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貸離職潮:風險去哪兒?

網貸離職潮:風險去哪兒?

文/《財經國家週刊》記者 王麗娟 王亭亭

“最近要離職了,而且要離開這個行業。”一家中型網貸平臺的中層管理者從年初就計劃換工作,如今終於要選擇告別網貸行業。他將成為該平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離開的第四位中層。

同樣離開的,還有那些曾經頂著光環進入網貸行業的平臺高管——5月21日,趣店在發佈一季報時披露,該公司董事李世磊和曹毅因個人原來辭職。同月,宜人貸副總裁宋巍也以新身份參加活動,對外宣稱已離職創業。據《財經國家週刊》不完全統計,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大中型網貸平臺陸續離職的中高管至少多達幾十人。

任何一個行業都會經歷人員流動,只是網貸行業的流速特別快。四五年前,這還是個熱門行業,無論是創業者還是傳統金融機構從業者,都奔著有發展、高收入的前景而來。只是兩三年光景,行業就變了天,今年尤甚。

原定於6月30日的網貸備案截止時間延期,讓原本已經各自備好出路的各家平臺,需要再一次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類似不確定性可能會加劇當下的離職潮。

正如第一批進入該行業,如今已轉作投資與區塊鏈的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所說,人才的雙向流動是一直存在的,但是網貸平臺這個階段的人才流失有些不一樣。備案政策的出臺,導致許多資質不夠的平臺勢必會退出,迫使這些平臺的高管另尋他路。同時,備案延期使得那些並不十分確定能拿到備案的平臺高管也產生動搖。

因此,今明兩年的流失可能異常嚴重。風險也亦步亦趨。那些曾經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從業者很難再重返原來的圈子。“這涉及一大批金融從業人員。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出口,很容易又在某一金融創新領域聚集。會不會造成又一波金融創新風險?這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一位監管人士說。

這樣的擔憂並不是空穴來風。大批離開網貸行業的從業者進入了“偽區塊鏈”領域,已然或正在靠虛擬發幣一夜暴富;還有一部分人藉著原有的金融資源從事一些類資管業務,以所謂的金融創新快速活躍在灰色地帶。

拐點

網貸平臺已經進入發展瓶頸期。當前,行業洗牌加速、風險事件頻發、監管不確定性等多方原因共同作用,這使得平臺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尤其是離開的人越來越多。

一位曾任職網貸第三方分析機構高層的人士說,自從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改以來,市場對網貸行業的判斷大致趨同,即行業到了一個拐點期。“很多朋友在整改過程中就體會到,基於國家對金融體系嚴監管的大環境,許多P2P平臺一定是要被淘汰的。從個人職業生涯的角度來講,與其在P2P平臺裡耗著,不如及早選擇新方向。”

與前幾年整個行業湧現出上萬家平臺的蓬勃發展狀態相比,如今逐漸縮減的平臺數量意味著用人規模在不斷減少。

2018年上半年,網貸平臺數量呈繼續縮減態勢。以4、5月份為例,根據網貸之家的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下降至1872家,相比4月底減少了5家。而4月底又比3月底減少了6家。未來,這一下降趨勢很可能還將延續下去。

由此,網貸行業的“二八現象”日漸明顯——強者更強,弱者逐漸被淘汰。而強者畢竟是少數,即使這些大公司始終在不斷地擴大業務並招人,但就普通人才而言,市場顯然是供大於求的。

當然,也有一些身居行業頭部機構卻主動出走的業內人士。例如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宜人貸副總裁宋巍、網貸天眼副總裁潘瑾建等等。“外部環境也在變化。最近這一兩年,很多機會湧現出來了,許多人開始更換賽道,這是我接觸到的互金平臺高管離職的大概心態。”潘瑾建說。

需要注意的是,與這些主動出走的人相比,還有一大批網貸從業者紛紛從線下平臺退出,更多的可能是要“明哲保身”,被動離開。

“一旦所在平臺出現跑路或者被刑偵,再找工作就很麻煩。”一位原善林金融的工作人員自從該平臺被查之後,一直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很有可能也要轉作他行。而近期,又有多家線下理財公司被查,捲入倒閉潮的陰霾中,包括善林金融、誠誠理財、雲聯惠、中融民信等多家公司。此前,還有媒體爆出恆昌財富25名高管集體跳槽,其中12位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裡相繼離職。

下一站

離開網貸行業,許多人還是會選擇從事與金融相關的職業。“那些原來就在金融業的人看到了金融創新的魅力,希望繼續在金融領域尋找風口;那些原來不在金融領域而被網貸帶入金融領域的人,更是看到了金融離金錢、慾望更近一層的關係,自然很難離開。”前述網貸平臺中層管理者說。

於是,私募、資管、供應鏈金融、汽車金融等資產端成為他們的新去處。

首先,網貸之家的統計顯示,選擇轉型做私募的網貸平臺在所有轉型退出平臺中,屬於原網貸業務規模偏大的一類。一般來說,規模越大的網貸平臺其高淨值客戶越多,而高淨值客戶恰恰正是私募的目標客戶群體。並且私募相較於網貸行業而言,對於金融知識的專業性要求更高,轉型退出的小規模平臺受限於資金實力等因素,對熟練掌握私募相關金融知識的人才吸引力相對不足。

其次,部分平臺利用運營網貸平臺時積累的風控經驗,為新進入的網貸平臺提供風控諮詢,有的則提供運營相關的商業諮詢,有的提供大數據技術諮詢,也有部分平臺轉做投資移民相關的諮詢服務。

另有網貸之家數據顯示,從過去一年半以來,在所有網貸平臺轉型過程中,向資產端(包括消費金融、借款服務等)轉型的比例最高,達到了28.57%;其次為理財業務(包括基金代銷、線下理財、私募等),佔比為25.71%;其他金融服務(金融行業資訊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提供等)的佔比14.29%。

其中,風險相對較小的車貸和政策相對較為倡導的消費金融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受網貸平臺借貸限額的影響,“幾乎一半以上的業內人都動起了車貸的腦筋。”某車貸平臺負責人表示,“但由於浸潤整個汽車產業鏈需要大量時間成本,所以急於轉型的平臺,紛紛採用了二手車抵押這樣的‘擦邊球’形式。”

當然,最火熱的轉型方向還要數區塊鏈領域。這一片廣闊的藍海市場和尚未成熟的科技開發,吸引了大批流動人員。並且,相較於監管層對網貸行業的約束,區塊鏈還尚缺嚴格的監管。

郭宇航介紹,許多互聯網公司都在建立區塊鏈板塊,離開一個平臺去另一個平臺區塊鏈板塊的人不在少數,畢竟幹過網貸的人再回銀行已經很難適應。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直接加入了區塊鏈的創業大軍。

“大家都在努力尋找並搶佔新賽道的有力位置,區塊鏈無疑是這樣一個好的選擇。”郭宇航稱,“這一‘大金融科技’的新賽道能容納許多人進來,也包括一些現有銀行體制內的人。”

據潘瑾建分析,身份已然變化的網貸人士中,有三四成投身於區塊鏈和虛擬貨幣領域。“現在的區塊鏈就像2012年的P2P,一片混戰,有水軍也有正規軍,魚龍混雜,大家就趁著渾水摸魚的時候衝進去了。”

去泡沫

人才泡沫的最終,可能是行業泡沫和金融風險。

多位監管人士擔憂,簡單的行業人才流動相對正常,但對於整個金融體系而言,一旦大量熟悉技術推動金融創新的人員蜂擁至一個監管並不完善的類金融領域,風險積聚也會加快。

“按下葫蘆浮起瓢。”一位監管人士分析指出,網貸平臺退出勢必會釋放一大批金融從業者,這些人很難被現有正規金融機構全部吸納,將尋求新的金融領域發展。

“現在的區塊鏈和五六年前我剛創辦點融網的大環境很像。”郭宇航回憶,他個人長期看好區塊鏈技術的前景,但眼下卻亂象叢生,跟P2P當年被詬病為自融、跑路、圈錢、非法集資的狀態很像。“可能騙子的比例比P2P還多。”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發現,一些區塊鏈公司的招聘啟事稱普通員工“年薪百萬”,並“有機會參與一些虛擬幣的私募和增發等”。儘管央行等多部委早已明確指出,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的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但是仍然有大批打著區塊鏈噱頭而行ICO之實的機構和人員。

除了已經愈加明顯的區塊鏈行業風險之外,一些背靠民營資本的金融人士,也在以金融服務為幌子,在不受監管的情況下進行一些發債、私募、資管等業務,很難分清到底是掮客和金融業務人員。

在6月14日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講話中強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有底線思維,防患未然。他表示,中國自古就有“治未病”的醫學思想,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也需要樹立預防為主的意識,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努力把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和早期階段。

由此,在網貸平臺發展逐漸趨於理性,合規經營逐漸落地的背景下,一些已離職人員重新打造的所謂另類創新或者‘擦邊球’業務,也需要監管層迅速重視起來,避免成為又一波滋養風險的溫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