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师职称要有名额限制?

沧海一牛102776691


教师职称制度设立于1986,当初设置初衷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待遇,刚刚设立的就是有名额限制的。



经过32年的发展,职称制度越来越完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全国统一为三级九档。高级职称对应五六七档,一级职称对应八九十档,二级职称十一十二十三档。每一职称之间,每一档次之间岗位工资,绩效工资,10%工资有差异,职称越高工资越高。我们当地高级五档和一级十档基本工资相差近1500。

教师职称是有名额的,我们当地高级职称是15%,一级职称的比例40%。正因为有名额的限制,有很多学校目前名额已经满了,只能退一个评一个,很多老教师都没机会评上高级职称,怨气很大。


同一学历同年参加工作的老师,因为所处的省市不同,学校不同,有可能有的老师已经是高级五档,有的老师可能还在一级十档挣扎,还有可能有的老师连一级都没评上。

为什么职称会有名额限制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财政负担的问题,因为教师的队伍太庞大了,如果取消职称名额限制,那将是很大的财政负担。教师职称经历了32年的发展,已经累计了很多需要评职称的老教师,退休的名额远远满足不了的评职需要,所以教师意见很大。


很多教师都希望淡化职称工资,用绩效工资来考核工作业绩,用教龄取酬比较合理,各位网友认为呢?同意的赞一个!


胡杨传说


其实我们一直在从事这样的工作,从小学开始学习就开始排名次,三好学生有名额,不过现在小学要比这些要强一些,每个孩子几乎都能得到一张奖状。

然后我们开始向重点初中进发,那么也是有名额的,学习好的自然就能进去学习,不好的,那只能说goodbye。

是我们拼搏到了重点高中,重点高中进入之后我们又拼搏进入了快班慢班,这一生我们都在和别人进行比赛。

高考之后千军万马涌入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独木桥之后有些人在桥上不小心摔下来了,跑得快的不见得是跑的好的,跑得慢的有可能会跑到终点,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顺利跑完大学之后进入了工作,如果你不幸选入了教师这个行业,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考试,再重复一轮我们当年的故事。

这个结局分成两朵,一朵花是孩子们继续沿着我们当年的路在循环,而我们却自己变成了走了另一条路,那就是寻求职称方面的晋升。

从13级教师也就是我们说的助理级,然后慢慢进入到初级教师,然后进入中级之后就开始竞争。

真正的结果很明显,由于上面有一个名额比例,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这种白热化不仅仅是表面的,也有许多背后的故事。

我们从中集里面杀入高级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了另一个战场,就像我们看到的许多网络小说一样,地球上打不开的时候,我们就跑到外星球接着斗。

一路跌打滚爬,来到了高级教师这一个职列。杀到这一步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都是一些经营方面的人物,或许他们都是有能力的人,但实际上达到这一步的人非常不容易,好多老师究其一生也难达到。

如果你很有能力的话,那么您的最终目标在现在为止就是正高级教师这个级别可了不得,在我们山东这一块每月工资接近1万元。这是实际拿到手的工资。看起来不太多,对于一些大老板,但是对于老师来讲这可是一个大数字。

那么我们就开始一步一步的拼搏吧。因为名额有限。


义诚老师


当前教师们对职称存在较大的异议,有的教师甚至提出应该将教师职称取消。教师职称之所以会在教师队伍中造成如此大的反响,职称数量有限已然是其中关键的原因。其实,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除了评聘程序易于不公、评聘资格条件比较苛刻之外,职称数量较少成为最为关键的原因。

据笔者所知,如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所享有的教师职称名额是比较少的,尤其在乡村教师队伍中尤为突出。有些乡镇总共有百余名教师,但中级以上职称却只有二十个左右,有的甚至更少,高级职称就更少了,有的才七八个。这种职称名额与教师队伍总量之间形成的巨大偏差与矛盾,的确令人有些心中愤懑。

当然,国家当时设立职称,使得职称数量有限必定是为了激发教师们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在教师队伍中形成良性竞争环境,推动教师队伍能够更有序规范的开展教学活动。但是随着职称制度的推行,在职称名额分配上却出现了与现实发展要求不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增加教师职称数量就是加大财政负担,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对大幅增加教师职称名额的事情积极性不高,也就造成了很多地方教师职称与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之间的矛盾略显突出。同时教师职称名额数量的过低,也与教师数量太庞大有关系,近几年各地都在进行教师招聘扩招,但是教师职称的名额却没怎么变动,这也就使得教师职称名额在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更小,差距更大。


东爱雨小公


教师职称之所以要有名额限制,是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教龄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特点决定的,它的目的是为了起一种激励作用。鼓励教师走专业化技术的道路,做研究型的教师。



任何专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正所谓“术有专攻”。教师工作被定位专业技术岗,因此就要选拔出那些技术过硬,教学水平高的人来,就要通过职称评定来予以评价肯定。

1986年,中小学教师开始第一次评职称。记得一开始就面临着职称名额少的问题,当时我们学校,年龄大即将面临退休的老教师有十多名,其中大部分为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甚至还有建国前的教师。即使予以倾斜,仍有几个没有评上高职。

由于第一次职称评定问题较多,所以第二年就停止了。这一停就是六年,直到1992年才重新恢复职称评定。

现在,职称评定早已步入常态化,而且职级划分更加具体,但名额少依然是现实问题。尤其是高职称意味着高工资,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关注。



因此,很多教师都希望增加职称名额,还有不少教师提出以教龄为主来体现工资的差额。

职称与工资挂钩、职级具体划分,是国家制定的教师走专业化技术道路的长久之计。有的老师提出取消职称,突出教龄的工资建议,目前看来是不现实的。

职称名额少确实困扰着教师们的心,也影响着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解决矛盾,看来只有增加名额才是最好的办法。

今年一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改革。适当提高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职和特级教师的必要条件。



很显然,今年中小学高职的比例将会适当提高,要评中高职的教师们会有更大的希望。祝你成功!


晨曦145610442


虽然职称制度大多数老师不认可,甚至持否定态度,但是,并不是说有名额限制是错误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有级别区别,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是不存在的,永远都不会存在。

何况,题主这句话问的,本身就是错误的,职称有名额限制吗?要看职称的级别,初级职称是没有任何名额限制的,够条件就上,从来没有设限过。

有名额限制的,是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设限没有问题,不可能人人都是中高级教师,进学校工作第一年,直接来个中高级教师,白痴都知道这是错误的。

职称的问题在哪里?一是在于这个名额限制过了度,中高级教师比例太小,特别是高级职称,本来应该是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结果变成了无论你怎么“跳”,也摘不到桃子,这就是失败。二是,评审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专业技能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让一些有水平业绩好的教师寒了心。

对于职称制度改革,我第一赞成取消,其次觉得应该逐步将职称与工资脱钩。但是,在职称制度不可能取消的情况下,我觉得就是加大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指标放开一些,同时,对评审环节要实现严格有效的监督,修改评审条件及方法,让真正德才兼备的人,取得相应的职称资格,聘到相应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发挥职称的激励作用。


当代师说


这个问题的严谨的说法是,为什么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因为,初级职称就没有名额限制,转正就是员级。

这其中还有几个问题:

1.大专学历,毕业工作满一年,转正后定为中学三级;大学本科,转正后定为中学二级;硕士研究生,直接定位中学一级(小学高级)。

2.现在职称统一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包括助理级、员级)。现在,大多数地方,已经要求小学教师的基本学历为本科,专科学历基本上连参考的资格都没有了!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为什么教师的职称(中级和高级)要进行名额控制呢?原因非常简单,三水三心曾写过几篇文章来谈论这个问题——改革职称评聘最好的办法就是变指标(也就是名额)评聘为标准评聘,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在下指标,不要在控制名额,二是制定一个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就评或者聘为某一个职称。但这种呼吁,并没有得到有关的回应,道理也非常简单:

第一,根本原因是财政负担问题

因为职称与工资收入是挂钩的,中级职称与高级职称之间,每月差距在200元左右,年收入差距在7000左右,中级与初级相差在5000元(皆包含保险和公积金等等)。举个例子来说,某地现有高级50人,中级100人,初级200人。那么,一旦投入名额为高级10人,中级20人,每年支出就会增加70000+100000,总攻味17万元。一旦不进行名额限制,高级达到20人,中级30人,那么,每年的支出就会多出140000+200000,共计34万元,比有名额限制多出17万元。如果是1000个老师呢?全国有多少个老师?


所以,对名额进行限制,首先就是财政负担问题。

再说了,财政每年都要预算,这有《预算法》作为保障的,可教师由于数量多,情况复杂,要想做出比较精确的预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能统计出每年有多少教师会评职称嘛?(这一点,技术是不是不可以实现,全面的问卷,基本可以解决)

第二,没有名额限制担心可能体现不出职称的激励作用

物以稀为贵!大家卫生么要去整这个职称?因为少,越少,越弥足珍贵,越能起到激励作用!


虽然,现在的高职称,并不意味着更高的教育教学效果(这个实在是不好评,三水三心曾专门写文章谈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有的甚至还没有一个初级教师教得好!有一个网友就说,他们学校一特级教师,所教的班的学业成绩,在全校垫底——你说,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不是分配原则吗?

但如果真的一放开,有人认为,大家就不会珍惜,你不珍惜,哪里还有激励作用呢?

第三,从管理上,担心出现对标准的无限放松

前几天何以著名教育专家探讨,我们有一点达成了共识:教育学把所有人都当作好人、善人,管理学将所有人当做坏人、恶人。

也就是说,在管理上,如果上级不对指标进行控制的话,那么,各学校为了避免矛盾,就会把标准放宽——事实上,确实也是如此!举个例子,评优秀教师,如果没有指标,作为校长,你会控制上报的人数吗?

总之,对职称名额进行一定的限制,有一定的道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最根本的原因,不就是财政负担吗?再说了,一到评职称的时节,原本和谐的同事关系,因为竞争PK,往往变得剑拔弩张起来,你看,这是不是人为的设置矛盾?

所以,从真正的尊重教师的角度,就应该将名额放开,用标准评价来代替名额评价——既然教育处于最核心的战略地位,多投入一些,那又怎么了?你总不能一边喊教育重要,又不愿意投入吧?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提高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你连评职称的钱都要控制,那还如何提高呢?


三水三心


财政支出有压力

为什么教师职称一直是老师们争抢的对象,而为什么教师职称一直这么难。其实原因还是挺多的,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财政

压力。若没有名额限制,相信学校里还有很多老师是符合职称评定的标准的,全国近两千万的老师队伍;若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师都评了职称,则财政压力可想而知;有些地方老师正常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若职称全部放开,可能会发不起工资。职称最大的影响还是老师工资待遇,有无职称对老师的收有较大影响,这也是老师们争抢的原因。

对老师的激励作用会消失本身教师职称是对老师的正向激励作用,是对老师工作能力和成果的肯定。本身这个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好的,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诟病的现象,例如很多老师评上职称后工作更少了、业务更散漫了,非但没有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当然,若是职称取消则又会打击很大一部分老师的积极性;若直接取消名额限制,那用什么来评价老师的工作和成果呢,显然不行;

我觉得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对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制作出对所有老师公平公正的方式,降低职称对工资的影响。


学霸数学


如果要问那一个话题热度最高,那肯定是教师职称莫属了。

教师职称,国家重视,教师关心,社会关注,议论纷纷。

其实,教师职称问题的焦点、难点就是名额有限。如果没有名额限制,教师只要基本条件符合,都可以如愿以偿,那不是皆大欢喜的事吗?!

但现实就是这样,按照现行的职称评定政策规定,教师的职称是有严格的指标、数额限制的。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吧:

一是职称政策制定设计的初衷所为。国家实施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的设计在于体现专业技术职业的性质特点,在于设定一定的评审条件,鼓励激励人们积极努力,达到者获得晋升,达不到者需要继续努力。而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

二是国家及地方经济财力所限。由我国地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财政收入不尽相同,发达地区财力充足,而落后地区财力存在不小的困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放开职称限额的。因为职称晋升需要相当一部分财力支持,如果职称评定与工资不挂钩,那还有吸引力吗?那不就成了空调了。

三是教师队伍庞大,人数众多。作为一种管理实施的工资制度,对于教师而言,这么多人,人人都能晋升,不需要科学的评定及指标,那职称制度的存在也可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现实决定了这种制度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制度可以替代,所以只能如此。

总之,职称制度需要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地去完善改进,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既能体现激励性,又能体现普惠性,这可能是广大教师所期盼的!


杨永厚说教育


举例一:10个小工(老师)不给肉吃(工资)让他们干了多天的活(教书),干了精疲力尽时出现主人(组织)说:“好好干,今晚有三碗红烧肉(职称)将会奖给活计干得最好(教学成绩)的三个人,干得不好的不得吃”!你想想看,这10个人谁不是拼命想把活尽力干好,想办法吃到红烧肉!

反之,主人(组织)说:“大家好好干,干好今晚每人奖一碗红烧肉(职称)”!你想想,因为干好干坏都人人有份,这10个人会拼命把活干好吗?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今天干好(可能是实力、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的三个人,不但今天可以吃,是以后天天都有红烧肉(职称)吃了,而明天、后天又有比这三个干得好的人,却无法吃到红烧肉(职称)了,你说公平吗?


举例二:一只羊(职称)挂高处,下面一群狼(教师),猎人(组织)说,谁跳得高够得着归谁吃!够不着的等死吧!

想想看,还有那只狼不会拼死去跳,除非……

又想想,如果每头狼每天发一只羊,后果会怎样呢?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今天跳不高(可能是身体、可能是运气、也可能是......)的其他狼,不仅仅是今天吃不到,就算以后天天能跳了八丈高,比今天跳得高的狼狠了不得了,但却没机会吃到羊(职称)了,你又说公平吗?

今天有些老猫为什么不抓老鼠?因为主人给他吃的肉太多了;今天有些小猫为什么不抓老鼠?因为抓到了主人也没肉给他吃!

明白了吗?

(欢迎互粉互评,互的必回)


闲心拾遗


问题提的也不完全对,我们这里初级职称和技术员级职称就没有名额限制,达到任职年限,可以直接晋升。


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中小学一级职称也没有名额限制(达到任教三十年以上,距离退休不足五年,晋升中小学一级职称也没有名额限制),有名额限制的就只有高级职称了。有些人认为,有名额限制了,财政就可以少负担一些钱,这种看法也不对,各级财政对于教育负担那么多,还在乎多负担几个高职称人员增加的哪点钱吗?

个人认为,之所以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主要是因为职称是促进创先争优、引入竞争机制、调控人在合理流动的一项措施。如果没有了名额限制,人人都可以晋升高级教师,还会有人努力提升自己吗?行业内缺乏了竞争,还会有活力吗?

因此,职称设置一定的比例对于行业来说,应该是可以促进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