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1、黎族——古雒越人後裔,海南最大的少數民族

黎族先民,主要來源於嶺南的百越民族,應該是以雒越人為主體,肯定也融入了當時活躍在嶺南的西甌、南越、南甌等人群,語法受到他們的混和影響。如今,南越、西甌、南甌等古老的語言分別匯入到了漢語方言和壯侗語系族群中,以黎語的複雜性,肯定還有這些古老族群語言的殘留。

總之,黎語在壯侗語系獨成一支,但基礎詞彙和語法也與壯泰語支接近,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隔閡,後來不排除陸續有其它族群匯入,但黎族的基礎語言在先秦時期已經基本形成。

海南島,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黎族分侾、榿、潤、美孚、賽五大方言支系,有些支系之間語言不通,可見他們來源的複雜,進島時間也有先後,橫跨數千年。其中居住白沙一帶的潤黎,環境相對閉塞,語言與風俗與其它支系有很大差異,被稱為本地黎,可見他們登島的時間更早,與嶺南一些消失了的古老族群可能有更深的淵源。

最早,黎族人的生活範圍遍及全島,後來其它族群先後登島,黎人漸漸退縮到海南島中南部山區與臺地,如今在昌江、白沙、瓊中、保亭、五指山、樂東、東方、陵水、三亞等地廣泛分佈,其它如萬寧、儋州、瓊海、屯昌等鄰近山區也有部分黎族鄉村,他們維持著遊耕狀態,當然農田耕作也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方式。

如今,海南的黎族人口已將近130萬人,是海南最大的少數民族。

2、臨高語族群——與黎族近親的古雒越後裔

海南還有另一支古雒越人分支,這就是臨高語人群,他們與黎族近親,因而也曾被稱為熟黎;但是在公元前111年朝廷剿滅南越國,在海南劃定二郡,典籍中記載的海南主要族群為駱越人和俚人,這駱越人應該就是臨高人先人,而俚人就是黎族的先人了。

臨高人的先祖可能生活在古雒越人的東緣,他們登島時間相對晚,延續時間相對長,語言更接近壯侗語系中的壯泰語族;臨高在海島北部留下的痕跡也更為豐富,最早廣泛分佈在海島北部的海口、文昌、定安、澄邁、屯昌、臨高等地,黎族先民也就在這時開始慢慢南遷。

這瓊北平地形同一個棲息驛站,從大陸南端來到海南的一個又一個族群,先期都會在這裡棲足,然後往別處遷徙,直到數量龐大的閩南人群來到海南,以人數優勢才得以在這肥沃地帶紮根。臨高語族群在後來登島族群的擴張和擠壓下,漸漸退縮到今天的臨高縣大部,儋州市東北,以及澄邁縣以北地帶,使用這一語言的人群如今有60餘萬人。

臨高話與今天的壯族、傣族,還有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老撾的老族,都有著較近的血緣關係。但是長期與嶺南漢族尤其閩南語族群交集密切,因而其語言混和了不少漢語,並且接受漢俗,如今他們已整體歸入到漢民族中。

3、儋州話族群——遷入海南的早期嶺南漢人後裔

儋州話,明顯帶有中原漢語與南越語的混合特徵,可見他們最早的來源應該是西漢的古南越國,是南越人與漢人融合後,又遭到漢王朝剿撫,一部分來到海南,因而少部分保留了古粵語;平定嶺南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等,經常被他們提及。

直到隋朝成立崖州,州治設在廣東高州一帶,粵南與海南聯繫密切,大量粵語人群通過雷州半島遷徙到海南,他們習慣近海生活,而當時沿海地帶多被臨高人佔據,他們便沿著西海岸一路往南,選擇儋州之地紮根,匯成儋州話人群,其語言可大致歸入到漢語的粵方言中。

如今,這一人群分佈在儋州市大部,以及昌江縣西北的海尾、南羅,白沙縣臨近儋州的部分村落,這一人群如今已發展到100萬上下,在海南方言中僅次於海南話和黎語,是海南第三大方言。

海南島,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4、邁話族群——儋州話人群到崖州生根發芽

邁話,應該就是儋州話的分支。

儋州話人群大部分在儋州安居下來,但還有一部分人沿著西海岸繼續南下,在今天的東方市、樂東縣等地均有散落,最遠遷徙到了今天的三亞市崖城一帶,還有部分遷徙到了中部的瓊中,他們的語言統稱為邁話;而狹義的邁話,單指生活在三亞這一人群,位於崖城的拱北、城東、水南,部分遷徙到羊欄鎮、妙林鄉等地。

邁話與三亞的疍家話雖然同屬粵方言,但族群來源有著很大區別,登島時間要早得多。該人群與不同語言族群混居,讓邁話混進了閩南語、客家語和軍話成份,也混有少部分黎語和三亞回輝話,從而與儋州話也拉開了距離。

如今,在海南島使用邁話的人數約為一萬二千餘人。

5、哥隆話——黎民族與其他族群的混合語言

哥隆話,是以黎話為基礎語言,混和漢族數種方言的一種新型語言。

哥隆話人群分佈在海南島西部的墟鎮或屯軍之地,他們先是被周圍的軍話人群、閩南話人群,以及苗人分割,並與其它各族群混居通婚,形成了一種混合語言;他們的語言被稱為哥隆話,海南其它地方類似的話也被稱為村話。

哥隆話與黎語的同源詞達到40%,但受到古代西南官話、儋州話和閩方言的極大影響,也保留了漢語大量的古音和古義;他們的居住地與黎區隔離,被軍話和海南話人群包圍,呈現出小地方的移民文化色彩,比黎人更注重教育。

如今,哥隆話人群主要集中在昌化江下游的東方市和昌江縣境內,人口約6萬多。

6、三亞回族——海上絲綢之路的泊來人群

回輝話,就是居住在三亞的回族語言。

三亞回族的來源與海南其他族群迥異,也與內地回族迥異,而與海上絲綢之路有很大關聯;他們的早期先民生活在馬來半島以及柬埔寨南部,後來向東聚集到越南南部,約公元192年在此建立佔婆國,東漢文獻上稱這個國家為林邑。

唐宋以降,佔族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隨著穆斯林的遷徙,陸續有人來到海南,在各港口都有駐留,經商,有些世代居住下來;大約在明代,越南黎朝政權以及後來的阮朝政權大舉兼併佔婆國,大量佔族人跨海避難,匯入到海南;明清之際海南迴族最多達到20餘萬。

後來由於清朝數次教難,大量回族離開海南,也有一些被海南其它族群同化;殘留的穆斯林,彙集到了三亞的羊欄鎮,形成回新和回輝村,成為三亞回族。

羊欄鎮,曾改為鳳凰鎮,現在統歸為天涯區,其中的回輝社區、回新社區就是三亞回族的傳統家園。回輝話以古佔語為基礎,屬南島語系的馬來語族,同時混入了一些中東音,到海南後又夾雜不少黎語、漢語,成為海南極獨特的語言。

三亞回族的生活習俗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這裡清真寺的密度為中國之最;因為沿海,他們世代打漁為生,因而又保留很多沿海漁民的生活特徵,如今三亞回族人群約為7000餘。

海南島,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7、海南苗族——響應中原王朝的徵召而來的民族

海南苗語,又稱勉語,該語言其實屬於苗瑤語族中的瑤語支,而非苗語支,所以他們的族名歸屬值得商榷。

海南苗族主要從廣西征召而來,大約來自明代的嘉靖和萬曆年間,那年代對邊境管控加強;而海南黎族在其它族群擠壓下,發生頻繁暴動。中央王朝本著以夷制夷方針,在黎族生活地區遷進了不少苗族;後來,更多苗瑤族人前來投奔親戚,或謀生逃難,都匯入到了海南苗族中,當然也不乏其它族源的融入。

這就註定了苗族與黎族伴生的現象,海南苗族也曾被稱作苗黎。由於人口稀少,山地的溝谷已由黎族佔據,他們只能選擇更高海拔地帶,居住分散,不像其它語言族群匯聚成遍,他們散落在中南部各民族地區,呈孤島狀態。

由於缺少耕地,苗族大多在深山裡過著遊獵生活,多居住茅草屋,習慣刀耕火種;日常風俗與內地苗族發生了很大區別,而與黎族越來越接近,包括服飾也有近似之處,色調以湛藍為主調,傳統婚姻以男子入贅形式為常見。

海南苗族注重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也佔有重要地位。上世紀初,在海南瓊中部分地區的苗族又受到基督教影響,上帝代替了諸神,凡遇不順心的事都向上帝祈禱。蠟染、苗藥,都是海南苗族的特產,他們的語言與廣西省凌雲縣與思恩縣的瑤族語言相差不大,如今海南苗族的人口大約為七八萬。

8、軍話族群——在海南諸地方語言中最接近官話的族群

唐宋以來,海南都有駐軍,從大陸抽調不少壯丁戌守海島。

到了明代,更加強了邊備,大量民丁從西南漢族地區徵調至海南,衛所制度就在這時候建立;尤其明末黎亂頻繁,每次都要從外地調派軍隊平叛,最多一次有十萬人,他們通行軍話,不少留下來化身民籍,與土人結合;數百年發展,形成了今天的軍話方言區。

海南軍話主要是西南官話和當地語言的融合,是與普通話最接近的海南方言,大致分佈在昌江、東方、樂東、三亞等沿海地帶,儋州和臨高也有分佈;他們多居住在當時民族地區的中心城鎮或臨海地區,呈弧線帶狀分佈;現在海南西南部很多帶"所"的地名,都曾是屯軍之地,多為軍話族群的生活區。

海南各地軍話都受地方方言影響,但基本相通,很多地區的軍話與北方漢人交流時不存在語言障礙;如今,軍話人群已接近12萬。

海南島,有哪些族群和方言?

9、疍家話族群——以船為家、遠海漂流的漁民

疍家話,又稱水上話,多為打漁為生,以船為家的漁民,他們很多人以前在岸上沒有房子,被稱為疍民。

傳說疍人來源於河南澶水一帶的古亶人,後來遷徙到內陸江河以及南方沿海,廣泛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香港,以及東南亞的沿海地區和主要內河,因此疍家話不是單純的某一種方言,在不同省份指代不同的方言,後來也多將在陸上房地、長期以船為家的人的人,統統歸為疍民。

南海一帶的疍家人,又相傳為西漢滅南越國,大量越民被逼到海上,成為疍民,但以現在海南疍家話與粵語的淵源,應該不會那麼早,大約為元明時期,廣東陽江等地的漁民向四處漂流,其中一支在海南各河口聚集,形成今天的海南疍民。

如今,海南疍民分佈在三亞河口、紅沙,以及瓊海的潭門,陵水的水口村等地。他們基本都已上岸居住,生活相對富庶;因為常年在海上漂流,與廣東交流密切,疍家話基本保持了粵方言的原貌,屬廣東的地方方言。

海南現有疍民約4萬人,身為漁民的疍人形成了獨特的民俗,對海鮮的烹飪自有一套,鹹水歌是他們出海打漁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歌調,在廣東民歌的基礎上形成。因為他們歷來有遠海打漁的習慣,南中國諸島清末以來就出現在他們的海上指南——更路簿中,因而中國廣闊海域的開拓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10、海南話——閩南人的大量湧入,匯成了海南島基礎方言

最後,就要講到海南島的基礎方言——海南話。

海南話屬漢語方言中的閩南方言分支,講海南話的人口超過500萬,是海南本地方言人口最多的族群,且還有300萬左右的華僑以海南話為母語;海南話與雷州話、潮汕話,均為近親語言。

閩南人自古就有人遷往海南,很多大姓的族譜可追溯到唐朝;但閩南人大規模進入海南則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南宋末帝被元軍一路追殺逃入閩南,然後沿海岸線繼續南下,幾十萬福建莆田人隨之遷徙,在崖山海戰後,這些遺民又陸續往南逃避元軍殘害,集中到雷州半島一帶, 其中大批人陸續進入海南,匯成了海南島上最大一個族群。

由於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南話受外界語言干擾較少,大量的古漢語詞彙和語調得以保存,可謂古漢語的活化石;與閩南話對比,海南話明顯摻進了粵方言、客家方言和官話,也借鑑了部分海南本地的黎話。

清代中葉以來,大量海南人到國外謀生,海南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變得頻繁,風氣為之一開,為中國的文化、思想、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