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下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姑孰侯


朱棣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曾六次派郑和下西洋,但是都是一无所获。郑和所到之处,各国百姓都看见了大明的强盛,纷纷派出使臣来到大明,大明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万朝来贺。虽然郑和下西洋让大明王朝声名远扬,可也耗费了巨大的国力。



在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炽登上帝位,他下令停止郑和下西洋的活动,至于他的原因很简单,朱棣让郑和下西洋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而朱高炽又不想寻找建文帝,自然就没有必要去耗费巨大国力继续让郑和下西洋了。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明仁宗朱高炽仅仅登基一年便驾崩了,继位的皇帝是明宣宗,明宣宗又再次派遣郑和下西洋,这就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明宣宗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很简单,仅仅只是简单的一次外交活动。


郑和这一次驾驶着大船来到了阿拉伯半岛,他早就听父辈提起过伊斯兰圣城麦加,不过就他的身份而言,他不太适合去麦加朝拜,所以郑和派了七个人前往替他朝拜,也算是满足了他的这个愿望。郑和这一次下西洋没有能够回到大明,他在古里病逝,古里在现在的印度半岛,一代航海家就这么结束了一生。


传奇历史观


朱棣依靠着“靖难之役”成功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完成了从燕王都永乐帝的转变,不知其在攻破了南京后,会不会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在里面。

在朱棣攻破了南京后,朱允炆失踪了,这一下便打破了朱棣原本所有的打算,因为如果朱允炆在破城之日被抓到还好,朱棣还有所准备去应对,可坏就坏在朱允炆失踪不见了。朱棣在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先是慌了,因为这是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可他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什么样的阵势没有见过,在镇定了一会后,当机立断的让人对外通报,并发表告示,说建文帝已经在大火中丧生了。因为朱棣心中清楚的知道,如果在这个时候让外界知道建文帝没有死,而是失踪了,很可能会让别有用心的人以此来钻空子,毕竟在清朝的时候,一个朱三太子就能把大清朝给搅和的天翻地覆。

另一方面,可如果建文帝出去后继续联络没有被征服的省份,很可能会形成力量来对付朱棣,因为当时的朱棣并没有完全的攻破全国省市,他为了能够取得胜利,便直接瞄准了南京,大明朝的首都。

所以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好不容易取得的地位,他秘密召见了郑和,要求他以下西洋的名义去寻找朱允炆。郑和奉朱棣的命令只下过6次西洋,而第7次是奉朱瞻基的命令

第一次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1405年,携带的兵甲人数为二万多人。他先是从苏州出发,然后在到福建、爪哇、苏门答腊最后到达了古里,并在哪里立下石碑刻下了“去中国十万余里”。

第二次下西洋

在1407年的时候,郑和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下西洋,在这次航行的路线中,郑和来到了锡兰和波斯,并在波斯的大地上交换了两国表达关系良好的珍贵文物。

第三次下西洋

在1409年的时候郑和与姚光孝等人去了越南、马来西亚以及印度,都与各国表达了大明王朝的威严和友好。

第四次下西洋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的时间是在1413年,在这次旅行中郑和的船队第一次来到了东非境地。在1415年的时候回到大明。

第五次下西洋

在1417年的1月,郑和的船队又再次启程了,他们海华丝按照原来的路线进行访问,现是爪哇、东非最后是麻林。

第六次下西洋

这是郑和在永乐年间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于1421年的时候出发,后来因为大风,取消了此次的访问任务,回到了大明国。

郑和在朱棣在位期间,一共驾船出使了国外六次,在这六次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创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海外交的典故。后来在朱棣去世后,明仁宗将下西洋的任务取消了,命令郑和率领下西洋的部队子在南京部署。后来仁宗因病去世,明宣宗继位,在这位皇帝继位后,又继续要求郑和带领他曾经的船只去进行下西洋的大业。

第七次下西洋

此次下西洋的时间是1430年,这是郑和第七次受命下西洋进行外交,据史料记载,在此次下西洋的任务中,共计有两万人,虽然这个时候的郑和身体依然强壮,但是他毕竟已经老了,精力没有当年旺盛了,在进行完这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却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时间漂泊在海上,最终在船只返航的时候在印度的西海岸去世。

郑和在虽然是朱棣委派和任命的官员,但是在朱棣死后其的前途依旧没有收到影响,最后他的骨灰被埋葬在了南京。


木剑温不胜


郑和七下西洋的事迹让世界都觉得大明国力空前强盛,要知道当时明朝是海上力量最强的国家。因此郑和才有机会去下西洋彰显大明的国威,七下西洋期间有六次都是在永乐帝出洋的,成祖病死后。仁宗上位,认为下西洋劳财伤民,因此停止了下西洋。宣宗皇帝即仁宗位后,恢复了下西洋。此时的郑和接到下西洋命令后,非常的开心。不过谁也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成祖死后,郑和的下场到底如何呢?

公元1425年,仁宗即位。郑和当时在南京正准备第七次下西洋,可惜没想到等来的是仁宗皇帝摆手罢停下西洋之事。郑和心中面临绝望,因为他认为下西洋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南京守备太监

下西洋的部队驻扎在沿海区域,仁宗摆手罢停下西洋之事后,被仁宗下令留在了南京。成为了第一任南京守备太监,主要任务职责为补修南京城。此后五年期间,郑和都生活在郁郁寡欢之中。


不过好消息是仁宗只在位短短十个月,宣宗即位后,并没有彻底打消郑和心中的念头。而是说待国内安定后,便可继续下西洋,彰显大明国力之强,自然能与更多的国家产生交集,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到大明王朝。

这给了郑和活下去的信心,要知道郑和从小便追随朱棣即成祖。从第一次下西洋使得西洋诸国,畏惧大明,想要与大明交好的时候,郑和便认为自己这一生并没有碌碌无为。因此郑和将下西洋视为一生中的头等大事。

公元1425年至公元1430年这段期间,大明王朝发生了很多变故。公元1425年十月仁宗暴病而亡,宣宗即位后虽想要下西洋,可下西洋的确需要消耗很多的财力、物力。当然带来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的。

最后一次下西洋

因此终于在公元1430年,宣宗下旨命令驻守南京修缮宫殿的部队,下西洋。领导人自然还是郑和,这也就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历经三年,据记载,公元1433年返程过程中郑和病逝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国(今印度城市卡利卡特)。

此次下西洋所用船只,让当时世界各国叹为观止,船队的龙船,大者可承载数千人。且船上火炮极为强悍,船体大如海市蜃楼。各国纷纷赞叹大明船队威武雄壮,到第七次下西洋之时,各国都主动愿与大明交好。

要知道此前有几次遇到西方国家,对待大明船队并不友好。这一切都是源于郑和一次又一次下西洋的努力,当然这些都离不开成祖、宣宗的支持。

成祖走后,郑和的下场还是比较好的,首先在成祖离世后成为了大明南京首任守备太监。这一期间待遇还是非常好的,这一工作连续了五年。在公元1430年后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航海,这也是郑和一生的夙愿,最终葬身大海。郑和一生也算的上是功成名就,何况他本是就十分乐忠于航海事业,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欢迎关注,讲述大明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荆襄名士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要说耗费国力,那的确是耗费了。

当时为了向海外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宝船造得坚固巨大,《明史》上记载“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如同那个时代的航母。

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光造价就约五六千银两,算下来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还有各类装饰,极尽奢华,是真正的“宝船”。对于臣服的沿途各国,明廷还有大量赏赐,也是笔巨大的支出。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闭关锁国可以省这一笔费用,可长久如此等于坐井观天,和世界脱节。朱棣目光长远,通过下西洋这种方式,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开通了海上贸易,积极作用同样显著。

那么,朱棣去世后,郑和下场如何呢?还行,没遭到清算。

对于下西洋这件事情,朱棣的继承者朱高炽是很反对的,觉得劳民伤财,所以登基后下诏停止。但朱高炽为人仁和,虽然不怎么待见郑和,也没有针对的意思,妥善安排了郑和及随船军队。

1425年,朱高炽任命郑和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率领随他下西洋的军队镇守此地。这是个养老的职位,曾经与海外各国大战的骁勇将士们也成了养老兵。

不过,虽然驻守南京等于养老,也得是立有大功、并且深得皇家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明朝认同船队的功绩。

同年,朱高炽病逝,继任的朱瞻基要求郑和“谨守南京”,防范有可能会发生的动乱,并命他修缮南京宫城。

(宝船建造图)

和父亲朱高炽比起来,朱瞻基无疑更有进取心,对于下西洋持赞同意见,想重现祖父时代的荣光,积极的筹划下西洋事宜,1430年正式立项,命郑和督造宝船,对郑和多有嘉奖。

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第七次下西洋终于成行,郑和率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准备从那里出洋。船队共27550人,规模不下从前。

除了常规任务之外,朱瞻基还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劝谕暹罗(今泰国)不要再侵扰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地域最广时覆盖泰国南部至苏门答腊西南部)。

好吧,其实这也不算多特殊,郑和之前下西洋时就经常调解各国纠纷——不然带那么多军队干嘛?

可惜的是,这一次郑和没能活着回来,死于船队返航途中(1433年),当时船队航行到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剩下的航程由副手王景弘(同样是太监)带队。

总之,武将死于沙场是最好的结局,郑和死于下西洋的途中,也能称一句死得其所。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郑和下西洋,有六次都是在永乐年间奉旨出洋。成祖死后,即位的仁宗洪熙皇帝中止了下西洋,仁宗死后,宣宗皇帝又恢复了下西洋,郑和于宣德五年(1430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最后一次,郑和最后病卒于此次下西洋返程途中。




郑和年轻时候即在燕王府侍从燕王朱棣,他有谋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是少数能文能武有才学的宦官。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出访海外诸国,宣扬大明国威,所到之处皆得外邦之国热情接待。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自郑和起,世界其他国家才逐渐兴起大航海热潮。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上的交往交流,而郑和本人,也展现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和军事谋略。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的仁宗皇帝觉得历年下西洋耗费国家大量财力人力物力,于是下诏停罢下西洋之事。当时明朝刚迁都北京没多久,南京保留了一整套和北京差不多一样的领导班子。郑和奉诏率下西洋的军队就近镇守南京,郑和也成为首任南京守备太监。

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便于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驾崩,即位的宣宗朱瞻基并没有让郑和回北京的意思,而是让他和另一个太监王景弘继续守备南京。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从洪熙元年(1425年)到宣德五年(1430年)的这几年时间里,郑和都尽心尽责守备南京,督造工程,但是下西洋事业并没有彻底中止。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皇帝下诏,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此次下西洋规模为历年历次规模之最。船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于次年一月十九日正式从南京下关出发,在福建长乐做短暂侯风,船队所用之龙船,大者可载千人,高大坚实,威风虎视,这一次下西洋的人数,达到了27550人之多。



据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共历时三年,于宣德八年(1433年)返程过程中病逝于印度西海岸古里国(今印度城市卡利卡特),船队由副使王景弘率领返程,同年7月22日顺利返回南京。

郑和把一生都献给了大航海事业,最后一次下西洋圆满结束,却不幸病逝于回程途中,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使过的国家和地区多达36个,最远处竟到达非洲的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郑和所率领的大明船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


大国布衣


作为一个传统的大陆国家,中国历朝历代向来以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作为鉴定帝王或是臣属是否合格的标准,青史留名如汉武帝、唐太宗、卫青、霍去病等人物,无疑不是在扩张陆地领土上拥有杰出成就的存在。

但是相应的,对于海洋的态度,在我们的文化里就显得不太明确,尤其是几乎没有出现过如西方文明中达伽马、麦哲伦亦或者是哥伦布这种比较亮眼的航海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幸好,我们还有郑和。

波澜不兴的青少年时代

实际上,郑和并不姓郑,他本名叫做马三宝,是云南人。根据后来的最可靠的考证,当年元帝国南下进攻占据云南的大理国之时,军中的士兵有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后来元帝国降服了大理,这些士兵就在大理当地繁衍生息。并且渐渐的形成了规模,而马三宝就出自这样一个家庭。

在郑和11或12岁的时候,朱元璋击败元帝国,开始了统一全国的征程。当进攻到云南的时候,因为战火波及,马三宝的父亲马哈只不幸死于乱军之中,更加悲惨的是,因为明军有掠夺战败方儿童进行阉割成为太监的习惯,年幼的郑和也因此被掳劫,后来被送入南京的明皇宫服侍皇帝,再后来又被调给燕王朱棣,成为朱棣的近臣。

如果没有后来的遭遇,郑和的人生可能也就这么停滞下去,慢慢地走向衰老,当然以郑和的聪明才智也应该会在朱棣手下有不错的作为。一切的转机发生在朱元璋死后,继位的朱允炆把精力投入到削藩中,首当其冲的便是燕王朱棣,不想坐以待毙的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在整个靖难的过程中,马三宝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根据《明史》记载,其“数有战功”,而后来改名为郑和,据说也是因为在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之战中立下战功被朱棣赐姓所致。

航海家的诞生

公元1403年,朱棣靖难成功,正式占领了南京夺取皇位,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十全十美,朱棣面临着另一个大问题,这就是建文帝的下落。

一个流落在外的前任皇帝,对于朱棣这种得位不正的篡位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险,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病,另外一方面,坐稳了大明皇位的朱棣,也急需要当时国际上藩属国的认可,有了这些国家的承认,他的帝位正统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宣传,龙椅也就坐得更加稳。于是出于两种目的的结合,前往“西洋”,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东南亚一代就成了朱棣一个既定的政治举措。

当然了,目标制定的好,也要有人去做才行,否则就成了空话。朱棣开始在身边物色能够实行自己计划的人选。依靠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员首先被排除在外,对于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让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学识,然而在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上有所欠缺;而平民百姓因为朱元璋颁布禁海令的关系,对于海洋事务的了解又极尽贫瘠匮乏。

这个时候,郑和进入了朱棣的视线,一方面拥有在靖难之役中得以验证的军事和政治能力,另外一方面曾经出使过暹罗(泰国)和日本,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经验,加上身为朱棣的亲信,最终郑和成为了大船队的最高指挥官,而他的传奇经历也从此开始。

六下西洋,成就传奇

自公元1405年开始,郑和船队第一次开始了出航。

船队规模庞大,大致有船舶200余艘,总人数近3万人,在这其中的大型宝船有60多艘,结构紧实规模庞大,能够容纳千人左右。结果在行驶到麻喏八歇国(今印尼爪哇),因为岛上两支势力的争端,误杀了郑和派遣上岛的使者。

郑和本可以一举歼灭岛上的两支势力,却意外的保持了隐忍克制,在两国分别派遣使者表示道歉后,予以谅解,然而如果就这件事以为郑和是一个和气生财的慈祥大叔,那就真的大错特错。因为不久之后,有一个人的挑衅,让所有人见识到了郑和的杀伐之气。

陈祖义,元末明初的广东潮州人,因为家境贫寒导致自身孤苦无依,于是选择逃到海上成为海盗谋生。然而有的人就是在某些方面特别具有天赋,陈祖义在成为海盗之后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船越抢越多,财越抢越厚,后来干脆直接投奔了东南亚的小国渤淋邦国的国王当了大将,在国王死后直接自封为王,当起了土皇帝。所有从他领土内走动的船队和商人都免不了扒一层皮,而这次他把目光盯上了郑和。

陈祖义在郑和返程的时候鼓动手下人不要怕,要面对强大的敌人,“加油奥利给”,想直接把郑和给灭了。谁知道郑和早就有所准备,同时有个叫施进卿提前通知了郑和,结果陈祖义的偷袭被打成了反包围作战,陈祖义被团灭,连人都被郑和生擒,后来送到北京被斩首示众,这一放一抓,恩威并施让所有人都服从了郑和的领导,也反映出了郑和的能力。

而在之后的五次远航中,郑和的船队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各个邦国,甚至最远抵达了东非,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汉文化的普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过程中以仁德和教化而非征服杀戮为主的理念,更好的促进了汉文化在当地的融合和传播,至今在东南亚地区的民俗中,还能看到那个时代的许多风貌孑遗,这不能不说是郑和下西洋的一大贡献。

最后的远行,再无郑和

明成祖死后,郑和的航海事业被搁置了,他自己带着下西洋的军队成为了南京守备,负责镇守南京。

在只有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炽死后,继位的明宣宗朱瞻基重新制定了航海计划,明宣宗对自己的祖父明成祖极其崇拜,而在他登上帝位后,也想效法明成祖来依靠西洋船队向东南亚的诸小国传播威势,宣扬荣光。

这个时候朱瞻基想起了郑和,这个拥有资深经验和杰出能力的航海家被重新启用,郑和开启了自己人生中最后一次远航,在这次远航中,郑和一直到达了非洲南端的莫桑比克,创造了航海的一大成就。

在回程的过程中,郑和病逝在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走完了自己的光辉的一生。剩下的船队由副手王景弘带领回到明帝国,王景弘之后还有过继承郑和遗志的第八次下西洋,然而却鲜为人知,明帝国不可遏制的进入了全面的封闭期。

今天的我们了解郑和,也许是出于广泛的宣传和赞美,但是对于几百年前的郑和自身来说,这场大航海毫无疑问是充满了冒险精神的壮举。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陆地的农耕民族,向来以保守内敛著称,唯有下西洋的郑和,为文明的延伸撕裂了一个小小的口子,尽管最后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却还是让历史上留下了这样一个值得称赞和牢记的名字。


汗青正浩


《大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四十三》:(永乐三年六月)己卯 遣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 并赐诸国王金织文绮彩绢各有差。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第一次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远航,无论是宣扬国威,恢复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更扯的寻找建文帝,有决心和魄力支持郑和以国家力量为支撑向未知的海域探索,这在传统的陆权国家看来,简直不可想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远征蒙古的归途中去世,下西洋活动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即位的仁宗朱高炽立刻中止了这项“夸多斗靡”的贸易活动,“一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前去原差去内外官员速皆回京民稍人等各发宁家”,尽管后来宣宗朱瞻基又派郑和进行第七次远航,但年老的郑和在此次航行中去世,大明官方开拓海外贸易的活动从此终结。

因此,朱棣之死,郑和再无支撑,地位大降,他用生命执行宣宗的命令,最终去世于途中,郑和之死,下西洋后继无人。

朱棣去世的第二年(1425年),郑和改任南京守备,他的巨大船队大材小用,用来镇守南京,凸显了明帝国对这支功劳卓著的航海力量的轻视。《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至于停航的原因,一说帝国试图将海防让位于北方的塞防,巩固北京天下中心的防务,事实是朱棣五次北伐,蒙古势力对中原的威胁大大削弱,朱棣刚去世一年,蒙古人就一夜暴富了?

一说下西洋活动“厚往薄来”,压根不赚钱还赔钱,可实际上史书记载“百姓充实,府藏衍溢”,明朝学者严从简在其《殊域周咨录》中曾记载道:“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比如船队从海外进口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净利润几十倍,其它进口商品诸如药材、珠宝的利润也都在十倍以上,而这些利润通通由政府垄断,以至于当时明朝官员俸禄从米还改成了发胡椒,由于胡椒数量太多,市场价格下降,胡椒也不能当饭吃,这反倒成了官员反对下西洋的动因。

不管怎么说,帝国的困境、国内的反对声音,如果遇上像朱棣这样雄心壮志的君主,这通通不是事,清朝的史官尽管一贯抹黑明朝,但在《明史》中依然给了朱棣极高的评价“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员之广,远迈汉唐!”而终止远航后,财政日趋捉襟见肘,国力日下。

而朱棣去世,他的儿子朱高炽将郑和放到养老职位,实际上暂停了下西洋活动,他的孙子朱瞻基一上来就放弃了朱棣辛辛苦苦打下的安南,废交趾布政使,陆上的战略退却直接宣告了明帝国在东南亚势力的大大衰减,洪武、永乐建立起来的天朝朝贡体系名存实亡,迫不得已,宣宗朱瞻基让沉寂五年的船队再次扬帆,这一次到达非洲东海岸,接近莫桑比克海峡,半个世纪以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经好望角到达此处,东西方发展从此交叉殊途。

正统元年(1436年)下西洋活动正式终止,“祖宗爱恤百姓之心一切造作悉皆停罢”,13年之后英宗和他的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遭遇瓦剌军队而全面崩溃,明帝国全面将海防重心转移至北方长城防线。

就在明朝废远航、烧宝船、毁档案之际,西方殖民势力迅速填补了明帝国在印度洋的权力空白,直到正德时期到达古老的东方海岸,再次掀起海上波澜(倭患)。

因此这场依靠统治者一力推动的官方海外贸易,随着朱棣去世必定截然中止,他的子孙没有他的雄心壮志,安然待在深宫中守成,郑和英雄般的冒险拓展唤醒不了更多的人投入大航海事业,中国由此错过了通过海外贸易走上资本主义萌芽的道路。尽管后来英宗、宪宗时期也有过恢复下西洋的提议,但君王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局限决定了重新踏出这一步的不可能。

我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嘉靖大倭乱,塞防、海防的两难抉择》一文中对明帝国由“海防”转向“塞防”有一定的探讨,欢迎各位指点斧正。


春秋正义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一般认为,永乐皇帝朱棣生前,郑和是六次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总共六次下西洋,当时有一个绝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负责在国内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潆回到北京。《明史》记载:“礼部左侍郎胡潆于永乐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是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谴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永乐帝与胡潆交谈了什么,并没有明说,不过肯定与建文帝的下落有关。此后,朱棣就释疑了,心里石头落地了。也许是胡潆打探到建文帝已经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认为没有威胁了。因此,派郑和出使西洋就没有必要了。

次年(1424年),永乐帝去世。这一年,郑和还有一次短暂的出洋,出使地是旧港,由于这次出海的时间短暂,而且仅限于南洋地界,一般并不列入七下西洋之列。当郑和返回国内时,永历皇帝已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继承大统,史称明仁宗。

第二,明仁宗上台后,诏停下西洋

明仁宗上台伊始,便下了一份诏书,明帝国的远洋战略彻底改变了,这份诏书中写道:“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这则诏书,宣告了大规模下西洋外交活动的终结。其实并不意外,如果当年朱棣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现在连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着再做这种徒劳的努力;如果从下西洋的结果来看,固然帝国声威远扬,无远弗届,万国来朝,可是代价却是耗费了帝国大量的财富,厚往薄来不对称的外交方式,最终成为帝国沉重的负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政府主导的大规模远航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皇帝的诏令便是国家的最高指示,此时的郑和也许认为,自己的海上航行生涯,大概就此终结了吧。然而,历史又一次出现变化。诏停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便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的上台,使得航海事业又出现一线转机。

第三,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遣郑和等赉诏往谕诸国。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明宣宗绝无寻找建文帝的初衷,这次远航纯粹是外交使命。这一年郑和已经六十岁了,青春不再,步入老年了,虽然他身体一直非常强壮,可是不要忘了他是一个残疾人,十几年的海上漂泊也多少损害其健康。显然郑和的经验与非凡的领导才能,使得明宣宗不能不把这个重担再次交给他,这也是郑和最后一次西洋之行,同时也是明帝国大航海时代的回光返照。

沉寂多年后,帝国的宝船队又一次在辽阔无边的海洋上昂首前行,这次航行又一次抵达了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海岸。

在郑和年幼的时候,就听说过伊斯兰教的圣城麦加,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曾不远万里,前往圣城朝拜,年过六旬的郑和是否在心里涌现出少年时期的梦想,梦想着前往父辈憧憬向往之地呢?虽然我们对他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但可以揣测儿时的梦想并没有消亡。作为明帝国的主使、远洋舰队的总指挥以及受过菩萨戒的佛家子弟,他的身份并不适宜朝圣麦加,但他还是派了七人前往麦加,了结其内心的夙愿。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颇多,可是他的死却成了一个谜。

一种说法是郑和是在第七次下西洋途中,病逝于古里(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卡利卡特),时间是宣德八年,即公元1433年;另一种说法,郑和七下西洋归国后,曾在宣德九年(1434年)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后来就没有纪录了,估计不久后即去世。


君山话史


郑和又称“三宝太监”,他虽然是明朝时期的一个太监,也是明出非常有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他叫郑和,但实际上他本姓马,在他年轻时期,就跟随燕王朱棣,后来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功劳,因此被赐姓为郑。郑和在军事领域的成就也是非常大的,再加上他又深受朱棣的信任,并且当时的郑和正处于壮年,所以当朱棣决定下西洋时,郑和就被任命为下西洋的主要负责人。

明成祖朱棣在决定下西洋时,他的声望和权势正处于巅峰时期,他在位期间是一个人人称道的雄主,五真墓碑为大明王朝开疆扩土,除了元朝之外,其他的朝代在,疆域方面完全无法与之比较,他修订了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他下令建造了北京的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其他国家的古代宫殿根本无法与之比较。明朝也是在继宋朝之后,再次以大国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那么对于明成祖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来讲,与外国的外交关系就成为了重中之重,朱棣非常有远见的做了这么一件让国家收益颇多的事情,那就是他力排众议决定让郑和7次下西洋。

郑和7次下西洋的举动,不仅让大明王朝能够积极的与西方国家展开交流,带来了包括经济政治上的效益,同时也让西方的学术理念往东方转移,也为后来的民主政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当时的航海能力,要想完成一支庞大船队的出航,需要有强大的资金保障和军事保障,这一切都离不开皇帝朱棣的竭尽全力的支持,可以说如果没有明成祖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就不可能完成。

在第4次下西洋之后,大明王朝的国库已经支撑不起足够的条件,能够让郑和再次下西洋,但是由于明成祖朱棣不想让后人觉得他的成就止步于此,所以即便是勒紧了裤腰带,又勉强凑足了资金,让他又出行了两次,几乎可以说郑和的每一次下西洋的旅途都会发挥到庞大的国库积蓄,先后6下西洋,再加上朱瞻基在位时期下西洋一次,总共是郑和7次下西洋。

但是由于时间间隔非常久,再加上新房继位朝廷官员普遍表现出对下西洋持反对的态度。可能是看到东南亚各国对于明朝国力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所以当时的朱瞻基又派郑和再一次下西洋,但是此时的大明王朝的国库已经无法支撑起庞大的航海费用,勉强完成了明朝最后一次的西洋出访,但也正是在这一次下西洋的归途中,郑和病逝在船上,当时的郑和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为了完成使命还是一往无前的出发了,只可惜老百姓再也没能看见英雄的归来。

郑和七下西洋对于大明王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在时隔了几百年之后的现代社会,对于郑和7下西洋的举动,也是抱着高度肯定的态度,确实来讲正和取得的成就是相当耀眼的,可以这么说,除了正和之外当时没有任何人能够非常熟悉大明王朝周边国家的航海线路。对于这样一位忠于社稷忠于国家的臣子,明王朝对他的离世,也是相当重视的,在一起上岸后进行的安葬。


小芊芊爱历史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年初,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 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 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 同年,仁宗病逝,明宣宗朱瞻基继位,要求郑和与王景弘谨守南京。 郑和还受命负责修缮南京宫城。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郑和等奏请修理南京的天地坛等建筑。 同年,工部郎中冯春上疏请求为南京修造佛寺的工匠请赏,明宣宗认为这没有道理,且认为这是郑和指使的,于是令司礼监移文警告郑和。

公元1428年(宣德三年),郑和、王景弘受命将南京所存储的部分绢、布运抵北京。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公元1431年1月(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并铸造铜钟一口 ,成为后世研究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 有记载称,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 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公元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郑和骨灰葬于南京弘觉寺地宫,今南京牛首山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