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入狱,余秋雨却写信“祝贺”,4年后,朋友带了一身本领出狱

2000年,已离开舞台的马兰决定陪伴丈夫余秋雨共走“千禧之旅”。“千禧之旅”是一次以探寻古文明为目的的文化考察,是一档电视节目,也是余秋雨写书的素材来源。“千禧之旅”始于希腊奥林匹亚,终于中国万里长城,历时4个多月,跨越4万多公里,踏遍了全球10个国家。观众们跟着余秋雨一起,重游了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和三大宗教发祥地,一起探索、破译、感悟古文明的演变和兴衰。


朋友入狱,余秋雨却写信“祝贺”,4年后,朋友带了一身本领出狱


“我们感情很深,感觉很好,思想同步,我们属于一见如故,从始至终关系都非常和谐和密切。我们既是夫妻,又是艺术伙伴,我们都非常尊重对方的父母,我的文化活动跟我的专业有关,也跟我妻子的专业有关。”看得出余秋雨对妻子的真情。绝大多数的社会活动,余秋雨和马兰都会携手出席,这样两颗星星发出的光芒比一颗星星更加灿烂。

为了潜心治学,余秋雨至今还坚持着“不订报、不用电脑、不上网、不用手机”的原则。现代资讯如此丰富而日新月异,余秋雨的这种生活方式的确让人难以接受。有人问他:“作为一个社会的观察者,您不担心自己会与时代脱节?”他笑了笑,答道:“不会脱节,我还看电视中的新闻节目,做一个新闻评论员也基本合格。我不上网、不看报,主要是没有时间去接受大量过眼云烟的信息——我的博客是两个女孩帮我弄的。我不参加会议,甚至从来没有手机。要找我,只能打我妻子或秘书的手机,由他们筛选。要想保持头脑的疏朗、空阔,这样才有可能面对长天大地,静思生命的价值。”他说,他很想安安静静地生活。“我也不印名片,也不会开车,这是算过命的,说不能开车。我不全信,且也姑妄听之。”

2003年初夏,中央电视台要拍摄余秋雨的一些早年生活片断,几位编导特别希望他领着他们去寻找当年他在浙江奉化一个半山腰上称病避暑、潜心攻读的那个屋子——一幢原先被称作“中正图书馆”的老楼,居然被他找到。

“那时,我通过早年一位老师的关系借住在老楼的一间小屋里,整幢老楼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一个人,我几乎翻遍了蒋介石要他儿子蒋经国读的所有古籍,以至今天打开那些陈旧书架时的熟练程度,仍然把真正的管理员吓了一跳。”余秋雨说,当时他在这里举目无亲、吃食无着,更找不到电话、邮局、电视、报纸,是彻底的放逐和封闭。废弃的老楼外是密密的树,树外是层层的山,山顶是厚厚的云。

这些年来,余秋雨养成了一个读书习惯:绝不东翻西翻、浅尝辄止,绝不见缝插针、手不释卷;要读书先把大门关上,电话拔掉,收起精神,稳住气息,而且,桌上只能有一本书。他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朋友因事犯法,要关4年,余秋雨便写信到监狱,祝贺他这个大忙人竟然能获得这么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并建议他主攻英语。4年以后,他的这位朋友带着一部60万字的译稿走出了监狱。

从学术研究、学校领导到实地考察、随笔写作,余秋雨经历了不少彻底的拦断和转换,每次都是在别人认为状态最好的时候离开,一遍遍地从零开始。他说:“我是个行路者,不愿意在某处流连过久。安适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丰沛的泉眼很容易滞留人生,而任何滞留都是自我断裂,任何安顿都是创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会诱发争夺,而任何争夺都包含着损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