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君主有两位,分别是谁呢?

一鸣惊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和齐国可以算非常稳定的强国,不管是人口还是领土面积,都是春秋战国阶段的第一档国家。而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中,各有一位一鸣惊人的典范,一位是春秋时期楚国的

楚庄王,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的齐威王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

楚庄王成为楚国君主时,还不到20岁,可谓非常年轻。在此基础上,楚国国内还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这让年轻的楚庄王面临内忧外患地局面。在复杂的局面下,楚庄王没有贸然出手,而是选择蛰伏的态度,甚至故意表现出昏庸不堪的样子。经过数年的观察,楚庄王对于楚国的局面,尤其是朝廷中的文臣武将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比如分辨了哪些是忠臣,哪些是佞臣。基于此,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即经过了数年的蛰伏后,楚庄王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在忠臣良将的辅佐下,楚庄王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增强了楚国的国力。楚国在邲之战中大胜晋国,使楚国的声威大振。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楚庄王不仅帮助楚国走向强盛,自己更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得以和齐桓公、晋文公等君主相提并论。

一鸣惊人的齐威王

齐威王统治前期,十分喜欢猜谜语,爱好荒淫享乐彻夜饮酒,沉沦不改,把朝廷事务委托给卿大夫。就这样,当整个国家文武百官走上荒淫散乱之路后,齐国遭到了周边诸侯大国的侵犯,一度让国家处在非常危急的地步。在此形势下,齐威王手下的忠臣不敢直接劝说他。于是,淳于髡用隐语对齐威王说:“国家里有只大鸟,停驻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鸣,大王知道这鸟是为什么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直冲云霄;不鸣就罢了,一鸣震惊国人。”所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或许齐威王也是在等待一个大展宏图的机会。在结束和淳于髡的谈话后,齐威王立即诏见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的行政长官,通过奖赏一人,诛杀一人的来实现恩威并重的效果。紧接着,齐威王发兵出城,用强硬的军事实力逼迫楚国等国归还侵占齐国的土地。由此,齐威王的声威持续了三十六年之久。

“一鸣惊人”的君主有两位,分别是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