啊?王朗是曹魏的谋臣,为何王朗这么大年纪能骑马打仗,诸葛亮就不能呢?难道这就是他的鞠躬尽瘁的表现吗?




试想推四轮车的士兵多辛苦啊!诸葛亮为了表现自己比别人牛×,竟不顾实际情况非要坐四轮车,除了显摆还有什么呢?这和他的六出祁山恢复汉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何区别?

总而言之,诸葛亮坐四轮车行军打仗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表面文章不做也罢,装×永远不会成功。但愿诸葛亮坐四轮车打仗是老罗强加给他的。


秉烛读春秋


诸葛亮会骑马吗?

《三国志》记载:

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从中得知,诸葛亮是会骑马的,而且骑术应该不赖。当时曹军一路冲杀,刘备一路溃败,最后老婆孩子都走失了,刘备就带着孔明、张飞等几个高层干部逃跑了!

试想,刘备连老婆孩子都能舍弃,更别提诸葛亮了,能跟得上就跟上,跟不上的,运气好的找地方藏起来,运气不好的当场小命就没了。

所以说,骑马是逃生的重要技能,这个技能是生存之关键,孔明早在出山之前就在隆中苦练骑马技术,后来刘备三顾茅庐之时,他骑马技术已经非常熟练了。



孔明虽然会骑马,但并不喜欢骑马。

孔明一米八的个头,是个风流俊雅的小伙子,平日里非常清高,头上带着纶巾,手中拿着羽扇,不管冬天下雪,还是夏天刮风,都是拿着羽扇。

这样的装束,骑着高头大马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总感觉风格不太搭。

而且,诸葛亮患有脑血管疾病,经常头晕脑胀,如果长期在马上颠簸的话,容易腰酸腿疼脚抽筋,万一从马上摔下来,轻则脑震荡,重则一命呜呼。


军师是战场胜负之关键,军师倘若有个三长两短,那战争就提前宣告失败了。刘备为了保障军师的人身安全,为孔明量身订做了一款专车。

这款四轮车,造型时尚,节能环保,零油耗,全景天窗,四轮驱动,唯一的缺点就是耗人力—四个壮汉推着走。

有了这款四轮车,孔明腰不酸了,腿不痛了,神清气爽,舒服极了。


一半秋色


对《三国演义》熟悉的读者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印象:诸葛亮上战场经常爱坐着一辆四轮小车,羽扇纶巾,好不潇洒。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过起了读书耕种的闲适生活。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为何要坐小车指挥作战,此乃名士风度。两晋时期,多风流倜傥的名士。而在那个时候,文人从军,上阵打仗,也多是保持着淡定自若的儒生风度。他们要的感觉,就像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描写的那样:“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比如,梁朝时期的名将韦睿。他上阵打仗,总喜欢穿着宽袍大袖的官服,乘着“板舆”,手里拿着如意来指挥军士进退厮杀。而诸葛亮可能也是如此。他首先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家,一旦作战计划敲定,他便可以稳坐中军,指挥调度了。而这种从容不迫,对稳定军心也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相较而言,诸葛亮所乘坐的“车子”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车,而应是一种被改良过的战备“指挥车”,而改良者正是诸葛亮。前文我们说过,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发明家,除了自己的“指挥车”外,他还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直到现在还有人试图还原当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

诸葛亮乘坐战车指挥打仗,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那就是鼓舞军心——我就稳坐于你们身后,和你们共进退!士兵和军官看到军师都坐在后方为自己鼓劲,自然也就有了杀敌的勇气和取得胜利的信心。作战的时候也更加更加勇猛。


锦绣史官


三国时率军出征的将军乃至统帅,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孙权在内,都是骑在马上指挥作战,因为马跑得快,无论进攻还是撤退,都可以最快的做出反应,如果没有骑马,刘备已在檀溪丧命,孙权也得魂断逍遥津,曹操更是早在讨董卓时恐怕就会战死荥阳。

可是,诸葛亮身为统帅,却为何从不骑马,而是摇着白羽扇,坐在一辆素舆(所谓素舆,即没有任何装饰的小车)上指挥若定,三军无不令行禁止,看得司马懿目瞪口呆,不由大赞道:“真名士也。”(出自《类说》卷四十九)

诸葛亮坐的这辆小车,到底长什么样呢?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就是一辆靠人推着走、有点像轮椅的四轮小车。诸葛亮为何要坐这么一辆“轮椅”指挥作战呢?他就不怕万一遭遇敌人突袭吗?

当然不怕,诸葛亮是什么人?一生唯谨,从不冒险,没有绝对自信哪里敢这么玩?他既然敢坐小“轮椅”,自然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否则若戴上头盔穿上铠甲骑上战马,这还能算是诸葛亮吗?

况且,坐小车指挥作战,诸葛亮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其实,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此事屡见不鲜,一点儿也不稀奇。

第一个这么做的,便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他因为被同门师兄庞涓陷害而受“膑刑”,双腿残废而不得不坐上四轮小车指挥作战,最终打败了庞涓完美复仇。诸葛亮这么做,或许便是他致敬偶像孙膑的一种方式吧。

而在诸葛亮之后这样的牛人也有,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韦睿,这位仁兄也是坐着素舆指挥作战,不过他手里拿的不是羽扇,而是白角如意,那一身仙气也是相当拉风,结果几场大仗下来,竟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北魏军队,歼敌俘虏数十万人。魏人对其畏之如虎,因而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韦虎”。

但事实上,“韦虎”一点儿也不像老虎,反而身体羸弱多病,骑不了马,所以才不得不坐上小车参战。其实诸葛亮何尝不是如此,自从法正、马良这些老人相继去世,蒋琬、费祎等新人的能力又还没上来,诸葛亮没有得力助手,只能事必躬亲,只能鞠躬尽瘁,结果身体每况愈下,不坐“轮椅”出征,他又能怎么办呢?


千古名将英雄梦


诸葛亮因为不喜欢骑马。

第一,诸葛亮是会骑马的。

(洒家会骑马!)

《三国志,先主传》中讲的清清楚楚:

“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 ,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在长坂坡,眼看着曹操的骑兵杀到了。刘备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带着诸葛亮、张飞、赵云等骑马逃跑了。

说明诸葛亮会骑马,而且骑术还很不错,曹操的精锐骑兵都追不上。

第二,诸葛亮不喜欢骑马。

虽然诸葛亮身高八尺,但是说到底他是一个名士。所以我们推测,他平日的装束应该都是羽扇纶巾什么的,骑着高头大马纵横驰骋,显然与他的名士形象不相符。

第三,诸葛亮身体差,不适合骑马。

我们看三国演义,在前期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也是骑马的。


但是到了后期,特别是刘备驾崩之后,诸葛亮就不骑马了。为什么?

就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受不了。

骑马这种事情,看起来很拉风,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体力活,一般人骑上一会都累的不行,搞不好五脏六腑都给你颠簸的吐出来。

诸葛亮年级大了,北伐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又天天夙兴夜寐,忧国忧民,身体肯定受不了啊,这要是再骑马驰骋,还不得颠散架了!

其实不止是诸葛亮,曹操的谋士郭嘉30来岁就不骑马了,都是用车拉着,身体受不了啊。

第四,诸葛亮不需要骑马

诸葛亮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需要骑着战马冲锋陷阵。

那诸葛亮为什么总喜欢坐个四轮车呢?

我们前面说了,诸葛亮年级大了,身体不允许骑马。但是北伐魏国,要千里行军,很辛苦的。他50多岁的人了,不可能跟着小兵一起走。让别人抬个轿子又不像话,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轿子。

所以,坐着战车指挥是最合适的。先秦时代,大将都是乘坐战车指挥的。

诸葛亮自己善于发明创造,也许是他自己别出心裁,发明了一个类似轮椅的四轮车,坐着这玩意上战场,多么的别出心裁。也能给蜀汉将士极大的激励。


上将嗳福斯


路过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是个极其会自我营销的高手!

在村儿里住着的时候就从来不下地干活儿,天天在那吟诗作对,莺歌燕舞,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人不简单,在当时那种基本都是文盲的时代,这样的一个杀马特在村里住着,那绝对是个另类,有略懂天文地理,这家伙可了不得了,在古代,懂天文的人,那都是大仙级别的,在加上后来的三顾茅庐,更把自己的身价提的高高的,但是诸葛亮是个看人下菜碟儿的人,三顾茅庐的是刘备,所以诸葛亮敢这一出,如果换成曹操的话,吓死他诸葛亮也不敢,所以诸葛亮是一个懂天文,会唱歌弹琴,会吟诗作对,又会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所以自然是不简单的

到了蜀营,这种作风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别人骑马我开车!如果别人都开车,丫肯定骑马,哎!!对喽!!就是要的这种不一样的感觉,春夏秋冬都拿个蒲扇在那扇,为什么啊?营销啊,就是告诉大家,我和你们不一样!

我们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

纯个人观点 喷子勿扰 欢迎关注英俊潇洒的怪兽仙僧!


怪兽仙僧


诸葛亮在作战时乘坐四轮车是有目的的。并非他不会骑马,对会上战场的人来说,骑马是很容易。

乘四轮车表示出他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对战局有自信把握的表现。这样以乘坐四轮车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相对于告诉自己方的将士,我诸葛亮即是在战场上失败了,我也是撤退中行走最慢的人,我决不抛弃将士,因为我乘坐的木轮车速度比步兵更慢,更别说与骑兵速度相比了。胜我宁可走在最后,败我也不走前,这也显示出了诸葛先生的内心极其强大。也就是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然这时范仲淹先生尚未出生,这句词是我现在加上去的。

正因为有诸葛孔明的这个表现,在战场的将士们才能舍身忘死向前冲,士为知己者死,宁可以马革裹尸为荣,以安死床榻的耻,这是古代武将的精神追求。

能够成为军中大帅,都有自己独特的收拢人心手段。


武夷山独行侠


骑马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和技术的,诸葛亮是文官,骑马射箭冲锋陷阵是武将的职责,诸葛亮怎么可能去做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呢?坐四轮车,对一个文官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四轮车四平八稳,更能显示出领导的从容不迫,再加上他那一把扇子一扇一扇的,让敌人感觉到深不可测,所以诸葛亮不用动手,往四轮车上一坐,羽扇一摇,就可以抵10万雄兵。


冰封的刀1


身体素质经不起折腾,而且马车更符合文官的气质,一般骑马的都是武将


Yuan䙛㨰


与年龄地位有关:天子乘辇;曹操任丞相时骑马,任魏王时乘马车;诸葛亮任丞相时才坐四轮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