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雍正朝時期,在時任河南巡撫的田文鏡與直隸總督李紱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鬥。

整個事件的起源是在雍正三年(1725年),廣西巡撫李紱升任直隸總督,途徑河南的時候發現,監生出身的田文鏡以極為苛刻的方式對待河南的讀書人。一方面田文鏡用重典強制推行“士紳一體當差”的政策,並且經常苛責、彈劾科舉出身的官員;另一方面,田文鏡重用與他一樣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對於其下屬虐待、羞辱讀書人的行為不僅置之不理,反而還加以縱容。

於是,整個河南省的讀書人以及士大夫階層對於田文鏡是極為不滿,怨聲載道。而見到此情此景,進士出身的李紱對於田文鏡的做法也是非常的反感。

“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

之後,李紱便以此向雍正上疏彈劾田文鏡,兩人的關係就此將至冰點。

對於自己兩位寵臣之間的爭鬥,雍正當然希望雙方能夠各退一步、息事寧人,然而李紱和田文鏡已然擺出了一副“死磕到底”的架勢,不互相讓。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與此同時,李紱彈劾田文鏡的舉動也得到了諸多科舉出身官員的支持,包括浙江道監察御史謝濟世在內的一眾官員紛紛上疏彈劾田文鏡。

然而,謝濟世等人的舉動無疑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瞬間讓雍正感覺這是在“緣結朋黨”,進而引得了雍正的警覺。

最終,李紱、謝濟世等人被罷官,田文鏡則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甚至還得到了雍正的安撫。

“此事朕已洞悉原委,你一些不必繫念。只要自己信得,乃可對天地神明,小人之流言何妨也?不必氣量窄小了。”

毫無疑問,田文鏡成為了這場“田李爭鬥”的最終贏家。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而這一歷史事件,也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進行了演繹,當然,李紱與田文鏡交惡的原因也是在於田文鏡的“有辱斯文”,這也是作為清流代表、讀書人領袖的李紱所不能接受的,於是《雍正王朝》版的“田李爭鬥”上演。二最終的結局也依舊是田文鏡取得了勝利。

可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在田文鏡與李紱爭鬥的整個過程中,作為內閣首輔、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卻始終沒有發表看法。

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張廷玉的明哲保身之計,害怕將自己置身於一個不利的輿論環境。可如果真的這樣想,那就太小看《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了。

劇中的張廷玉之所以能夠一直以來為人所欽佩,除了他的能力、膽識與擔當,還有他高超的辦事風格以及處事哲學,這一點通過其在“田李爭鬥”中的沉默,就完全表現了出來。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張廷玉的沉默,不是兩不相幫,恰恰是對兩人的最好的保護。

此時的田文鏡與李紱,兩個人可以說是譭譽參半,既有功,但是同樣也有著過失。

對於田文鏡來說,他認真遵照雍正的指示安排,堅定不移的在河南省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制度試點,緩解朝廷的財政壓力,增加朝廷的錢糧收入,可謂是功不可沒。特別是他對於雍正的這份忠誠以及他辦事盡心盡力的拼搏態度,更加是值得稱讚的。

然而,田文鏡在實施政策的過程中,太過於急功近利,並且不注意方式方法,特別是在對待讀書人的的態度上,他的尖酸刻薄可以說是引得了眾怒,這才導致了河南省考生的罷考事件,對於因此產生的嚴重後果,田文鏡可以說是難辭其咎。

而更加令人不滿的是,田文鏡的行為頗有一種侍寵驕縱的感覺,完全是仗著雍正皇帝對其的寵愛而更加的肆無忌憚,這樣一來,不僅讓其自身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對聲音,就連雍正都因為他陷入到了非常不利的輿論局面,而這也是田文鏡的最大過錯。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對於李紱來說,他的出發點和本意是好的,畢竟讀書人精英階層是整個國家運行和治理的根本,關係到整個國家統治的基礎,因此,他選擇替讀書人說話,保證讀書人的權益,維護士大夫精英階層的榮耀和顏面本無可厚非。更重要的是,尊重讀書人階層,是歷來的文化傳統,這也關係到的是朝廷的體面與國本的尊嚴。

然而,李紱的做法也是同樣太過於激進,並且在表達對於田文鏡不滿的同時,也是在直接抨擊雍正推行的新政,這必然是不能為雍正所容忍的。況且更為重要的是,李紱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包括陸生楠、謝濟世等一大批清流士大夫,也選擇了跟隨李紱一同彈劾田文鏡,而這也必然被雍正扣上了“緣結朋黨”的帽子。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此時的張廷玉身為宰輔,在朝中頗有權勢和地位,他的表態本就有著極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甚至毫不誇張的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朝堂上的輿論動向。

如果張廷玉貿然支持田文鏡和李紱二人中的一方,另一方必然會跌入深淵之中,可即便是二人得到了張廷玉的支持,也同樣要面臨非常嚴重的後果。

如果張廷玉支持田文鏡,依照田文鏡的性格,有著皇帝的支持,有著內閣首輔的支持,朝中的反對聲音必然會遭到壓制,在這樣的情況下,田文鏡將會更加失去外界的約束,其行為也必然是愈發的跋扈與激進。如此以來,不僅河南的地方矛盾會愈演愈烈,甚至還會對其他地方的新政執行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雍正也將揹負更加巨大的壓力。而這不僅是坑苦了河南地方的百姓與讀書人,最終田文鏡也必然是難得善終。

而如果張廷玉支持李紱,那麼朝堂上對於田文鏡的反對聲音將更加呈現一邊倒的趨勢。可這並不是對於李紱的支持,因為此時的李紱等人已經為雍正打上了朋黨的標籤,如此一來,不僅會將自己陷入其中,難以自圓其說,更重要的是,將會有許多官員因為一念之差,在跟風中遭到打壓,而李紱也會因此更加為雍正皇帝所記恨,其最終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處於對田文鏡和李紱負責,更是對朝局負責的角度來說,張廷玉只能保持沉默,而張廷玉的兩不相幫,卻又是對於田李二人最大的幫助與保護。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張廷玉的沉默,恰恰是雍正非常希望看到的。

雍正已經明確表現出了對於田文鏡的支持態度,如果張廷玉支持雍正,那麼就是將自己置身於眾多清流士大夫的對立面,而他自己也將揹負上的是諸如“沽名釣譽”、“利慾薰心”這樣的字眼,對其名望無疑是一種極大的打擊。

而如果張廷玉支持李紱,雖然從情理上來說是有情可原,但是這樣的舉動會愈發的讓雍正陷入不利的境地,這是張廷玉斷然不會如此的。況且,即便是雍正不處罰張廷玉,兩人之間也沒有產生隔閡,可畢竟是與君主意見相左,這對於張廷玉未來的朝堂上的地位,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廷玉確實面臨著的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選項,雍正對此必然也是心知肚明的。

實際上,不僅僅對於張廷玉,包括同為上書房大臣的馬齊,以及自己的兒子弘曆和他最為信賴的十三阿哥胤祥,雍正都不想讓他們過早的牽扯其中。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雍正需要的是這些人繼續保持在朝堂上的正面形象,即獲得所謂的“人心”。

正如雍正對弘曆所說的:“得罪誰也不能得罪天下的讀書人。”可他實行的諸多新政,包括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等,都是直接觸動到了讀書人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但這在當時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的現狀下,雍正也是頗有一點不得已而為之的感覺。於是他選擇將所有的罵名扛了下來,不讓此牽連到其他人。

弘曆是雍正心中的接班人,雍正需要保全弘曆的名聲,而張廷玉作為雍正的肱股之臣,並且在此之後仍將承擔重要作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在這個時候也是斷然不會因小失大,而為了眼前的一點利益而讓張廷玉名望有所折損,進而影響到未來張廷玉作用的發揮。

所以,雍正並不希望張廷玉支持自己,也不希望他支持田文鏡和李紱中的任何一方,對於此張廷玉也與雍正保持了高度的默契。

從這裡也不難看出雍正的用心良苦與張廷玉的大局觀。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當然,事情的最後,雍正還是用一個非常高明而又體面的方式,給了張廷玉等人一個重要的臺階。

雍正向幾位權臣宣佈要處死李紱、陸生楠、謝濟世,並且以免職作為威脅,逼迫張廷玉等人支持。這樣一來,雍正用非常嚴厲的口吻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算是明確表明了處死上述幾人是他自己的決定,幾位軍機大臣只是奉命行事,甚至可以說是被迫行事。朝臣們即便是有怨言也會單純的是針對雍正的,對於張廷玉等人,則沒有了任何不滿,相反,可能還會多一些的崇敬與尊重。

於是,雍正通過這樣的方式,繼續保全了張廷玉等人的名望,也算是達成了其預期的目的。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和歷史上的張廷玉,在崛起與巔峰的時間上還是有所出入的。

縱觀整個康熙朝時期,張廷玉所擔任過的最高官職也僅僅是吏部侍郎,相較於與他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同年考中進士,這個已經擔任川陝總督的年羹堯,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的。即便是在雍正朝初年,儘管張廷玉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是依舊沒有如《雍正王朝》這般的高度。

張廷玉真正為雍正所器重,是在雍正朝的中後期。這個時候,雍正先後處理了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而張廷玉則憑藉其在修編《明史》、《請聖祖仁皇帝實錄》等過程中的卓越表現,贏得了雍正的信任與器重,並且逐步走向了權勢地位的巔峰。

“汝世受國恩,又系皇考多 年侍從之舊臣,當年聖德神功,無不親知灼見,今應纂修《實錄》之任,紀載詳確,惟 汝是賴。”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其實,歷史上的張廷玉最大的優勢與特點,與《雍正王朝》中的張廷玉是頗為相似的,那就是能夠快速的理解並且領會帝王的心思,並且加以利用。特別是在起草旨意上,張廷玉有著無人能出其右的能力,雍正短短几句話,張廷玉就能知其所想,快速完成聖旨起草。這便是其能夠領悟帝王心術的最好體現,而他也能夠憑藉此與雍正建立默契,進而成就自己的一番功名。

也正是因為張廷玉如此的才思敏捷、善於揣測的為官能力,以及清廉謹慎、樂善好施的為官品行,再加上對其極度信任和賞識的雍正皇帝,使其成為了清朝歷史上,唯一獲得配享太廟殊榮的漢族大臣。

雍正王朝:從“田李爭鬥”中的沉默,看張廷玉的大局觀與處世之道

(圖片來源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