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公元1046年,面對內憂外患的北宋,范仲淹寫下了《岳陽樓記》。此文一出,論辭藻誰比得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論境界,誰比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00多年來,不少人在問,文壇名家眾多,就單是兩宋的豪放派就有蘇軾、辛棄疾等巨匠,為什麼獨獨他范仲淹能寫出這麼牛的散文,其它人不行?

其實答案很簡單:其他人的思想境界沒到這個份上。文如其人,翻看各種史家典籍,看著范仲淹修過的堤壩、寫過的諫言,我們就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文人風骨,也能理解為何王安石等人尊其為“一世之師”。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然而近些年,關於《岳陽樓記》的議論越來越多,甚至有人認為當年范文正公就不該寫這樣一篇文,他們的理由都是圍繞一個名叫滕子京的人。滕子京是范仲淹的多年好友,兩人同科中的進士,後又同朝為官,守望互助,感情自是不一般。滕子京任慶州知州時,被彈劾公錢私用,金額達十六萬貫。這件事觸怒了宋仁宗,按這樣的金額他本難逃一死,幸虧范仲淹和歐陽修替他求情,他才保住了小命,被貶至嶽州。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到任第二年,滕子京重修了岳陽樓,並請范仲淹為自己寫了《岳陽樓記》。滕子京是聰明的,以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性,只要他肯為自己的樓提筆,京城的大官們自然會記起嶽州還有個他,皇帝也會再想起重用他這個罪臣來。而對范仲淹來說,聽說好友在嶽州辦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實事,自然頗為欣慰,於是在《岳陽樓記》一開篇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段話: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范仲淹這段文字已經寫得很明白了,毫不避諱為誇讚滕子京,說他雖去了嶽州沒多久,就讓當地政通人和了。若是滕子京真的如文中所言,那這自然就是一段文壇佳話,妥妥的兄弟情深。但史書卻對此事有爭議,據司馬光的《涑水紀聞》記載,嶽州在那段時間並沒有出現百廢俱興的盛況,而他滕子京為了邀功請賞,廣徵民稅,才修了這個岳陽樓。更可惡的是,在修此樓時,他還中飽私囊,賺了不少銀子。

范仲淹《岳陽樓記》寫紅了一座樓,為何卻有不少人說他不該寫此文

如果滕子京真的如此可惡,那很顯然范仲淹寫此文就是受了矇騙,但就算是如此,《岳陽樓記》就真的不該寫嗎?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岳陽樓記》問世以來,早就不只是一篇吹噓滕子京功績的散文,而是一則對無數文人志士影響極大的哲思文,文中關於什麼是真君子,什麼是家國情懷的思辨,已經成為一代又一代文人的人生箴言。哪怕范仲淹看錯了一個人,交錯了一個朋友,但他寫紅的不只是一座樓,而是一種一般人難以企及的精神追求。至於他滕子京到底是忠是奸,在這樣的精神財富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