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庚子年初,冠状病毒忽然爆发,并成蔓延之势,开始席卷全球。

这种病毒,中文名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媒体简化成“新型肺炎”,而西方媒体,却把这种病毒,称成“武汉病毒”或“中国病毒”。为什么这样给一种病毒起名?一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官方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非常难记不利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西方媒体借机对中国形象和实力的隐性打压。更为可怕的是,除了海外媒体这样称谓外,很多华人媒体甚至也跟风将此病毒称为“武汉病毒”!

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必需要深度认识,一个名字、名称,其意义与影响力,绝不能简单地以为只是一个代号,这种“武汉肺炎”歧视用语,也一样会象蝴蝶效应一样,影响巨大。以地方或城市之名,来称呼某个病毒和疾病,这本身是一件有失偏颇与不公平的事。要知道,这会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牌建设,形成重大的不利影响。

比如,“埃博拉”病毒,以非洲发病地埃博拉河地区命名,结果导致了世人对埃博拉的认知,不是美丽壮阔的景色,而是谈之色变的瘟疫。比如,2013年的“MERS”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感染症”,这之后对当地贸易、旅游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此中东国家进行了强烈的抗议。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而现在的冠状病毒,在加拿大,社区内当西人和华裔发生争执时,言语中会辱骂华人为“中国病毒”。在海外学校,华裔孩子也开始被人叫“中国病毒”或“武汉病毒”,可以想象当地的孩子与家长的心理伤害有多大,这将直接导致海外华人遭遇歧视、国际形象受损。错误的病毒名字,会让武汉成为病毒的代名词,这会对本是受害者的武汉人乃至中国人造成次生伤害,更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国际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

世卫组织虽然曾制定新疾病命名原则,要求以“中性”、“去政治化”的方式命名病毒,以避免某些行业与地区“污点”,但这样的制定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相当机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为病毒理性命名。

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再回头反省:中国为什么不给病毒起名?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文化自信。

现代医学的所有概念名词皆来自西方,医学研究者一切都以西方为准。在中国即使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如此,当一个研究成果出现时,往往不敢发表,一直去参照西方。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连命个名都不敢,这是典型的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尹文子·大道上》曰: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意思是,所谓名称,是用来区别不同事物、检查形名关系的。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运用得当就能成功、运用不当就要失败的。

名称、概念,是“别彼此”认识事物的起点,“检虚实”是正确思维的保障。这些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名号,往往会召至不同的的得失。各类事物莫不如是,包括我们每个人的名字。

从“新型冠状病毒”的“名字”问题说起

当前中华文明,被西方文化殖民太深,中华文化自信与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