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都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對於阿米爾來說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和注視,長大後的風箏是彌補那份因為爭奪愛時留下的愧疚。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在中國出版後,受到很多人的喜愛。這本書的譯者最初只不過是在機場的某個書店裡匆匆瀏覽了一下,當時他被其中的內容深深感動,沒有想到後來竟然真的把它翻譯成了中文。

我想我們很多人都被阿桑和阿米爾之間的友情、親情所打動。因為在現在這個社會能夠如此毫不保留,毫不計較付出感情的人已經變得很少了。

“就算親兄弟都要明算賬”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聽到的一句話。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裡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僕人阿桑與阿富汗的一個富貴家庭少爺阿米爾之間友情的故事。年少時阿米爾不惜用盡一切辦法辦法只為了讓父親多注視自己。所以在追風箏的比賽中,僕人阿桑決定一定要給他的少爺阿米爾追回來風箏,當阿米爾高興地拿著風箏給自己的父親時,他確實受到了父親的注視和關心。

01 為了讓阿米爾受到父親的表揚,即使受辱也要緊握著追到手的風箏


阿米爾親眼看見了阿桑被阿瑟夫幾個小混混侮辱,阿桑可以把風箏交給他們,他就可能避免被傷害。但是他始終緊握著。

阿米爾明明也在暗處看著阿桑被傷害,卻不挺身而出,他轉頭跑了。或許阿米爾挺身而出救不了阿桑,但最起碼不會讓他在之後的人生中埋下一顆愧疚的種子。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阿米爾在這件事情上確實自私、膽小、懦弱的,他沒有站出來,我們都在為阿桑的付出而感到不公,因為一個好人原本可以不受傷害。

年少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為了讓自己能夠在父母面前多受點表揚,為了在父母面前變得懂事乖巧,所以我們會把自己做的壞事情栽贓給那些寵愛我們的人,而他們也甘心地承受著。

02 戰爭與和平,富人與窮人


①戰爭與和平

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阿富汗總是有這樣的印象:數以萬計逃亡的難民,時不時的有美國甚至資本主義國家的炸彈威脅,不是遊行示威就是政府又被篡權了。我們從來沒有把它與繁榮、美好這樣的詞語聯繫在一起。

但是《追風箏的人》它給了我們不一樣的阿富汗。即使世界上再不好的地方,我相信它曾經也有一段美好而寧靜的景象,只不過有的時候它太短暫了。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前幾日網上有一個新聞上熱搜了:敘利亞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告訴她,炸彈爆炸的聲音就是煙花的聲音,因為在那樣的國家,父親不想讓幼小的孩子因為炸彈而留下不好的心理陰影,所以選擇了一個心酸而善意的謊言。

女孩的笑有多麼的開心,彷彿那是真的煙花,父親的笑就有多麼的無奈。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②富人與窮人

阿米爾的家庭在阿富汗算是有錢的人家了,他住在白色的大房子,有傭人照顧,有學上,也可以學知識。但是阿桑就不同了,他只能通過阿米爾給他讀故事才能知道除了現實生活的世界還有更多的東西讓他不知道。

而這一切被戰火打破,阿米爾高中畢業後,他跟隨爸爸到了美國,遠離戰爭,而阿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只能待在那個被侵略的國家,守護著曾經居住的房子。

我知道美國給你灌輸了樂觀的性子,這也是她了不起的地方。那非常好。我們是憂鬱的民族,我們阿富汗人,對吧?我們總是陷在悲傷和自戀中。我們在失敗、災難面前屈服,將這些當成生活的實質,甚至視為必須。我們總是說,生活會繼續的。

——拉辛汗

美國當然會給他灌輸樂觀的性子,因為那是一個和平、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又怎麼會讓他悲觀呢?

這就是戰爭給一個國家和民族帶來的悲傷姿態,他們不得不選擇屈服和失敗,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活的更久。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03 年少時的錯,總要換不同的方式來彌補


雖然後來的阿米爾移居美國了,但是並不代表他真的和過去斷了聯繫,因為他還會回來,還要回來彌補曾經的過錯。

在阿米爾38歲這一年,拉辛汗讓他回來一趟。但是他面對的是被拆遷了的恤孤院和破敗的房子,知道了阿桑已經死去的消息。

也知道了阿桑其實是父親犯錯誤下的親兄弟,他為了能夠成功地把阿桑的兒子索拉博救出來,不惜與年少時的敵人阿瑟夫進行一場搏鬥。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他在最後也終於明白:應該彌補錯誤了。前幾十年,一直是阿桑在付出,在守護他,在踐行著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那麼這次是不是也要像阿桑一樣勇敢呢?

他決定不管怎麼樣,一定要把索拉博帶到美國,他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是真正回到阿米爾美國的家中,索拉博並沒有與他們真正好好的相處,他總是選擇沉默,忽視阿米爾妻子對他的關心,他怪異的行為也被鄰居討論著。

既然這一條道路行不通,那就試試另一條。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阿米爾決定和妻子參與到阿富汗的計劃中,因為他想做點什麼事情,能夠讓索拉博不再那麼沉默。

除了有心為故國略盡綿薄之外,也是因為需要某些東西——任何東西都好——來填補樓上的沉默,那像黑洞般吞噬一切的沉默。

阿米爾也從未像那樣的積極和熱情:

我每天大部分時間在書房裡面,給遍佈世界各地的人發電子郵件,申請基金,組織募捐活動,還告訴自己把索拉博帶到這兒是正確的事情。


《追風箏的人》年少時的風箏是爭奪父親的愛,長大後風箏是愧疚


因為一隻風箏,讓原本的阿桑和阿米爾分道揚鑣,最後也因為一隻風箏阿桑的兒子不再用沉默對待阿米爾,他們選擇了和解,選擇了與過去的種種事情告別。

在高高的上方,我的風箏像鐘擺那樣從一邊盪到另一邊,發出那久遠的“鳥兒撲打翅膀”的聲音,那種總是讓我聯想起喀布爾冬天早晨的聲音。我已經有四分之一個世紀沒有放過風箏了,但剎那之間,我又變成十二歲,過去那些感覺統統湧上心頭。

我感到有人在我旁邊,眼睛朝下看:是索拉博。他雙手深深插在雨衣口袋中,跟在我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