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大連灣示意圖。資料圖

老鎮名片

大連灣街道位於甘井子區北部,是大連市區與北部陸路交通的咽喉要道。

大連灣原名柳樹屯,1936年改稱大連灣。1945年大連解放後,區劃幾經變化,至1983年改為鄉,1986年改為鎮,2002年改為街道,陸地面積近70萬平方公里。2007年至2008年度蟬聯遼寧省百強鄉鎮之首。

大連灣街道有4000多年前古人類聚居群落遺址,也有1000多年前的古代軍事要塞遺址,還有近現代國家重要軍事設施遺址,歷史遺產豐厚。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當年的李鴻章棧橋,現已經拆除。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當年來大連旅遊,幾乎沒有不去碧海山莊的。

當記者在市委黨史研究室劉志民研究員那裡看到一張清軍大連灣海防圖時,腦海裡曾經的諸多不清晰之處在瞬間明朗。

於陸路,大連灣地區處於連接大連市區、旅順與遼東半島北部的蜂腰處,誰掌握了大連灣,誰就掐住了大連的咽喉;於海路,這裡港闊水深,是“渤海之門戶,旅順港之鎖鑰”,誰佔領了大連灣,取旅順易如反掌。

所以,4000多年前,先民們選擇了大連灣東南黃海北岸的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大嘴子,他們在這裡聚集成村落,耕種粳稻和高粱,飼養豬和狗,已然學會了調製白色和紅色的顏料繪製陶器,從而留下了一段古老而美麗的傳奇。

所以,1000多年前的遼太祖選擇在這裡“築長城”,以防止日益崛起的女真部與中原宋王朝的往來。這道全長約9公里的長城,北起渤海金州灣南岸的土城子村古砬子海口,一路向南經後關村、前關村、直到前鹽村東的黃海海口,名為哈斯罕關。

所以,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想把帝國的旗幟插遍世界的英國人利用先進的航海技術,於1840年和1860年兩次侵擾大連灣海域。尤其是1860年,英軍萬餘人侵入大連灣,搶奪給養,強佔民居,演練陣法。在這裡休整了一個多月後,他們從這裡啟程,會同法軍入侵北京,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

所以,才有了1879年,李鴻章在旅順興建北洋海軍基地。作為海軍基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887年,李鴻章在大連灣和尚島修建炮臺和彈藥庫,大連灣因此成為了當時紅極遠東的海防要塞。

所以,1894年,日本人挑起了甲午戰爭,也是先取大連灣再佔旅順。有人說,如果當時大連灣守將不是貪生怕死的趙懷業,則大連灣軍民合力抗敵,等待內陸的援軍,可保要塞不失,則旅順可保。

所以,在大連結束了日俄兩強侵佔的歷史後,大連灣的命運漸漸地弱化了海防軍事重鎮的角色,慢慢轉身,在大連解放後不久,遼漁集團正式組建,進駐大連灣後,這裡後來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漁港和水產品集散地。

所以,在21世紀之初,隨著中國一重、中遠船務等大型重工企業的進駐,這裡一躍成為東北亞聞名的重工業裝備基地。

大連灣,在4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一次次地成為歷史的主角,鮮有一個地方像大連灣這樣,具有如此強的主角意識,與其說大連灣的命運強悍,不如說是強悍的歷史選擇了這裡。

四千年前的傳奇古村落: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大連灣的海鮮市場

大連灣的歷史要追溯到久遠的4000多年前。4000多年前,有一支先民選擇了這片三面被海洋圍繞的紅土地。

在通往開發區的振興路上,車流如織,很難想象在跨海橋南端,一座形似動物嘴胛的紅色土丘竟然埋藏了4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因為形似動物嘴,所以這裡被叫做大嘴子。

大嘴子文化遺址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被發現的,由於種種原因當時並沒有進行考古挖掘。1987年春天,修建大連開往開發區的振興路時,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於是大連市文管部門組織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搶救性挖掘、整理。在這次挖掘中,出土了大量古人類歷史遺存和珍貴文物,共發掘出房址51座,灰坑11個,石牆4道,出土各類器物1600多件。挖掘中發現有骨針、陶土和石頭做的網墜、魚鉤,都證明了大嘴子是個漁村,而且漁業經濟相當的發達。出土的網墜和魚鉤在我國考古發掘史上絕無僅有,它們的出土將我國用網捕魚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四五百年。

大嘴子遺址不僅向前推進了一項歷史,還將東北地區高粱的種植歷史向前推進了千餘年。據資料記載,考古隊員在房址內發現了炭化的糧食種子,經鑑定為粳稻和高粱,為本地種植。這為中國稻穀東傳朝鮮半島和日本提供了重要證據,考古學家由此推測,這條傳播路線應是從長江中下游——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九州再到本州這樣一條以陸路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線。大嘴子遺址成為了這條線名副其實的中轉站。更為重要的是,這裡出土的高粱標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發現最早的高粱實物標本,把東北地區高粱的種植歷史推進了1000多年。

本來考古學家們想仿照西安半坡遺址、瀋陽新樂遺址,在大嘴子也建一處遺址博物館,以重現4000多年前遼東半島黃海岸邊漁舟唱晚,農耕漁獵的美麗傳奇,為大連留下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可是,時間進入了雨季,發掘工作暫停,考古隊留下兩名值班人員,其餘人員撤離了現場。就在當晚,振興路施工的推土機就開到了遺址,不顧考古值班人員的哭求強行施工,遺址在瞬間化為烏有。振興路吞噬了大嘴子遺址的大部分,這處珍貴的文化遺址如今已經成為一處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高地,周圍日益崛起的高樓和工業讓這片土地顯得微不足道,振興路上車流如織,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他們每天都會與地下4000多年前的人類文明擦肩而過。

1997年,大嘴子遺址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除了遺址上樹立的一塊石碑,大嘴子在人們記憶中的消退速度,只消看著大連人提及“大嘴子”三個字時的一臉茫然就可想而知。這種茫然與西安人提起半坡、瀋陽提起新樂時的自豪成了鮮明的對比。大連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尋覓自己的文化血脈,卻在不經意間親手埋葬了那已經在手的文明之光,這讓大連人的心頭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潮起潮落大連灣

「探訪老鎮」大連灣:歷史大戲中不變的主角

▲大連灣漁港一角。

兩次鴉片戰爭 英軍侵擾大連灣

1887年之前,柳樹屯只是大連灣沿線的一個小漁村,因三山島位於門戶前,又離東西青泥窪村很近,水深港闊,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將貪婪的目光第一次瞄向大連灣的列強並不是日本人,而是英國人。

翻閱《大連百年風雲圖冊》記者看到,1840年8月,第一次鴉片戰爭時,侵華英軍頭目查理·懿律率艦隊到達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了鴉片貿易合法化、割地賠款等要求,還藉機侵擾了大連沿海,英軍的這一次侵擾只為了窺探海口出入的路線。

然而到了1860年,英軍捲土重來,這一次他們選定在大連灣集結兵力,並將此作為補充給養的軍事基地,前後在大連集結的軍艦達到120餘艘,兵力萬餘。他們在海上操練兵士,攔截船隻,搶奪糧食。1860年10月13日的《倫敦新聞》上,刊載隨軍記者的一組素描,記錄了英軍在大連灣登陸時的情景。圖中不僅記錄了當年大連灣的街景,還記錄了大連灣當時的民居——起脊的草房、向上打開的窗戶、設在火炕旁邊的灶臺,居民大多布衣草鞋。侵華英軍漢恩特艦長繪製的大連灣海圖上,將大連灣改名為“維多利亞”灣,旅順易名“阿瑟”灣。

英軍在大連灣一帶停留了一個多月,1860年7月26日,離開大連灣開赴京津,與法軍合兵一處,進攻北京,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在英軍離開大連灣的兩個多月後,10月6日,英法聯軍攻佔了圓明園,瘋狂搶掠後,一把大火燒燬了這座萬園之園。

甲午戰爭 大連灣親歷屈辱歷史

也許正是因為英法聯軍的海上進犯,讓大清的權臣看到了海防的重要,隨後的二十年間,李鴻章在思考建立一支強大的國家海軍,他把目光對準了大連灣西南不遠處的旅順。從1879到1887年,李鴻章的奏摺經常會出現大連灣的名字,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大連灣的名字是因為李鴻章而來。

不管是否如此,在1887年,李鴻章耗費了近十年之力,在大連灣的和尚島修建了東、中、西三處炮臺,並在沿線佈置了38門克虜伯大炮,最大口徑達240毫米。那時,北至旅順,南至廈門東南沿海都佈置了從德國購買的大炮,而當時的大連灣又是重中之重,被稱為“北洋精華”,它因此也成為了與旅順口、威海衛齊名的北洋水師重鎮。

1894年的5月,李鴻章在旅順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北洋大閱兵,從現在能查到的照片上可以看出,當時的情形真可謂旌旗招展,聲勢浩大。閱兵歷時十天,校閱了北洋駐旅順、大連灣海陸各軍,還邀請了英法俄三國的海軍要員前來觀陣,就連日本也派員參觀。

同年11月7日,日本人拿下了李鴻章耗盡數年之力打造的“北洋精華”大連灣。

在《中日甲午戰爭全史》中,記者看到了日軍隨軍記者龜井茲明的文章。龜井茲明是隨著日軍第一師團長山地元治一路進軍的。他在文章中提到攻打大連灣的前夜,“因為要攻打和尚島炮臺,各軍官兵士互相決心死戰,有的把行李託付給戰友作為遺物,有的把卷煙分的一支不剩,也不帶午飯和乾糧,悲壯凜然無一想生還者。”然而,當這群抱著必死之決心的士兵一步步進逼和尚炮臺時,竟然沒有受到一槍一彈的攻擊,當他們登上和尚島炮臺時,看到是空無一人的炮臺,散落在地的槍支,和裝滿彈藥引信還留在外面的大炮。日軍的反應是“木然良久”,他們都不敢相信居然能夠兵不血刃拿下了“旅順之鑰匙”。

就在日軍士兵忙著分捲菸的時刻,守衛和尚島炮臺的清軍將領趙懷業,卻忙著“令人至煙臺售其所存軍米”,忙著在“大連灣碼頭自督勇丁運行李物什渡海作逃”。就在山地元治的大軍進逼大連灣的前晚,趙懷業不戰而逃,率軍奔向旅順,將李鴻章經營數年的大連灣拱手讓與日軍,與炮臺同時讓出的還有不計數量的槍支彈藥,日軍一將領在日記中記錄道,“假若此炮臺為日軍所守,以一箇中隊可擋百萬之敵。”可見,並不是北洋海軍的大炮不夠堅利,不夠堅利的將士之心,在李鴻章選擇讓趙懷業作為守將的那刻起,大連灣的失守就已經註定,旅順的失守以及後來北洋海軍的覆滅也已經註定。

1895年,李鴻章在中日《馬關條約》上簽字,大連灣的屈辱從此烙下。日本人一邊數著三千萬兩白銀的賠款時,一邊在撤離和尚島炮臺時,拿走了大炮,炸燬了炮臺。如今在和尚島已經很難找到炮臺的蛛絲馬跡,只有留在大連灣林場內的一處壕溝,據說是當年運送彈藥用的戰壕。據說在大連灣碧海山莊內還留存著中炮臺的遺址。

歷史的痕跡就在這一百多年間一點點的消散了,然而歷史的教訓是不應消散的。

漁港今天 依然是時代主角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連灣街裡只有東西兩條比較繁華的大街,街上有家老字號海鮮飯店,如今姜有茂已經想不起它的名字,他記得那時街裡有一種大燒餅很有名,周邊的人就叫它大連灣燒餅,“皮薄、夾糖,香脆可口。”

如今的大連灣老鎮的居民們一部分人過著漁港人家的小日子,一部分人進入大企業當上了工人,安居樂業,大海博大的精神湧動在大連灣人的血脈中,與時代並行,一點也不落後於先人,依然是時代舞臺上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