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慄光明是北京最早開展肝移植手術的專家之一,擔任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手術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移植感染學組委員等職務,在學術領域的頭銜還有很多。

早年間,他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工作,他的老師是就是咱們國家非常著名的肝膽外科專家冷希聖教授。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慄光明除了醫術精湛,他的手術量也是很驚人的,人送外號“小飛刀”。每年他都能做上百例肝癌、胰腺癌手術,有太多的患者在他的手術刀下重獲新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知名專家,回想起自己從醫這些年的點點滴滴和一路的成長經歷,常常會提到一位叫張英海的患者。慄光明說一輩子都感激他。

那次採訪,和我們講到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哽咽了,這個故事我們也久久不能忘懷,看了又看,感動了又感動……

死亡線上的救贖

故事還要從1993年說起。慄光明那時還是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的一名醫生。

有一天,病房裡送來了一個50歲的危重男患者名叫張英海,嚴重的肝硬化讓他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當時醫院安排慄光明擔任他的主治大夫。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圖:門靜脈高壓症

經過詳細檢查,張英海的肝硬化已經導致了門脈高壓症,出現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危急情況。

所謂門脈高壓症,就是指由門靜脈系統壓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說白了就是肝硬化導致了食道的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如上圖)。

可普通的治療對張英海這麼嚴重的病情來說已經沒什麼幫助了,只能通過切脾斷流手術來解決燃眉之急。

然而這種手術其實並不容易,但後來在經過了嚴密的部署和小心翼翼的手術,慄光明和團隊在努力之下最終收穫了成功。慄光明在危急關頭從“死神”手裡把張英海的命奪了回來。

“老大哥,我想看到你一直健健康康”

術後的一段時間,張英海恢復的很好,生活上和健康人也沒什麼兩樣。然而他卻命途多舛,到了1996年,距離上次手術僅僅過去三年時間,他又不幸被查出身患肝癌,來了個“二進宮”。因為信任,這次張英海就又找到了上次為他手術的慄光明大夫。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您的肝癌如今又死灰復燃了,主要還是因為肝硬化是肝癌的一個危險因素,因為之前的肝硬化太嚴重了、影響太深了,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慄光明給張英海做了一番解釋之後,又為他查了CT,結果就發現癌細胞還沒有“佔領”張英海的全部肝臟。為了防止癌細胞肆意擴散,這次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切除長了癌細胞的那部分肝臟。

醫院立刻為張英海安排了手術。手術過程中,師傅冷希聖一直全程站在慄光明身後,給予他鼓勵和指導,慄光明就這麼一點一點、小心翼翼的完成了這臺手術。慄光明再一次從生死邊緣挽救了張英海。

“一回生二回熟”,這種救命之恩張英海一直記掛於心,他們之間從醫患關係成為了好朋友,慄光明也把張英海當成了自己一個很親的老大哥。

出院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張英海都會來找慄光明聊天談心。慄光明那時還總說,希望他以後能經常來找自己聊天,但不是以患者的身份來,而是像現在這樣,完全就是自己的一個健健康康的老大哥。

醫患間,第三次生命之託

可是後來,慄光明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四年後的一天慄光明在門診見到了張英海,但這次他不是來和他談心聊天的,而是來看病的。而且這次他真的病得非常嚴重。

檢查結果顯示,張英海的肝癌又復發了,很不樂觀的是,這次癌細胞已經侵佔了他的整個肝臟……

針對復發的肝癌,當時那個年代的醫學手段可謂是“黔驢技窮”,只能通過手術再把長癌的肝給切掉。可這時一個嚴肅的問題接踵而來:張英海的肝臟早在四年前就已經因為肝癌切掉了一多半,雖然肝臟是個可以再生的器官,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長出原來的大小。

對於短時間內的第二次肝切除來說,這肝臟也算是“供不應求”。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那時唯一的辦法就是做介入導管治療。但針對這麼重的肝癌,這種辦法也只能解決眼下,術後張英海大概也就只能活一年左右。這該怎麼辦?難道張英海就只能等死了嗎?

恰巧就在那段時間,天津第一中心醫院成功開展了全國第一例肝移植手術。慄光明也剛剛從那裡學習回來,並準備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開展這項手術。

但那個年代並不像現在這樣,技術發達了患者生病都會來找醫生做手術。那時,當一個新手術問世,即使患者的疾病已經到了不做手術根本解決不了的地步,他們寧願沒得治也不願意冒風險去嘗試新的手術技術,總擔心新的手術技術不成熟會在手術中發生不測。

但當張英海得知醫院即將開展的肝移植手術,竟然主動找到慄光明,希望能試一試。

當時他說的那句話慄光明至今都還記得:“慄大夫,你們醫院救了我兩次命,第三次我依舊相信你們,希望你們能給我做肝移植。雖然我知道手術當中很可能出現意外,我也很可能會死在手術檯上,但我不怕,我心甘情願當你們的試驗品……”

張英海是第一個主動與慄光明溝通做肝移植手術的患者,慄光明除了感動更是充滿了感激。能說出這種話需要很大的勇氣,並不是誰能夠輕易說出來。

這句話分量很重,因為它不僅體現出了醫患之間的一種信任,更是一種生命之託,張英海給予了慄光明滿滿的信心。

那一刻他下定決心,手術一定不能有絲毫偏差,這第三次手術也一定要像前兩次那樣成功,讓老大哥張英海能再次開開心心健健康康的回家享福。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2000年5月18日,慄光明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一天,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給張英海做了肝移植手術。這臺手術意義重大,不僅是他人生當中的第一臺肝移植手術,更是北京地區最早開展肝移植的手術之一。師傅冷希聖這次依然站在他身後為他打氣。

手術進行了整整10個小時,張英海的家人也在手術室外焦急的等了10個小時。當慄光明走出手術室宣佈手術成功的時候,他的家人喜出望外。緊握慄光明的雙手許久……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回到病房,慄光明一直站在張英海的身邊直到他甦醒。張英海慢慢睜開雙眼,看著自己身邊這位熟悉的醫生,他知道這位醫生又救了自己一命,眼角熱淚止不住流了下來,張英海伸出顫顫微微的手,緊緊握住了這個挽救了他三次生命的恩人的手。這一握,是生命的寄託。

當意外降臨,他的臨終遺願推動醫學前進了一大步

在那之後,張英海的這臺手術成了慄光明開展肝移植的標杆。在短短的三個月之內,他又接連做了第二臺、第三臺、第四臺肝移植,手術都取得了成功,這也讓他對開展肝移植技術信心十足。

可就在這時,病房卻突然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張英海突然發高燒,被送回來了。慄光明心裡七上八下非常不踏實,趕緊放下了手中的一切工作,急急忙忙跑到了病房。

CT檢查結果顯示,張英海出現了肝膿腫,還合併有非常嚴重的腹腔感染。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叫做膽道合併症。多出現在肝移植術後三個月左右。

但當時那臺手術明明做的很成功,張英海也堅持吃了抗排異的免疫抑制劑藥物,為什麼在三個月之後竟然會出現這麼嚴重的腹腔感染?當時醫生們都不得而知。他們只知道,這麼嚴重的腹腔感染這次恐怕是真的沒有迴天之術了。

都說人在臨去世之前自己會有心理感應,也許這個說法真的存在。躺在病榻上的張英海感知到自己經歷了三次磨難,這次恐怕是真的要走了。

所以在臨終前,他又對慄光明說了一番話:“慄大夫,還是那句老話,我兩次的命都是你們救的,這第三次我同樣願意讓人民醫院來做這個工作,一旦有哪天我不在了,我願意把我的遺體捐出去供你們研究。

第一能讓你們知道我這次肝移植失敗的原因是什麼,第二也算是我對人民醫院的一個回報。”慄光明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水打溼了他的白大褂……

當天晚上張英海走了,慄光明非常難過,他失去了一個聊得來的老大哥,更像是失去了一個親人。張英海去世的那天晚上慄光明整夜未眠。

不光是那一夜他沒有睡,張英海離世後的一段時間,他一直心裡都過不去這個坎兒。那段時間他思考了很多問題,也深深的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有多麼的不容易。

幾天後,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太平間裡,慄光明和他的醫生團隊忍著悲痛與張英海做了最後的告別。

三鞠躬後對他的遺體進行了解剖,正是這次解剖,讓他找到了問題所在。之所以術後張英海會出現嚴重的腹腔感染,正是因為手術經驗不足所致。

膽道合併症的出現正是由於對供體(提供肝臟的人)切取技術的不完善造成。膽管的血液供應主要靠肝臟上的動脈,而當時給張英海捐肝的供體有些先天不足,供體肝臟有一支動脈血管存在變異。

問題就出在了這支變異的血管上。正是因為供體肝臟上的血管變異,導致肝內膽管供血不足,出現了膽管缺血壞死,才最後導致了感染形成肝膿腫。

由於原來沒有做過這樣的手術,所以醫生們對如何處理這支變異的血管沒有經驗。於是在手術時沒能妥善處理這根變異的血管,使它受到了損傷。損傷後就導致肝裡一部分血管缺血壞死,繼發了肝炎。

而膽道合併症非常隱蔽,在早期剛做完手術後,患者都是好好的,沒有任何症狀表現,通常都得經過兩三個月的時間,才會突然出現生命危險。

這次病理解剖對慄光明的打擊非常大,正是因為這個失敗的手術,使得他讀碩士研究生時的課題,就是肝移植膽道合併症的防治。他也因此成為國內寫此方面文章最早的作者。

慄光明發現,咱們國家早期肝移植的膽道合併症發病率非常高,也是主要致死、致殘的原因之一。

這位肝癌患者臨終前做的決定讓他的主管大夫感激一生

寫完慄主任這個故事我們其實特別感慨:外科醫生相比內科醫生,需要有更強大的心理素質,每一臺手術都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來完成,因為患者的生死在很大程度上就決定在他們的手術刀下。

正因如此,患者死在手術檯上或死於術後的併發症,對每位外科醫生的刺激都是非常巨大的。

但正是在這種刺激下,外科醫生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艱鉅的任務,就是必須要搞清楚手術失敗的原因和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樣才能不讓悲劇重演,不讓下一個患者重蹈覆轍。

很多人總會問大夫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工作這些年通過和醫務工作者們的接觸我們才明白,其實大夫的成長都與患者的經歷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我們才說患者是醫生最好的老師。

有句話說出來可能不太好聽,但卻是個鐵的事實:“越牛的大夫,身後跟的鬼就越多”。應該說成功對人的影響,有時遠不及失敗給人留下的影響印象更為深刻。

如今肝移植手術已經很普及,死亡率也已經降低到了1%,不再是什麼世界難題。但在早些年剛剛開展的時候,肝移植手術的死亡率卻很客觀,能達到20%甚至更高。

但正是因為千萬個“張英海”對醫學進步的無私奉獻,才能讓醫生們在一次次失敗後找到問題所在。造福醫學,造福更多的患者,讓人類離死亡越來越遠。張英海先生,謝謝您!

在醫學發達的今天,患者在醫生那裡重獲健康是一種福報。醫生們通過醫治患者,提高了自己的診治水平,也是一種福報。醫患也本該就是一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