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一直有些許的江南情節,無論“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

中的煙水飄渺,還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歲月悠悠,姑蘇月落、十里秦淮、西湖殘照……無不讓人魂牽夢繞。不過“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江南水鄉在遠古時期卻不是這般的風花雪月。在那個大自然變幻莫測的年代,這片土地的先人們經歷了怎樣的艱難困苦,又是如何在這片古老的大地上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明呢?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望斷天涯路

兩萬年前,在地理學的劃分上屬於晚更新世末期,在漫長的冰期中頑強生存下來的古人們為了尋找更適合生存的家園,一些攜帶著O1亞型Y單倍群的古人沿著冰川期露出海平面的大陸架北上。我們現在很難準確判斷最早進入東亞大陸的這些O1亞型人是同一群人還是不同的人群。筆者推測應該差不多是一個時期的不同人群。總之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這些人沿途留下了一些舊石器向新石器過渡的遺址,其中見著於考古文獻的有“道縣的玉蟾巖遺存”“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存”等。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玉蟾巖遺存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仙人洞遺存

11500年左右,新仙女木事件結束,全新世來臨了,氣溫逐漸升高,人類的生存環境明顯開始改善。在這樣一個溫潤氣候的誘惑下,一群勇敢的古人繼續北上,來到了錢塘江流域。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文化

在晚更新世末期,地球上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退現象,當時海岸線比現在的海平面要低出來150米到200米,現在的東海大陸架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表面是一層硬質的黃土層。這些黃土是在乾冷氣候下海退形成的沉積物,從現在浙江西部的丘陵地帶一直向東部蔓延。所以遠來的古人完全可以沿著裸露出來的大陸架向北方遷徙,這樣可以很輕易繞過南嶺一帶冰雪覆蓋的群山。而我們上面提到的這群人,就是這樣來到了錢塘江流域,此時氣候逐漸變暖,海平面開始上升,

在12000年的時候,海平面已經上升到低於現在海平面60米左右,此時的長江河口和錢塘江河口的平原地帶遍佈沼澤,包括北部的太湖沿岸區域也是如此。所以這群遠來的古人不得不停下了前進的腳步,選擇離海岸線稍遠的山谷盆地定居了下來。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或許這些人並沒有想到,正是由於他們勇敢的探索,這個地區會在10000年後的今天成為了富足安樂的魚米之鄉

。而遠赴天涯的他們及其後代,心中是否還保留著對遙遠的南方故土的眷戀呢?那些傳下來的記憶是否會在某個深夜從心底升起,化作那縷絲絲的悵然,我們也不得而知了。不過他們自然也不會知道,10000年後的今天,這片土地的繼承者們還是發現了他們生存過的痕跡,通過對這些痕跡的研究和探索,這些勇敢的先人是如何生活的以及他們是如何與環境鬥爭的情景終於逐步展現在我們眼前。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晚更新世海岸線

這些遺址在今天被考古學者們稱作“上山文化”,很有意思的巧合,這些古人對遠方的探索,不正象登山一樣,充滿著未知和神秘,只有勇氣和力量才能讓人無所畏懼,無限風光在險峰呵。

吾將上下而求索

上山文化的絕對年代目前還有些模糊,在學界尚存在爭議,本文支持其上限是11000年,下限為8500年這個時間段。他的分佈範圍主要在錢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和周邊幾個小的山谷盆地。有時候古人的智慧是遠超我們想象的,“上山人”將他們的聚落居址選在位於盆地腹部支系河流旁邊的臺地上,這樣可以避開主幹河流那些頻繁的洪水氾濫帶來的傷害,由於河流不斷地衝擊,雖然造成了不少水土流失,但同樣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加上這時候正是處在“全新世溫暖期”的溫潤氣候中,原始農業也因此開始萌芽。山地植被豐富,距離也不遠,對於仍然以採集和打獵為主要謀生手段的古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個優越的定居場所。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上圖是上山文化的主要遺址分佈區域,這些遺址主要分佈在盆地內幾條主要河流衢江、武義江、東陽江兩岸,北面是千里崗山脈金華山脈,這兩座山脈可以阻擋北方來的寒風。南面是仙霞嶺,東面是

會稽山。山上繁茂的植被自然是古人良好的狩獵及採集場所,西邊是常山港江山港,方便古人沿著河谷向內陸縱深遷徙。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盆地群示意

浦江盆地和墩頭盆地位於金衢盆地的北部邊緣,與金衢盆地連成一體。金衢盆地南邊緊鄰永康盆地和武義盆地。這幾個盆地形成一個大的盆地群,有學者形容其為花瓣式盆地群。上山文化主要就分佈在這個花瓣式盆地群區域。

據學者考察,金衢盆地10000年時候的地貌與現在基本類似。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河溪密佈,整個盆地及周圍群山植被豐富、土壤肥沃,直到今天這個地區的糧食產量也僅次於杭嘉湖平原。所以這裡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最早的農業發源地之一,甚至已經有了人工開始栽培水稻的跡象,與長江中游的考古文化一同成為了中國最早的稻作農業起源地。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人”來到這裡以後,很快就定居下來,並迅速向整個盆地及周邊擴散,目前已經發現了十幾處考古遺存。衢江由西向東貫穿整個金衢盆地,分別由常山港和江山港起源的兩條支流在衢州匯合並向東流去。“上山人”將聚落安在衢江南側的二級階地上,距離主河道的距離在3-5公里。各個支流從南部山峰流出並向北匯入衢江。“上山人”將居址定在離這些支流更近的區域,背鄰山地緩坡。按照學者對古地理的研究,這些遺址在10000年時候距離古海岸線達到270公里,比現在距離海岸線要遠出來100公里左右,所以即便全新世海侵最高潮時期,侵入內陸的海水對這裡也不會造成太多的影響。但真的沒有影響嗎?我們後文再看。在衢江沿岸發現的上山文化遺址有五處,分別是青碓遺址、荷花山遺址、下庫遺址、青陽山遺址、山下週遺址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衢江流域遺址分佈

流經永康縣的那條河被稱作武義江,全長129公里。這裡也是上山文化密集分佈區,此處共發現文化遺址六處。主要都集中在永康縣內,分別是大公山遺址、湖西遺址、廟山遺址、庵山遺址、長城裡遺址、長田遺址、太婆山遺址。這些遺址的分佈特點與衢江沿岸遺址類似。主要是位於近支流遠幹流的臺地及支流的河灘上,雨水豐富,日照充足。這個區域距離古海岸線稍微近些,不過也在200公里以上。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武義江遺址分佈

東陽江區域有兩處遺址,這裡已經到了金衢盆地東部邊緣,分別是義烏橋頭遺址和東陽老鷹山遺址。遺址所處位置地貌特點與上面兩條河區域的遺址類似。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東陽江遺址分佈

其餘四處遺址,上山遺址位於浦江盆地的浦江附近,在金渠盆地北側的小盆地腹地。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遺址

小黃山遺址位於金衢盆地東北方曹娥江的河谷盆地。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小黃山遺址

仙居下湯遺址位於金衢盆地東南部的靈江小盆地中。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仙居下湯遺址

只有臨海峙頭山遺址離古海岸線最近,僅僅80公里左右,不過聰明的“上山人”將居址選在沿海的丘陵上,而不是河谷盆地,這樣避免了隨時被海水侵襲的危險。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臨海峙頭山遺址

上山文化所得材料有限,按照蔣樂平老師的分析,分成了三期,早期集中在東部偏北。主要包括上山遺址、廟山遺址、大公山遺址、太婆山遺址,也就是武義江和浦江這個區域。按照本文推測,上山人來的方向應該是東部大陸架形成的平原,所以“上山人”

早期定居在金渠盆地的東部也很好理解。隨著“上山人”生產力的提高,人口開始變多,“上山人”開始尋找新的定居點,不過主要區域還是在金衢盆地這個“聚寶盆”。在中期(9000年前),上山文化遺址開始變多,除了“上山遺址”繼續沿用,小黃山遺址、荷花山遺址、青碓遺址、山下週遺址、湖西遺址、橋頭遺址都是出現在這個時期。由此可以看出來,“上下而求索”的“上山人”已經將勢力範圍擴張到整個金衢盆地,而小黃山遺址的出現應該能夠看出“上山人”向東北部擴張的勢頭。

與所有的考古文化一樣,晚期時候“上山文化”開始衰落,只有“湖西遺址”“長城裡遺址”被發現。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上山文化晚期遺址分佈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上山文化”開始衰敗了呢?鑑於其他文化衰落的原因,我們可以推測是來自其他地區的文化勢力人群進入了錢塘江上游,對“上山人”造成了壓迫。在上山文化晚期,出現了繩紋釜形器這樣的明顯來自長江中游彭頭山文化特徵的器物,不過9000年前的古人各方面的確還是很原始的。那時候人群對資源的爭奪是怎樣一個形式,具體情形無法得知。

距今9000-6500年期間長江三角洲處於快速堆積階段,原來西部那些起伏不平的地面被海侵層填平,最厚的堆積層達到25-30米。寧紹平原也是在這個階段開始形成的。從考古文化上看,明顯具有多個文化碰撞現象的跨湖橋文化在這裡出現了,是錢塘江上游的“上山人”來到了這裡嗎?

人定兮勝天

上節我們講到“上山人”受到來自長江中游文化勢力的擠壓,出現了向東遷徙的跡象。我們從考古上能看到什麼呢?以出現在杭州蕭山的跨湖橋遺址為代表的跨湖橋文化在8000年左右出現在考古視野中。跨湖橋文化的出現不僅讓寧紹平原地區考古文化從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向前延伸了1000多年,同時跨湖橋文化頗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在學界造成了不小的爭議。甚至有學者認為他屬於來無影去無蹤的一支文化。不過隨著考古發現的增多以及研究的深入,多數學者認為跨湖橋文化前接

“上山文化”,後接“河姆渡文化”,形成了寧紹平原地區完整的考古學文化序列。

跨湖橋文化的遺址除了杭州灣的跨湖橋遺址和下孫遺址外,其餘確認的幾處遺址都在永康境內,大多與上山文化遺址出現層疊現象,也就是下層是上山文化,上層是跨湖橋文化。從這點似乎可以看出來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這幾處遺址我們上節都有提到,就是上山遺址、小黃山遺址、橋頭遺址、青碓遺址。還有就是荷花山遺址雖然沒有直接疊壓的關係,但出現了兩種文化的器物遺存混合存在的現象。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跨湖橋遺址

我們一直認為,同一個考古文化並不一定是同一個族群所有,所以來自長江中游的彭頭山人進入了錢塘江流域是完全合理的一種推斷。隨著長江中游文化勢力的介入,上山文化轉型成了跨湖橋文化,並同時向東擴張到寧紹平原西部的杭州灣地區。

不過這只是一種猜測,我們前文也做過交待,八九千年前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爭奪我們無法得到清晰的認識,那麼還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

距今8400年前,地球出現了一次持續400年左右的氣候突變,整個東亞地區開始變得乾冷,降溫幅度竟然達到了8℃-10℃,比現在的氣溫要低10℃-14℃。平均氣溫在5℃-6℃這樣。按照學者的結論,當有效溫度低於11.43℃情況下,無論靠植物採集還是狩獵為生的人類是無法生存的。而這次氣候的突變讓在金衢盆地丘陵地帶生活的“上山人”不得不做出向東遷徙尋找有更多食物來源的地區。所以原本興盛的金衢盆地西部的上山文化遺存消失,東部幾處遺址保留了下來,過剩的人群繼續沿著浦江向東到達了杭州灣地區。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杭州灣地區氣候相對溫暖一些,但從跨湖橋遺址以及下孫遺址考古來看,這群人所處的生態環境非常複雜。這裡既包括海水到淡鹹水再到淡水這樣一個水資源的複雜情況,還包括開闊向陽的草地到樹蔭參差的林地這樣的一個區域環境。如此複雜多變的生態環境卻為遷徙來此的人群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食物來源。跨湖橋遺址發現了原始栽培稻,還出現了農業生產工具“骨耜”

“跨湖橋人”一邊在溼地捉鳥摸魚,一邊去山林採摘堅果,不時還可以去森林邊上抓些鹿回來打個牙祭。在氣候轉暖的時候再種點水稻。不過隨著7500-7000年全新世最大海侵的來臨,位於錢塘江、富春江、浦江交匯處的跨湖橋人群飽受江水倒灌之苦,為了適應水上的生活,跨湖橋人創造了獨木舟,在江水氾濫形成的湖泊上面進行漁獵來維持生存。可惜跨湖橋人面對的是無情的大自然。隨著7000年這個海侵高峰的到來,跨湖橋遺址最終被淹沒在滔滔的海浪之中。跨湖橋人是否已經提前轉移了,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部分人在波濤洶湧的海浪中倖存了下來。在跨湖橋遺址南部23公里處出現了“樓家橋遺址”,這個遺址測年在距今6500年左右。被劃分進河姆渡文化,從樓家橋遺址文化內涵來看,是跨湖橋文化的繼承者。西部荷花村遺址附近出現的三酒罈遺址也同樣傳承了跨湖橋文化的特徵。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樓家橋遺址

按照蔣老師的分析,顯然從考古上來看之後出現在寧紹平原的河姆渡文化與跨湖橋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河姆渡文化之所以會偏離了跨湖橋文化發展的軌跡,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了北方文化的影響和衝擊。這個北方文化就是來自江淮東部的順山集文化。我們這裡還是先看下那個時期環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距今7000多年前,杭州灣南岸的地貌是由淺海和洩湖構成,而北岸中部是陸地,到了海侵最高峰的7000左右的時候,杭州灣南岸被海水完全淹沒,成了茫茫的一片汪洋。北岸海水直接向內陸侵入達到240公里。整個杭州灣北岸平原成了一個海灣。7000年以後,海水開始回落,杭州灣南北兩岸形成了大面積的溼地平原。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這片新形成的沃土自然吸引了臨近族群的目光,江淮東部的順山集文化南下,與剛從海侵的噩夢中逐漸清醒過來的跨湖橋人在杭州灣南部寧紹平原東部融合出來了河姆渡文化,杭州灣北部的沃野上出現了馬家浜文化。而太湖西側誕生了駱駝墩文化。

與中華大地上其他地區一樣,在這個時間段,一個文化上的分裂時期在太湖、寧紹地區也出現了。我們的視線也終於可以同時向太湖流域看過去了。太湖流域的文化勢力在之後成為了這個地區文化的主導力量,一直到偉大的良渚文化一統江湖。長江下游地區終於迎來了最輝煌燦爛的時刻。這些我們後文再詳述。

蘇湖熟天下足的江南,在遠古時期發生了什麼?詳解長江下游古文化

結語:長江下游地區的先人在11500年後的全新世來到了這個地區,在中華大地上搶先創造了燦爛的上山文化。從文化內涵上看,在早期,無論從陶器的多樣性及農業的發展時間,上山文化是領先於其他地區文化的。不過惡劣的環境,尤其是海侵造成的毀滅性打擊,讓長江下游的文化出現了短期斷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兩千年後長江下游文化再次崛起,重新站在了中華之巔,敬請期待下文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