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现在穿越到明朝,附身崇祯帝,你怎么挽救大明朝?

李振亚love


崇祯二年二月初二,龙抬头,夜,风大雨大。

我看在跪在身前的这个老太监,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看着他满头的白发和满脸的皱纹,不由想起了天启帝临终前的一句话: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

天启帝极力推荐重用的。

我知道以后的历史是:崇祯杀了魏忠贤,劳累了17年后还是被灭了国。好不容易穿越了一次。我不想再重蹈上吊的悲剧。

杀不杀魏忠贤,这是个问题。


下面这段对话节取至《明史.崇祯起居注》——华六年,京都出版社


崇祯:魏忠贤,朕是万岁,你是九千岁。

魏忠贤:老奴嚣张跋扈是有的,但绝无造逆之心,愿意一死以安陛下。

崇祯:李高张之流和北方鞑子,孰轻孰重?

魏忠贤:攘外必先安内。一个心腹之患,一个是肘腋之患。一个虽然能动摇大明国本,另一个却能亡国灭种。

崇祯:很多人认为李自成,高迎祥,张献忠是心腹之患;鞑子才是肘腋之患。

魏忠贤:依老奴之见:鞑子,才是心腹之患。如果他们窃取大明江山,大明不但会亡国还会灭种。而李高之流不死,大明内患不除,则不能全力对付北方鞑子。

崇祯:为何李高张叛逆屡屡成事

魏忠贤:我太祖皇帝。起于微末,对百姓始终存着一颗宽容之心。大明的国策:对于造反的是剿抚并用,李高之流毕竟与我华夏同文同种,就导致了李高之流打得过就造反,打不过就投降,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崇祯:如何做

魏忠贤:下狠手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然后休养生息10年,集全国之力,对付鞑子,杀光鞑子,像我成化帝一样,铁血犁庭。

崇祯:魏忠贤,就冲你说的这段话,你就是朕的忠臣。听旨: 朕封你一等忠义公,两年之内剿灭李高张,朕就允你死后指定子侄继承爵位,世袭罔替。

从此刻起,你杀四品以下文臣不用向朕禀报。让你手底下的太监锦衣卫,全出去给朕弄军费,每年需向朕交纳白银一亿两,不要怕杀人。

魏忠贤:皇上,老奴今年已经59岁了。荣华富贵老奴也都享受过了。老奴是个六根不全之人,不惧死后骂名。可是您不能不想史笔如刀啊

崇祯:魏忠贤,如我华夏正统不在,这花花绿绿的江山朕留他何用?

魏忠贤:老奴虽不知为何陛下如此决绝,但老奴能感到陛下对鞑子的深切仇恨。老奴魏忠贤在此立誓: 老奴不怕留下千古骂名,自今日起,老奴必将竭尽所能为陛下打造一支大明铁军,为陛下杀光鞑子。灭了鞑子后,老奴必自杀以谢陛下知遇之恩。

崇祯:杀光鞑子, 朕封你为一字并肩王。山海关以北的土地给你列土封疆。

魏忠贤:老奴焉敢有此僭越之心,只有一个心愿:在老奴死后,葬于先帝帝陵旁,能常伴先帝左右。

崇祯:准。



下面这段对话节取至《中华历史集》——华十五年,江南烟云出版社


崇祯四年:高迎祥,李自称,张献忠。平。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魏忠贤,孙承宗,孙传庭率大明骑兵20万,步军40万,征辽东。平。

此役,斩杀鞑子共计10万6659人,男性丁口,几乎杀尽。 史称:崇祯犁庭。

崇祯十四年:魏忠贤死,谥号忠王,葬于熹宗墓旁。

崇祯十七年:农民起义,推翻明政权,崇祯死。

新政权,国号:华。


少校柳下惠


朽木难雕,谁附身崇祯皇帝,都挽救不了大明。

明朝到了崇祯这个时代,国家机器已经是烂的根里了,只能大破后而立,自上而下大换血,但自己不可能破了自己的政权,破成了孤家寡人了,谁给比干活?你就是有一百个一千个利国利民的国政,执行不了有什么用呢?

崇祯皇帝执政,就算他性格多疑,自负少谋,难道他干的事情少了吗?崇祯皇帝日日上朝,勤勤勉勉,无一日懈怠,史料记载: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就这工作态度就是贤君的行为,贪惩腐败,他也是力度很大,任免官员虽然有失误,但也是魄力十足,内阁惩处撤换了几十次,又什么用呢?贵族吸血虫你敢都杀了吗?显然不敢,都是朱家亲戚,官员士族你敢杀了吗?显然也不敢,还要靠他们干活呢?所以你无论想干什么,想做什么,你都是无用功。

这还不算,当时的明王朝,国库空虚,外敌叩关,天灾人祸,农民起义,士兵涣散。王朝末年,无可奈何,就是南迁南京,偏安一隅,也解决不了,朝廷腐败,内部争权,自私自利的问题,也是早亡晚亡的问题。明朝和宋朝不一样,宋朝南建,是有机会重返中原的,因为宋朝还没烂到根里,只是突然被金兵攻破首都了,军民士气仍在,明朝到了崇祯朝,真是到了烂的整不起来的阶段了。


曹老师xixi


想要拯救明朝,除非穿越魂穿韩山童或者韩林儿,从头开始,而穿越崇祯大帝身上纯属浪费穿越机会,话说此时明朝已经积重难返,病入膏肓,随时蹬腿瞪眼了,别说你穿越过去,就算朱重八复生也再难有作为!以下就给你整理一下明朝灭绝的几大重点原因:

首先明朝灭亡是因为实在太多的宗室宗亲了,一个个的都是朱重八之后,都是老朱家子弟,比清朝的八旗子弟都不如,八旗子弟好歹是打出生就带着军籍的,别管平日里怎么遛狗架鹰,声色犬马,但是只要有战役就必须上前线的,而且很多旗人子弟之家破败也是因为违法犯罪而家道中落。但是老朱家的宗室除非像是宁王一样的造反,否则谁会去得罪他们?明末崇祯年间在册的姓朱的宗室宗亲就上百万人口了,而明朝拢共也就一亿人口左右,这还不算沾亲带故的,也就是说平均要一百人去供应一个宗室吃喝嫖赌,欺男霸女!

其次就是明朝没有数学,别说应用数学的计算火药、计算射程、计算铸造的时间和用料了,就连计算天文历法都计算不明白,愣是把节气都能给算错,结果连年受灾,不按照农时耕作能不受灾吗?却被现在给洗腚为小冰河,你们家小冰河三年五载的就结束了?小冰河最低没有五十年以内的,别说明朝,就算我们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赶上五十年小冰河也是灭亡的结局,所以明末就是算错了历法自作孽!少跟我说翻译了几本数学著作,几何学就是那时候翻译的,关键除了翻译书的人以外还有谁看?

然后就是说明朝的党争实在是太乱套了,文官和宦官之间狗咬狗,直接受苦的就是民众,少在这里说明朝资本萌芽,资本萌芽的考证是徐一夔的《织工对》结果最后论证《织工对》里面描述的时间节点是元末明初,看看朱重八重农抑商的德性,再看看黄道婆出自元朝,所以资本萌芽出自元朝是没有争议的,跟明朝没有一毛钱关系。明朝的党争直接就掠夺民脂民膏,尤其是看你不交份子钱就说你家或者你家祖坟里有矿,直接敲诈,这也导致天下人人都有反意!

最后说最重点的,就是开国朱重八时代就因为丫当年就是流窜起家的,所以坚决杜绝百姓流窜而制定的路引度牒制度,因为当年朱重八装成和尚四处行骗,所以出家人的度牒也严格控制。而就因为这样,人民不流动,外加上朱重八给定下的世世代代的阶级划分,士兵就是军户,工匠就是匠户,唱曲卖艺的就是乐户,不服朱重八的就是妓户,就算好人家的良善人家,没有路引度牒 出了方圆十里就自动堕入贱籍,谁会跟丫一条路走到黑啊?


老韩推车的韩


这个太简单了,崇祯当时的最大问题是:1. 脸皮太薄;2. 看人不明。这两点对穿越者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看什么时候穿越了,朱由校刚死就穿越过去是easy模式,崇祯十七年三月初一是hard模式,但也不是没有机会。

第一步是带老婆儿子去南京。有大臣建议留守的直接给予监国。走海路,近海从天津到南京还是非常安全的,重要的是北京的大臣一个不带,未来的班子全用南京的留守那一套。这样的好处是知道南京那些政治斗争失败的人突然抱上了大腿,必然死心跟着崇祯干。

第二步把北京让给李自成,但要给他下点眼药。要知道在真实的历史上,李自成直到快进京了还犹豫要不要议和,可见他这个人对未知事物充满恐惧。船在近海需要补给,定期上岸,下罪己诏,说自己失德,望李自成善待百姓,勿伤一人。未来明朝的核心力量是士绅,老百姓还要排在后面。李自成不收税,手下的兵吃什么喝什么,给他一顶高帽子,让他飘飘然起来,进了北京更没钱,那么很自然的就会向明朝旧官吏下手,逼着他失人心。

第三步封吴三桂辽东王遥领五军大都督,这样虽然不会阻止他投降但可以让建州拉他时付出更多的代价。

等到了南京,认准两件事,第一东林党都是垃圾,第二四川张献忠手下有个叫李定国的,是忠心耿耿的铁杆。

和世人认识不一样的是,南明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只不过缺少效忠对象各自为战才被建州各个击破的。现在有了崇祯有了太子,江北四镇不说进攻,自保不足为虑。

这个时候不出意外北京李自成已经进去了,开始大规模的抢劫,建州那边未必拉笼得住吴三桂,就算真的平西王了,让他们双方打去,李自成必败,按照历史必然退守陕西,这时基本上三国鼎立,南明在江南,李自成在陕西,建州占据北直隶,山东河南为无主之地。

在真实历史中,史可法面对上面的局面走了一步大昏招,放弃了山东河南,而现在,崇祯下诏招江北士绅结团练自保,同时宣布所有投降从贼的官员限期归顺不与追求,不归顺者南京的家产充公。如果多尔衮还如历史上一样糊涂宣布剃发的话,我估计建州不要说长江了,就是黄河都未必见得着。

然后就可以安心发展经济了,南洋是荷兰人的地盘,过去和他们做生意,荷兰人做梦都想和大明建立正式贸易往来,找他们买船,雇他们训练士兵,时不时的北上去骚扰,在当时的建州和李自成看来,大海就是世界尽头,完全没有海军海防的概念。这样搞几年,想北伐北伐,不想北伐就安心在南京,北伐交给烺哥儿吧。


甲申17年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是送分题…

崇祯的所面对的局面,其实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可惜就可惜在,崇祯这个不是亡国之君的皇帝(两重意思,一是非骄奢淫逸消极怠政,二是最不适合这种局势的皇帝),遇到了一大堆天灾人祸(有自己作的)。

但最大的优势是,明朝其实在崇祯年间,核心骨架还在,人心没有散(在崇祯死之前),国家的整体情况其实还过得去,糜烂的其实只有西北和东北两块儿…

只要不是直接穿到煤山上,哪怕就是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几天跑路去南京,明朝都完全还有得打…

接下来就以在穿越到崇祯继位之初(或者直到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复起攻克洛阳之前,战略都差不多)为前提,策划一系列战略…

明末的问题,其实说白了,追根究底就是钱的问题,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央政府缺钱,但其实民间是不缺的…哪怕是陕西和北边灾情比较严重,但其实如果调配得当,东南等地完全可以支援维持国家稳定,坏就坏在中央失去了调配能力(税收体系崩溃)。

所以首先是要想办法搞钱,其他都是虚的,有了钱就有兵,有了兵就稳了。

先把锦衣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中挑选一些还堪用的人,在朝中抓几个典型,抄家灭族!(崇祯临终说的,文臣皆可杀,没错,可惜明白得太晚了)。

注意,这一步操作,目标不是整肃朝堂,而是挖掘起家资本…所以范围最好别太大,专门找那种大户,理由找好点(继位之初,趁着魏忠贤案顺带做是最好的机会)。

抄家之后,启动资金就有了。记住千万别忘国库放,放内帑!此时国库亏空巨大,加上掌握国库的人也不干净,几百万两放进去水花都打不起来…

然后用这笔钱,先重新练兵,练一支能打的新禁卫军!底线是凑一百万两,一年之内,练五千人出来。钱粮给够!每次都你亲自去发,顺便说点慷慨激昂的,装备要足量优质,开始的时候不一定要全面装备火器,同时要让人教他们文化课(最好是引入类似指导员的机制,你懂的)。“人民的军队”就算用红缨枪照样能吊打当时一切敌人…

同时对前线部队就按照史实布置就行,别管太多。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该防御后金的防御后金,该打民乱的打民乱,别瞎指挥,只用定下大战略,在此基础上任由他们发挥就行。其中尤其要提到袁崇焕,袁都师防守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吹牛太厉害…他说五年复辽,你先把他拖出去廷杖二十,然后再让他去辽东,并且下死命令让他守住辽西走廊,维持均势就行,短期内别想着进攻了…

同时发掘一些靠谱的新人,提拔起来放在掌兵的位置上…

好了,新军练成,大战略基本稳定,兵权没啥问题,接下来是第二步搞钱计划…抄晋商!

虽然晋商确实算不上是明末最大的蛀虫,但所谓枪打出头鸟!晋商集团是个相对独立的团体,财力雄厚,而且确实有卖国实锤!搞他!

但切记第一步搞启动资金的时候别搞晋商,晋商抱团厉害,而且在朝中也是有不小势力的,实力不足的时候最好别动…

同时在动手的时候注意细节:三边总督要用信得过的人,再派三千新禁卫军,以协助剿匪的名义入驻山西、难直隶(其实晋商有两个分支,一个在山西,一个在淮扬,淮扬地区的是晋商的盐商部分),然后突然发难!另外注意要提前把晋派官员调离兵权位置,入阁都可以,但是千万不能掌兵,以免麻烦…

成功抄掉晋商,你又发财了,这一笔起码能搞到一两千万银子!

然后一分为二,一部分加强给两边前线,继续保持大局稳定,另一部分继续用来练新军!

再过一年,你手上就有四五万新军了…

这下你就可以坐下来慢慢跟人讲道理,先从宗室田产的税收问题开始,非但要收税,还要推行阶梯税制!谁敢反对就是意图谋反!有兵你怕什么?然后这个相当于是试点之后,全面推开阶梯税制,谁不服谁人头落地!先收农税、再收商税!

记住每一部分新收入都要划一部分练兵!农税再优先赈灾,平定民变根基…

注意这一系列操作周期大概是4-6年,这么长一段时间,你还要慢慢培养一批真正忠于你的中层官员(注意暗中切割他们和原本的文官集团的联系),最好是以军吏文书的名义,直接从基层秀才当中招募和培养,尽量别走举人和进士路线,除非少数真正苦寒出身的…

这批人其实完全就足够顶上全面税制改革带来的文官集团大震荡,不至于让你的行政体系直接崩溃…

好了,然后就简单了:办新式学校,引入对传统文官的竞争机制,再慢慢淘汰掉一部分彻底烂了的部分。(切记办学校要等大局稳定了再做,否则过早引起文官集团的集体警觉就完了…)

至于后金,只要把他们卡在东北,等你整顿好内部,他们就是插标卖首…等你有了十万装备精良,并且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近代化军队,打十来万野人,想怎么打怎么打…

当然,如果是时间比较晚了,那初期的战略重心就要变一变…如果是崇祯十四年之后,你首先就是想办法稳住局势!其实也很好搞,无非就是祸水北引,让招安农民军去打女真,你再掉头去发育…没钱招安?好办,老办法!找人抄家呗!


不知道叫啥子3


崇祯帝从他哥手里结果江山时,面对的是一系列的烂摊子。朝野上下,阉党一手遮天,乌烟瘴气。等到崇祯肃清阉党,想要大展宏图之时,后金已成气候,国内又有各路起义军,内忧外患,明廷无法两面作战,只能拆东墙补东墙,最终被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自缢而亡,做到了明君王死社稷的承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明之亡已成定局,无论谁穿越到崇祯帝身上都无可避免。如果你想看为明逆天改命的小说,我倒是可以给你推荐一部网文,叫《官居一品》,主人公沈默的殚精竭虑的一生,会让你发现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但故事发生在万历年间,大明还算有救)[机智]


梦之所起


现代人穿越过去很可能还不如原装的崇祯皇帝。不过可以娱乐一下。

U型弯

有一篇文章叫做崇祯死弯。讲得就是崇祯皇帝迈不过去的两个关口——镇压与征税。很简单,镇压需要钱,没钱就要征税。税征多了又会激发民变,导致更多的镇压行为。崇祯一朝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中走向灭亡的。

自然环境因素

大家现在都知道了,明朝末年时太阳活动异常,天灾不断。这一点即便是穿越回去了也没办法改变什么。陕北照样有旱灾,走投无路的农民照旧会揭杆而起。除非有改造太阳的能力。

清朝与顺朝

大清与大顺从来没有任何名义上的合作。可是他们很默契,一个外线作战一个内线作战,让明朝精疲力竭。这两个大敌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穿越了

Ok,毕竟是穿越了。要怎么做?这里抛砖引玉一下。

人名单…这个不需要解释了吧?该保的保,该做的做掉。不能说具体人名,毕竟也要对真实的历史人物尊重一些吧。这里想说一点,真实历史中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坏人与好人,谁都有本难念的经,只不过是现代观察者所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海路

可以重视一下海路。可能要买船,买葡萄牙或者荷兰的船。那些船是海船,不能用槽船,一上海面上就散架了。明朝的造船能力初期还是可以的,后期可能就差点儿了,所以还是直接买西方的海船比较务实。毕竟明朝和葡澳政府是合作关系,曾从澳门大批进口武器,雇佣教官。

之所以要买船是因为无论是大顺还是大清都是弓骑兵,没有海军。大清复台靠得是施琅。有了船可以从天津或者山东出海,去南京避风头。还可以北上辽宁半岛,对大清侧后形成威慑。南宋躲避金兵就是坐船出海,最后勉强维持了下来。面子是没有了,可是崇祯皇帝还在,全国的抵抗就可以维持,南明那几个皇帝还真不如崇祯帝能力强。

堡垒线

袁崇焕督师蓟辽该不该治罪?古今有不同解读。可是他的策略是对的,那就是凭坚城,用大炮。有没有佐证?沙俄南下用的战略其实和袁崇焕差不多,只不过沙俄聘请德意志工程师在雅克萨制造了棱堡。这样一座堡垒,康熙时代全盛的大清重兵云集没能攻克,只能长期围困,最后是沙俄自己投降了。

如果在山海关防线建造一系列欧洲棱堡,清兵攻打起来会更为困难。不过话说回来,真实历史中清兵也没有攻克过山海关防线,靠得是吴三桂开门。不过,如果将棱堡继续向北深入,清朝就……

结盟

明朝有的时候放不下架子。比如和大清议和这一个可能性最终没有实现。实际上有些时候是可以谈谈的。大清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入关。

和沙俄联盟?派点儿人过去和沙俄联络一下?这一条必须谨慎,玩儿不好很可能把自己装进去。不过,有限的联络是可以的,可以造成大清腹背受敌的局面。

和英国联盟。没错,那个时候英属东印度公司已经成立了。明朝可以去和英国人联络一下,让他们过来做生意,用武器结账。

国内改革

这个是穿越主流,只不过时间上有点儿紧。留给崇祯的只有17年,改革起来可能还没见到成果。

供君饭后一笑。


有时聊人文历史


第一,军事上,让孙承宗或者袁可立坐镇登州,平衡袁崇焕和毛文龙,也只有他俩可以压住。袁崇焕继续练兵,卢象升的天雄军骑兵虽然不如关宁骑兵,但是还能一战,贵在人多,其他南方步兵不适合辽东野战,可以让南方步兵平叛,驻守几个关键城池。基本上沿着宁锦思路放大战力。

第二,财政上,放弃银本位,大明没有银矿,所以货币供应不足,一直通缩,恢复铜币,可以适度通胀。恢复和日本的堪合,日本是白银列岛,同时对丝绸、瓷器需求大,八十两一担生丝可以卖到240两一担,利润极高,可以官方组织桑蚕,垄断对外贸易。皇族土地免税上限规定,然后一代代递减,规定外土地交税。外派的太监税监继续,但是核定好收税的具体税率及方法。

第三,政治上,民政军政分开,主抓军政,恢复枢密院,但是可以选几个文官监督,这样即可防止军事机密外泄及过度议论,也可防止权臣堵塞言路。民政上的首辅和庭议已经接近议会制度,稍加改动让首辅可以行政,放手权力。科举制度录用人员级别不能高,增加科学,可以一级级锻炼。

第四,文化上,以东林实学为主重建朱子学,制止心学禅宗,以神主儒从建立国教,凝聚人心,国教深入乡里,承担起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秩序,推广教育。


淳叙庶明


这个问题太大了,估计得写一篇小说才能回答相对完整。


我们乍着胆子穿越一回。附身崇祯,挽救大明。


第一,在朝中要打击分化东林党,一定要团结一批朝臣在身边,能干活的。要任用徐光启主持农业生产,大力推广番薯在北方的种植。


第二,对福王等一批藩王下手,收他们的田掌握在国家手里。


第三,会在北边采取守势,议和也行,起码需要十年和平时期,还要加大与蒙古各部族的互市力度,不能让蒙古被满清拉过去。


第四,征收商税,整顿盐务。


所有这些都是向既得利益集团开刀,会非常非常艰难凶险,最关键的是手里要有可用之人,否则一个人这么折腾就是死。


所以,如果去得早就用3-5年的时间培植班底,集合一群能听命于自己的人。


如果去得晚的话,那就力排众议迁都,到南方形成南北割据再图后事,反正不能吊死在煤山。


小卒过河拉大车


收拢兵力,先去南京,放弃北京,还可苟延残喘。

明朝积重难返,吏治败坏,且不得民心。

天下财富尽在皇亲国戚官员士绅手里个个都是贪官守财奴,天下要亡了也不肯拿钱出来援助国库练兵抗清,所以即使逃到南京也没太大中兴的希望。

想要改革几乎不可能,改革遇到的阻力难以想象。

话说回来,明朝民不聊生,贪官横行,让其灭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