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89岁的周韶华在开幕式现场致辞

89岁的艺术家周韶华先生,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163件创作,是他几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艺术捐赠。此次捐赠代表了周韶华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从巨幅鸿制到精细手稿,涵盖了周韶华从1963年的作品到最近几年的新作。毫无疑问,这是美术界的大事儿。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秦岭深处》 纸本水墨 90cm×96.5cm 1983年

  几十年来,周韶华热衷于艺术捐赠,不断向各地美术馆、院校捐赠他的艺术创作。谈及艺术捐赠,他这样认为:“我觉得国家收藏很重要,是保护国家文化的重要环节,它的价值远远大于我个人的收藏价值,而捐赠将丰富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历年来公开捐赠记录


  在公开捐赠记录中显示,周韶华曾经在早年一次捐赠给家乡山东荣成85件80年代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2002年,再次给荣成博物馆捐赠国画作品39件;2005年,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46件;2010年7月,周韶华向湖北美术馆捐赠了他收藏的27件湖北版画作品和5件书法篆刻作品;2013年12月,周韶华向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捐赠作品《神游星空》;2014年,周韶华先生向湖北美院捐赠四幅作品,以供学生临摹与学习。90年代以来并陆续向武汉美术馆捐赠了国画作品,2000年,向陕西美术博物馆捐赠1国画作品;2011年向岭南美术馆捐赠1件国画作品。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仰韶韵古》 纸本水墨 68cm×69.5cm 2002年


  关于此次捐赠,周韶华以《如是我心》为题写下一篇短文,细数他多年来的捐赠心路历程以及此次向中国国家画院捐赠的心境:

如是我心

  过去我对捐献作品有很高的积极性。大规模的是三位数,中规模的是二位数,这两类捐献有五次。但后来一想到捐献之事,涌上心头的是:恼恨自己,悔不当初,盲目热情虽高,深思熟虑太少,失败教训太深。但恩格斯说:“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教育,是最深刻的教育”。失败是我交的学费。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走出仰韶二》 纸本水墨 68cm×67.5cm 2002年


  因此,这次决定把作品捐献给国家画院,是经过郑重严肃的思考,绝不是感情代替政策,而是运用法律手段,不但保证了作品的安全,而且还要发挥作品传播的效能。最主要的是我信任国家画院,并预见到他们将会做些什么。他们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自从国家画院新的领导集体登台后,画院整体呈现出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家观念和国家意志,表现在对“一带一路”的顶层设计、创作谋划与艺术实践,都做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成果非凡。他们要把国家画院做大做强,与大国文化相匹配,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再者,画院的研究力量很强,展示传播功能也会越做越强。我的作品落户国家画院是适得其所,它们会与国家画院同行同命运,前景必定是光明无限。

周韶华 2017.5.30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家园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182cmx245cm 2003年   

2017年6月2日,周韶华捐赠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此次捐赠给国家画院的全部163件作品。按照捐赠门类,展览划分为绘画、诗稿书法、采风手记、创作素材、手稿五个部分,展览将持续到6月12日。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游走迁徙是三江源人的生存状态》 纸本水墨 32cm×44cm 2009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主持,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艺术家周韶华等嘉宾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同时还举行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周韶华艺术研究所”揭牌仪式。据了解,这是国家画院首次以艺术家的名义成立研究所,“周韶华艺术研究所”的成立将以周韶华的捐赠为基础,对周韶华以及他所代表的艺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我爱阿尔金》 纸本水墨 68.5cm×69cm 2010年   

中国美术经历了清末以来的巨大震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依然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家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创作来探索和表达,但无疑,继承与创新依然是艺术家面临的共同课题。杨晓阳在周韶华捐赠展之际谈及,此次借“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捐赠作品展”的机会,有必要再一次审视和研究周韶华先生的艺术。他认为,周韶华杰出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缜密的理性思考。在约100万言的理论文字中,形成了自己从文化理想到方法论完备的美术理论体系。如果周先生没有从事艺术创作,那一定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理论家。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高山流水落玉盘》 纸本水墨 68cm×136.5cm 2011年   

周韶华1929年出生于山东,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年过半百的周韶华先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长征。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大海;从长白山到帕米尔高原,行程约20万公里,亲身体验了中华文明的绚丽、雄浑和博大。这种体验式的文化寻源,已经超越了默记心识的采风和对景写生的搜索,而是在富有寓意的长江黄河的寻源中,在艰苦的山水跋涉中,踏着祖先的脚印,思考华夏文明的精神所在,思考恰当表达这种精神的图式。周韶华从文化的深层探讨中国画的继承和革新问题,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创作了大量既面目一新、又有文化意蕴,可以为这个时代代言的优秀作品。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横断秋魂》 纸本水墨 88cm×349cm 1993年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群山之母之一》 纸本水墨 123cm×247.5cm 1995年


周韶华:我为什么要向国家画院捐赠163件作品?

周韶华《丝路风景线》 纸本水墨 142cmx360cm 201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