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人們常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有人因而得出結論,說史書都不可信,不值一看。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宣揚研究歷史而不必讀史書,其邏輯低能和反智傾已不需贅言。其實那句話是要告誡我們:

讀史需慎重,盡信書、不如無書——但絕不等於可以不讀書。

在唐朝以前,史書一般由私人編纂,所以才有《史記》這種良史。《史記》不畏強權,大膽揭露漢武帝迷信方術、喜用酷吏的缺點,所以被王允罵作“謗書”;到了魏晉時,陳壽以亡國之人為三國著史,只得尊曹魏而貶吳蜀,還發明瞭迴護法,專門為司馬氏避諱,史書越來越有“勝利者書寫”的味道。

到了唐朝,官方徹底主導了史書的編纂工作,從《魏晉》到《隋書》,都是在官方的組織下,由寫作班子集體創作完成。既然史學家領取朝廷俸祿,並在高官的總裁下修史,自然不敢記載不利於官方的史實了。他們或者寫得語焉不詳,或者在評價上予以美化,或者缺而不錄,當然,最惡劣的就是直接篡改歷史。對我們來說,《舊唐書》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記載可以作為一個分析史書如何篡改歷史的例子。

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編於五代的《舊唐書》

唐太宗是否篡改過歷史?

歷史上,唐太宗是一個功勳卓絕的帝王,但無論他的功績如何巨大,總是洗涮不了“得位不正”的汙點,這個汙點就是殺兄、屠弟和逼父的玄武門之變。當修史書的權力由皇帝掌控時,篡改歷史的誘惑便產生了。

唐太宗曾對監修國史的房玄齡說:“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

房玄齡解釋道:“史官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說明史官懼怕皇帝干預修史,會破壞史書的客觀性,所以才不給他看。

唐太宗想打破先朝慣例,於是說:“朕之為新,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

諫議大夫朱子奢知道後,勸太宗不要干預史官的工作。他委婉的說即使陛下聖明,只看不改,也難保後世的君主介懷於此,要求飾非護短,篡改歷史,導致史書失去客觀性。無奈唐太宗不聽,依然堅持看完了《高祖實錄》、《今上實錄》和起居注等書。當他看到有關玄武門之變的記載時,覺得裡面有太多“微隱”,便對房玄齡說:

“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鴆叔牙以存魯,朕之所為,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

於是,在皇帝的特許下,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的慘劇得以詳細的記載了下來。但這給我們造成了一個錯覺,彷彿我們現在所看到關於玄武門之變的史料是真實、完整的,好像唐太宗從未乾預過史官的工作,而且還積極要求還原歷史。其實並不是這樣,唐太宗雖然對殺兄屠弟的事情不忌諱,但他抹掉了一件事實,那就是“逼父”!

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唐太宗打破了皇帝不能看國史的慣例

《舊唐書》中記載的玄武門之變

大唐享國近三百年,歷朝皆有實錄。自唐宣宗後,實錄始缺;又有吳兢、柳芳等人四次修國史,故唐朝的史料,本已詳備。及至末年,黃巢攻破長安,興慶宮被焚,內藏國史、實錄皆化為灰燼。五代時,後晉主持修《舊唐書》,多采用殘缺不全的《實錄》為底本。因此,我們可以從《舊唐書》中略微看到《高祖實錄》和《今上實錄》的影子,根據裡面的記載,可將玄武門之變的始末簡單梳理如下:

一、晉陽起兵,世民參與預謀,高祖許諾事成之後封其為太子,世民辭讓;

二、唐奪長安,太子建成功大,東宮聯合後宮開始與世民為敵;

三、李元吉加入權鬥,勸太子殺世民,太子不許;

四、仁智宮事件,建成欲圖世民,反被世民告發謀反,高祖各打五十大板;

五、高祖開始懷疑世民,每次將天下征討之事託於世民,事平之後,猜忌益甚;

六、太子夜招世民飲酒,世民無故中毒。事後,高祖終於交底,欲中分天下,讓世民出守洛陽,仿漢景帝與梁孝王故事。世民想要依靠父親廢換太子的希望落空,和平奪權開始向武力奪權過度;

七、太子與元吉共謀瓦解秦府勢力,借北征突厥的時機拉殺世民,並盡坑秦府諸將。世民在謀士的挑唆下,決定發動兵變;

八、玄武門悲劇發生,世民殺太子與元吉;

九、高祖認定建成、元吉謀反,立世民為太子,數月後退位為太上皇,建成、元吉皆族滅。

《舊唐書》中對世民屠殺建成和元吉的記載很詳細,但對高祖讓位於世民的過程卻寫得非常簡略。世民在庚申日屠殺建成、元吉,當天高祖就下詔大赦天下,“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三天後,又立世民為皇太子,下詔說:

“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

可見,從這天起,高祖這個皇帝就已經被架空了。過了十幾天,壬申日,高祖以手詔賜給裴寂等舊臣,裡面說:

“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

故知高祖在當月就知道自己的皇位不保,已經做好了當太上皇的打算。之後,過了兩個月,他才便下詔傳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淡出權力中心。《舊唐書》雖然如實記載了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兄屠弟的行為,但故意隱去了他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實。

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唐太宗曾逼迫唐高祖退位

史書記載中的一個漏洞

唐高祖的迅速退位讓人們產生遐想,猜測太宗是否逼自己的父親交權。但由於各種史書都受到官方的嚴密控制,所以我們很難找到直接的記載。不過在史料之中,我們還是發現了一處漏洞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於高祖說建成、元吉淫亂後宮,且想要殺害自己,為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高祖知道後,很驚訝,對世民說:

“明當鞫問,汝宜早參。”

張婕妤知道了高祖與世民的計劃,便給建成、元吉報信。元吉勸建成明天不要入宮,建成不聽。這說明,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高祖已經接受世民的控訴,打算在第二天追究建成、元吉的責任了。而且高祖還傾向於世民,叮囑他“汝宜早參”。到了次日清晨,史書又說:

“上時已召裴寂、蕭瑀、陳叔達等,欲按其事。”

可見,如果高祖追究下去,建成、元吉的末日已經臨近了。

世民完全可以等到早朝時,用合法的手段,藉助高祖來治建成和元吉的罪。然而,當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發覺情況不對,想返回東宮時,世民卻忽然出現,射殺了建成。此時伏兵已久的尉遲敬德也立即追殺元吉,雙方士兵互相攻擊,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級示眾,東宮兵才潰散。這說明世民並沒有提前入朝等候,更沒有“早參”,而是埋伏在玄武門外,準備先斬後奏。

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玄武門之變

殺兄屠弟後,世民急命敬德去見高祖,史書記載說: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

高祖急問敬德是誰在作亂,敬德回答說是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因而舉兵誅之,害怕驚動陛下,所以派臣前來“宿衛”。高祖於是與裴寂等商議如何是好,蕭瑀、陳叔達便勸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如今秦王已經誅殺了他們,士民歸心,陛下不如委國於秦王。高祖回答道:“善!此吾夙心也。

史書想要表述的是這樣一個意思:起初世民向高祖告發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圖謀不軌,於是高祖決定次日追究二人;但是就在第二天,建成和元吉走到玄武門時,忽然改變計劃,想返回東宮,引兵作亂。所以世民才先發制人,殺死了他們。之後派尉遲敬德入宮向高祖稟報情況,高祖也將建成、元吉視為反賊,認可世民在玄武門的做法。為了嘉獎,還封他為太子。

但這裡有一個致命的漏洞:《資治通鑑》《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說玄武門之變的時候高祖正與裴寂等人

泛舟海池。對此,朱熹就詰難說:

“高祖見三兒要相殺,如何尚去泛舟!”(《朱子語類·歷代》)

高祖前一天還收到世民的舉報,準備審問建成、元吉,此時應是坐在朝堂上,等候三個兒子入朝對質。結果反而優哉遊哉的泛舟海池,直到尉遲敬德入見才知曉出了大事。這種明顯矛盾,不得不說是史書中的一個漏洞,或許是篡改歷史後留下的痕跡。

從《舊唐書》中的一個漏洞,淺談唐太宗如何篡改玄武門之變的歷史

史書美化歷史,讓唐高祖認可李世民在玄武門的做法

唐太宗不僅殺兄屠弟,而且還逼父退位

從唐高祖泛舟海池這個漏洞中,我們可以推測世民密奏高祖之事是史家杜撰的。世民並不曾向高祖舉報,高祖也沒有準備會審。世民忽然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兄屠弟。此時的高祖尚未察覺異動,依舊像往常一樣泛舟海池。之後忽聞噩訊,猝不及防,又見尉遲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階前,已經被挾持了。蕭瑀等知大勢已去,所以才勸高祖“降手敕,令諸軍並受秦王處分”,高祖無可奈何,只得聽從。這樣,世民便借高祖的名義,坐實建成、元吉謀反的罪名。其實真正謀反的人,是逼迫父皇的世民!

高祖當皇帝后,對世民雖加以重用,然而多有忌憚。當元吉密請誅殺世民時,他就回答說:

“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

這個兒子,他真是又敬又怕。對於兒子們的皇位之爭,高祖先是採取調和的態度,想要太子建成繼位,然後世民出居洛陽,中分天下。之後又聽從建成、元吉的讒言,黜免秦府諸將。世民被逼無奈,便在謀士的唆使下,先發制人,屠殺建成、元吉,然後派尉遲敬德入宮去控制高祖,以高祖的名義宣佈建成、元吉謀反。按理來說,世民殺建成、元吉時尚未為帝,是兄弟互相殘害而已,不可以謀反論。況且建成、元吉只是想殺世民,何曾害及高祖?

世民竟敢借高祖之名,坐殺建成及元吉諸子,族其二宗,殘忍之甚!因此,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

“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視其孫之以反律伏誅,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極矣!”

唐太宗允許史官如實寫下殺兄屠弟的史實,但不允許、或者史官也不敢如實記載他逼迫父皇的過程。他忽然發動玄武門之變,剷除兄弟,之後一不做二不休,逼迫父親立自己為太子。所以高祖當時就宣佈權力皆歸太宗,並且感嘆皇帝是做不下去了,只能加“尊號為太上皇”。

因此,通過“泛舟海池”這個漏洞中,我們可以看出史書隱去了唐太宗逼父的事實。並且借高祖的名義來給玄武門之變定性,坐實建成、元吉謀反的罪名,洗刷了殺兄屠弟逼父的汙點。把玄武門之變美化成周公誅管、蔡的事蹟,其手法亦高妙矣。

讀史不可不慎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