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得太漂亮了!高縣“文明新風”助力精準扶貧

變得太漂亮了!高縣“文明新風”助力精準扶貧

變得太漂亮了!高縣“文明新風”助力精準扶貧

慶嶺鄉橋坎村黨群活動中心一景。(資料圖)

5月的鄉村,蒼翠滿目、生機盎然。高縣慶嶺鄉橋坎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裡,今年67歲的曾雲秀穿著單薄的演出服,跳出一身熱汗。她和村裡文藝隊其他隊員們,表演了自編自導的舞蹈《洪湖水》。

他們演出所在的舞臺,前兩年還是一個荒廢的土坡。

2015年8月,宜賓建成四川省第一個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旨在為貧困村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文化扶志”提供硬件平臺。2016年,宜賓完成了5個貧困縣160個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任務,其中建成了高縣慶嶺鄉橋坎村等高標準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90個。

“我們的生活豐富了,很好!”“除了下大雨,每天晚上都會在廣場跳壩壩舞。”“來看看書,參加一些養殖培訓。”“有事沒事,就愛往文化站這跑。”……用橋坎村村民的話來說,村上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所帶來的精神文化發展,讓他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有了“精神脫貧”的內生動力。

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黨建·扶貧“心連網”、文明新風督導員、農民夜校、村規民約……近年來,宜賓高縣,這個坐落在長江第一支流南廣河河畔的古縣城,正緊扣2018年脫貧摘帽指標、精準精細施策,結合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聚集的脫貧攻堅正能量,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確保決戰決勝。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大窩鎮陳垇村文化長廊。(張潔 攝)

新環境催生新生活

或漫畫寫意、或墨寶紀實,倡導文明的標語專欄與凸顯西南民居風格的新村渾然天成。在景色宜人的鳳凰溪旅遊園區,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的村民或遊客,跳壩壩舞、打羽毛球……這是慶嶺鄉鳳凰村的鄉間生活場景。

誰曾想到,2012年前,鳳凰村還是一個環境髒亂差、產業缺乏、年輕人大量外出的“空心村”。“村裡連條像樣的鄉村公路都沒有,群眾出行走的都是泥濘路……”短短几年間,鳳凰村“鳳凰涅磐”,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法制示範村、省級鄉村旅遊精品村寨、市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落毛的鳳凰’硬是變成了‘金鳳凰’,外面的好女子也願意嫁進來。”鳳凰村黨支部書記劉忠雲自謙沒見過大世面,卻見證了鳳凰村的脫貧之路。

在他眼中,現在的鳳凰村,已經由窮到富、由差變美。“城裡人都來這兒爬山、賞花、品果,鄉村旅遊收入超過300萬元。高山水果、平地蠶桑、河谷林竹、水產養殖等幾大產業,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登高遠眺,硃紅瓦、木花窗,一棟棟鄉村新居,或組團在蜿蜒的青石板路旁,或散“種”在河畔叢林深處,依山傍水、美景如畫。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從鳳凰村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放眼全縣,50個貧困村黨群服務中心全面完成優化升級,19個鄉鎮中心校達標17個、衛生院達標16個、便民服務中心達標9個……

華麗蝶變的新村環境,讓村民們的生活“一步跨千年”。

頗具川南民居風味的慶嶺鄉鳳凰村民居。(資料圖)

新生活培養新習慣

5月12日,在高縣來複鎮太平村2隊乾淨整潔的村道上,村民何欽英提著一袋垃圾從屋裡出來,徑直走向不遠處的垃圾桶。

垃圾入桶,這看似一個不起眼的動作,早年間需要反覆提醒、糾正,現如今在高縣農村村民中已是自然而然的生活習慣。

這些新習慣背後,是高縣在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注重物質扶貧和精神扶貧、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思路在支撐。

太平村,是高縣為貧困戶扶志扶智“養成好習慣”的一個縮影。這個位於高縣東部的丘陵山區,前些年是出了名的“窮山溝”,受產業基礎、傳統習俗等影響,廣大貧困戶觀念保守、思想落後、發展意識薄弱等靠要思想嚴重,精神貧困較為普遍。

但現在,該鄉的貧困戶們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

改變首先來自對知識的掌握。貧困戶鄧遠貴,已記不清自己上過多少次農民夜校了,他說自己的脫貧信心就是通過掌握技術而增強的。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宜賓市農民夜校“微品課”決賽在高縣舉行。(資料圖)

“針對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嚴重、脫貧信心不足的問題,我們依託農民夜校,通過課堂學知識、地頭學本領,促進貧困群眾敢發展、真發展。”太平村“第一書記”李亞林駐村2年多來,帶領村民“掛圖作戰”。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高縣“脫貧攻堅·感恩奮進”勵志宣講走進大窩鎮。(資料圖)

從建立“民事代辦員”“法治宣傳員”“新風督導員”三支隊伍,到評選“自主脫貧”“勤儉節約”“誠實守信”“孝老愛親”“愛崗敬業標兵”等示範戶,太平村使“心懷感恩,共享太平”成為全村人民的共識。

習慣的養成,在於點滴的改變。近年來,高縣通過培訓、激勵等手段,潛移默化影響著貧困戶的行為習慣,催生出脫貧的原動力。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大窩鎮陳垇村不少脫貧的村民參加今年2月6日村上搞的“新潮”春晚。(羅友莉 攝)

新習慣形成新風氣

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養成了好習慣,高縣再添“一把火”,逐步打造形成整個縣城的好風氣。

該縣創新提出了“文明新風扶貧”的口號。“文明新風的前提,就是良好家風,也是良好村風民風的基礎。我們要讓全縣人民在傳承忠孝文化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得到薰陶、受到教育。”高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組織開展了修編家譜、誦讀家訓、評亮家風、表彰道德模範、忠孝楷模等活動,大力發展鄉賢文化。

“優良家風家家亮,代代相傳口碑強;大事小事少操辦,婚喪嫁娶要規範……”這是大窩鎮陳垇村根據新《村規民約》編成的七言快板。在今年2月6日陳垇村搞的“新潮”春晚上,村民們齊聲朗誦、鬥志高昂。

當天的“春晚”上,不少摘下了“貧困戶”帽子的村民都參與了節目演出。大窩鎮黨委政府還通過木刻對聯的方式,表彰了大窩鎮五星黨員、脫貧典型戶、十星農戶等先進典型,傳遞出全村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堅持與信念。

“通過各種培訓學習,有發展致富念頭的村民越來越多。”陳垇村村支部書記趙小華樂呵呵地說,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是9000元,今年村上退出貧困村,預計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以上。

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高縣的好風氣讓脫貧基礎已經夯實,今年脫貧攻堅這場硬仗肯定能夠打贏打好。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今年5月8日,高縣來複鎮召開脫貧攻堅大決戰部署會。(資料圖)

新風氣助力新發展

脫貧攻堅有了新風氣,還要有創新助力的硬辦法。

要滿足剩下的“貧中之貧”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需求,“精準”二字必不可少。但是,精準扶貧,越往後越困難——難在幹部與貧困戶間溝通平臺狹窄,貧困戶求助途徑單一;難在貧困戶數據掌握不準確、不全面,動態監管不及時;難在不能及時掌握幫扶幹部的工作情況;難在貧困戶對獲取幫扶的途徑不通暢……

去年,高縣在全省率先建設黨建·扶貧“心連網”,利用信息化技術應用手段,打造了精準扶貧的綜合信息化應用系統,用信息技術破解脫貧攻堅難題,解決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基礎扶貧”最後一公里問題。

至此,高縣把脫貧攻堅目標從“摘帽脫貧”拓展到“建成幸福美麗新村”,從“物”的新農村拓展到“物人結合”的新農村,把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薰陶融入到群眾生產生活中,讓“新”由表及裡,提煉出“自強、實幹、感恩”的“高縣精神”,實現精、氣、神的華麗嬗變。

(記者 張潔 編輯 趙蓓 主編 龐依依)

变得太漂亮了!高县“文明新风”助力精准扶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