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她愛大海,只是為了海上的洶湧波濤;她愛草地,只是因為青草點綴了斷壁殘垣。她要求事物投她所好,凡是不能立刻滿足她心靈需要的,她都認為沒有用處;她多愁善感,而不傾心藝術,她尋求的是主觀的情,而不是客觀的景。”

這是《包法利夫人》第一部第六章中對包法利夫人艾瑪回憶她在修道院的生活的描述。廖廖幾筆,把包法利夫人不同於常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描寫得淋漓盡致,這也為她以後悲劇的婚姻生活埋下了伏筆。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十九世紀福樓拜所寫的一部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它講述了愛過貴族化教育的美麗的農家女孩艾瑪嫁給了平庸的鄉村醫生夏爾,婚後不甘忍受木訥無趣的丈夫與平淡無奇的婚姻生活,兩度偷情出軌,為與情人廝會維持龐大的開銷,不得不向精於算計的雜貨商勒合借債,最導致債臺高築無力償還,走投無路之下不得不服毒自殺的故事。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艾瑪的丈夫夏爾直到她死去並未發現妻子有什麼不妥不處,他傾盡所有厚葬亡妻。他幫她打扮一新,連棺木都有三副,還要蓋絲絨毯子。夏爾做的這些,不可謂不情深義重。而事實上,他從始到末,都是那麼死心塌地愛著艾瑪。即使在艾瑪死後,他在那張紅木桌的抽屜裡發現了妻子的全部秘密:她與情人萊昂的所有來往信件,還有情夫羅多夫的一張畫像。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在知道了羅多夫是妻子的情夫之後,夏爾還能與羅多夫一起相安無事地一起到小酒店喝酒。他看著羅多夫,甚至想到如果自己是他該多好,那樣的話,或許妻子愛的就是自己。他甚至非常大度對這個給自己戴了一頂綠帽的男人說到:“我不怪你。”這是心胸開闊還是性格使然?亦或愛屋及屋?個人覺得,夏爾窩囊得可笑,甚至可恥!這讓每一個稍有點血性的男人都感到義憤填膺的事,怎麼到了夏爾這兒顯得那麼輕描淡寫?

看完《包法利夫人》,世人都在批判艾瑪的愛慕虛榮,貪圖享受,追求不切實際的愛情。不錯,她的死可謂自作自受。她太與眾不同:不甘平庸,頭腦裡充斥著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色彩。她希望有一個身穿燕尾絨服,腳踏軟皮長統靴,頭戴尖頂帽,手戴長筒手套的丈夫。她覺得自己應該住在古老的城堡裡,餐桌上鋪著名貴的絲絨桌布,而自己的丈夫應該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這本也無可厚非,哪一個女孩年輕的時候沒有做過這樣的夢想:風度翩翩的白馬王子,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當夢想照見現實,我們總該清醒。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看過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的人都有一個感悟,賀涵只應天上有,生活處處是白光。這不是說我們對生活應持悲觀的態度,而是告訴我們要看清生活的現狀,不要一味自欺欺人地尋求那如泡影般的幻覺。畢竟,王子與公主夢幻般的愛情童話只存在於小說和電影情節中。而做為凡人的我們,只有處理好夢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的矛盾後,生活才能一如既往地向前。

我們明白的事情,艾瑪未必能看得透。當她發現婚姻生活並不如期望的那樣美好,她開始討厭丈夫雷打不動的穩定,心平氣和的遲鈍。她甚至討厭他吃飯的動作,穿衣的習慣。總之她厭倦平淡無奇的婚姻生活,看不上不求上進的丈夫。特別是在參加完侯爵的舞會,親歷了上層貴族紙醉金迷的生活之後,她對丈夫的不滿,對現實的不滿也達到了頂峰。正如書中所說:她的心一經富貴薰染,便再也不肯褪色。以至後來,她走上了萬劫不復的偷情之路,不僅害了自己,也摧毀了整個家庭。

事實上,造成文中最後這樣一個悲劇的結局,除了艾瑪自身的原因之外,夏爾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段美好的愛情,一樁幸福的婚姻,需要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和經營。而夏爾恰恰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為:

一、夏爾是一個極度自卑的人,這源於他的原生家庭和幼時的經歷。

酗酒的父親,強勢的母親,經濟上的拮据,上學時被人孤立......所有的這一切,導致夏爾的不自信。母親為他包辦一切:為他選擇職業,選擇行醫地點,選擇第一任妻子。在跟艾瑪求婚時,他甚至不敢親自開口。娶了貌美如花的艾瑪之後,他更是對艾瑪唯唯諾諾,言聽計從。在這樣的一樁婚姻,夏爾就是為了愛情低到塵埃裡的那個人,他在婚姻中沒有存在感,完全迷失了自己。在心理上,他處於劣勢,像個伏低做小的僕人。而艾瑪,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女神。在這點上,讓人覺得依附婚姻的,不是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艾瑪,而是有著相對光鮮職業的夏爾。我們知道,婚姻中倆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對等的:沒有誰高誰低,有的只是相互尊重與理解。幸福的婚姻離不開精神的匹配!

而夏爾之所以這樣,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是原生家庭帶給他不同程度的傷害。但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應該有能力去擺脫這種束縛,努力去汲取愛的力量,從而獲得心靈上的重大成長。然而他沒有。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二、夏爾對艾瑪的愛,達到了寵溺的地步。

溺是什麼?溺是嗆水,是溺斃。

夏爾對艾瑪所作的一切都持肯定的態度。他喜歡她對屋子的擺設,喜歡看她畫畫,也喜歡她料理家務。艾瑪所做的一切,她所具有的浪漫主義情懷,夏爾都非常受用。艾瑪給了他精神上的滿足和視覺上的享受,他把她當藝術品一樣小心翼翼地供奉起來。

夏爾不明白,寵妻沒有錯,但過於寵溺就是大錯特錯。你可以撒撒嬌,耍耍壞脾氣,使使小性子,這都可以接受,或許也能增添生活的小情趣。我寵你,我樂意。但一旦上升到原則問題,如出軌,如惡意地撒謊,沒有誰能對此置之不理!有人說家暴只有零次跟一萬次。出軌亦然,撒謊亦然。艾瑪不僅出軌,還撒彌天大謊。

夏爾對艾瑪的好,讀者看著都為之淚目。她生病了,他誤以為是她不喜歡托特這個小鎮,便決定離開這個住了四年,好不容易才站穩腳跟的地方,搬到陌生的榮鎮去,只因為了給艾瑪換換空氣。在榮鎮她鬱鬱寡歡的日子,看到羅多夫跟艾瑪一起去騎馬,夏爾馬上就給艾瑪買了一匹馬(殊不知,艾瑪出去只是為了跟羅多夫偷情)。最後,艾瑪以提出要學鋼琴(實則是去盧昂與萊昂私會),在家裡經濟非常不寬裕的情況下,夏爾也選擇毫不猶豫地支持妻子的夢想。夏爾所做的這一切,都是希望妻子能快樂起來。然而,令讀者不吐不快的是:愚蠢如夏爾,後知後覺如夏爾!正是他如此沒有原則地支持與寵溺才導致艾瑪沒有底線地放縱,才枉顧倫理道德於不顧,在追求所謂的愛情的路上越走越遠,直至不能回頭。

三、夏爾與艾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心靈交流,他並不瞭解她的內心世界。

夏爾與艾瑪就像生活在同一個宿舍的室友,他們之間很少有推心置腹的交流。書中很少描繪夫妻二人坐下來進行面對面地談話。夏爾也許是真的愛艾瑪,但他的愛或許只是表面上的物質供給,他們之間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直達心靈的溝通。艾瑪內心煩惱之時,她沒有可以傾訴的對象。這就導致了一旦有人,如情場老手羅多夫的出現,對她說些甜言蜜語之時,她便輕易地淪陷在別人的算計裡。

在這裡,福樓拜也表達了對教會的批判,因為教會在當時情況下早已擔當不了精神與靈魂寄託的場所。比如說艾瑪因對萊昂的愛戀而深感不安,向神甫求助的時候,本應為心靈導師的神甫關心的卻是世人身體上的痛苦。他認為只要吃飽穿暖人們就應感到幸福。此時的艾瑪,就如同一個溺水的人,她本身沒有自救能力,但她轉身向他人呼救之時卻無人理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寫作背景:小說的寫作背景是1948年,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建立之初。那時的法國浪漫主義正慢慢褪去,現實主義正悄悄萌芽。而艾瑪所代表的浪漫主義與夏爾所代表的現實主義之間註定要有一番較量,鬥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於是小說中,夏爾與艾瑪的婚姻矛盾便被作者寫得不可調和。因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一定要給予小說一個這樣的結局,這是時代與個人的悲劇。

關於婚姻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麼福樓拜透過《包法利夫人》這本書向我們傳遞出怎樣的信息?它對我們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成就一段美滿的婚姻有什麼樣的啟示呢?我想不外乎三點:

一、降低對伴侶的期望值。

在親密關係裡一方之所以感到痛苦,往往是因為對方的行為或能力沒能達到自己所期望的後果,從而導致一方內心對伴侶或對雙方的這份感情產生失望的情緒所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於是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

“我當初真是瞎了眼了,怎麼嫁給你這個窩囊廢!”妻子不無懊悔。

“我腦子進水了,才會娶了你這個母夜叉!"丈夫毫不相讓。

爭吵的後果就是倆人要麼直接分手,要麼不遺餘力地妄圖改造對方。其實這時需要做的是放下執念,調整心態,接受對方的缺點。沒有人是十全十美地,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而此時處於婚姻中我們是要放大愛人的優點,忽視他(她)的缺點,以坦然和包容的心態去接受和容納自己的伴侶。

艾瑪如果能看到這一點,她就不會執著於名利和物慾的追求,就不會在別有用心的藥劑師的勸說下去攛掇夏爾去給飯店的小夥計做腳部手術,導致手術失敗之後,引起丈夫深深的挫敗感。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二、要學會愛自己,特別是女人。 會愛自己,使自己愉悅是一種能力。

在婚姻關係中,女性無疑處於相對劣勢的地位。而此時的我們一定要有愛自己的能力。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伴隨一生的愛好,幾個無話不談的知己。我們的眼光不能只盯住丈夫,除了家庭之外我們還應該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艾瑪是個聰慧的女子,她會彈琴,會畫畫,她佈置的擺設富有小情趣。她既有好看的外貌,又兼具有趣的靈魂。如果這當中的任何一樣,她能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她的人生其實不需要任何人的參與也能更上一個層次,她完全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她沒有!她至死也不明白與其寄希望於他人,不如自己努力奮鬥,盡力爭取來得踏實與篤定。

三、要心懷感恩之心,懂得投桃報李。

請記住世上沒有人必須無條件地對你好,包括自己的父母。婚姻中更是如此。我們要對伴侶給予的愛有感知能力,並作出熱忱的回應。不能理所當然地接受伴侶對你的寵愛和呵護而無動於衷,反倒掉過頭來傷害對方。

夏爾對艾瑪可謂用情至深,而艾瑪對夏爾的愛卻很少給予回應。她甚至心安理得地拿著丈夫的錢,去買跟情夫私奔的用品,去支付偷情的費用。所以從這點上來說艾瑪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美國神學家、護教學家提摩太·凱勒在《婚姻的意義》一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不管和誰結婚,過一段時間,都會有激情消退的時候,你必須在沒有激情的時候繼續去愛,才算是真正愛一個人

。”所以婚姻生活不是一味的風花雪月,它更多的是人間煙火,柴米油鹽。我們更願意看到的是當激情褪去的時候,愛情還能歷久彌堅!

後話:感謝世界文學大師福樓拜貢獻給我們這樣一部傳世經典,感謝中國的翻譯大家許淵衝先生對這部作品精彩的翻譯。不得不說,這部小說是我看過的外國名著中,翻譯得最有水準的一部。

《包法利夫人》:當激情褪去之後,我們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