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布鞋伴隨我長大(散文)

風不懂雲在漂泊,天不懂雨的落魄,眼不懂淚的懦弱,許多感動都在多年以後,許多感激念念心中,最為遺憾不能為報。我們這茬人,都是穿布鞋長大的,凡是與布鞋有關的情懷,早已深深植入靈魂,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時家家都是孩子多,有的人家都能組成班,三四個孩子,都屬於少的了,那麼多的孩子,衣服褲子都需要母親做,最難最難的,是給孩子們做鞋,起早貪黑忙一年,還是供不上孩子們的需求,因為那時母親的縫縫補補事,都是擠出時間來完成。

做鞋的原料,有麻繩鞋面和“袼補”,讀音有的隨山東,有的跟河北,大致讀音是歌吧,或者是歌不,“袼補”需要自己做,就是將家中大小塊舊布頭,通過漿糊的均勻粘合,最終變成家制的複合材料板,具體方法是,選取春天風和景明的好天氣,或者利用飯桌面,或者利用箱櫃的外平面,刷上新“打”的漿糊,然後把一塊塊布塊貼上去,鋪好一層再涮下一層,務必不能有氣泡,層層之間得密實,通常需要粘合四層布。

先在屋裡陰陰乾,然後拿到太陽下暴曬,輕輕一揭,一塊有如硬紙板的“袼補”,就做成了,“袼補”做好就成寶貝了,一般情況不會送人的,它可以用來做鞋底,也是用來做鞋幫,一般的人家,桌面大小的,需要三五張,若是家有七八個孩子,做這“袼補”的舊布頭,都難以湊夠,許多孩子只能打赤足。

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做鞋的“傢什”,每位母親都有,那是母親的寶貝,平常都是鎖在櫃子裡,絕對不許孩子碰一碰,“鞋樣子”、“鞋楦子”(襪托兒)、錐子和頂針,還得自捻自搓“線麻”繩兒(麻線),故鄉有個做鞋的禁忌,活人穿的鞋,務必是“線麻”繩兒,留給死人穿的,才能用青麻。“袼補”打好後,抽空就得先做鞋底子,這是家制布鞋最費工夫的。

按照孩子的腳大小,把“袼補”依照“鞋樣兒”放大或縮小,一塊塊裁好成鞋底樣,四五片這樣裁好的鞋底片兒,還要一張張鑲好布邊兒,鑲邊的布條,通常用新白布,為的是“抗踢”,也就是儘可能延長鞋子的“壽命”。鞋底片兒粘勞壓實,就可以納鞋底了。過去的布鞋,完全靠這個納,才能成就結實耐磨的“千層底”。

納鞋底子都是抽時間擠時間,吃完晚飯了,孩子們出去玩,雞鴨豬狗都已安頓好,取出麻線繩,穿在大號針上,錐子預備好,頂針戴手上,四五張闆闆正正的鞋底片,完全靠錐子和麻繩的功力,納成踩不爛,摔不散,砍不斷的布鞋底,先用錐子扎個眼,然後把麻繩(線)穿過去,四五層的袼補,紮起來很難,使勁託著底兒,使勁扎針眼,把繩穿過去,然後使勁勒,那是功夫,也是功力,不會納鞋的,錐子扎斷了,也扎不成一個眼兒。

所扎的針眼兒,橫要成行,豎要成列,斜看還要一條線,無論橫豎斜,務必都是一樣的均勻,均勻是前提,勒緊是必須,還得不翹不扭不跑偏,漿糊粘合洗乾淨的舊布,非常的滯針,右手能匯聚的力量,有時也扎不透,母親只能把錐子的針尖,去頭髮上去抹,利用些許的頭油,來做錐子的潤滑劑,那時也是孩子最心疼母親的瞬間,生怕那尖尖的錐子尖兒,把母親的頭皮給劃破。

從晚飯後,一直到深夜,甚至到黎明,每天每夜都是這樣重複著,一針一針地,錐個眼兒,穿過線兒,使勁勒一勒,接著再去穿另外一個眼,不時看也不看,右手的錐子尖,頭上抹一抹,全神貫注地,都在那個鞋底子上,忙乎一晚上,只納兩三寸,光是一雙鞋子底,都得這樣辛苦一星期,屬於母親的青春歲月,大部分都熬在這種擠時間,家鄉母親們,管那種做事叫“攅空兒”,十天半月擠時間,才能做出一雙孩子的布鞋。

鄉土散文:布鞋伴隨我長大

納好鞋底就能做鞋幫,鞋幫也是拿鞋幫的“樣子”套剪袼補,然後粘個面兒,做鞋面的布,也需要新的,燈芯絨,厚實布,男孩用黑色,女孩用碎花,夾鞋使用一兩層袼補,棉鞋需要在裡面續棉花。然後才是“上”鞋,就是把鞋底鞋幫納成完整一隻鞋,“上鞋”要把針眼針線隱裡面 ,只能在鞋子裡面的空間,進行穿針引線。那時的孩子,最幸福就是一年四季有鞋穿,那是比衣服還不容易的,為了這個如今看似可笑的問題,母親不得不經常辛苦到凌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慈母千百納,才有一雙土布鞋。

我就是穿的那樣的布鞋長大,我就是穿著那樣的布鞋上學,有的是媽媽做的,有的是老姨給做的,穿布鞋的時候,有時家裡也給買雙小膠鞋,黑色的膠底,綠色的帆布鞋面,不知道出於什麼樣的心態,也和許多孩子一樣,學著大孩子,非要把嶄新的鞋面,活生生用刷子打肥皂,愣要刷成趨近白,彷彿那樣才有範兒,流行的到來,不知不覺中,把母親點燈熬油的艱辛,漸漸忘到了九霄雲外面,每每想起來,一陣陣的心疼。

密實的針腳兒,硬硬的鞋底兒,穿起來不捂腳,跑起來鞋不掉,無需繫鞋帶,無需墊鞋墊兒,許多年以後,你還能記得起多少?我們都是穿著布鞋長大的,左手鞋底墊在大腿上,右手聚神小心扎,然後是那樣的穿針引線,有誰問過其腰痠,有誰幫忙端瓢水?一雙布鞋引出的,沉掂掂,淚連連。

那時的母親,真不易!


審閱:韓田梅

簡評:母親做的一雙雙“千層底”土布鞋是作者永遠的記憶,永恆的回憶,作品以布鞋為載體表現出感悟母愛的情感。文章富有鄉土生活氣息,如今人知道“千層底”布鞋,但很少有人明白它的製作過程和製作工藝。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述土布鞋的製作方法及全過程。這某種意義上講是一種鄉村文化的傳承。文章具有推廣價值。

作者:趙雁明,滿族,大學本科,數學高級講師,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鄉村雜誌會員,喜歡寫鄉土文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