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首《忆江南》是白居易六十七岁在洛阳回忆年轻时在苏杭一带生活、做官的三首组诗之一,虽然他一生漂泊,宦海浮沉,但在他的心中,对江南特别是他生活过的杭州,总有着一份割不断的情愫。他还有一首《忆江南》更为脍炙人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杭州

白居易与杭州的结缘始于少年时期。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过浙江萧山县尉,我们知道今天的萧山是杭州的一个区,离杭州不远,所以白季庚将少年白居易送到杭州,在这里断断续续住了七年之久。

作为一个山西人,从北方来到风光秀丽的江南,白居易对这里的一景一物都充满了好奇。江南的好山好水与西北地区完全不同,这里人文荟萃,文风浓厚,连刺史房孺复都是浑身散发文艺细胞的诗人,经常与一般文友放情山水之间,诗酒唱和。白居易虽然年轻,但因为是官宦之后,算是圈内人士,所以也有幸被邀请过几次。特别是有一次苏州刺史、大诗人韦应物也欣然与会,他的文才和潇洒的举止让白居易羡慕不已。因此,有朝一日成为像韦应物和房孺复这样满腹才华、在秀美的苏杭做官,成为了少年白居易的理想。他后来回忆这段时光时说:“以当时心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也就是说,从少年时起,白居易就和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白居易

老天爷还是很眷顾白居易的。长庆二年七月,白居易实现了少年时的梦想,如愿以偿成为杭州刺史。这一年的白居易刚好五十岁。前一年的他,刚被授予朝散大夫之职,达到了着绯服上朝的标准,进入了中高级官员序列。可是在第二年,刚转为中书舍人的白居易上书议论军事不当,虽然没有受到贬谪,但在当年七月便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离开了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虽然用品秩上来说,担任杭州刺史不算是贬官,但被踢出朝堂是不争的事实。

政治上的不如意,让白居易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他在《邓州路上作》中写道:“不归渭北村,又作江南客。去乡徒自苦,济世终无益”,所以在无法兼济天下之时,能到少年时的天堂里独善其身,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白居易

从白居易赴杭州途中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虽然事隔多年,但少年时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仍然让他魂牵梦萦。他仿佛想起了当年的诗酒会,想起了风度翩翩的韦应物和房孺复,所以有些迫不及待了。长安到杭州,山重水远,“烟波三十宿,犹未到钱塘”,白居易着急的心情已呼之欲出。他想早点到达杭州,在那里“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过上舒适闲散的生活。

白居易到杭州后,确实过了一段逍遥快活的日子。他在诗中写道:“何言符竹贵,未免州县劳。赖是余杭郡,台榭绕官曹。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

区区一个州郡的政务对白居易来说是小意思,所以他早上打理一下工作,下午就开始在杭州附近四处游山玩水,的确逍遥快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白居易

杭州西湖是杭州的标志,也是白居易常去的地方。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用极尽妍美的语言来歌颂她,苏东坡还将西湖比喻成美丽的西施,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千古名句。可是在当时,西湖水患是杭州地方官最为头疼的。因为当时西湖并没有现在这么深,蓄水能力不足,大旱之年蓄不了多少水,不能为老百姓提供灌溉水源;而一到汛期,由于湖浅,水很容易漫出湖堤,对周围老百姓的财产造成威胁。

在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之前,也有些地方官对西湖进行过治理,但都是流于形式,不过是为西湖筑了几个口子,可以在汛期放水而已。这种类似分洪似的措施既不治标,也对湖边老百姓的房屋财产会造成威胁,所以白居易决心建一个能永远惠及百姓,“利于茭菱稻梁”的永久性堤坝,彻底解决西湖水患。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西湖

经过努力,一条横亘西湖之上,全长一千多米,东起断桥,经锦带桥而止于平湖秋月的长堤顺利完工。这条白堤白居易带领群众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的,又宽阔又敞亮。白居易又让人在堤上密植杨柳,岸边种满桃树,形成了“春桃夏柳,秋桂冬雪”的美丽景观,既解决了水患,又为西湖平添了几分秀丽。自此,“濒湖千余倾田无凶年矣”。杭州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刺史大人,将此堤命名为“白堤”,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白居易的功绩。

白堤建成后,白居易经常在公事之余,到堤上欣赏西湖美景。在这里,他写下了传诵千古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白堤

美好的日子是短暂的。两年后,白居易任满,不得不离开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两年,他在杭州创作了两百多首诗歌,是历史上中咏西湖最多的诗人。杭州这座江南名城,经过白居易诗歌的宣传,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和了解了这座城市。

白居易是带着不舍离开杭州的,在他之后的诗文中,杭州是他忘不掉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回舫》里写道:“自别钱唐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与报西湖风月知”。在他的心里,杭州就是他钟爱的酒,是他钟爱的诗,是他一生的情人。离开这里后,他的创作灵感仿佛被掏空了,再也没有汹涌而出的灵感,所以他时刻想着回到杭州的怀抱。

元稹是白居易的老友,对白居易总是对杭州恋恋不舍非常不理解。元稹在越州新买了一座大宅子,想邀请白居易去做客,并在邀请信里表示了越州风景不比杭州差,希望白居易来看看他的新宅子,看看越州的山水。可是白居易对老友的看法丝毫不认同,他在回信中写道:

“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几乎是用质问的口气挪喻老友:其他地方再好,能比过杭州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白居易

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连头带尾只有三年。可就在这三年中,白居易将自己当做了杭州人。他并不为自己执政为民而自豪,也不因为百姓的爱戴而飘飘然,在他看来,这只是做官的本分。但是他非常自豪自己在杭州创作了许多精品诗歌,一有机会便拿出来欣赏,并不时向一些文友炫耀,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白居易有一首总结自己在杭州三年的《三年为刺史》,里面写道:“三年为刺史,无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题诗十余首。”

在诗中,白居易以自谦的口气,表示了自己在杭州并没有为老百姓做多少事,但是在杭州做了十几首得意之做作,才是值得自己骄傲的事。可见杭州是白居易的创作灵感之城,让白居易永远不能忘怀。

那么三年刺史,白居易认为自己有什么贡献呢?那就是在这里三年,他用自己的诗歌,潜移默化,教化百姓,让杭州许多人加入到学诗、写诗的队伍里来,提高了杭州人民的素质,也提高了杭州的素质,杭州已成为东南诗城。这才是他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与杭州人民在一起的白居易

“吟山歌水嘲风月,便是三年官满时。春为醉眠多闭合,秋因晴望暂褰帷。更无一事移风俗,唯化州民解咏诗。”

这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前夕所作,是他自己的一份工作总结。他对自己在杭州的生活十分满意,在政绩上并没有说具体的事例,只是把“唯化州民解咏诗”当作自己三年里留给杭州人民的最大遗产,因为大家都学诗了,素质和文化自然会升高了,社会自然安宁了。

白居易在杭州的诗歌,多以与杭州的山山水水的互动为特点,表达诗人对杭州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民的热爱。在白居易的诗中,杭州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一个风光秀丽,人民谦和的名胜之地,是他的第二故乡。

杭州之美,美在哪里?在白居易的诗中,杭州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美的。“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在白居易的心中,杭州依山傍水,荷花遍地,有郁郁葱葱的松林,有亭台楼阁,无处不美。如果说非得鸡蛋里挑骨头,那也就是自己这个刺史年龄大了,头发白了,与这里的青山绿水和江南美女们不相称而已。当然,白居易这是幽了杭州一默,对杭州来说,白居易也是一道最美的风景。

杭州刺史府衙有一座小花园,里面种满了木兰花,极得白居易的喜爱。他公干之余,也常常留连忘返,对着木兰花写下了“紫房日照烟脂坼,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的诗句。在诗中,他将木兰花比做杭州的美女,“饶脂粉态”,让人读来仿佛看到夕阳之下,一位老者漫步花园,被美丽的木兰花迷住,甚至在花丛中迷了路的趣景。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钱墉潮

钱塘潮是杭州著名的特色风景,白居易怎么会错过这人间难得一见的美景?他写过不少以钱墉潮水为主要内容的诗歌,里面有“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的惊叹,也有写潮水“月明何所见,潮水白茫茫”的气势,还有描写自己观潮时的等待和潮来时的壮观的“枕上酒容和睡醒,楼前海月伴潮生”。

白居易是在宦海浮沉时来到杭州的,但是杭州三年,并没有让他消沉。他认为自己是因祸得福,在杭州他创作了大量诗歌,里面绝少有对世事的感叹,而多的是在人生低谷中不消沉颓废,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正如他在杭州创作的《二月五日花下作》一样“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羲和趁日沉西海,鬼伯驱人葬北邙。只有且来花下醉,从人笑道老癫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五十二岁的白居易,头发虽然白了,但是他有花,有酒,有诗,有爱他的杭州人民,所以他在诗中能挥斥方遒,将豪情化作“癫狂”,这是白居易在杭州的收获,也是他以后人生的一种乐观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杭州,也许后来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我们熟悉的白居易。

无独有偶,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二百年,又一位中国大诗人苏轼也来到杭州,担任与白居易几乎一样的官职。两个人来杭州的原因相近,都是遭受排挤;心境也相仿,都是人生不得意时;更难得的是,两人都在杭州创作了大量不朽的诗歌。但是从诗歌的感情和内容上,两人还是有着一些区别的。

苏轼来杭州,是带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心态来的。苏轼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上,与白居易有颇多相近之处,但是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态度要悲观一些,或者说他对自己政治上已经不再抱有什么希望,完全将是一幅“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的心态。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苏轼

在杭州的日子里,苏轼完全将自己融入了这座城市。他也曾将自己与白居易这位前辈比较过,写下过“乐天名位聊相似,却是初无富贵心”,指出自己和白居易虽然情况相近,位置也差不多,但自己早已断绝了求富贵之心,只求能在杭州为老百姓做点事,然后就可以“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了。

苏轼到杭州之后,原先白居易建造的白堤经过风雨沧桑洗礼,已不能胜任为杭州百姓排涝的任务了。深受白居易影响的苏轼,便也带领杭州人民疏浚西湖,同样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这就是今天的“苏堤”。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白居易在杭州的为政与诗歌创作

苏堤

苏堤建好后,苏轼在诗中说:“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从此西湖有双堤环绕,春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使得西湖更加妩媚动人。

对比白苏二人在杭州的诗歌,虽然有退隐之意,但还是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愿,还有对自己将来复出的盼望之心。而苏轼则是彻底抛弃了富贵,更加超然物外。而不管是怎样的心境,来到杭州后,他们都被杭州的美景所征服,杭州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杭州的山水抚慰他们心灵的同时,也滋养了他们的诗歌灵感。所以他们能在这里创作出大量优美的作品,在杭州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爱杭州,杭州也爱他们,直到今天,他们的诗,他们的名字,仍是杭州的一个标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