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歷代畫家都喜歡借典故傳說寄託和隱喻自己的精神抱負與境界觀點,除了廣為人知的以陶淵明、屈原等為原型的《歸去來辭圖》《屈子行吟圖》等畫作,有些不那麼廣為人知的典故,就因為入了畫,反而成為另一種文化普及。

黃初平“叱石成羊”

“叱石成羊”是一個流傳了1600多年的神話傳說。

據東晉葛洪的《神仙傳》記載:東晉丹溪人(即今金華蘭溪市黃湓村)黃初平,15歲外出放羊時,被一位道人帶到金華山“石室”中修煉,40餘年從未回家。哥哥黃初起一直四處尋找,後來在金華遇到一個道士。道士告訴他,金華赤松山中有一牧羊兒。於是哥哥跟道士來到山中,果然見到少年模樣的黃初平,兄弟相見,悲喜交集。

隨後,哥哥問起羊群,初平指指山上說:“羊在那裡。”哥哥放眼望去只看到白石累累:“哪裡有羊?”只見初平叱吒一聲:“羊起。”立刻,滿山白石都變成了羊群。原來,初平已成為仙人,為了安心讀書,怕羊群遭虎狼襲擊,就把羊都變成石頭。哥哥知情後,也跟著他一起學道成了神仙,後來兄弟兩人一駕鶴、一騎鹿雙雙飛昇了,黃初平此後也被稱為黃大仙。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宋 佚名《叱石成羊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任伯年《黃初平叱石成羊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任預《叱石成羊圖》

歷史上以“叱石成羊”為題材的繪畫很多,東晉顧愷之曾作《黃初平牧羊圖》,明代鄭文林作的《黃大仙牧羊圖》至今還存在故宮博物院,明代文人胡應麟也畫過《黃初平叱石成羊圖》,清末蘇六朋、任熊、任預、任伯年等都作過多幅《黃初平叱石成羊圖》,近現代黃賓虹也曾兩次畫《黃初平叱石成羊處》的山水畫。

“商山四皓”拒劉邦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分別是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後來他們隱居於商山(今陝西省商洛市境內),出山時已年過80,鬚髮皆白,因而被稱為“商山四皓”。

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被拒。後來得知劉邦要廢去太子劉盈(即後來的漢惠帝),四皓才出山勸阻劉邦打消了這個念頭。後人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宋 李公麟《商山四皓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元 佚名《商山四皓圖》局部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謝時臣《商山四皓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清 黃慎《商山四皓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陳半丁《商山四皓圖》

歷史上以“商山四皓”為主題的繪畫很多,宋代李公麟、馬遠,明代吳偉、戴進、杜瓊,清代黃慎、蕭晨,近現代陳半丁等都畫過以四皓隱居為題材的畫作。

“四皓”隱含了德治與隱逸思想和孝道觀念,加上政治功業參與其中,使“商山四皓”成為文人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寄託,四皓的閒居文事也成為歷代文人雅士樂於描繪的主題。

三教合流“虎溪三笑”

相傳東晉時期,在廬山西北山麓的東林寺中有位高僧法號慧遠,他交遊廣泛,與很多名士都有往來。為了潛心研究佛法,他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一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有一次陶淵明和道士陸修靜過訪,三人談得極為投契,不覺天色已晚,慧遠送出山門,怎奈談興正濃,依依不捨,於是邊走邊談,送出一程又一程,忽聽山崖密林中虎嘯風生,悚然間發現,他們早已越過虎溪界限了。三人相視大笑,執禮作別。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就開始流傳,是當時佛、道、儒三教融和趨勢的一種反映。不過,慧遠與陶淵明約略為同時人,交往或有可能,而陸修靜所處時代晚過百年,所以“三笑”之說純屬虛構,但這個題材日益成為象徵三教合流的美談而膾炙人口。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南宋 佚名《虎溪三笑圖》局部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元 顏輝《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郭詡《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擔當《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劉俊《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明 陳洪綬《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蔡銑《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傅抱石《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胡也佛《虎溪三笑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李可染《虎溪三笑圖》

從宋代開始,歷代畫家皆有《三笑圖》或《蓮社圖》一類的作品,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作品屬五代末宋初石恪繪《虎溪三笑圖》和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圖》,現存世最著名的是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圖》。

其它傳世名作還有陳洪綬作《虎溪三笑圖》和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圖》。宋代梁楷,宋末元初顏輝,明代郭詡、吳偉、周臣、杜君澤、尤求,清代陸吉安、許從龍,現代傅抱石、李可染、劉旦宅等也都畫過這一題材。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的明朝成化帝憲宗朱見深繪製的《一團和氣圖》,也是以“虎溪三笑”的故事為題材。

畫家都想去“訪戴”

從元代黃公望開始,相繼有很多畫家創作出不同風格的“訪戴圖”,如黃公望的《剡溪訪戴圖》,張渥、戴進、夏葵、周文靖等人的《雪夜訪戴圖》等。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黃公望《剡溪訪戴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張渥《雪夜訪戴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戴進《雪夜訪戴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夏葵《雪夜訪戴圖》

國畫裡的故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

▲周文靖《雪夜訪戴圖》

“雪夜訪戴”的內容出處,源自劉義慶的《世說新語》。

故事的主角王子猷,性情灑脫,放蕩不羈,是王羲之的第五子。

一次夜裡下起了大雪,王子猷一覺醒來,打開窗戶,叫下人斟酒來喝。他邊賞雪景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就來了興致,想去看遠在曹娥江上游剡縣住的戴逵。他即刻帶著下人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了戴逵的住處,誰知到了門前他又轉身返回。下人問他為何如此,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好一個乘興而來,興盡而返。

王子猷的行為看似放縱任性,但是這種率真不拘、隨心所欲的言行正是魏晉時期許多名士的特點。

這種灑脫的人生態度,也為很多後世畫家所向往,因而便以“訪戴圖”表達心跡了!

此外,還有“文姬歸漢”“東方朔偷桃”“琴高乘鯉”“劉海戲金蟾”等題材也備受畫家青睞,對於這些或美好或震撼的歷史典故傳說,畫家以或敬仰或嚮往的篤定之情,以一種更加深刻難忘的形式,讓他們永遠地流傳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