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大连湾示意图。资料图

老镇名片

大连湾街道位于甘井子区北部,是大连市区与北部陆路交通的咽喉要道。

大连湾原名柳树屯,1936年改称大连湾。1945年大连解放后,区划几经变化,至1983年改为乡,1986年改为镇,2002年改为街道,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2007年至2008年度蝉联辽宁省百强乡镇之首。

大连湾街道有4000多年前古人类聚居群落遗址,也有1000多年前的古代军事要塞遗址,还有近现代国家重要军事设施遗址,历史遗产丰厚。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当年的李鸿章栈桥,现已经拆除。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当年来大连旅游,几乎没有不去碧海山庄的。

当记者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刘志民研究员那里看到一张清军大连湾海防图时,脑海里曾经的诸多不清晰之处在瞬间明朗。

于陆路,大连湾地区处于连接大连市区、旅顺与辽东半岛北部的蜂腰处,谁掌握了大连湾,谁就掐住了大连的咽喉;于海路,这里港阔水深,是“渤海之门户,旅顺港之锁钥”,谁占领了大连湾,取旅顺易如反掌。

所以,4000多年前,先民们选择了大连湾东南黄海北岸的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大嘴子,他们在这里聚集成村落,耕种粳稻和高粱,饲养猪和狗,已然学会了调制白色和红色的颜料绘制陶器,从而留下了一段古老而美丽的传奇。

所以,1000多年前的辽太祖选择在这里“筑长城”,以防止日益崛起的女真部与中原宋王朝的往来。这道全长约9公里的长城,北起渤海金州湾南岸的土城子村古砬子海口,一路向南经后关村、前关村、直到前盐村东的黄海海口,名为哈斯罕关。

所以,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想把帝国的旗帜插遍世界的英国人利用先进的航海技术,于1840年和1860年两次侵扰大连湾海域。尤其是1860年,英军万余人侵入大连湾,抢夺给养,强占民居,演练阵法。在这里休整了一个多月后,他们从这里启程,会同法军入侵北京,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所以,才有了1879年,李鸿章在旅顺兴建北洋海军基地。作为海军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887年,李鸿章在大连湾和尚岛修建炮台和弹药库,大连湾因此成为了当时红极远东的海防要塞。

所以,1894年,日本人挑起了甲午战争,也是先取大连湾再占旅顺。有人说,如果当时大连湾守将不是贪生怕死的赵怀业,则大连湾军民合力抗敌,等待内陆的援军,可保要塞不失,则旅顺可保。

所以,在大连结束了日俄两强侵占的历史后,大连湾的命运渐渐地弱化了海防军事重镇的角色,慢慢转身,在大连解放后不久,辽渔集团正式组建,进驻大连湾后,这里后来成为了亚洲最大的渔港和水产品集散地。

所以,在21世纪之初,随着中国一重、中远船务等大型重工企业的进驻,这里一跃成为东北亚闻名的重工业装备基地。

大连湾,在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次次地成为历史的主角,鲜有一个地方像大连湾这样,具有如此强的主角意识,与其说大连湾的命运强悍,不如说是强悍的历史选择了这里。

四千年前的传奇古村落: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大连湾的海鲜市场

大连湾的历史要追溯到久远的4000多年前。4000多年前,有一支先民选择了这片三面被海洋围绕的红土地。

在通往开发区的振兴路上,车流如织,很难想象在跨海桥南端,一座形似动物嘴胛的红色土丘竟然埋藏了4000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因为形似动物嘴,所以这里被叫做大嘴子。

大嘴子文化遗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发现的,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进行考古挖掘。1987年春天,修建大连开往开发区的振兴路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大连市文管部门组织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在这次挖掘中,出土了大量古人类历史遗存和珍贵文物,共发掘出房址51座,灰坑11个,石墙4道,出土各类器物1600多件。挖掘中发现有骨针、陶土和石头做的网坠、鱼钩,都证明了大嘴子是个渔村,而且渔业经济相当的发达。出土的网坠和鱼钩在我国考古发掘史上绝无仅有,它们的出土将我国用网捕鱼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四五百年。

大嘴子遗址不仅向前推进了一项历史,还将东北地区高粱的种植历史向前推进了千余年。据资料记载,考古队员在房址内发现了炭化的粮食种子,经鉴定为粳稻和高粱,为本地种植。这为中国稻谷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提供了重要证据,考古学家由此推测,这条传播路线应是从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再到本州这样一条以陆路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线。大嘴子遗址成为了这条线名副其实的中转站。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出土的高粱标本,是中国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高粱实物标本,把东北地区高粱的种植历史推进了1000多年。

本来考古学家们想仿照西安半坡遗址、沈阳新乐遗址,在大嘴子也建一处遗址博物馆,以重现4000多年前辽东半岛黄海岸边渔舟唱晚,农耕渔猎的美丽传奇,为大连留下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是,时间进入了雨季,发掘工作暂停,考古队留下两名值班人员,其余人员撤离了现场。就在当晚,振兴路施工的推土机就开到了遗址,不顾考古值班人员的哭求强行施工,遗址在瞬间化为乌有。振兴路吞噬了大嘴子遗址的大部分,这处珍贵的文化遗址如今已经成为一处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高地,周围日益崛起的高楼和工业让这片土地显得微不足道,振兴路上车流如织,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每天都会与地下4000多年前的人类文明擦肩而过。

1997年,大嘴子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除了遗址上树立的一块石碑,大嘴子在人们记忆中的消退速度,只消看着大连人提及“大嘴子”三个字时的一脸茫然就可想而知。这种茫然与西安人提起半坡、沈阳提起新乐时的自豪成了鲜明的对比。大连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寻觅自己的文化血脉,却在不经意间亲手埋葬了那已经在手的文明之光,这让大连人的心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潮起潮落大连湾

「探访老镇」大连湾:历史大戏中不变的主角

▲大连湾渔港一角。

两次鸦片战争 英军侵扰大连湾

1887年之前,柳树屯只是大连湾沿线的一个小渔村,因三山岛位于门户前,又离东西青泥洼村很近,水深港阔,地理位置相当重要。

将贪婪的目光第一次瞄向大连湾的列强并不是日本人,而是英国人。

翻阅《大连百年风云图册》记者看到,1840年8月,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侵华英军头目查理·懿律率舰队到达天津,向清政府提出了鸦片贸易合法化、割地赔款等要求,还借机侵扰了大连沿海,英军的这一次侵扰只为了窥探海口出入的路线。

然而到了1860年,英军卷土重来,这一次他们选定在大连湾集结兵力,并将此作为补充给养的军事基地,前后在大连集结的军舰达到120余艘,兵力万余。他们在海上操练兵士,拦截船只,抢夺粮食。1860年10月13日的《伦敦新闻》上,刊载随军记者的一组素描,记录了英军在大连湾登陆时的情景。图中不仅记录了当年大连湾的街景,还记录了大连湾当时的民居——起脊的草房、向上打开的窗户、设在火炕旁边的灶台,居民大多布衣草鞋。侵华英军汉恩特舰长绘制的大连湾海图上,将大连湾改名为“维多利亚”湾,旅顺易名“阿瑟”湾。

英军在大连湾一带停留了一个多月,1860年7月26日,离开大连湾开赴京津,与法军合兵一处,进攻北京,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英军离开大连湾的两个多月后,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圆明园,疯狂抢掠后,一把大火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

甲午战争 大连湾亲历屈辱历史

也许正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海上进犯,让大清的权臣看到了海防的重要,随后的二十年间,李鸿章在思考建立一支强大的国家海军,他把目光对准了大连湾西南不远处的旅顺。从1879到1887年,李鸿章的奏折经常会出现大连湾的名字,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大连湾的名字是因为李鸿章而来。

不管是否如此,在1887年,李鸿章耗费了近十年之力,在大连湾的和尚岛修建了东、中、西三处炮台,并在沿线布置了38门克虏伯大炮,最大口径达240毫米。那时,北至旅顺,南至厦门东南沿海都布置了从德国购买的大炮,而当时的大连湾又是重中之重,被称为“北洋精华”,它因此也成为了与旅顺口、威海卫齐名的北洋水师重镇。

1894年的5月,李鸿章在旅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北洋大阅兵,从现在能查到的照片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形真可谓旌旗招展,声势浩大。阅兵历时十天,校阅了北洋驻旅顺、大连湾海陆各军,还邀请了英法俄三国的海军要员前来观阵,就连日本也派员参观。

同年11月7日,日本人拿下了李鸿章耗尽数年之力打造的“北洋精华”大连湾。

在《中日甲午战争全史》中,记者看到了日军随军记者龟井兹明的文章。龟井兹明是随着日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一路进军的。他在文章中提到攻打大连湾的前夜,“因为要攻打和尚岛炮台,各军官兵士互相决心死战,有的把行李托付给战友作为遗物,有的把卷烟分的一支不剩,也不带午饭和干粮,悲壮凛然无一想生还者。”然而,当这群抱着必死之决心的士兵一步步进逼和尚炮台时,竟然没有受到一枪一弹的攻击,当他们登上和尚岛炮台时,看到是空无一人的炮台,散落在地的枪支,和装满弹药引信还留在外面的大炮。日军的反应是“木然良久”,他们都不敢相信居然能够兵不血刃拿下了“旅顺之钥匙”。

就在日军士兵忙着分卷烟的时刻,守卫和尚岛炮台的清军将领赵怀业,却忙着“令人至烟台售其所存军米”,忙着在“大连湾码头自督勇丁运行李物什渡海作逃”。就在山地元治的大军进逼大连湾的前晚,赵怀业不战而逃,率军奔向旅顺,将李鸿章经营数年的大连湾拱手让与日军,与炮台同时让出的还有不计数量的枪支弹药,日军一将领在日记中记录道,“假若此炮台为日军所守,以一个中队可挡百万之敌。”可见,并不是北洋海军的大炮不够坚利,不够坚利的将士之心,在李鸿章选择让赵怀业作为守将的那刻起,大连湾的失守就已经注定,旅顺的失守以及后来北洋海军的覆灭也已经注定。

1895年,李鸿章在中日《马关条约》上签字,大连湾的屈辱从此烙下。日本人一边数着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时,一边在撤离和尚岛炮台时,拿走了大炮,炸毁了炮台。如今在和尚岛已经很难找到炮台的蛛丝马迹,只有留在大连湾林场内的一处壕沟,据说是当年运送弹药用的战壕。据说在大连湾碧海山庄内还留存着中炮台的遗址。

历史的痕迹就在这一百多年间一点点的消散了,然而历史的教训是不应消散的。

渔港今天 依然是时代主角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连湾街里只有东西两条比较繁华的大街,街上有家老字号海鲜饭店,如今姜有茂已经想不起它的名字,他记得那时街里有一种大烧饼很有名,周边的人就叫它大连湾烧饼,“皮薄、夹糖,香脆可口。”

如今的大连湾老镇的居民们一部分人过着渔港人家的小日子,一部分人进入大企业当上了工人,安居乐业,大海博大的精神涌动在大连湾人的血脉中,与时代并行,一点也不落后于先人,依然是时代舞台上的主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