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脾胃是指脾經和胃經。中醫認為:脾胃五行屬土,屬於中焦,同為“氣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是後天之本。人從出生之後成長需要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都是要通過飲食而來,但是飲食必須要由脾胃共同工作才能轉化為氣血能量。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心啊,肝兒啊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這個特別好理解,那為什麼脾這麼個不起眼的臟腑,在中醫裡卻有那麼重要的地位呢?

脾作為身體的器官,在膈下,與胃相鄰。但是在中醫裡,脾的功能是一個運化體系,不僅僅是指脾臟這個器官本身的功能。因此,即使脾臟這個器官被切除,但脾的功能依然存在……

人體所需的精、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均依賴於脾胃運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這對CP被稱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可見脾的生理功能對人體的重要性。

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的主要生理機能有兩個:主運化、主統血。

一、主運化

脾主運化,指脾氣將飲食轉化為水谷精微,並將其吸收、轉輸到全身臟腑的生理機能。脾主運化是整個食物代謝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後天維持生命活動的主要生理機能。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1.運化穀食

我們吃進來的食物,不是到肚子裡就直接變成營養物質被身體吸收了,而是要通過胃的腐熟之後,再經過脾的運化,才能化生為身體所需的精、氣、血、津液——內養臟腑,外養皮毛。

脾氣的運化機能強健,稱為“脾氣健運” ,說明化生精、氣、血、津液的水平棒棒的,這樣我們的身體就有了足夠的能量和營養來源,臟腑、經絡、骨骼、肌肉,哪兒哪兒都沒毛病。但是如果“脾失健運”,則代表牌的運化機能減退,這時候我們吃進來的各種好東西就不一定都能轉化為身體所需的能量了,甚至有可能出現吃多少拉多少、腹脹、便溏、食慾不振等症。

2.運化水飲

脾能夠把我們喝進來的水化為水精,也就是津液,然後吸收、散佈到我們身體各處的生理機能。水的吸收,雖然要在胃、小腸、大腸裡進行,但最後都得給脾,經過脾氣的推動和激發,才能變成人體可以吸收的津液。

脾氣轉輸津液的方式有四種 :一是上輸給肺,通過肺氣的宣降,給皮膚腠裡,給五臟六腑;二是向四周佈散, “以灌四旁"滋養濡潤臟腑;三是將部分水液下輸到膀胱,變為尿液;四是發揮自身優勢,藉著身體“小輪兒”的轉動,讓全身的津液隨著脾胃之氣上騰下達散佈到各處。

簡單的說就是水喝進來之後,不是自己就能變成津液,被身體吸收利用的喝了8杯水,皮膚就滋潤了——能不能變成津液和你喝多少水沒關係,主要看脾。脾氣健運,運化水飲的功能強大,喝進來的水也能變成津液,然後被脾輸送到皮膚臟腑。否則,就算你每天喝一缸水,不是變成尿了,就直接變成了病理產物水溼,停留在你的體內。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喝著喝著就胖了——因為脾生化津液的功能和佈散津液的功能變差了。

不管是運化水谷,還是運化水溼,反正食物進入我們的身體後,不是吃了啥就能變成啥,都得依靠脾的生化才能成為人體可以使用的精、氣血、津液。所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之本” ,保護好脾胃才是養生的根本。

一個脾胃虛弱的人,就算整天吃山珍海味,靈芝鮑魚,白浪費錢。

所以《脾胃論》說: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二、主統血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心主血,肝藏血,脾能統攝於血。”這就好像是什麼呢?脾是血脈交通管制的警察。脾氣是身體之氣的一種。身體之氣足了,脾氣自然充足。

脾可以控制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而不逸出脈外。脾氣越充足,對血的固攝作用就越強。反之,脾失健運,氣衰而固攝作用減弱,血液就有可能失去統攝而逸出脈外。

三、 脾主升清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就是說脾氣要靠自己的升動,將水谷精微上輸給心、肺、頭面部,然後心肺再將水谷精微生化為氣血,用來濡養全身。如果脾氣虛弱,不能升清,濁氣就無法下降,就會導致上面頭面部沒有清氣的滋養而頭暈眼花,精神疲憊;濁氣在中間不能下行,腹滿腹脹;清氣在下,精微下流,常見腹瀉便溏。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另外,脾氣除了自己升清,還有升提內臟的重任。脾氣上升,內臟的位置才會相對固定,不會下垂。如果脾氣虛弱,無力升舉,反而下陷,就會導致內臟下垂。乳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症狀。所以臨床常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等中氣下陷之症。

四、脾喜燥惡溼

脾主水溼代謝,身體裡的水液都要靠脾來運化,送給臟腑和四肢。如果脾氣健運,水精四布,就沒有水飲停留體內。但如果脾失健運,就會內生“痰飲水溼,所謂脾生溼。然後溼氣反過來又會遏制脾氣的升發,損傷脾陽。所以脾最怕的就是溼氣。

五、脾與形體官竅和自然的關係

1、脾在體合肉,主四肢

全身的肌肉都要賴以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才能壯實豐滿。如果脾失健運,肌肉必然失養,人會形體消瘦,或者虛胖,四肢無力。

四肢也叫“四末”,由於離身體中央部門脾胃距離很遠,所以更加需要脾胃健運,才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邊遠的貧困地區——四末。如果脾胃功能不強,脾失健運,身體最先放棄的就是那裡。所以一個脾胃不好的人,四肢一定是無力的。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2、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人靠嘴巴吃飯,所有的食物都是經過口入的。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舌頭又主味覺。所以食慾和口味都可以反映脾的運化功能是否正常。脾氣健運,則吃嗎嗎香,牙好胃口好。要是脾氣虛弱,則會食慾不振,口淡乏味,口膩口甜。

脾氣的盛衰可以從嘴唇上看出來,脾氣充盈,唇色就會鮮豔紅潤。反之,唇色黯淡無光澤。如果有瘀血,嘴唇就會發暗紫色,或者唇上有黑斑。

3、在志為思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恩出於心,但脾應之。”雖然思屬於神志的範疇,神志又歸心管。

但是心火生脾土,所以心思過重,會影響到脾氣的運化機能。會出現脾胃功能減弱、不思飲食、消化不良、胃脘脹痛、頭暈目眩等情況。

為什麼有句古語叫“廢寢忘食”呢?就是用腦過度,思慮傷脾引起食慾不振,到點也不想吃飯。現在人,工作壓力大,每天思慮多,不光要掉頭髮,也影響脾胃哦。

這句話中醫很久之前就說過

4、對應長夏

為什麼說脾與長夏相應?因為在這個時節,大自然氣候依然炎熱,但是雨水很多,溼氣很重, “天氣下迫,地氣蒸騰” ,但是萬物又在醞釀成熟,合於土生萬物的道理。而脾在人體,負責水谷的運化,可將水谷精微生化為精、氣、血、津液,滋養全身,是人的“後天之本”。因此脾與長夏,同氣相應。

另外,長夏之氣為溼,可是溼氣太盛則會困牌,影響脾土的運化。而脾失健運反過來又會影響水溼的代謝,加重身體的溫氣,從而變成了惡性循環。

因此在長夏這段夏秋相交的季節,本身脾弱的人,特別容易患上溼熱交結之症,比如渾身乏力、肢體困重、身熱無汗、胃院不舒、食慾不振,甚至出現失眠、頭暈、咳嗽或者陰囊瘙癢、溼疹、陰道炎症。此時的治療方法,應該從除溼入手,除溼與清熱並重,溼為熱的載體,溼去則熱孤。

六、與胃相表裡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以五臟為核心,以臟腑分陰陽,一陰一陽相為表裡,髒與腑是一個整體可以相互影響。而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承擔著化生氣血的重任。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脾胃從古至今一直都是被醫家放在一起說的,假如胃是一個食堂的話,脾就像是一個分發員,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老話說“巧婦不成無米之炊”,胃的功能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脾。

人體生命活動、各臟腑機能的正常運行,都依賴於脾胃對水谷精微的運化。

脾氣健運,四髒得養,才能很好地發揮各項機能,保證人體“小輪”正常轉動,正氣充足,抵抗力強。即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臟來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